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分龙麝檀沉,都能入鼻通心:宋代文人生活中的香气缭绕

 昵称Zpzg8fzu 2020-07-27

《天香传》的诞生:宋代一位宰相被贬海南后的生活雅趣

北宋乾兴元年(1022年)的夏天,琼州澄迈县(治今海南省澄迈县老城镇)城西的通潮驿迎来了一位远道而来的客人。从海峡北边的徐闻县渡海而来的人们一般都是从这里登陆,然后再启程前往各自的去处。眼前这位风尘仆仆的客人名叫丁谓,就在一个多月前,他还是万里之外的汴京朝堂上身着紫袍的赫赫宰相。

在宋真宗时期的政治舞台上,丁谓曾两度拜相,封晋国公,显赫一时,名震天下。但因其“多希合上旨,天下目为奸邪”,所以丁谓在历史上的口碑并不是太好。宋真宗去世后,年仅十三岁的仁宗皇帝赵祯即位,由刘太后听政,因受“雷允恭擅移皇陵案”这条导火索的牵连,丁谓被罢相贬为崖州(治今海南省三亚市崖州区)司户参军。

不分龙麝檀沉,都能入鼻通心:宋代文人生活中的香气缭绕

丁谓画像

“流星已远,拱北极而无由;海外悬空,望长安而不见”。这是在丁谓之前同样被贬崖州的宋初名相卢多逊笔下的感慨。崖州,距离丁谓渡海登陆的澄迈县还有七八百里的路程,比后来苏轼被贬的儋州还要远。千年之前的崖州可不像今天这样如此的繁华富饶,在当时这里可是天涯海角的蛮荒之地。丁谓在他的诗里也记录下了他眼中的崖州:

今到崖州事可嗟,梦中常若在京华。

程途何啻一万里,户口都无三百家。

夜听猿啼孤树远,晓看潮上瘴烟斜。

吏人不见中朝礼,麋鹿时时到县衙。

——宋·丁谓《有感》

尽管在政治上备受打击,但丁谓在到达崖州后并没有就此颓废,他每日作诗题字,笔耕不辍,潜心于文学艺术创作,反倒多了几分平静,也为海南的教育文化事业做出了一定贡献。尽管丁谓的官品和人品有瑕疵,但他的才气却是无可厚非。当时著名的文学家王禹偁曾称赞丁谓的文章,“自唐韩愈、柳宗元之后,二百年始有此作”。

丁谓不但擅长诗文、通晓音律,而且还对香道颇有研究。从乾兴元年(1022年)到天圣三年(1025年),在这被贬崖州的三年多时间里,丁谓亲身接触和认真了解了海南岛上的各种香料,并撰写完成了关于海南沉香的调研报告《天香传》,成为了历史上全面系统研究海南沉香的第一人。

不分龙麝檀沉,都能入鼻通心:宋代文人生活中的香气缭绕

沉香木

在《天香传》中,丁谓对沉香气味提出了“清远深长”的评价标准,并认为海南岛黎母山所产的沉香最佳确立了海南沉香“香中魁首”的地位。丁谓研究和品鉴海南沉香的标准也被后世论香者奉为圭臬。不仅如此,《天香传》还开启了宋代文人雅士以“香”贯穿其中的“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生活闲事

香气萦绕千年的中国熏香史

我国的熏香文化历史悠久。熏香的习俗起源于远古时期的宗教祭祀。人们认为虚无缥缈的烟雾可以通达三界,希望可以借助神明的力量来驱邪避疫。丁谓在《天香传》中说,“香之为用从上古矣,所以奉神明,所以达蠲洁”

到了先秦时期,用于香身避秽的生活熏香已经与最初的宗教燃香区分开来,当时的香料多为兰草、蕙草、艾草、白芷、松柏、芸香等芳香草木。秦汉时期的熏香文化已初具规模,广泛流行于王族阶层,并且纳入宫廷礼制。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西域地区的香料传入中原,香料种类也大为丰富。

不分龙麝檀沉,都能入鼻通心:宋代文人生活中的香气缭绕

汉代博山炉

魏晋时期的名士非常注重容止,所以对熏香也格外地热衷,也流传下来了“荀令留香”、“韩寿偷香”等故事。此外,当时的士族文人还创作了不少与熏香有关的诗赋,比如萧统的《铜博山香炉赋》、傅咸的《芸香赋》等等。在大一统的隋唐时期,中外交流更加频繁,制香、用香也更为精细讲究。唐代的合香形态更加多样,并开始采用隔火熏香之法。此时的文人士大夫已开始普遍熏香,并且出现了大量的咏香诗。

到了宋代,熏香不再囿于宫墙朱门,而是走进了寻常百姓家。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熏香在宋代社会中蔚为成风,街市上已经有了专门卖香的“香铺”。

“马行北去,乃小货行,时楼、大骨傅药铺,直抵正系旧封丘门,两行金紫医官药铺……其馀香药铺席、官员宅舍,不欲遍记。”——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不分龙麝檀沉,都能入鼻通心:宋代文人生活中的香气缭绕

