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沉香:传统文化的气息

 优雅a 2010-10-10

沉香:传统文化的气息 

    “红袖添香夜读书”,这几乎是所有中国古代读书人的理想,也是“中国古典文化中很隽永的一个意象”(孟晖语)。

    秋夜,灯烛旁,一盆香炉,香气氤氲,书生读书正酣,品着清茶,或饮着小酒。入晚,凉气渐生,香烬渐熄,书生读书太认真,居然没有留意。这时,一位美人悄悄过来,往香炉里添香,又悄悄离去,丝毫没有惊动书生……。

沉香:传统文化的气息


    来海南后,我才清楚地知道,这诗里的“香”就是指沉香,而最好的沉香,就是海南的沉香。

    宋代诗人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志香》中称:“大抵海南香,气清淑如莲花。梅英,鹅梨,蜜脾之类,焚少许,氛翳弥室”。海南历史上有所谓三宝一说,一是黄花梨,二是沉香,三是南海珊瑚,近年来又加了一宝:海瓷,就是南海沉船中打捞出来的古代瓷器,在海底埋葬久了,仍花色清晰。

    沉香,又称“沉水香”,自古以来被列为众香之首,众香之王,有“香木中的钻石”之称。海南沉香,《儋县志》载:“叶似冬青,树形崇竦,其木枯折、皮朽烂,内心乃香”,也就是说,沉香并非一种香木,而是一类特殊的香树结出的“香”,是“木枯折、皮朽烂”后产生的,是结合了树脂成分和木质成分的固态凝聚物,属于自然香料,一经点燃,香气袅袅。沉香以油脂细密、香气浓郁为佳,海南沉香因自有一种清雅气,被视为绝品。

    在历史上,沉香被认为有拂浊扬清、提神醒脑之妙处,还被认为有上通天神之作用。而文人雅士亦以闻香品香为风尚,至宋代达到顶峰,不仅居室厅堂皆薰香,聚会宴席亦焚香助兴,平时修炼亦以香遣寂除烦,获得内心宁静,以至成为“香道”,甚至有“以香观心”之说。朱有诗《香界》云:“花气无边薰欲醉,灵氛一点静还通”。

    对于古人来说,点香闻香乃日常功课。曾经读苏东坡在海南所作的《海外集》,里面就常有记载,比如他写到,深夜睡不着怀念亲人,“灯烬不挑垂暗蕊,炉灰重拨尚余薰”,就是说夜晚坐得久了,灯芯都暗了,沉香也尽了,但余香缭绕;还有“沉香作庭燎,甲煎纷相和。岂若炷微火,萦烟弱清歌”,则是说富贵人家为显示富丽豪华,奢侈地把沉香当成火烛在庭院里烧,何其浪费,不如一小块一小块地点燃,青烟缠绕,清新淡雅。从中也可见在古代,收藏拥有沉香,已成为攀比竞富的标志。据史载,唐代就有“斗香”的习俗,“各携名香,比试优劣”。

    在《海外集》中,苏东坡还写到“海南多荒田,俗以贸香为业”,可见沉香是海南当时一大产业,而且极其珍贵,“香必以牛易之黎”,要用牛才能向黎族人换到沉香。苏东坡还专门做过一篇《沉香山子赋》。

    恰如卢梭所说:“嗅觉是记忆和欲望的感觉”,一说起沉香,就能迅速唤醒深藏于中国历史深处的文化记忆。一部中国古典文化史,几乎就是沉香缭绕涵养而成。几乎所有的大诗人都写到过沉香,比如李白:“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李商隐:“沉香甲煎为庭燎,玉液琼苏作寿杯”;李贺:“沉香熏小像,杨柳伴啼鸦”;晏殊:“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尽逐游丝转”;陆游:“午梦初回理旧琴,竹炉重炷海南沉”;李清照:“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这些诗词,几乎都与思念、怀想、回首有关。“香消玉陨”往往被用来形容美人的逝去,美好事物的消失,让人伤怀。

    沉香在生活中还有很多效用,可以美化妆点日常世界。比如魏晋时期就流行以沉香熏衣,达官贵人中皆有衣服、被褥都要薰香的习俗。唐诗人元稹也描写过:“藕丝衫子柳花裙,空着沉香慢火熏”。《红楼梦》也经常写到贾宝玉们的衣服经常隐隐飘香,其实就是用沉香熏出来的。


    在西风渐进的岁月,化学合成香水如法国香水风行,天然香料受到冷落,被逐渐抛弃。这些年来,在自然环保理念的导引下,加上传统文化回潮,人们又开始追求返朴归真,天然沉香的价值和地位才逐渐回升,香道文化也再次闪光。

    前段时间,有朋友在海口开了一家沉香馆,约我前去品香。点起香炉,清香弥漫,春茶一杯,边饮边闻,旁有白衣少女轻轻抚琴,高山流水,鸟鸣花落。于是,我一下午都沉醉在迷离恍惚的香氛与音乐的意境中。晚上回家,那种香熏仍挥之不去,甚至衣服上都沾染香气,好几天都还隐隐约约,那种情景更是永难忘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