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酸枣里做出大文章

 榆杨 2010-10-10


    塔沟村位于邢台县西部山区路罗镇,是一个只有131口人的小山村,那里漫山遍野生长蕾酸枣树。过去,酸枣树在当地人眼里只是野生的柴禾,如今,塔沟衬人靠酸枣树致富发了家。一提起酸枣,塔沟村人无不满脸自豪地说,它可是俺们致富的“金法宝”,这得感谢俺们的村主任郑金海,是他把小酸枣变成了“宝”带领俺全村人走上了致富路。 

  村民口中的郑金海是土生土长的塔沟村人。2002年,在村民期盼致富的目光中,郑金海走上了村主任的工作岗位,从那一时刻起,他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带领村民闯出一条致富道路来。可塔沟村的出路在哪儿?如何引导大家致富呢?郑金海一度陷入沉思。这天,他又像往常一样来到村口,深秋时节,漫山遍野的酸枣树果实累累,红艳艳地点缀在山间。酸枣!郑金海眼前一亮,何不依山吃山,在酸枣上做点儿文章呢? 

  郑金海决定成立一个加工酸枣汁、酸枣仁、酸枣面系列产品的枣业公司。他开始忙碌起来,跑场地,找资金,请专家……2002年3月,郑金海投资360万元在塔沟村成立了邢州枣业有限公司。投资130万元从上海引进一条国内先进的酸枣汁生产流水线,年生产1200吨酸枣饮料。并先后注册了“太行塔沟邢州牌”和“天力三宝”商标。其酸枣汁、酸枣仁、酸枣面等系列产品遍销河北、江苏、安徽、上海等十几个省市,赢得了广大客户和消费者青睐。产品先后荣获河北省名牌产品、全国消费者质量信得过产品,2006年l0月还被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确定为机关事务接待专世精特产品。邢州枣业的不断壮大,有力地促进了太行山区酸枣生产的发展。昔日无人问津的小酸枣已成了农民群众争抢采摘的“金豆豆”。为了扩大规模、增加酸枣来源,郑金海又投资20万元,建立了东川口、前东峪、白庄、路罗等5个万亩酸枣基地,涉及15个乡镇400个村庄,受益群众10多万人,直接效益5000多万元。 

  如今的塔沟人,靠“公司+协会+农户”的邢州枣业,终于挺起了腰杆。村里修起了水泥路,家家用上了自来水,安上了电话,许多村民还盖起了二层小楼。致富不忘领路人,每当提到郑金海,村民们纷纷竖起大拇指:“他是俺们的好主任,是俺们的致富带头人!” 


酸枣948x1264  .320k  .jpg预览:47%查看原图

小酸枣谱出变迁大文章

    我最爱吃家乡的野酸枣。每年秋天就特别愿意回老家,到地边、坡顶,去摘几颗红的或青里透白的小酸枣,然后放到嘴里,品尝在城镇里吃不到的酸酸甜甜的野果滋味。虽然,这几年酸枣树少了,难找了。   
        
    酸枣曾是童年家乡“活命树”  
        
    我的家乡赞皇县地处太行山脉中段东麓,地形态势大体是“七山一滩二分田”。在广阔的山岗上,在岗坡次地的周围,生长着大量的野生酸枣树。酸枣硬果吃起来生脆可口,熟软以后甜酸不腻,酸枣晒干或风干后,干皮褪下来可以制成酸枣面儿,而酸枣仁是中药材,可以卖钱。  

    小时候,家里少有水果,秋天时,酸枣成了孩子们的可口零食。我现在常对女儿说:“我是吃着酸枣长大的。”秋天常吃酸枣,其他季节吃酸枣面。那时,收秋之余,大人小孩上山摘酸枣是一大风景。大人们摘酸枣为的是卖酸枣仁补贴家用,母亲就常对我说:“你上学用的是酸枣仁钱,咱摘酸枣就是摘钱,你花钱就是花酸枣。”已经懂事的我常听得心里酸酸的。与大人们不同,孩子们摘酸枣为的是玩耍、吃酸枣。我们几个伙伴常常边摘边吃,边走边吃,每次背回来的都是半书包黏黏的酸枣核儿。大人小孩摘酸枣都避免不了挨酸枣树尖刺扎,但是为了让生活宽松些,却都摘得很上劲。  
        
    酸枣树栽成了“摇钱树”  
        
    1986年我13岁时,县里倡导发展枣树,主要手段是酸枣树嫁接成大枣树,再打鱼鳞坑移栽成活。那一年,出现了家家户户上山下地,抡锤挥锨打鱼鳞坑的场面,我家也在自家的岗坡地里打了2亩多鱼鳞坑。人工打坑效率低,上世纪90年代县里在每年正月组织“不放烟花放山炮,万炮齐鸣太行山”活动。岗坡上,次地里,鱼鳞坑多了,于是一些人开始种酸枣仁长成后嫁接枣树苗,做起了苗木批发生意。本世纪初,石家庄市每年拿出500万元用于补贴酸枣棵嫁接大枣树。2001年,我哥他们在家领到了350元嫁接枣树补贴。  
       
    后来,退耕还林政策规定,栽植枣树每亩地补贴160元。2004年冬天,老家又拿到了1200元补贴款。为自己栽“摇钱树”,还能拿国家给的“奖金”,乡亲们更加积极了。家乡的枣树迅猛地长起来,连片成林,连林成区。枣树管得少,又省工,卖青枣当下就能拿到现钱,乡亲们都说:“比种花生、玉米好。”家乡土地贫瘠,适合生长枣树,所产大枣色鲜、皮薄、个大、肉厚、核小、味甜,是全国700多个枣品种中唯一的自然三倍体,以“赞皇金丝大枣”之称而享誉市场。  
        
    小酸枣做出产业大文章  
        
    为进一步优化大枣产业,2004年开始,县里实施大枣二次创业,发展鲜枣深加工和枣树规范化、标准化管理,赞皇大枣产业被列入第六批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而今,赞皇县大枣面积已有45万亩,年产鲜枣突破了8000万公斤,大枣产业带来经济收益2亿多元。  
        
    “家有千棵枣,不愁富不了”成了家乡百姓的口头禅,而所有这些,都离不开酸枣树的功劳。家乡酸枣树的耐贫瘠、耐干旱以及漫山遍野的特点,让大枣有了发展的依托和品质的渊源。枣树越来越多了,酸枣树却越来越少了,因为田间地头的酸枣树都被嫁接成了枣树,要想摘几颗酸枣,就得到远处山上去,不像几年前,下地时就能顺手摘到。酸枣尽管少了,可像清河乡孤山村和赵堡村却兴起了数十家酸枣仁加工专业户,他们成立了野生酸枣仁加工专业合作社,年加工销售酸枣仁8500吨,建成了全国最大的酸枣仁加工集散地,把小小酸枣做成了大文章。  
        
    酸枣树难找了,要想摘几颗酸枣,变难了,但这却割不断我永远的酸枣情结。因为小小酸枣见证着家乡农户的生活从困窘走向宽裕,见证着家乡农民从田园耕种走向市场经营,见证着国家农林业政策的一步步发展,国家的一步步繁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