《清明上河图》中的香药铺

在宋代,常见的香料有沉香、檀香、龙涎香、龙脑香、麝香、兰香、蕙香、笃褥香等等。同时,宋代海上贸易的空前繁荣使得香料极为丰富,人们不再满足于单一香料的味道,多种香料配制的合香种类也更加繁多。

此外,宋代的香药谱录著作数量居历代之首,这也昭示了宋代熏香文化的兴盛。除了丁谓的《天香传》,还有沈立的《香谱》、黄庭坚外甥洪刍的《香谱》、曾糙的《香谱》和《香后谱》、陈敬的《陈氏香谱》、颜博文的《香史》、叶庭珪的《南番香录》等等。

不分龙麝檀沉,都能入鼻通心:宋代文人生活中的香气缭绕

《陈氏香谱》

宋代文人与熏香的不解之缘

“闲官长日无公事,静室焚香读好书”。在宋代,熏香开始发展成为一种艺术、一种生活方式。熏香文化在宋代能够臻至鼎盛,文人雅士可谓功不可没。如果说王公贵族促进了熏香文化的发展,那么文人雅士则提高了熏香的文化内涵。作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宋代文人无论是吟诗作画、抚琴品茗还是独坐静思、参禅悟道,都离开熏香的陪伴,他们把熏香的日常化、诗意化推向了极致。

宋代文人喜欢在在读书时焚香熏香。从宋代刘松年的《秋窗读易图》所描绘的读书场景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临水而设的书斋里,主人公正阅读沉思,书桌上放着书卷和笔墨纸砚,还有一具鬲式香炉。宋代文人在读书的时候,习惯在炉中焚着香丸或香饼,让雾霭缥缈在房间内,体验一份平淡和恬静。在这里,一切世俗的纷纷扰扰都伴随着袅袅香烟化为乌有,宋代文人就在这氤氲雾霭中熏陶出高雅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品格。

不分龙麝檀沉,都能入鼻通心:宋代文人生活中的香气缭绕

宋·刘松年《秋窗读易图》局部

在宋代文人们的雅集活动中,熏香也自然必不可少。所谓“雅集”,就是文学青年们在一起举办的吟咏诗文、讨论学问的集会。宋代最负盛名的文学青年聚会便是令后世文人心驰神往的西园雅集了。

宋神宗元丰初年,驸马都尉王诜邀请苏轼、苏辙、黄庭坚、米芾、秦观、晁补之、李公麟等当时文艺界的十六位大咖来自己的私家花园“西园”搞了一场文学大联欢。从李公麟所绘《西园雅集图》中可以看到,西园内小桥流水,景色宜人,宾主相聚甚欢,或写诗作画,或讲经说法,石案上摆放着各种素雅的香炉,几缕淡淡的炉烟萦绕其间。在室外焚香,香气虽若有若无,却可直抵人心,让人忘却身处俗世,消除万般烦恼。雅集焚香也体现了苏轼等文人开门出仕、闭门隐居的“中隐”之意。

“水石潺湲,风竹相吞,炉烟方袅,草木自馨,人间清旷之乐,不过于此。嗟呼!汹涌于名利之域而不知退者,岂易得此哉!”——宋·米芾《西园雅集图记》

不分龙麝檀沉,都能入鼻通心:宋代文人生活中的香气缭绕

宋·李公麟《西园雅集图》局部

《西园雅集图》是宋代文人阶层雅集生活方式的写照。类似题材的画作还很多,如《槐荫消夏图》、《竹涧焚香图》、《听琴图》、《听阮图》等。这些画面中均有焚香的场景或香炉的形象出现,从绘画中我们不仅可以发现焚香之风在宋代的盛行,还可以看到宋代文人追求修身养性的生活方式。焚香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生活的点缀,而是成为了文人阶层一种内在精神的修炼与升华。

不分龙麝檀沉,都能入鼻通心:宋代文人生活中的香气缭绕

宋·马远《竹涧焚香图》

在宋代,文人们不只在独自读书或者好友聚会的时候熏香,几乎在他们生活中的所有情境中都有熏香的参与。陆游喜欢在听雨的时候焚香;黄庭坚喜欢在欣赏墨梅图的时候焚香;张功甫喜欢在赏牡丹花的时候焚香……即便终日无事,只是焚香默坐,本身也是雅事一桩,正所谓“终朝静坐无相过,慢火熏香到日斜”(宋·郑刚中《书室中焚法煮降真香》)。

不分龙麝檀沉,都能入鼻通心:宋代文人生活中的香气缭绕

宋·佚名《槐荫消夏图》

情之所至,一往而深。单纯的熏香、品香已经满足不了宋代文人对于香的热爱,于是他们开始自己动手制香,并不断改进焚香方法。宋初的名士徐铉,常于月朗风清的夜晚在庭院中焚自制的“伴月香”。宋代文学大咖苏轼也自己研制了一款新的香,名曰“雪中春信”,是采用正月梅花上积雪所化之水,调配各种香料制作而成。自称有“香癖”的黄庭坚也收集了四款香,并为它们起了非常具有深意的名字,分别为“意和”、“意可”、“深静”、“小宗”。

