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样让大学生活多点收获少点遗憾 覃彪喜

 清源渭水 2010-10-01

 

几乎每一个我接触过的大学毕业生都以为,大学四年是一生当中最宝贵、最好读书的四年。很多人毕业之后发展得很好,他们庆幸于大学期间没有荒废,为日后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有些人工作不如意,生活艰难,他们一次次跟我说:“假如大学可以重来,我一定不会再像当初那样度过。”

大学,应该怎样度过,当你回首往事时,才不会留下遗憾和悔恨?作为一名大学的过来人和一直关注大学生、和高校毕业生经常打交道的企业家,笔者有些感慨,想对他们说―――

不要怕“学了也是白学”

有很多大学生问我:“大学里学的东西到了社会上以后基本上都用不上呀,那何苦花那么多精力往学一些无用武之地的屠龙之术呢?学了也是白学,那还不如好好玩一玩。”这种心态是非常可怕的。书到用时方恨少,没到用时你怎么知道“学了也是白学”?我的专业是思想政治教育,大学期间最主要的精力都用于学习法学,而我毕业以后先后做过房地产策划、广告文案、IT项目治理等工作。这些工作跟法学没有直接关系,跟思想政治教育更是风马牛不相及。可是,假如没有大学期间接受的严谨的思维练习,并且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储备,我到深圳以后获得的第一份工作就会离我而往,后来的人生轨迹也会彻底改写。还有一些荒废学业的方式,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很忙碌,而后果却是一样的。比如,很多人过于热衷参加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把主要的精力用来组织、参加形形色色的活动了。还有些人的生意头脑过于发达,大学期间不好好读书,反而热衷于一些能够马上产生经济效益的事情,比如做一些小生意,开一家小餐馆,黄金周之前帮旅行社组团,暑假帮民办高校招生……适当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是有益的,甚至是非常必要的,但是,过犹不及,假如因此而荒废了学业,那就真成了“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别用读高中的方式读大学

高中阶段的学习是以学习知识为主,上课无非是老师教学生如何解题,如何得到高考所需要的那个标准答案。而大学阶段不再是为了考试而读书,也就不再是一味地学习知识了,而要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质疑,学会探索。知识不即是能力,假如只是机械地学知识,那永远只能做一个善于考试的好学生,而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才。真正的人才需要把知识上升为能力,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够独立地发现题目、解决题目。从高中生转变为大学生以后,在学习上最重要的转变就是要学会思考,学会质疑,并不由于教材上说了一个什么观点就接受什么观点,并不由老师说什么是对的就以为什么是对的。思维的过程往往比结论更重要,所以,我经常夸大这么一句话:一个经过自己的思考而接受错误观点的人比不假思考地接受正确观点的人更值得肯定。

很多大学生习惯于每节课早早地到教室占着前排的座位,然后认认真真地记笔记,老师说的每一个观点都不假思考地记下来,考试前再把笔记反反复复地死记硬背。这种人是永远不可能读好大学的,他们不过是按照读高中的方式读大学,在学校里就算是个好学生,毕业以后也不可能成为一个好员工,更不可能成为一个好老板。比如,一名房地产策划师的工作对象往往是一块杂草丛生的荒地,在这样的荒地上究竟应该建什么样的楼盘?多大的容积率才能够利润最大化?建好的屋子卖给25岁的人还是卖给45岁的人?是以大户型为主还是

中小户型为主?整个楼盘的卖点又是什么呢?这一连串的题目都不可能事先有个标准答案在那儿等着。假如大学期间不过是死记硬背了一些单词、一些结论,就永远也不可能在工作中回答这些题目。

做好规划,勿盲目追随考研热

读高中是为了考大学,很多人形成了惯性,刚上大学就在考虑考研究生的事情了,整个大学期间的学习和生活都以考研为中心。这些人乍一看似乎非常有上进心,实在,不过是按照读高中的方式来读大学,把考研当成了第二次高考。读大学是为了有足够的能力往适应社会、胜任工作,为了能够有一个美好的职业生涯。所以,进进大学之后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方向比速度更重要。假如你不知道要到哪儿往,你就永远也哪儿都往不了。只有弄明白了大学毕业以后究竟要从事哪方面的工作,才能基于这项工作对人才提出的要求,有的放矢地塑造核心竞争力。明白了大学是就业本位以后,也就可以理性地看待考研的必要性了。

