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菊花须插满头归

 昵称503199 2010-10-13

 

菊花,也是古典诗词传统书画中常见的名花。有道是“春兰秋菊,各一时之秀也”。江湖夜雨写此文时,是阳历12月时,院子中两盆金黄的菊花仍旧绽开,然而,寒风中默默相对,总有一种凄凉憔悴的滋味。

秋天,是让人感伤的季节,李商隐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而秋天,在四季中,就如同是一天中的黄昏时节。万木凋零,黄叶纷飞,寒气砭骨,秋虫哀鸣――这就是让人心生悲凉的寒秋。

然而,就在这样的时候,菊花却迎着寒霜盛开一地金黄,怎不叫人又喜又怜?

菊花盛开的时节正是晚秋,菊花的气质,幽独中透着伤感、清奇中掩着冷艳。元稹《菊花》一诗道:

 

秋丝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江湖夜雨小时候读此诗时,觉得元稹这句“此花开尽更无花”有些夸张,当时觉得,菊花开过后,不是还有梅花在冬天怒放吗?元稹怎么把梅花给忘了呢?现在才明白,原来自然条件下,梅花在北方是不会于冬月里开的(华北一般要二月份,且很难成活野生梅),只有江南四川等地才会有冬梅。对于北方人来说,赏过金黄的菊花后,确实就将面临一个漫长而寥落的冬季。所以苏轼也说:“便有佳名配黄菊,应缘霜后苦无花”。

 

 宁可抱香枝头老――菊花的节操 
  
爱国诗人陆游有《晚菊》一诗:“蒲柳如懦夫,望秋已凋黄。菊花如志士,这时有余香……”。其夫人唐婉也写过“身寄东篱心傲霜,不与群紫竞春芳。   粉蝶轻薄休沾蕊,一枕黄花夜夜香”(唉,一对志同道合的夫妻却生生被拆散……叹一声)。
众所周知,秋菊耐霜,而且在黄叶纷纷飘落的时候,却独自紧抱枝头,并不四散落地,所以有不少的诗人赞誉菊花的气节:
  
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犹能爱此工。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这是宋代才女朱淑真所写的一首非常有名的咏菊诗。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这两句,应该是脱胎于唐吴履垒《菊花》诗中的“堕地良不忍,抱技宁自枯”,但是朱淑真才力却高出一筹,她将“抱枝”改为“抱香”,并用菊花的“抱枝而老”,来比喻坚贞的节操,因此更有诗意,也更有深意。

宋末隐士郑思肖,于宋亡之后,隐居吴下,自称三外野人。坐时必南面而向,以示思念南宋之心。他终身不娶,浪游无定迹,以自己无力恢复大宋为耻,所以他死前嘱咐朋友为他写一牌位:R20;大宋不忠不孝郑思肖”。

他的文稿因涉及反抗蒙元的思想,当时无人敢传阅。于是,他用铁函封存好,沉入吴中承天寺的一口井中。直到明崇祯时方才为人发现。文稿就有“万木摇落百草死,正色与秋争光明”、“背时独立抱寂寞,心香贞烈透寥廓”等咏菊诗,郑思肖还有一首《画菊》诗: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宁可抱香枝头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郑诗的后两句,应该说是借用了朱淑真的诗句,但是绝非简单的搬用,朱淑真是“枝头老”(女人都怕老),郑思肖却改成“枝头死”,更加悲怆慷慨,而“不随黄叶舞秋风”,用了“黄叶”、“舞”等字样,凄婉中有灵动的感觉,确是才女的笔触,但郑思肖的“何曾吹落北风中”,用北风比喻占了汉家江山的蒙古人,十分贴切深刻,“何曾吹落”四字,也读来铿锵有力,掷地作金石声。

菊花的节操,也不仅仅是中土汉人们称赞,辽国丞相李俨曾作《黄菊赋》献于辽帝耶律洪基,耶律洪基也题诗称赞菊花:

 

昨日得卿黄菊赋,碎剪金英填作句。袖中犹觉有余香,冷落西风吹不去。

 

附带说一下,菊花因品种的不同,也并非全是抱香枝头,有些菊花也会落满一地金黄。因为这件事,相传苏轼和王安石还闹过一段“公案”:

 

相传有一天,苏轼去拜访王安石,王安石没有在家。苏轼闲坐无聊,见王安石的书桌上有一首咏菊诗,刚写了两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看了,大为不然,菊花傲霜――“随你老来焦干枯烂,并不落瓣”,安能像春花一样洒落满地?于是他便提笔续诗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王安石回来后,看了这两句诗,决定用事实说话,教训一下苏东坡,于是把他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东坡在黄州过重阳节时,连日大风,只见菊花纷纷落下,满地铺金,“枝上全无一朵”。这时他想起给王安石续诗的事来,不禁目瞪口呆,半晌无语,恍然悔悟到原来是自己少见多怪。

