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绦虫病与球虫病混合感染的防治
2002-8-2 06:47:17
2002年入春以来,某地许多养殖户的鸡群发生了以绦虫病为主、球虫病为辅的寄生虫病,其发病率为25%,致死率为5%左右。多发生于30日龄左右的肉仔鸡,如不及时确诊和治疗,将会给养殖户造成极其严重的经济损失。 一、病原 主要是寄生于鸡小肠内的绦虫和球虫。 该地养殖环境差,饲养管理粗糙,鸡粪、垫料乱放且不加处理,造成球虫病不断发生。加之本地散养草三黄鸡较多,生长周期长,鸡体本身带虫(隐性感染),又每年春秋季不驱虫,草三黄鸡随便出入鸡舍,排出卵囊或虫体,污染舍内饲料、饮水、用具等,造成鸡群感染绦虫病。 二、致病作用 球虫的裂殖体在肠上皮细胞中大量增殖时,破坏肠粘膜,引起肠管发炎和肠粘膜上皮细胞崩解,使消化机能发生障碍,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绦虫虫体以其头节伸入肠粘膜下层,使肠壁上形成结节样病变,肠粘膜遭受破坏引起显著的肠炎,发生消化障碍。由于肠壁的炎性变化和毛细血管的破裂,大量体液和血液流入肠腔内,从而导致病鸡消瘦,贫血和下痢,最终导致全身机能障碍。 三、症状 病鸡精神不振、羽毛逆立、头蜷缩、食欲减少、懒动、足翅轻瘫及昏睡。个别鸡因肠道内绦虫堵塞而发生痉挛、冠苍白、贫血、消瘦、排出黄色或淡红色稀粪,有时粪中带虫。泄殖腔周围羽毛被粪便污染,机体高度衰弱,渐进性麻痹和死亡。 四、病理变化 病变主要发生于肠壁:肠浆膜上有明显的灰白色斑点状坏死病灶和小出血点相夹杂;肠粘膜肥厚,粘膜上有大头针帽大小的红色圆形出血斑点和结节性病变,肠管内充满多量淡黄色或淡红色恶臭粘液,并能发现长5cm左右的灰白色扁片结节状虫体。 五、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即可确诊。 六、防治 1、改善环境卫生和加强饲养管理,保持鸡舍干燥。 2、及时清除粪便或垫料,并将粪便或垫料堆积发酵处理。 3、加强消毒,防止饲料、饮水及用具被粪便污染。 4、加强对散养鸡的管理,严禁散养鸡进入鸡舍,每年春秋两季各驱虫一次。 5、平时加强预防,如用宝树球迪、百球威克、地克珠利等预防球虫病,丙硫咪唑预防绦虫病等。 七、治疗 对发病鸡群可采取以下治疗方案: 1、丙硫咪唑,30mg/kg体重,拌入饲料中,一次性口服。 2、宝树球净王(0.2%)或百球威克(0.2%)和金诺维(0.05%)自由饮水,连用3-5天。 3、肠乐(0.4%),拌入饲料中,自由采食,连用3-5天。驱虫后应立即清除鸡粪或垫料,以免再次感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