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俗摄影的18个摄影要诀【收藏】![]() 傳統民俗廟會是人民生活習慣與宗教信仰的精華,經歲月薪傳的醞釀,再發酵成民間文化的結晶,因此,以攝影的方式將廟會活動記錄下來,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筆者從事台灣民俗廟會與原住民祭典的拍攝工作,已持績了十幾年,近來由於本土意識逐漸擡頭,傳統民俗文化受到重視,喜愛和參與鄉土民俗活動的人也越來越多了,一些攝影同好於是囑我寫一篇有關「民俗祭典」攝影技巧的文章,以供諸多愛好傳統民俗活動的讀者參考。其實,「攝影技法人人會變,各有巧妙不同」,原不宜在此著文賣弄,不過,既是為了傳承民俗文化大義,而且僅是「提經驗,供參考」乃將過去從事民俗攝影的經驗,簡略歸納為十八項攝影要訣,當中除了攝影技巧的運用方法以外,還有從事民俗攝影的正確心態與準備工作等。拍攝前的準備工作與心理建設是很重要的一環,畢竟所有的廟會祭典都是神聖莊嚴的宗教儀式,如能事前瞭解祭典的形式、意義與禁忌,對於拍好民俗攝影應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一訣:收集民俗祭典的活動資訊 不知道何時何地有廟會祭典可看,常是喜好民俗攝影者最感到困擾的問題。其實,台灣的民俗廟會活動非常頻繁,幾乎一年到頭都有,充分展現台灣民間旺盛的生命力。例如:[元宵節慶] 有鹽水放蜂炮’平溪放天燈’後龍設炮城’台東、竹南炸邯鄲爺’野柳神轎過港等,〔中元祭典〕有基隆中元祭’客家義民節’頭城和恆春搶孤’苗栗慈裕宮放水燈等,[媽祖香期]有北港媽祖繞境’大甲媽祖進香’澎湖媽祖巡海以及全省各地媽祖廟的祝壽活動,[醮會祭典]有各地廟宇定期或不定期的祈安清醮’廟宇整建完成之建成醮典.各地王爺廟所舉行的王船醮典等,還有各地神佛的聖誕祭典’得到祭典…‥等。這麼多的廟會活動該如何收集資料呢?現在的傳播資訊十分發達,各種報章’雜誌’書籍中都有相關資料,只要讀者有心,定可收集到不少的廟會活動訊息,筆者近期出版的〔台灣民俗廟會〕一書亦有詳盡的記載。 由於攝影器材隨著科技發展而日新月異,加上國人的經濟水平提昇,許多人便拿著較大型的120相機和昂貴但笨重的鏡頭來拍攝民俗廟會活動,以期得到較佳的相片質感。其實「民俗攝影」應屬於「報導攝影」的一環,作品首重內涵,而不在質感。依筆者經驗,在人多紛雜的廟會現場中,如何搶得先機完整的記錄下整個活動過程,攝影器材的機動性應是首要的考量,絕非一昧迷信使用大型相機和昂貴的器材來拍攝。筆者認為使用操控自如的135單眼相機是拍「民俗攝影」的最佳選擇,另外搭配廣角、標準和望遠鏡頭:其他重要配備還有功率稍強的閃光燈、輕便堅固的三腳架、充足的水銀電池和適用的軟片等。上述配備的操作與運用將在後文分項說明。 如果時間許可,攝影者應盡量提前一天到達廟會現場,以便先勘查四周環境,尋找有利的拍攝位置和角度,並作現場訪談和資料採集的工作。每個地方舉行大型廟會活動時,幾乎部是全鄉或全村總動員,拍攝一些村民們祭典之前的準備活動,往往會有出乎意料的收穫。 無論攝影者的宗教信仰為何,都必須事先瞭解祭典禮儀,避免觸犯禁忌.例如建醮祭典中的內壇,嚴禁穿戴皮衣、皮帶、皮鞋等殺生服飾進入:某些地方的王船繞境過程中,不許有人站的位置比王船高;賽夏族矮靈祭中,參觀者的手臂和相機都必須結芒草避邪。遵守祭典中的各項規定與禁忌,無關乎迷信問題,而是尊重祭典主辦單位的一種具體表現。 