宋代文人与熏香结下不解之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得益于宋代“重文抑武”的基本国策。自宋太祖赵匡胤开始的宋朝历代皇帝都非常重视文化建设,文人阶层遇到了最好的时代。此外,宋代的经济高度繁荣,市民文化日益发展,这也为熏香文化的普及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不分龙麝檀沉,都能入鼻通心:宋代文人生活中的香气缭绕

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香吐金猊:宋代文人追捧过的香炉

在宋代,伴随熏香文化的不断流行发展,香炉也受到了文人阶层的追捧。各种造型雅致的香炉,不仅可以通过熏香使人得到嗅觉上的愉悦感受进而正其心神,还可以让人达到视觉上的完美体验,更代表了香炉主人的个性和审美素养。因此,各种不同材质、工艺的香炉成为了宋代文人雅士们书桌案头上不可或缺的赏玩之物。

“秋香过后却追回,博山轻雾锁崔嵬”。博山炉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盛行于汉晋,但到了宋代依然流行,真可谓是历经千年而不衰。博山炉的炉盖造型最为繁复,形为仙山,山间饰有琪花瑶草、珍禽异兽、仙圣羽人等等,峰峦交错间镂有孔洞,用以散发烟雾,熏香时营造出雾涌云蒸的神仙幻境。

宋代的博山炉多为瓷质。炉盖保留仙山造型,多以简洁线条表现山峦起伏之势,没有过多装饰,而且炉身推陈出新,常配三足鼎式炉身,整体删繁就简,不似汉代出土文物那样繁复精丽。宋代博山炉遗形取神,更加写意,体现了宋人崇尚简素的审美风格。

不分龙麝檀沉,都能入鼻通心:宋代文人生活中的香气缭绕

宋代影青釉博山炉

宋代还流行一种叫“熏球”的香炉。熏球,也称作“香毬”,结构精巧,分为两个半球,上下对称,通过钩环或者子母口进行扣合。球面镂饰着精美花纹,香气可以从孔中溢出,既实用又美观。熏球最精巧奇妙的地方在于无论熏球如何转动,香料不会倾倒出来。

宋代还有有一种瓷炉亦称“香毬”,炉身也是球形,炉盖雕镂着精致繁复的花纹,不过炉底有足座。北宋刘敞曾经写过一首叫《戏作青瓷香毬歌》的诗,以此来称赞制炉匠人精湛的技艺。

蓝田仙人采寒玉,蓝光照人莹如烛。

蟾肪淬刀昆吾石,信手镌花何委曲。

濛濛夜气清且娉,玉缕喷香如紫雾。

天明人起朝云飞,仿佛疑成此中去。

——宋·刘敞《戏作青瓷香毬歌》

不分龙麝檀沉,都能入鼻通心:宋代文人生活中的香气缭绕

影视剧《清平乐》中的熏球

宋代称封闭式香炉为“出香”,香自炉盖孔出,非常具有意趣,狻猊为炉盖常见造型之一。狻猊传说为龙生九子之一,外形像狮子,喜烟好坐,所以多将其雕刻于炉盖之上,烟自口出,吞云吐雾。出香可远溯至战国,原始出香炉盖造型较为简洁,狻猊出香始于唐代,到了宋代成为流行款式。此外,宋代还有鸭子、麒麟等造型的香炉,都非常得栩栩如生。

“香兽以涂金,为狻猊、麒麟、凫鸭之状,空中以然香,使烟自口出,以为玩好。复有雕木埏土为之者。”——宋·洪刍《香谱》

不分龙麝檀沉,都能入鼻通心:宋代文人生活中的香气缭绕

宋代汝窑天青釉狻猊盖莲花香炉

宋代烧瓷的技术非常发达,出现了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温润雅致的瓷香炉也变得大为流行。宋代无盖香炉中最具特色的当属仿古瓷炉,尤其在庸于治国、精于艺术的宋徽宗时期,仿先秦时期造型的瓷炉烧制的格外多,其中有鼎三足炉、弦纹三足炉、鬲式香炉、奁式香炉等等。瓷炉较之铜质香炉少了些庄重肃穆,多了几分飘逸雅致、简素温润。

不分龙麝檀沉,都能入鼻通心:宋代文人生活中的香气缭绕

宋代定窑奁式弦纹三足炉

总而言之,宋代的香炉造物始终追寻着一种古典韵味,细腻、雅致而又平易近人。这种风格品质的形成与宋代理学的发展影响密不可分。宋代的理学更加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凸显人性的光辉。在理学思想的影响下,宋代的文化也从宋初的浮华绚丽,归于平淡质朴。包括香炉在内的宋代日用器物设计,色调和造型也开始趋向于简约、质朴、雅致的理性美。

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熏香文化造及于宋,熏染出一个风雅无双的时代。比起日月星辰、花鸟虫兽等自然界的事物,熏香不受时节和地点的限制,成为了北宋文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成为了他们信手拈来的诗词意象。熏香虽是日常闲事,但也映照出了宋代文人的内心追求与人间世事的发展变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