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由“孔融让梨”引起的思考

 (飘云) 2010-10-10

孔融让梨的故事,早已成为父母教育孩子的经典。四岁的孔融,通过让梨,表现了良好的礼让之风,是“圣人”之举。在现实生活中,孩子们为了争抢物品,哭闹的居多。孩子们要表达自己的诉求,肚子饿了还要一味礼让,这对孩子有些勉为其难,肚子饱了还要,那又是为什么呢?孩子的每一个动作都有一个原因和一个目的,作为无助的、依赖的儿童,他们都会体验到自卑感。孩子们会寻求办法克服自卑,通过获得更多而控制,追求优越。那么,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的孩子从出生时的一个人,慢慢的成为一个社会人,一个有道德的人,这个过程既漫长又艰辛。我们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让孩子成为一个有道德的社会人比成为“圣人”更重要。

有这样一个家庭,哥哥十岁,弟弟八岁,兄弟俩在同一所学校读小学。每天一起上学,手足情深。可回到家,兄弟之间常发生争执,妈妈总是要求哥哥照顾弟弟,为弟弟做榜样,同时又常对弟弟讲“孔融让梨”的故事。可是在现实的家庭生活中,兄弟俩仍然会为学习用品、玩具、服装、食品、家务劳动等发生剧烈的家庭内部冲突,甚至爸爸妈妈偶尔也会卷入孩子的冲突中。

学校要开运动会,妈妈为给孩子买运动鞋犯了愁,担心处理不好又会发生孩子间的冲突,便和我提起了这件事。我听后,便给这位妈妈讲了一个小故事:“一位母亲每次为两个儿子分蛋糕时,两个孩子总会发生争执。后来母亲让孩子们自己分,哥哥切蛋糕,弟弟先拿,弟弟切蛋糕,哥哥先拿,这样一来,他们便不再争吵了。”通过这个故事,既体现了孩子们的参与意识,更体现了程序设计的合理。母亲从蛋糕的分配者,变成分蛋糕的监督者。孩子们都想要大块的蛋糕,这符合生活的真实,在利益纷争中,合理的游戏规则,规范的程序设置,让公平、正义看得见并能感受得到。由此,建议这位妈妈和孩子共同探讨解决方法,列出买鞋子可支出的金额、品牌、性能及学校的要求等,和孩子们协商解决。事后这位妈妈很有感触,妈妈的一点点改变,带给孩子的是巨大的变化。

也许我们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好像没有这些问题,但类似的问题在亲戚、邻里、朋友和同学间仍然存在着。在孩子情感智慧的发展中,关注孩子的情绪反应,尊重孩子的情感需要就显得尤为重要。孔融让梨永远不会过时,但我们还应引导孩子认识到,心中既有自己,也有他人。一味的忍让,可能会迷失自我,也会失去许多机会,对孩子的身体、心理健康发展不利;一味的自以为是,只为自己着想,目中无人,对孩子的身体、心理健康发展更加不利。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们也在学着做父母,并和孩子一起成长。孩子成长中的问题不会因为家长的成长就不存在了,但会因为家长的成长而处理的更加得当,当我们的家中多了那份争辩时,也多了一份成长的朝气,以尊重的态度培养孩子的自尊,把孩子当孩子,别把他们当成大人或圣人,使我们的孩子得以均衡发展。学习平等参与、诉求协商、分享果实,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