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方的价值

 竺言小聚 2010-10-11
经方的价值(一)。。。

默认分类 2010-10-02 00:48:17 阅读133 评论7   字号: 订阅

一笑堂主人:尹周安(南华附一中医科)

个人博客:http://yinzhouan1982.blog.163.com/blog/

       吾本科毕业之时,恩师熊继柏老师给我的毕业点评是“小尹,你中医快入门了”;研究生毕业时熊老师给予的毕业评语是“小尹,你中医基本入门了”。。。当时对于恩师的这样“苛刻”的点评颇有几分不“满”,呵呵,苦读了八年,虽然谈不上“学富五车”,但是图书馆古今中医名家之书都有拜读;临床不敢言“临证经验丰富”,但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愚者千虑也“偶有一得”,加上跟师学习之后,眼界豁然开朗,然而最后熊老师给予我的毕业鉴定竟然是---中医基本入门。在日后的交谈当中,才知道,恩师当年的这个毕业鉴定是非常之客观,对我的学习可谓是“极高的肯定”。熊老师常言: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学中医,不是每个想学中医的人就能把中医学好,很多学中医之人,十年,二十年,甚至一辈子都入不了门。。。

      随着这几年临床的深入,特别是在方老师指导下重新学习经方,我感觉当我临床基本可以用经方的思维考虑问题,基本可以用经方或者用经方的思想解决临床问题是,我的中医才真正意义上入门。。。读经典,用经典,年诊上千例,相参三五师,必有大学问。这是方老师留下的座右铭,目前这几年最好是“杂书勿观”--这是对我提出的学习要求。经过经两年这样的“魔鬼训练”,如今对于经方是钟爱有加,临床使用经方也是频频获效,甚至有“出其不意”之效果。

    于是乎,有人会问,为何你开处方多喜欢用经方?难道其他的方药就治不好病吗?

  其实,这涉及到经方的价值问题,临床看病选方的先后主次问题。我推崇经方,不等同于排斥时方,经验方,自拟方等,但是,在目前中医连生存都成问题的这个时代,经方的价值显得尤为重要。我始终认为,在目前的这个阶段,

  经方是唯一一个可以与西药“抗衡”的方剂

       在课堂上,在临床教学当中,我多次提到这样的观点--经方是唯一一个可以与西药“抗衡”的方剂;我们搞中医的人,特别是搞经方之人,不能贬低现代医学的价值,更不能小瞧西药的作用,而是要审视现代医学的优势和特长。为什么现代医学在短短的100多年中可以成为世界医学的主流,为什么绝大多数情况下可以成为老百姓生病时的首选?我觉得现代医学的对于现代生命健康的有一套到还算是比较好的认识论,在给药途径上一直追寻着“简便有效”。真是这种对于生命的认识论,和治疗方法上的革新,给药途径上的简洁,普通老百姓很容易接受这种医学模式,这是不争的事实。

      看到现代西医的成功之处,我们回过头来看我们的中医,同样我们对于生命的认识,对于健康的理解,有着比现代医学更加深邃的见解,我经常把两种医学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来形容,既然认识论上我们不比现代医学差,那为什么曾经作为主流医学的中医走到21世纪的今天,却不幸沦为“替代医学”呢?我想,更本的原因是我们对于经方的遗弃,对于经典的误解。我们时下看到的中医不是真正的中医,真正的中医依然在古代,在仲景那个年代。这不是贬低我们这个年代人的智慧,而是我们太过于自信,太“自以为是”,总认为自己比前人厉害,本事比前人高,其实,恰恰相反,正是这种杂而不专,对于经方的误解就越深,对于经典的理解就越远,疗效就可想而知。扪心自问,我们这些秉持中医衣钵之人,有几个人在给病人开完处方后可以肯定的说“吃了这一剂,两剂,三剂药后会达到如何如何的效果”,都是含糊其辞,“吃了再说”成了我们推诿病人的借口,成了我们掩饰内心的不安的一种托辞。

      其实真正的经方家,都有一种“气质”,都有一种给人非常肯定的答复,对于药后反应心中非常清楚,对于可能出现的变化也是早有知晓,看看仲景桂枝汤后注--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这就是大师的风范,更是临床经验的总结。对于桂枝汤后可能出现的变证,仲景更是心中有数。。。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府、风池,却与桂枝汤。

太阳病,服桂枝汤后,大汗出,脉洪大者,与白虎汤;

 

        再来看大青龙汤的论述也是如此: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目闰),此为逆也。

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出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大青龙汤发越水气,对于气津郁闭有化热之象时疗效甚佳。很多人畏惧该方,不敢投之,以至于近代广东名医何炎燊在其著作中多次提到--很多发热疾病,本是大青龙汤证,却不敢用,改为人参败毒散加生石膏。

       根据方老师的经验及我本人的临床体会,该方不一定麻黄剂量要大,但是一定要注意麻黄和石膏的比例,注意服药方法,一般半个小时后开始出汗,遍身蛰蛰汗出即可退热,不必尽剂。大青龙汤很少服用第二剂。如果出现大汗淋漓,可以与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之类处方急救之(不放心,先抓一剂熬好备用)。

      现在想起来,对于大青龙汤知道其“性”,更知道其“变”,那么临证用方,有何畏惧?也只有这样对于经方常和变都心中有数,那么使用起来就像用西药一样简单,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中医的简便灵验,才能让更多的病患接受以及西医同行的认可。

       对于经方的总结,这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我们仅仅是对于仲景的部分方剂,使用频率较高,体会较深,如桂枝汤,麻黄汤,大小青龙头,白虎汤,葛根汤等,还有很多经方本身实践就还很不够,没有实践作为基础,谈何总结创新?

      其次,我们对于经方理解,对于经方的应用,国内大多学者还停留在“方证对应”这个层次,对于经方的经旨,对于经方的内涵及外延,对于经方的可能出现的一些药后反应,甚至使用不当带来的“副作用”几乎还是一个空白。。。

   因此,经方之路任重道远,对于经方的价值认可,也需要时间来证明。。。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