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点燃希望的篝火

 魂之翔 2010-09-30

                                 点 燃 希 望 的 篝 火

——怀念我挚爱的三舅王寿山

白鹏东

 

昨天深夜,广州的王樵表弟通过QQ告诉了我青岛二姐的博客地址。今天一早,没等上班,我就打开了她的博客。扑面而来的是波涛接天,广阔无垠的大海的画面。久居内蒙古的我的心胸立刻开阔了许多,激奋了许多……接下去,我就看到了二姐怀念自己父亲的文章——《清明追思》。刚读了几个字,我的眼眶立刻湿润了。又读了十几行,泪水已经模糊了我的视线……停顿了许久,我又试图读完这篇文章,但只看了个大概,泉涌的泪水再一次证明我的努力是徒劳的。于是,我随即决定写一篇纪念三舅的文章。但拟好标题后,正文才写了几十个字,情绪又难以自制,键盘几近不听自己的指挥……看来,这篇文章在这种心境是无法写成的。我稳定了一下自己的情绪,便在她博客的留言板上,向亲友们发出了近期留意我怀念三舅文章的信息。然而,刚等到吃完早点,我又情不自禁地拿起了钢笔,改在稿纸上撰写电脑上无法完成的文章了。

 

我是今年三月二十八日从银川坐火车去西宁的。次日中午到站便直接打的去了三妗家。到了医学院小区,我一眼就认出了等在门口精神矍铄的三妗。进屋后,又见到了久病的哥哥(我俩属相一样,他比我大两个月)。在卧室里,当我看到三舅遗容的相片时,已经是“泪飞顿做倾盆雨”了……

午饭时,我见到了干练热情的表妹秀秀和她聪慧、少言的女儿。大姐则和我在相片里看到的相比变化不大,依然是那么秀丽端庄。因为我是准备来西宁的,所以从郑州那边就买了些红枣、山药,又从银川买了枸杞和枸杞酒,送给了三妗和几个姐妹。

三十日上午九时,三妗陪我去城郊的西宁市烈士陵园拜谒三舅。我用两朵玫瑰和七朵黄白菊花,分别代表耄耋之年的父母以及我们姐妹兄弟七人的心意,给三妗则选了一枝百合。三种娇艳的鲜花结成一束,共同表达了我们对亲人真挚的怀念之情。

三舅的墓位于烈士陵园主路旁的第一号,红军西路军纪念碑右侧。在一棵小松树的掩映下,一块朴实的墓碑,铭刻了他还显得匆忙的人生岁月。此时此刻,我只能用一束朴素的花来表达我迟到的悼念和无尽的怀想……

次日,大姐一家在全聚德为我们设了午宴。我首次见到了从事教育工作,热情好客的大姐夫。当我举着茅台为三妗敬酒时,她老人家哽咽着又提起了三舅……

仔细端详眼前这位看似柔弱,实则刚强的老人,我不禁回想起了他们年青时追求美好爱情的果敢坚定以及携手共同抵御生活中的风风雨雨,沟沟坎坎的困苦艰难。对于他们来说,那是一生中最美好,最值得骄傲和怀恋的日子。是啊!世界上还有什么比失去相濡以沫,情同手足的爱侣更难过,更悲伤的呢?面对此情此景,在座的亲朋好友无不为之动容,无不为之泣下沾襟。

临别的前一天晚上,我去和三妗叙谈。她详细地谈了三舅的病因和去世时的情况。在谈话期间,老人再三地感叹:你三舅离开的太早了!你三舅一直念叨你妈妈的!同时,她也较详尽地谈了儿女们的家庭、生活状况。次日一早,我又专程去和她老人家辞行,并以热情拥抱的方式和我的哥哥告别。

 

回到呼和浩特,我便和表弟王樵联系。我们第一次通过QQ交谈,话题自然而然地提到了三舅。虽然未曾谋面,但从他的言谈中,我还是看到了三舅依稀可辨的影子。他给我发来了摄影习作。我们彼此交流了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情况。

 

三舅一生来过临河两次。第一次是一九六年,第二次是一九九一年的六月份。我亲眼目睹了他和家母姐弟俩分别多年(八七年母亲和三姐曾经去过西宁)后再次见面的动人场面;共同分享了他与我们外甥们欢聚时,发自肺腑的喜悦之情。我的儿子那年两岁,他有幸见到了三舅姥爷。我们和他老人家在临河公园里留下了许多难忘的合影。我这次回临河,又打开相册,仔细翻阅了三舅和我们亲密的留影。感慨万千,心绪难平!三舅离开临河时,坚持不让我们找车送,而让我骑自行车送就可以了。我至今还清晰记得那天晚上,在火车上和他依依挥别的情景。

 

我母亲和三舅(是她的小弟弟)最亲,来往最多,评价也很高。因为路途遥远,那时亲人们联系的唯一方式就是写信。通过三舅的来信,我真正懂得了“家书抵万金”的含义。

我小的时候,记得每当青海三舅来信,我们总是满怀着虔诚的期待,围坐在一起,由父亲逐字逐句念给大家听。来信写的细,记的事多,我们听的也认真。特别是母亲,如遇没听清的地方,还让父亲重读。三舅有时意犹未尽,还在信纸的留白处也写满了关于亲朋的各种信息。后来,我们读书识字了,便由我们读给家母听。在三舅端庄,秀丽、遒劲的字迹里,我们还得到了其他两个舅舅和亲戚们的许多音讯,深切感受到了三舅对亲人们无微不至的关爱。

在我的印象中,三舅通信的地址一直是青海医学院办公室。那时候,他的信我有时还反复揣摩。心想,什么时候我也能写出象三舅这样漂亮的字呢?