目前市面上所販售的軟片依長度不同可分成24張一捲裝、36張一捲裝和100呎一捲裝三種,通常以36張一捲裝最適合一般業餘攝影者使用,不過,如果你的軟片用量較大時,也可採購100呎一捲裝軟片,再自行分裝成36張一捲,分裝過程非常簡單、快速,節省軟片費用卻相當可觀。 鏡頭依焦距的不同,可區分成標準鏡頭(50m/m)、望遠鏡頭[100~300m/m]、超望遠鏡頭[500m/m以上]、廣角鏡頭(28~35m/m)、超廣角鏡頭[16~24m/m]以及魚眼鏡頭等。依鏡頭焦距是否固定,又可分為定焦鏡頭和變焦鏡頭兩類;一般而言,定焦鏡頭較晰利;變焦鏡頭在操作上則較方便。為了因應各在不同的場景;以及營造多變的視覺效果,靈活多樣的鏡頭是不可或缺的,筆者認為在兼顧照片品質與操作靈活的考量下,28~70m/m和70~210m/m兩支變焦鏡頭,外加一支超廣角(約16~18m/m)定焦鏡頭,應該是理想的鏡頭組合。其運用方式為------- (一) 超廣角定焦鏡頭:超廣角鏡頭透視感強烈,可用來表現主題的誇張效果;亦適合拍攝廣景畫面。 如果經濟上許可,同時攜帶兩部或三部相機拍照是必要的,前面提到理想的鏡頭組合需要三個不同性質的鏡頭,如果擁有兩部相機,你可以一部搭配28-70m/m鏡頭,另一部裝上70~210m/m鏡頭,在隨機變換定交的超廣角鏡頭,如果擁有三部相機,則可同時搭配三個鏡頭,避免為了更換而延誤了拍照的時機。攜帶兩部或三部相機的另一個好處是若有一部相機故障時,你還有其他相機可供繼續拍照。 當你想要同時使用彩色和黑白軟片,或正片和負片搭配拍照時,一部相機是不夠的,某些祭典我們必須同時使用數種不同感光度的軟片拍攝,才能達到各種不同效果,例如拍攝頭城搶孤時,筆者曾經以三部向機同時分裝ASA50、100、400三種軟片,使用ASA50軟片配合三腳架以長時間曝光表現細緻’美感的作品,以ASA100軟片配合閃光燈拍攝報導式的速寫作品,以ASA400軟片利用現場光拍攝攀爬中的搶孤者。 [快門]是相機最重要的機構之一,它原來的目的是控制曝光時間已調節底片的曝光量,其衍生出來的積極意義卻是在表現被攝體的動感變化,筆者將之區分成四種運用方式. (一) 凍結效果:以高速快門(1/250秒以上)捕捉動態主題最精彩的瞬間。 ※第十訣:閃光燈的操作與運用 (一) 當主要光源 運用於[記錄形式]的拍攝 (二) 當輔助光源 可減少主體與背景的反差(明暗對比) (三) 凍結畫面 利用閃光燈極短的閃光時間,捕捉光線不足下動態主題精采的瞬間 (四) 搭配慢快門 可攝得[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動感畫面,並得以將現場光攝入,增加臨場氣氛. (五)曝光指數 曝光指數愈大的閃光燈,功率愈強,物選擇閃光指數太小的閃光燈. (六) 閃光燈同 步快門 使用閃光燈時,所能搭配的最高速快門,例如閃光燈同步快門為1/60秒的相機,只能使用1/60秒或更慢的快門,否則將曝光失敗(會產生閃光延遲的黑塊) (七) 曝光公式 光圈指數=曝光指數/攝距 (八) 避免反光 拍攝易反光物體時,可改變打光方向,盡量避免反光 (九) 避免脫焦 於暗中對焦不易,可用輔助光源投射於被攝體對焦,或依對焦環指示估測距離對焦 (十) 避免暗邊 注意打光範圍是否能涵蓋鏡頭取景範圍,使用超廣角鏡頭,常會留下暗邊 (十一) 避免白斑點 盡量避免在充滿煙霧的環境中使用閃光燈,否則漂浮於空中的微粒會形成難看的白色斑點 攝影的英文字是"PHOTOGRAPHY","PHOTO"意謂「光」;"GRAPHY"意謂「描寫」,攝影的原意即為"用光來描寫事物",可見"採光"在攝影學上的重要性。