假如想要从事的工作客观上要求具备更高的学历,那就应该在本科毕业以后继续深造。比如,一个想要终身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假如不获得更高的学历,在目前这种体制环境下要想获得高校或者科研机构的聘用无异于天方夜谭。对于这种人而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读研究生实在就是求职的一部分。假如想要从事的工作对学历的要求并不高,三年工作经验远比一个硕士学位更值钱,那就没必要把时间浪费在读研究生上面了。如,从事会计、市场营销、人力资源治理等方面的工作,研究生不一定比本科生更有竞争力,而有三年工作经验的人尽对比没有工作经验的人更受欢迎。

没考上理想的大学咋办

我曾经做过一次小范围的调查,发现有超过2/3的大学新生对录取的学校或者专业感到不满。考上二本的总觉得本应进进一本,考上普通一本的总觉得本应进进名牌大学。这种情绪固然可以理解,可是,由于学校不是名牌、专业不够热门而背上一个沉重的思想包袱,那就太不应该了。教育资源在各所高校之间的分配确实存在不均衡的状况,名牌大学在图书馆躲书、实验室设备、师资气力等方面都要优于一般的大学。可是,这并不意味着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必然比草根大学的毕业生更加优秀。很多毕业于毫无名气的二本、三本甚至专科院校的毕业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比大多数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更加成功。究竟,当你走出校门以后,无论是在老板还是客户的眼中,你只代表你自己,不代表其他任何人,更不代表你毕业的学校。考上一所“非著名”的大学,只能说明你在高考的考场上输给了那些考上名牌大学的人,除此之外,并不意味着任何东西。而人生的考场又何止是高考那两天呢?就算高考输给了他们,后面还有漫长的几十年的人生考场等待着你赢回来。关键在于,你要有这么做的勇气、毅力与聪明。

至于专业,更是没必要太过计较了。理由有三:其一,大学生最重要的是要具备批判性的思维能力,要能够独立地发现题目、解决题目,而这种能力跟专业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像文史哲这样的冷门专业更能练习一个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其二,有些所谓热门专业虚有其表,比如高尔夫治理、电子商务等,不过拥有一个时髦的名称罢了,与其羡慕别人读了这样的热门专业,还不如脚踏实地学好自己的冷门专业;其三,冷门专业往往蕴含着很多机遇,只是不那么令人瞩目而已。比如,大家都削尖了脑袋往金融学、计算机这样的热门专业里面钻,殊不知这些专业已供过于求了;而冶金、材料这样的专业就热门程度而言远不及金融、计算机,可这些专业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创业的机遇也非常多。我就有颇多毕业于这些专业的校友成为了国内着名的富豪。还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用将来的眼光看待眼前的困难。几乎在每一所大学,时不时总会有些人由于感情、学业或者别的什么方面碰到了挫折而自寻短见。最近这几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题目引起相关部分的重视。随着大学生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由于求职受挫而产生心理障碍的人也越来越多。从某种意义上看,求职也是一场心理战。实在,不只求职是一场心理战,整个大学生活都是一场心理战。无论是英语四级没有通过、期末考试没有及格,还是被男朋友或者女朋友无情抛弃,又或者像马加爵一样受到了同学们的不公正对待,都需要保持一种健康、理性的心态。套用当下时髦的两个话来说,就是要学会淡定,不要动不动就纠结。很多事情,当时觉得难以迈过那道坎,多年后回过头来看,不过云淡风清而已。

 

作者简介:覃彪喜,深圳市鸿儒堂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出版有《读大学,究竟读什么》、《求职,从大一开始》等书籍,被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聘为大学生就业创业导师

(中国教育报2010-09-2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