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国银行信用卡风险系统防范

 昵称13072243 2013-07-07

随着近年来我国信用卡业务飞速发展,信用卡风险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如何有效地防范信用卡业务风险,已成为发卡行关注的重点。

一、信用卡业务简述

(一)信用卡的概念

信用卡(CreditCard)是银行或其他财务机构签发给那些资信良好的人士,用于在指定的商家购物和消费,或在指定银行机构存取现金的特制卡片是一种特殊的信用凭证。

(二)我国信用卡业务的发展状况

信用卡起源于20世纪的美国商品信用领域,当时在商品流通中起到支付媒价作用的卡种通称为支付卡,随着业务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各类别卡种不断融合、兼备,功能重叠,但从原理和特征方面看,它们仍然是截然不同的金融产品。在国内,对信用卡风险防范的措施主要采取的是“数据为王”,面对数百万级的客户群体只能“以数据说话”。一些国际领先银行在信用卡风险管理上遵循着这样的原则:“数据应作为关键的信息来源;信息作为了解客户的关键内容;要达到一致地无偏见地了解客户;客观性和控制是关键;要达到有效率的,客观的,控制下的实施,自动化是关键;检测和测量是量化评估,学习和调整的关键”。在当前国内信用卡业务的快速拓展期,“以数据说话”是当前国内商业银行通过风险管理实现利润增进的关键。信用卡管理者要转变经营观念,扭转喜欢复杂的管理方式,注重数据分析,从事实出发,凭数据说话,及时进行市场消费趋势预测;及时跟踪信用卡项目实施,适时做政策重检;制定风险管理政策必须与市场反应息息相关。与之相关,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能力的提升是“以数据说话”必要条件。

中国信用卡产业未来十年内将进入“井喷式”的爆发性增长阶段,发卡规模和信用卡业务利润将急剧增加。风险管理参与银行价值创造,文化与技术的结合将为信用卡行业创造更多新的机会。而风险管理能否进一步贴近市场,提供以人为本的增值服务,是未来十年信用卡利润增进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在对信用卡做出风险防范于控制时应采取信用卡风险管理一般具有的风险的回避、风险的预防、风险的分散转移和风险的事后补偿措施等。为了在信用卡风险发生之前,发卡机构能以较低的成本得到最佳的风险控制效果,应拓展目前国内所采用的数据为王的措施,兼顾美国的合同法模式,使得在风险发生后能保证发卡机构稳健经营,从而尽量避免或减少信用卡风险的发生,是现发卡机构经营的稳定增长。

(三)信用卡的产品种类

信用卡的种类很多,通常可按以下六种标准划分:(1)按照信用卡发行机构划分,可以分为银行卡和非银行卡;(2)按照信用卡信息存储媒介划分,可以分为磁条卡和芯片卡;(3)根据清偿方式的不同,可以划分为:贷记卡、准贷记卡和借记卡;(4)按照信用卡结算货币不同,可以分为外币卡和本币卡;(5)按照流通范围不同,可以分为国际卡和地区卡;(6)按照信用卡帐户币种数目,可以分为单币种信用卡和双币种信用卡;(7)按照信用卡从属关系,可以分为主卡和附属卡;(8)按照信用卡发卡对象不同,可以分为公司卡和个人卡;(9)按照持卡人信誉地位和资信情况,可以分为无限卡、白金卡、金卡、普通卡。(10)按照信用卡形状不同,可以分为标准信用卡和异形信用卡。

二、我国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银行来说,风险管理是主要职能,哈维尔·弗雷克斯和让·夏尔·罗歇指出,“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共同基金都需要在存款、证券的信贷资产组合和表外合同的管理中对内含的风险进行控制和选择”信用卡风险是指信用卡在使用过程中所出现发卡机构、持卡人和特约单位所遭受的非正常的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它贯穿于信用卡的使用、支付的各个环节,并涉及发卡机构、持卡人和特约商户等诸多方面。信用卡业务的主要风险来自与组织体系不健全风险、信用风险、欺诈风险、特约商户操作风险等。

