分享

银行卡风险防范及对策探讨-老饕--崔哲-搜狐博客

 昵称3564180 2010-09-29

银行卡风险防范及对策探讨

银行卡作为现代社会的支付工具,能够生存并发展的根本原因,就是它满足了人们安全、快捷、方便的支付要求。而安全是银行业永恒的主题,随着银行卡业务的快速发展,银行卡在发行、使用、流通等方面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存在一些风险点。可以说,银行卡的发展历程,一定程度上就是风险控制能力逐步增强、以及风险逐步暴露的过程。探索建立银行卡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发挥银行卡市场各参与主体的合作力量,杜绝银行卡业务风险事件的发生,日益被中国银联以及各商业银行所重视,并正在积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本文从银行卡业务的风险现状及发展趋势、存在形式等角度出发进行分析,提出加强对银行卡业务的风险控制的防范对策。

一、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状况及风险特征

中国第一张银行卡诞生于1985年,但随后的十多年里,全国银行卡年交易额一直在100多亿元徘徊。2002年中国银联的成立打破了这一僵局。通过建设和运营全国统一的银联银行卡跨行交易清算系统,中国银联实现了不同银行间的互联互通,对推动银行卡支付的发展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随着银行卡联网通用的深入,各商业银行及邮政储蓄机构都把发展银行卡作为争夺市场的主要手段。女性卡、校园卡、汽车卡、旅游卡……,各式各样承载特色功能的银行卡充斥在我们周围,以个性化取胜的银行卡新时代悄然到来。百姓支付进入“卡时代”,大至买房置业、小至话费充值,从工资发放到投资理财,刷卡如今已渗透到中国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支付渠道囊括了ATM机、POS、互联网甚至数字机顶盒,刷卡人群也涵盖了各色人等。来自中国银联的最新统计显示,刷卡消费占我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已经达到21%,中国已进入银行卡支付快速发展期。

截至2007年底,我国已经累计发行银行卡超过15亿张,2007年银行卡跨行交易总金额达到3.22万亿元,交易笔数39.8亿笔,分别比上一年增长78%40%;商户入网数也在迅猛发展,截至20085月底,我国境内银行卡受理商户已达88万户、联网POS138万台、联网ATM14万台,分别是银联成立前的2001年的5.9倍、6.3倍和3.7倍。

在今天这个“卡式生活”的时代,银行卡几乎步入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与此同时,我们在享受银行卡带来诸多益处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信用卡安全问题的侵扰。20032月,美国惊爆银行卡客户资料失窃案,约800万张银行卡客户资料被盗,其中资金损失尚无法预测。在我国,随着电子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各种相关诉讼和银行卡犯罪案件也直线上升。全国范围内银行卡犯罪所造成的直接损失,目前尚无确切统计,但就中国银监会近期发布表明,全国各地有关银行卡方面的投诉、纠纷、案件频发,银行卡业务风险处于多发、高发期。外部欺诈风险,包括ATM机取现、POS机套现(消费)或网络(电话)转账;中介机构交易风险;内部操作风险及持卡人信用风险等时有发生。各种迹象显示,在我国利用银行卡进行的犯罪的活动已逐步进入高发阶段,遏制利用银行卡犯罪,已经刻不容缓。

现阶段国内银行卡风险特征:

(一)信用风险比例较大,总额将逐渐增加

有关资料显示,在未来的几年内,中国信用卡产业将进入“井喷式”增长阶段,信用规模将保持年均75%~100%的增长速度。由于信用卡业务只有高速度发展,尽快达到盈亏平衡的发卡量,才有望打下获得高回报的基础。因此,各大银行都纷纷“跑马圈地”,扩大本银行信用卡的覆盖面。数据显示,工商银行去年的信用卡发卡量为2338万张,比上年末上升了一倍;交通银行累计发卡量500万张,比上年增加300多万张;浦发银行联手花旗银行推出的信用卡去年新增105.69万张,累计发卡超过166.94万张;民生银行全年新增发卡190万张,同比增长46%,累计发卡量达到334万张;招商银行信用卡新增发卡1034万张,累计发卡突破2000万张;中信银行累计发卡量422万张,新增发卡量194万张;2007年底,兴业银行的信用卡未使用额度,由上年底的62.85亿元增至188.45亿元。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开发,持卡人队伍的扩大会使银行的客户群向中、低端发展,信用卡业务高风险、高回报的特性也会因此而在一定程度上逐步凸现。在信用卡产业高速增长的同时,信用风险必然逐渐增加。