探討光的性質可以由許多不同的觀點著手,本篇所要探討的是不同方位與角度的光源,大致可分成正面光、斜光、側光、逆光、頂光和底光。其特性與運用如下: (一)正面光: 光源與攝影者在同一方位,測光最容易,但畫面平淡;沒有立體感。 (四)逆光: 光源從攝影者前方投射。 (六)底光: 人造光源才可能有的角度,可用於表現神秘、恐佈的氣氛。 構圖是攝影美學中重要的一環,點、線、面是構圖的基本因子,由此衍生出許多不同的構圖形式 (一)黃金律構圖: 又稱為井字形或三等分構圖法,它是將畫面的長’寬各分成三等分,相交的四個點即是黃金構圖點,通常是安排主體的位置,主體行進方向通常預留較大空間. 利用由右上到左下或左上到右下的線條,產生對角分割的畫面.此構圖可使畫面產生不安定感,創造較生動、活潑的氣氛 在畫面上保留前置景物,有三個作用:a.創造二度空間b.填補畫面上的空白c.作攝影現場的環境說明。 利用前景將主體框在特定的範圍內,藉以凸顯主體。其他作用與前置構圖法相同。 利用透視原理,使得原本平行的線條向某一點集中,產生強烈的透視效果。 構圖的形式多變而複雜,端視作者的創作需要靈活運用,除了上述五項之外,還有許多形式,例如「S形」、「T形」、「△形」、「L形」、「環形」…等;還可以將數種構圖綜合運用。構圖除了表現美感外,更須配合故事的內容和題材的性質,因此又衍生出,「故事對比法」「大小對比法」等。 ※第十三訣:色彩的運用 筆者從事民俗廟會攝影,多年來一項使用彩色幻燈片,因為[色彩]在民俗祭典中,除了美感的表現,更具有在宗教上的象徵意義.例如:鮮豔的紅色象徵[喜慶],明亮的黃色是[尊貴]的表徵.再道教的[安五營]儀式中,青’紅’白’黑’黃旗各代表東’南’西’北’中營,[豎燈高]的儀式中,白幡招魂、黃巾請神,期間差異甚大,因此,如何妥善運用色彩,是民俗攝影很重要的一項課題. 所謂「景深」,即主體前後清楚的範圍。景深的範圍是可以控制的,攝影者如欲得到全景清晰的影像,就須要長景深;若欲模糊前後景藉以強化主體,則須短景深。操控景深範圍主要有下列三項要素: 取景時,攝影師不需將觀景窗想像成觀眾的眼睛.通常觀眾的視線都是立姿水平線,如果拍照時能以高’低角度不同的視線來取景,可以使畫面產生視覺上的新鮮感。低角度可以表現仰然而立的氣勢,高角度通常運用在大場景畫面. (一)畫面單純: 初學攝影者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內容太多",簡潔的畫面能一目了然,並且耐看。 攝影要有跳脫現存時空環境的觀念.例如,以時間座標而言,目前我們看來稀疏平常的,若干年後它可能是代表這個時代的象徵,以空間座標而言,此地不足為奇的事務,外地人或外國人可有不同的價值觀.因此,攝影者必須將自己融入時光隧道,以過去或未來的眼界來取材,並時常思考本地與外在價值的差異.
某些攝影同好拍攝廟會祭典常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勇氣,不過,在尋求好畫面時千萬不可忽略可能遭致的危險。尤其某些具有安全顧慮的民俗活動:例如:放蜂炮、炸寒單爺、炸轎、過火.…等,攝影者除了必須"觀前顧後"外,事先作好安全措施〔例如:手套、口罩、耳塞、毛巾、安全帽等〕是很重要的,畢竟「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材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