(一)内在因素  

1.组织体系不健全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现存的组织体系不利于整个中间业务的发展,一方面,整个业务组织结构对效率风险等因素的考虑偏重于存贷款业务的发展,对中间业务考虑明显不足,例如不少实行扁平化改革后的基层行,仍保留了存、贷款业务的专门管理部门和人员,但很少有专门负责中间业务管理的机构和人员,又如在核心账务交易等系统的开发设计上并没有考虑对中间业务产品及客户管理的需要;另一方面,缺乏专门的机构对中间业务进行统一规划、开发、协调和组织,或由于其组织管理工作分散在各个部门,管理效率难以提高。 

2.特约商户操作风险

商户风险,是指某些不法商户或商户不法工作人员,违章操作非法骗取发卡行资金的风险。例如服务人员没有按照操作规程核对止付名单,也没有预留签名,接受了己被止付的信用卡;个别特约商户经办人员上下串通或与持卡人内外勾结,通过受理黑卡或假签购单进行诈骗,套取银行资金。

(二)客观因素

1.信用风险

狭义上讲,信用风险是指由于借款人没有能力或是因为不愿履行事先定好的合约,到期没有偿还银行债务,给银行造成损失的风险。但从广义上看,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除个体的违约风险外,还包括资产组合的内在风险和集中性风险。内在风险缘于风险管理战略、政策、管理架构、过程等环节上的疏漏可能造成的损失,而集中性风险则产生于资产组合过于向某个地域、行业、客户群等的集中。就信用卡而言,信用风险是指由于持卡人违反约定,不能按时足额归还所欠银行贷款本息而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或不确定性。从实际工作看,信用风险是信用卡风险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信用卡信用风险的产生,一方面是信用活动的本身规律所形成的,另一方面持卡人的信用状况和经营状况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其次,持卡人主观上没有偿还债务的意愿。

最后,持卡人客观上没有偿还本息的能力而形成的信用风险。这种情况下,持卡人主观上愿意早日还清欠款,但是客观上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有能力偿还。

信用风险是信用卡业务面临的最大风险。一份统计资料显示,2003年9月末,350万韩国信用卡透支者未能按期还款,他们占韩国工作人口的1%。另外,信用卡欠款一个月以上的约有10%。大量的透支欠款终于导致韩国信用卡危机的爆发。

2.欺诈风险

信用卡欺诈风险是指不法分子恶意透支、骗领、冒用、使用伪造或作废的信用卡以及特约单位诈骗给银行造成经济损失的可能性。根据《刑法》第196条规定,信用卡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进行信用卡诈骗活动,骗取数额较大的财物的行为”,实质上是不法分子利用银行管理漏洞出自主观故意非法占有银行资金的行为。由于欺诈风险形式多样、所占比重较大、性质恶劣,且造成的风险损失较大,是信用卡业务中最直接也是最难防范的风险。

三、我国银行信用卡的发展对策

(一)借鉴国际先进信用卡风险管理模式

国外先进的信用卡风险管理模式代表了未来信用卡风险管理的方向,目前正被许多国家借鉴和引用。我国商业银行在信用卡风险管理过程中已经借鉴了国际先进的风险管理模式,实践证明这些模式的借鉴对我国信用卡的风险管理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整体风险管理模型目前在我国还没有得到运用,但在我国的经济转轨过程中,其对控制金融风险尤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是由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金融市场也日益发达和复杂,各种金融风险逐渐显性化,客观上需要有完善的风险管理技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还没有完全到位,尤其是国有银行尚未真正实现商业化改造,内部控制机制尚未健全,这就迫切需求分析这些转轨企业和银行的风险偏好,实现其在风险管理上的均衡,从而控制和化解风险,以保证金融安全。

(二)完善内部风险控制机制

信用卡风险防范与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内容广泛,主要包括:制定信用卡的各项规章制度,特别是制定与风险管理相关的规章制度,制定各个业务环节的操作程序,规范各个业务岗位的权限与职责,并建立良好的信用卡风险管理运行机制。

1.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和业务处理流程

相对于其他银行业务,信用卡业务的运作模式具有非常强的专业特点其风险构成和管理要求也不同,比较适于采用标准化、流程化的作业方式和中心式、集约化的经营方式。建立起一套较为科学有效的信用卡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就是将整个信用控制循环体系分为五个功能环节,自成体系又互相配合。具体包括:

首先,授信政策制定环节负责收集和分析资料,制订有效的授信政策,形成一套管理原则,并确保法律规定和内部规范的正确有效遵循。

其次,征信环节按照授信政策制订的标准,对信用卡申请户进行严格的筛选,执行数据品质的管理、合理授予信用额度、预防呆账发生,构筑好维护银行利益的第一道防线。

再次,授权环节为持卡人提供24小时的信用卡交易授权,同时通过查核在线可疑交易并采取适当的管制措施以降低风险,进而保证持卡人能够安全便利的使用信用卡。

最后,伪冒控制环节分析交易现状,设定控制参数,制定伪冒控制政策,调查确实发生的伪冒案件,杜绝伪冒案件的根源。

2.采用先进的技术管理方法和手段

信用卡发卡行要加大科技力量的投入和应用,不断完善信用卡的操作程序,建立信用评价机制、信用动态跟踪机制等,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简化操作程序和步骤,提高工作效率。在建立起先进的技术平台基础上,积极借鉴国际同业积累的经验,利用各种先进的技术和方法来控制信用卡业务风险。国外先进同业的经验说明,在信用卡业务上,先进技术和手段是确保业务发展和安全性的根本保障,我国商业银行必须通过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来控制和防范风险发生。发卡行还要建立先进的管理信息统。管理信息系统是现代商业银行的“大脑”,信用卡的信贷循环管理信息是其重要的有组成部分,是信用卡业务发展的核心,是风险管理和决策的基础。在这个管理信息系统中,必须对两大部分的信息进行有序排列和统一管理,一是信贷循环管理信息,包括产品计划、信用获取、账户管理、收款和冲销等信贷循环的每个环节的信息。二是持卡人信用管理信息,利用该系统发卡行可以准确地分析持卡人市场,制定灵活、实用的营销政策,有针对性地培养和争取优质客户群。

3.积极防范欺诈风险

针对信用卡欺诈风险的发生形式,采取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

(1)加强对持卡人用卡安全教育。发卡机构必须采取多种宣传手段,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广泛宣传用卡知识,使持卡人认识到如何妥善保管信用卡、使用信用卡,引导持卡人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

(2)加强对特约商户的培训和宣传指导。首先发展商户要考虑其经营合法性,绝不能发展与法律相抵触的行业商户;其次要加强对特约商户的培训和指导,定期检查特约商户受理信用卡的操作程序是否规范,经常性地对收银人员进行业务辅导,如如何鉴别信用卡真伪、不法分子作案特征及处置不法分子应急措施等;再次要注意监控特约商户交易情况,发生异常交易的要及时查清原因,防止商户欺诈行为的发生。

(3)采用新办信用卡自行激活,使用高密度磁条卡,减少换卡频率或要求持卡人到发卡机构领卡等措施,防止因邮寄过程中被截获而产生的欺诈风险;

(4)提高卡片防伪技术,增大卡片伪造难度。采取包括在卡片表面印制特殊字符,制作特殊防伪标志:卡片磁条的各磁道随机产生一组保密且唯一数字,由发卡中心检验等措施。

4.完善和拓宽风险化解渠道

尽管信用卡风险的事前防范和事中控制是避免信用卡风险发生的主要手段,对信用卡风险的发生起了极大的抑制作用,但在实际操作中,信用卡风险总是会发生的。风险发生后如何处理是信用卡风险管理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1)信用卡风险的转移

信用卡风险转移是信用卡发卡机构根据对承担信用卡风险责任的认识,将风险转嫁给他人,减少自己损失的技术方法。

第一,向担保人转移。由于信用卡的担保人与发卡机构签定了担保协议,当其担保的持卡人不能偿还发卡机构的债务时,担保人负有偿还的责任。发卡机构在与担保人签订合同时,应注意审查担保人的资格,即担保人的经济实力、资信状况以及是否符合担保法规定等,确保担保合同的有效性。