(二)欺诈风险将逐步增加。主要原因有:一是,随着银行卡的普及,一些国内不法之徒,纷纷在银行卡上开始动手脚,而且犯罪分子也在逐步提高作案技巧及科技含量。二是,随着银行卡产业的发展,我国的特约商户数量将增长很快。在这个过程中,也存在着商户中低端化带来的风险逐步扩大的问题。同时,国内商户风险控制的手段还比较落后,目前只有一些浅层次的、分散式、人工化的管理手段,远远落后于国外集中式远程后台控制的方式,也无法适应大规模商户风险控制的需要。三是,周边国家和地区纷纷开展EMV迁移,国际团伙可能转移犯罪地点,将对我国形成很大的压力。

二、银行卡业务风险发展趋势

一)各类银行卡犯罪案件逐渐增多。大规模、新型的恶性银行卡欺诈案件剧增,给持卡人的安全用卡环境和用卡信心造成较大影响和打击。有资料显示,仅我国台湾地区2006年由于银行卡犯罪所造成的损失高达几十亿元,200710月份一个假期内,台湾就发生257起银行卡犯罪案件,被盗取金额达3000多万元新台币。众所周知,犯罪分子总是向着最薄弱的链条进攻。随着周边国家及地区信用卡反欺诈技术和水平大幅提高,原来在台湾和东南亚活动猖獗的国际伪卡集团逐步把目光专向了中国大陆,欺诈风险造成的损失将逐步加大。近期,韩国犯罪团伙在我国各个地区的流窜作案,冒用他人信用卡欺诈已经造成了巨额损失,已经说明这一趋势在显露。

(二)帐户信息及交易数据泄漏事件

银行卡账户信息及交易数据泄漏事件开始频发,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也是目前最大的银行卡风险安全隐患之一。账户信息与交易数据安全管理成为维护持卡人、银行卡产业相关各方利益,防范欺诈风险的重要环节。

(三)POS商户风险逐渐成为银行卡业务风险的重点

POS商户发展和管理不善、商户套现问题成为国内各发卡银行关注和防范的一个重点。并且,部分地区的商户风险责任主体尚不明确,给有关单位带来了承担收单业务风险损失的隐患。加强对商户的管理、落实收单风险责任主体,保护发卡行利益,是当前迫切需要落实的一项重要工作。

(四)持卡人信用风险加剧

当前各家银行在信用卡业务的发展上只重数量,对客户授信未予以严格把关,发卡对象有向高风险群体扩展的现象,过度消费、透支炒股等高风险事件时有发生。另外,不少银行向收入不稳定人群(包括没有固定收入的青少年和在校生等)发放信用卡,也埋下了较大的风险隐患。这些均反映出部分商业银行盲目追求发卡量而对申请人状况审查不严或者降低门槛的问题。

(五)风险识别防范技术不足

银行卡产业相关各参与方的风险识别、监控技术和安全模式及技术创新能力,与国际卡公司以及新型支付手段发展速度相比彰显出差距和薄弱。

三、银行卡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重量不重质,市场定位失准

国际上的一些信用卡发卡机构如VISA,均会进行定期市场调研,了解消费者的消费倾向、消费习惯、收入与支出趋势和结构,以开发适合不同消费群体需要的信用卡,及更准确地掌握消费者的消费兴趣。他们的信用卡品种,往往能渗透不同阶层的消费群体,而且能有一定的消费额,及少有“睡眠卡”。但国内情况却相反,内陆信用卡均为银行发行为主,市场竞争激烈,各走各路很不规范外,没有系统的市场调研,以掌握消费者的收入支出和消费习惯;只懂发卡,不顾发卡后会否有消费签帐,结果因对消费群体的不了解和市场定位错误,造成虽发卡量巨大,但“睡眠卡”量亦巨大。原来是银行高利润的个人信贷产品,变成利润极低,而且还要蒙受欺诈消费的坏帐风险。

