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年龄代称

 茶香飘万里 2010-10-05

我们在阅读古代典籍、小说、诗词时,往往会遇到年龄代称的问题,这些代称都有出处,不少代称至今仍在沿用。

 

【襁褓】  统称一岁以下的婴儿,襁褓是用来包裹婴儿用的被子和带子。

【孩提】  指二三岁的儿童、幼儿。《孟子》中有“孩提之童”的说法。后人赵歧注解道:“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

【垂髫】  三至七八岁。古时小孩头上扎起来的下垂的短发叫垂髫,后人遂以“垂髫”指童年早期,这种叫法主要用于男孩。

【童蒙】  童指儿童,蒙为蒙昧,也就是指儿童入学前的四至六岁之间。

【龀龆】  因小孩七八岁时换齿而起,专指七八岁。

【总角】  八至十二三岁。《诗经》中有“总角丱兮”的说法。“角”为小髻,“丱”表示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因古时十来岁的孩子都是这样梳结头发,后人便称少年时期为“总角”。

【束发】  古代男孩长到十五岁时束发为髻,然后,“就大学,学大艺,履大节焉。”(《大戴礼记》)因此,“束发”便成为十五岁男孩的代称。

关于男子的年龄代称,还有这样的说法:“人生十岁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有人注释说:“十岁曰幼,时始可学也”。后来沿称十岁为幼年之学。青年男子二十岁,还不健壮,称为“弱冠”,表示还年轻,可以戴帽子了。“三十曰壮有室”是指男子三十岁已经成熟,可以结婚成家了。

关于女子的年龄代称,有这样一些说法:

【豆蔻】  “豆蔻年华”之说源于唐代诗人杜牧在《赠别》一诗中写道:“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初。”后人因此称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豆蔻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外行似芭蕉,淡黄色,果实扁球形,种子象石榴子,有香味,果实和种子何以入药。

【志学】  指十五岁。孔子在《论语》中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后人就以“志学”作为十五岁的专称。

【及笄】  《礼记》中说:“女子十有五年而笄”。旧时称女子十五岁为“及笄”,也指女子已经到了可以出嫁的年龄。笄,是古代用来插头发的一种簪子。女子十五岁开始以簪结发,举行笄礼。与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一样。

【破瓜】  古代文人拆“瓜”字为二八,借指十六岁女子,又喻婚嫁年龄。有时也用于男子,则是借称六十四岁。北宋吕岩赠张洎诗中,‘成功当在破瓜年’,指的就是八八六十四岁。”

【花信年华】  专指二十岁女子。”花信“是指花期。

【而立】  源于《论语·为政篇》,孔子说“三十而立”,后人便以“而立”专指三十岁。

【不惑】  同不惑一样,亦源于孔子语,“四十而不惑”,以此借称四十岁。

【天命】  “五十而知天命”,同样是孔子的说法,后人尊此称五十岁为天命之年。

【耆艾】  《礼记》说:“五十曰艾”,“六十曰耆”,“耆艾”便代称五六十岁。

【花甲】  古代以天干地支纪年,六十年为一花甲子,后人便以“花甲”称年满六十岁。

【古稀】  指七十岁。唐代大诗人杜甫在《曲江》一诗中曾写道:“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  称八十岁到九十岁。《毛传》说:“八十曰耋”;《孔传》说:“九十曰耄”。

【期颐】  指一百岁。《礼记》载:“百年曰期,颐。”方氏悫说:“人生以百年为期,古百年以期名之。”郑玄注解道:“颐,养也。”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休养”的意思。

【喜寿】  七十七岁的称呼。

【米寿】  八十八岁的称呼。

【白寿】  九十九岁的称呼。

以上三种对于未到整数的年龄的称呼,是源于郭沫若与华罗庚的谈话。七十七岁为喜寿,是因为“喜”的草体看上去就是七十七,"米"字拆分为八十八,“白”字是“百”字短一,意为九十九。另外还有:89岁称为“乙寿”,108岁称为“茶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