第二,通过抵质押品转移。当持卡人无力偿还债务时,发卡银行可以将其抵质押的物品折价拍卖,抵偿债务。因此,在签订抵质押担保合同时,发卡银行应特别注意抵质押品的合法性和流通性。抵质押品的合法性是指持卡人是抵质押品的合法所有者或支配者,有权处置该物品。发卡银行处置抵押品的关键不在于拥有它,而在于其代表一定的价值。如果抵押品的自身价值很高,但流通受到限制,如我国的国家级珍贵文物等,发卡银行同样达不到风险的转移。

第三,通过保险转移。建立信用卡保险机制,也是补偿和减少信用卡风险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发卡机构可与保险公司进行合作,对持卡人欠款行为和卡被盗、遗失或冒用进行保险,保险期限应当与信用卡的有效期一致,通过双方协商约定,一旦发生信用卡遗失、被盗或被冒用,所造成的损失由保险公司按规定赔偿,从而有效地保护持卡人的利益,也降低了发卡银行的风险。

(2)信用卡风险的追索和化解

在实际操作中,信用卡风险并非能够全部转移,因而建立完善的风险追索、化解机制仍是信用卡风险管理的必要手段。信用卡的风险追索、化解机制主要包括持卡人交易行为控制、账款催收和借助公安、司法手段、呆账核销等。

第一,加强对信用卡透支消费行为的监控,建立不良贷款预警机制,并针对不同还款行为,采取不同的风险控制策略。

第二,建立健全账款催收机制。由于我国尚未建立信用体系,相当多的借款人没有主动还款的意愿,因而发卡银行必须在借款人发生逾期后就主动与其联系,采取电话、信函等形式,提醒和督促持卡人尽快还清欠款,不能消极对待。

第三,加强与公、检、法等部门的合作,采取法律手段追偿欠款。追究法律责任是追索机制的最后手段,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发卡银行应充分利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最后,建立风险准备金制度。发卡机构应根据财政部和人民银行有关规定,从信用卡的年交易额中按一定比例提取风险准备金,实行专户管理。一旦发生风险损失,即按规定报批后列支弥补。

(三)加强行业自律

目前各家商业银行在信用卡经营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市场的机遇及风险的防范。发卡银行应联合起来成立信用卡同业协会,共同规范信用卡业务运营.信用卡同业协会在信用卡风险控制上,一方面可定期组织各发卡银行分析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经济结构调整等对持卡人群体的影响,共同防范行业性或局部性持卡人欠款风险;联合向人民银行、银行监督委员会反映信用卡经营中遇到的困境,寻求政策支持;联合公安等部门开展打击恶意透支等信用卡犯罪活动,提高社会影响力;另一方面加强协会内各成员行的协调沟通,完善内控制度,防止信用卡市场出现不规范竞争,增大发卡银行经营风险,维护行业整体利益。对违反人民银行等主管部门业务规定,放松条件争夺信用卡市场的发卡银行应给予严肃处置。

(四)改善外部环境

1.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目前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主要困难是:社会信用体系法制环境不健全,信用信息资源的采集、评价、开发及披露缺乏法律法规依据;一些部门对信息资源实行垄断,使信息难以实现全面的整合和共享;信用管理和征信滞后、不规范;区域间、部门间的信用信息缺乏统一规则,信息交流的公共平台没有建立。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最急迫的是抓紧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

(1)建立行业准入规则和行业退出规则

市场准入管理是银行卡行业监管的首要环节。市场准入管理包括:

第一,根据产业不同发展时期的要求,平衡规范与发展的关系,制定合理的市场准入条件。对发机构、收单机构,信息转接机构以及从事银行卡软硬件生产业务的厂商进行资格认证和市场准入管理。

第二,严格执行制定的市场准入政策,对一些机构以各种名义绕开市场准入限制,不经审批即变相经营银行卡业务的现象进行约束和管理。首先,建立强迫退出的退出标准,使监管机构的退出管理有据可依。其次,完善市场退出的形式,发展兼并收购、分立、破产等多种退出形式,尽可能地减少退出者对行业的冲击和对消费者的影响。                                          