(二)管理不到位,风险防范意识薄弱。

现时某些地方发卡之滥令人无法相信,各银行为抢进市场,对信用卡申请者所提供的个人资料基本上只收不查,只管把卡发出去,完成领导的目标,才使信用卡中介公司的骗取行为得逞,这就是所谓的信用卡“黑中介”。他们通过伪造申请人资料,包装出全套的个人资信证明,甚么房证、车证、薪水单、甚至税单都一应俱全,然后到银行骗取信用卡,为申请人大量提现金后,收取大额手续费。

  (四)信用风险的认定及统计口径不够准确、不统一。

透支期限是衡量信用卡资产风险程度的基础指标,我国目前对这一口径的定义不够准确,导致风险比例存在高估。按照国际惯例,计算透支期限是按照拖欠最低还款日的累计次数来计算;而我国规定,只要期末存在透支余额,即从首次透支的日期计算透支期限,这样将持续进行部分还款的客户也纳入了高风险客户;各行在判定信用风险时标准不一,有按照"一逾两呆"标准的,有遵循"五级分类"原则的,也有自己定义不良标准的;现有的五级分类原则也不太符合信用卡资产的特性。

   (五)风险管理经验、管理技术欠缺。

以前,我国的信用卡风险管理完全沿用了传统的企业贷款管理方法,主要依靠手工操作、人为判断,不仅成本高、风险控制效果不佳。在国外,计算机系统已经能够实现自动对申请人(持卡人)进行信用评分、贷前审查、透支后监控等功能,甚至在不良催收中,都发挥了主要的作用。目前,国内的发卡机构已经积极引进了各种先进的管理技术及管理经验,管理水平将有较大提高。目前,这些人才、技术、经验仍然面临着本土化、历史交易数据积累不够等问题。

  (六)风险补偿机制不完善。

我国现行的信用卡呆账核销政策存在呆账认定困难、核销程序复杂、呆账准备提取与核销脱节、风险准备金提取不充分等问题,银行卡风险准备金的提取比例较小、提取的频率低,银行能在成本中列支的风险准备金按照年末透支余额的1%差额提取,一年一次,其余风险准备金只能在税后提取,不能列入成本;银行卡的坏账核销的程序过于严格,需要提供的材料比较复杂,制约着信用卡业务的健康发展。

   (七)缺乏高效、畅通的风险信息共享机制。

我国在银行卡发展的前期,各行由于害怕暴露各自的风险状况,都不愿对监管机构及其它银行提供有关案件、不良持卡人、不良商户的有关信息,导致犯罪分子、不良持卡人可以在各行、各地之间重复作案或者继续透支,扩大风险损失。

(八)现行监管制度不完善,凸显监管真空。

现行的《银行卡管理办法》已诞生了10年之久,一些条款已显得滞后。例如,对于信用卡套现问题,《银行卡管理办法》显然监管乏力。现行银行卡业务法规制度不能适应防范风险的发展需要,亟须修改完善;此外,预防、打击消除银行卡风险的相关扶持政策不到位。现实工作急切呼唤新的《银行卡条例》早日出台,以法规的形式明确风险管理的原则,指导风险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四、加强银行卡业务风险控制的建议

(一)建立健全银行卡风险监管指标体系。

目前,人民银行的银行卡监管指标体系主要是基于联网通用的发展指标,没有银行卡信用风险、欺诈风险等风险监控指标,也未建立有关案件通报制度,无法准确衡量并预测各行的风险状况,存在着监管空白。为适应银行卡特别是信用卡快速发展的趋势,建议:第一,参照国际银行卡监管法的先进经验,修改我国对信用卡风险认定的标准;第二,尽快建立与一般工商企业贷款、其它个人资产业务类似的风险监管指标体系;第三,建立银行卡风险案件的报备、预警制度。

  (二)建立健全银行卡风险补偿机制。

首先,按照国际惯例,改进银行卡风险准备金的计提比例、核销程序:第一,允许各行按照实际风险状况,在税前提取准备金上;第二,在信用卡不良资产的核销上,适当放宽核销的条件,制定切实可行的核销政策;第三、为了加快坏账的核销,可以推行向保险公司投保,建立风险报损制度,加快建立健全银行卡风险化解和转移制度。