在不停来信问候的同时,他还在自己子女较多,生活较拮据的情况下,仍设法给我们家一些接济。我们家在经济条件好转后,每当过春节,家母总不忘给三舅一家寄些河套的土特产品。

特别是在文革期间,由于我们的家庭成分高居“五类分子”(地、富、反、坏、右)之首,饱受欺凌和侮辱,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三舅的来信,就象荒原深夜里的一堆篝火,给我们以无尽的爱、力量和勇气。那时的三舅,是一座山峰,一面旗帜,一个榜样,是给我们生活以希望之所在!

现在想来,在那个黑白颠倒,是非不分的黑暗时代,他能勉力保护自己和亲人们不受到太多的伤害,确实需要非凡的胆识,坚定的毅力以及高超的生存智慧。我坚信,他也肯定承担了太多的常人难以承受的精神压力,而又无法坦言(或者我没有机会聆听)。难道说这种累积的难以排遣的痛苦,对于他晚年的疾病没有丝毫的影响吗?

 

他是一本颇耐读的大书。他以一个支边知识分子的经历,完整地见证了49年后我们民族和共和国多灾多难的历史。我认为,三舅这本人生的大书里,蕴涵着非常大的精神财富和思想价值,值得我们后辈认真研究和学习。

遗憾的是:我离他太遥远,和他接触亦太少。我只能从他数十年如一日的家信中,从他寄来的相片里,体察到一些局部的片段,一些思绪的细屑。不过,这对于我已经是弥足珍贵了!当然,这可能就是心有灵犀吧。

三舅独特的人格魅力,一直深深地感染着我。让我领悟出了自己在驾御生活的方向,把握人生的目标时,必须具备或不可缺少的几个要素。

有一次妻子和我谈起三舅时说,也许在你人生的关键时期,有三舅在身边给你点拨一下,你的命运可能就此改观了。她的话讲的不无道理。

三舅坚信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的信条。他在儿女们的教育方面投入了太多的精力,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当然,儿女们也以自己显著的成绩(五个孩子个三个大学毕业)回报了他老人家。我想,这是他最感到欣慰的,也是给我启发最多的。

三舅来临河探亲时,我正在当地一个行政单位做秘书工作,事业上比较顺利。他送了我一支金笔,鼓励我努力奋斗。遗憾的是,我后来并未在仕途方面有所成就。而是阴差阳错地进入了商界,成为了广告人。

他临走时,我送了王樵表弟一本世界文学名著《呼啸的山庄》(艾米莉·勃朗特著)。这次我在西宁和远在广州的王樵通话时,他还清楚地记的这回事儿。

 

回到临河,我向父母详细报告了西宁三妗及儿女们的现状。他们老俩口儿听了很高兴。我拿出三妗她们给买的毛衫后,母亲当即让保姆给她穿上了。衣服颜色好,特别合身,他们非常满意。谈话中,家母对我说,你三舅是六十七殁的,你姥爷也是六十七殁的。她说完,沉默了好久……

 

我们认识三舅和三妗是从相片上开始的。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们老俩口儿微笑着依偎在花丛中的那张相。其他的姐妹兄弟更是从相片上认识的。我们家的那些相片,见证了他们成长进步的历史。前几天,我和我哥谈起他们时,平时很少夸奖人的他,语气肯定地说,三舅家的孩子都是很成器的。

我给母亲看三妗和女儿们春节拍的相片时,这位年纪已八十五的老人,带着老花镜儿,还能一一叫出她们的名字。

父母一生搬了三次家,家里摆的东西变化了不少。但镶着三舅一家不同时期各种相片的大相框却一直没变化,一直放在家里的显著位置。那些相片既是三舅一家生活经历的真实记录,也是维系着我们一家对三舅及家人难以割舍的浓浓亲情的象征。这种梦魂萦绕的情怀,并没有因为三舅的离开而有丝毫减弱。这一点,我在西宁之行中已经真切地感受到了。

 

最近和王樵的谈话中,我真切地表达了亲戚们应该经常来往的意向,他也有同感。我们由衷地欢迎西宁的亲人们来内蒙古做客,让父母辈点燃的亲情的火种在我们手中传递下去,永不熄灭!

 

“五一”快到了,请西宁的亲人代我在三舅的坟前放一束鲜花,让他老人家在睡梦里,也能感受到鲜花、蓝天、白云和草原恒久的祝福……

 

 

 

 

 

内蒙古·呼和浩特

200742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