(2)完善银行卡产业相关的技术规范

技术规范是银行卡行业监管的难点所在,信息技术在银行卡产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技术质量及其规范性直接影响银行卡交易的成功率、速度和安全性,从而影响整个支付体系的安全和效率。因此,必须制定一套完整的技术规范,对卡片和终端设各生产商、发卡机构、收单机构、第三方服务公司、网络运营商等银行K行业经营主体进行严格的监管,以保证支付体系的安全和高效。

(3)完善产品服务及其他相关业务的操作规则

第一、业务运营管理是银行卡行业监管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对风险的管理、对业务流程和市场秩序的规范以及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第二、建立全国信用体系

建立健全信用制度和信用体系,既是适应加入WTO新形势的需要,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要建立健全全国信用体系,当前必须把着力点放到企业、个人、中介组织、政府这四个层次的信用建设上,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信用体系。

①加强企业的信用建设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

我国现有企业绝大多数是遵纪守法的,但也确有一批企业因不守信用而被处罚。所以,加强企业这一市场主体的诚信和信用建设,对建设全国信用体系有着特别重大的意义,是建设全国信用体系的关键。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数据库是加强企业信用建设的重要环节。建立这些数据库的功能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是对守信用企业的激励作用,即增大这些企业的无形资产和商业机会,二是对不守法企业的惩罚作用,建立健全企业信用制度。要在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和规范做法,尽快研究制定企业信用建设基本制度。主要包括:界定和规范企业信用行为和企业信用活动,制定信用服务中介机构的业务范围和经营规则,制定企业信用风险的防范、监督管理和责任追究的相关政策措施,制定各类金融企业信用风险的防范和责任追究的相关措施等等。

②建立健全个人信用体系

建立健全个人信用体系,是建设全国信用体系的基础,也是建设信用体系的难点。建立健全个人信用体系的关键首先是要对全民进行诚实守信教育。

③健全各类中介机构的信用体系

各级中介服务机构,如会计事务所、审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包括即将建立的企业和个人的信用征信机构等,都担负着为全社会提供真实信息的社会责任。他们提供给社会的信息是真实的,就能保证市场经济体系的正常运行,保证各个市场经济主体在公平竞争中获得利益。如果这些中介机构中的一部分丧失职业道德而向社会提供假信息,就会导致市场经济秩序的混乱。

④强化政府信用的导向作用

从建设全国信用体系的全局来看,政府信用是影响全局、推动全社会的信用因此,强化政府信用的导向作用,及时纠正那种地方政府朝令夕改的失信行为,对进一步完善各地的投资环境,加快对外招商引资有着重大作用。

四、结 论

随着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加强,银行间的竞争也日益加剧,作为主要中间业务—信用卡业务的发展问题已愈来愈引起业界的关注。信用卡的迅速发展的同时,信用卡风险随之产生,风险发生的频率也越来越高,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因此信用卡风险管理问题正日益得到关注。从实践看,我国信用卡风险管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还不足。这表明,对我国信用卡风险管理进行分析研究具有相当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分析信用卡风险的种类、特点,指出了信用卡风险管理的必要性。我国在内部体制和外部环境上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是传统体制留下的深层次问题。并深入剖析了我国信用卡风险管理现状,并对信用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透析。我国已经初步引用和借鉴国际信用卡风险管理模式,实践证明是成功的,我国将继续加强风险管理模式的探索,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风险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 张街. 行长论素质、经营理念及行为艺术[M]. 北京: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5.

[2] 陈建. 现代信用卡管理[M]. 北京: 中央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3] 陈建. 信用评分模型技术与应用[M]. 北京: 中央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5.

[4] 刘永养. 银行卡概论[M]. 人民出版社, 2000.

[5] 孔薇薇. 信用管理的国际比较与国内商业银行信用管理模式研究[J]. 国际金融研究, 2004.

[6] 周明. 非均衡信贷合约市场的微观基础[M].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4.

[7] 吴洪涛. 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M].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3.

[8] 郭红玉. 信用概念的制度分析[M].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2.

[9] 文静. 信息不对称与个人信贷的法制安排[J]. 世界经济, 2003.

[10] 肖林江. 信用卡业务风险及防范[J]. 金融时报, 200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