  (三)协助建立银行卡风险共享信息机制。

目前,各行已逐步认识到风险信息共享的必要性,也初步建立起银行卡风险信息共享机制和风险防范合作机制的框架。通过人民银行的协调,尽快建立银行卡案件通报制度,及时协助公安部门打击犯罪,并促进银联与其它各成员银行及时改善系统及技术,预防类似案件发生。

  (四)尽快修改完善银行卡犯罪立法。

在世界各国和地区,银行卡的犯罪日益猖獗,造成严重损失,已经成为社会经济不安定因素之一,各国纷纷修改法律,加大对犯罪的打击力度。我国公安部门虽然也开展数次银行卡犯罪的严厉打击,但是由于在法律法规的制定上存在空白点,落后于周边地区及国家,已经成为事实上法律防卫能力较弱的地区。有鉴于此,建议尽快将携带伪卡、窃取他人银行卡资料等行为规定为犯罪行为,以维护银行资金安全运营。

(五)加大反欺诈工作力度,提高反欺诈的能力

一是银行卡产业的各参与方,特别是发卡银行,应当结合国内已经发生的欺诈案件以及国际上的经验教训,总结、完善处置欺诈风险的内部组织架构和工作流程。在适当时机,应以银行卡组织或同业公会等联合形式,尽快成立银行卡反欺诈处理组织,用以指导、完善银行卡风险事件的防范、化解、处理和指引,推进欺诈风险联合防范及案件处理机制和网络的建设。同时应在人民银行等行业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利用高科技技术手段,提高开展反欺诈协查工作的能力,对重大欺诈风险事件做到及时处置和快速通报。

二是对欺诈交易主动进行侦测监控,同时强化反洗钱监控等反欺诈侦测系统的推进,丰富和提高对银行卡欺诈进行侦测的技术手段和层次。

三是银行卡产业各参与机构应当加强联系,紧密合作。各地应结合当地实际需求适时开展打击银行卡违法犯罪的相关活动,并推动当地工商管理部门对信用卡非法中介开展打击。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有些单位(或者是地区,如边境城市)还应与境外相关国家(地区)的警方建立联系,以提高国内银行卡国际化进程中欺诈风险防范和化解能力。

(六)全力推进风险管理技术手段的研究创新。

一是改进银行卡,磁条上除了记录卡号和密码,再记录一个识别码。这个识别码可以是卡生产出来就携带的,也可以是银行输入的。外人无法知晓,就连用户本人也不知道。刷卡时读卡器会自动读取识别码,窃卡者只能窃取卡号和密码,无法窃取和复制识别码,克隆卡将无法使用。

二是发卡行及监管机构应根据业务发展变化,对挂失业务的实施细则制定出更加严谨的业务制度,在保障持卡人资金安全的同时也保证银行自身的权益。随着银行卡业务的纵深拓展,各商业银行在技术上实现即时止付已非难事,因此进一步完善银行卡挂失制度的时机已经成熟。只有在银行卡业务的制度获得进一步完善的基础上,各商业银行才有可能以此为依据,进一步优化挂失业务的操作流程,将持卡人损失降到最低,打消持卡人顾虑,同时保障银行自身的合法权益。

  (七)提高业务人员的素质。

银行卡附加功能的日益增多和国际卡业务的不断发展,对银行卡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业务人员应从传统的"接柜型"转向"多面型",除具备私人理财业务的知识外,还应当熟悉信贷和国际卡结算的相关知识。另外,还应对银行卡风险具有敏感的、准确的判断能力,能准确发现和评估潜在的风险,在利用理论方法进行分析的同时,能对具体环境下的风险做出判断和提出解决方法。这就要求商业银行注重和加强对从业人员和特约商户的业务培训,有计划、有目标地组织学习新业务、新技术、新制度,使之适应业务的发展。

(八)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和风险管理制度。近年来,我国的银行卡犯罪损失一直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大多数案件的发生都与内控管理不到位有关。因此,我们必须借鉴国际信用卡业的发展经验,加强银行卡业务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商业银行应根据银行卡卡种属性、业务种类及其风险特点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规范各类银行卡的资信审查、开户、授权等操作;从制度上明确发卡行、受理行、持卡人和特约商户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此外,对新开发的金融产品应及时调整操作流程。

二是应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及操作流程。比如,一些发卡机构为扩大市场份额,增加产品影响度,提高市场占比,经常违反有关管理规定,在街头、企业现场办卡、发卡。此举忽视了对申请人的详细调查,仅凭一张身份证复印件和简单的联系地址、电话便即办即取。这样做发卡机构有可能因资料不全而在持卡人要求紧急止付、挂失的情况下,不能及时调阅档案给予紧急处理,引发客户与银行的纠纷。

三是要将银行卡业务的风险管理纳入银行统一的风险管理体系之中。银行卡在向持卡人提供传统的存、贷、汇服务的同时,还提供代收代付、炒汇、银证联网等多项金融服务,提高了服务质量,但并没有改变业务的风险性质,风险可能还会更大,更不好控制。银行不能将通过银行卡开办的各项业务与通过其他方式开办的业务在风险控制上分割开来,要实现集中统一控制和管理。要加强对客户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利用,建立集中统一的客户信息管理系统,强化对风险易发、高发环节的管理,逐步实现业务风险的集中控制。

四是建立风险预警机制。银行卡业务管理部门应加强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通过对现场检查发现的问题和各类报表的分析,及时对异常征兆进行跟踪、监测,以避免或减少风险损失。

五是要加强对银行卡业务的内部审计。审计部门作为银行内部管理的重要部分,应将银行卡及以其为载体的业务统一纳入到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的整体计划之中。应对银行卡业务的操作程序、运行成本、经济效益、技术安全保障等进行全面审计,及时了解银行卡业务的发展动态,分析存在的问题和风险,防患于未然。

五、中国银联风险管理工作思路

    中国银联自成立以来,在积极推进联网通用工作的同时,也一直非常重视银行卡的风险管理工作。在创建之初,中国银联即成立了风险管理部,并将银联的风险管理工作明确定位于两个方面:一是建立中国银联自身的风险管理体系,控制银联跨行支付网络的运行风险,保证跨行支付的安全运行;二是,向各商业银行提供风险管理服务,协助各商业银行管理和防范信用风险、欺诈风险和业务操作等风险,促成各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的合作,降低银行卡产业风险。近几年来,中国银联的风险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制订统一银行卡业务风险规范、安全标准。和商业银行一道共同制订银行卡风险规范和安全标准是中国银联的基本职责,也是为各商业银行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中国银联已经在制定《成员银行风险评价办法》、《银联卡收单机构商户风险管理规则》、《银联卡发卡机构欺诈风险管理指南》、《银联卡跨行业务资金清算风险管理暂行办法》、《银联卡账户信息与交易数据安全管理规则》等风险管理制度。

   (二)倡导建立风险信息的共享机制。中国银联将充分发挥银行卡信息交换者的角色,和各商业银行共同制订风险信息共享的运作规则,提供各商业银行之间、商业银行银行与相关部门之间的银行卡风险信息的共享平台,促成信息共享机制的有效建立,及时、完整、有序地传递、汇总、提供各类银行卡风险信息。目前,基于共享不良持卡人及不良商户的中国银联风险信息共享系统已经投入使用,并且已经得到包括国有商业银行在内的成员银行的认同。

   (三)向商业银行提供给多方位风险管理服务。中国银联将根据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需要,向商业银行提供欺诈交易侦测预警服务、商户风险交易侦测服务等,在打击银行卡违法犯罪方面建立协防协查制度,提供案件协防和案件通报服务,并和公安部门联手建立打击犯罪的合作机制等。目前,中国银联正在积极开展全国范围内的安全用卡、放心支付活动。

   (四)积极开展银行卡风险研究。中国银联将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对支付领域的新产品、新业务,以及银行卡风险管理技术,银行卡相关法律法规开展调查、研究,发布研究成果,协助并和广大商业银行一道共同提高国内银行卡风险管理的技术和水平。

 关键字:银行卡 风险 防范

 

 

参考文献:

1、中国信用卡论坛

2、卡友社区

 

 

 

 作者:中国银联河南分公司业务部   崔 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