 

这段故事出于冯梦龙的《警世通言》第三卷,戏说的成份居多,但菊花因品种的不同,有的落瓣有的不落瓣却是事实。李清照的“满地黄花堆积”,想来也是落瓣的菊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菊花的隐者形象

 

前面提过,宋代周敦颐曾称菊花为“花之隐逸者”,确实,菊花的形象大多时候都像是一位独守田园、超脱尘世的隐者。林黛玉“魁夺菊花诗”中的最醒目的句子就是:“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早在屈原的《离骚》中就写道:“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但菊花得以成为隐士形象代表的最大功臣,当属陶渊明。所以李清照在咏白菊的《多丽》一词中说:“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林黛玉菊花诗也说:“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在陶隐士以前,其实菊花早已是不少知名人物笔下的“常客”,如汉武帝刘彻在《秋山辞》中就赞过:“兰有馨兮菊有芳”,魏文帝曹丕也在《与钟繇九日送菊书》中夸过菊花“含乾坤之纯和,体芬芳之淑气”,钟会《菊花赋》中同样赞道“何秋菊之奇兮,独华茂乎凝霜”。

然而,“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帝王将相们的这些文字却顶不上陶渊明那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杨万里有诗云:“菊生不是遇渊明,自是渊明遇菊生。岁晚霜寒心独苦,渊明元是菊花精”。

所以陶渊明不但当上了菊花花神,而且有时候菊花甚至成为陶渊明的代名词。《梧浔杂佩》中说,明代陆平泉见同僚谒见严世藩时争先恐后,竞往前趋,丑态百出。正好严宅地上放了许多盆菊花,于是陆平泉便借机讽刺道:“诸公且从容,莫挤坏渊明也。”一时间,那些投机小人,个个面红耳赤。

可见,“菊”和“隐”自陶渊明之后就不离不弃地连在一起,成为不慕荣华,修身高洁的象征。不知有多少人用“菊隐”一词做自己的别号或者书斋名,唐寅还写过《菊隐记》这样的文章。

 

人比黄花瘦――菊花残,满地伤

 

黄宗羲有诗“莫恨西风余凛冽,黄花偏耐苦中看”。菊花,在很多时候充满哀伤的色彩--“菊花残,满地伤。你的笑容已泛黄,花落人断肠,我心事静静淌……”周杰伦的歌词虽然算不上是古典诗词,但其意境还是源自于古诗词中的。

很多诗人都替菊花惋惜,盛开在霜冷风寒的时节,得不到春日的阳光,蜂蝶的青睐,不少才子都将之看作是自身的写照,晚唐时郁郁不得志的美男子李山甫,就写道:

 

篱下霜前偶得存,忍教迟晚避兰荪。也销造化无多力,未受阳和一点恩。

栽处不容依玉砌,要时还许上金尊。陶潜殁后谁知己,露滴幽丛见泪痕。

 

“未受阳和一点恩”――是说菊花没有得到一点春光的照顾,而“栽处不容依玉砌”等句,更写出了菊花不像牡丹等富贵花那样得宠,陶渊明一去,乏有知己,只好独自孤苦垂泪。

在本来就娇弱的才女笔下,菊花更是一付凄婉欲绝的模样:

李清照有这样一首词: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人比黄花瘦”,娉婷孤单的才女瘦如菊花,而菊花亦是如此的落寞凄凉。讲到这里,不禁又想起另一位才女董小宛。冒辟疆在《影梅庵忆语》中曾说他和董小宛都爱菊成痴,从白天看到晚上,小宛点了灯烛,照菊花影于墙上――“参横妙丽”,如一幅天然图画。小宛置身菊花间,人和花的影子都印在墙上,小宛回过头来对冒辟疆说:“菊之意态尽矣,其如人瘦何?”这一幕,就此深印在冒辟疆心中。菊花可以重开,小宛却香魂已散,生死永隔。
清代的苦命才女贺双卿,所嫁的老公蠢如马牛,是个粗莽村汉,经常打骂她,还有个恶婆婆百般折磨她,她只要一看书写字,就骂她“不务正业”,偷懒不干活,可怜她“锦思花情,敢被爨烟熏尽!”二十三岁就终于郁郁而死。她一生酷爱菊花,曾写过这样一首词:
  
二郎神·菊花
    
丝丝脆柳,袅破淡烟依旧。向落日秋山影里,还喜花枝未瘦。苦雨重阳挨过了,亏耐到小春时候。知今夜,蘸微霜,蝶去自垂首。 生受,新寒侵骨,病来还又。可是我双卿薄幸,撇你黄昏后。月冷阑干人不寐,镇几夜,未松金扣。枉辜却开向贫家,愁处欲洗无酒。
  
李清照尚可以“东篱把酒黄昏后”,可怜的双卿连借酒浇愁的资格也没有,她家里那样穷,根本没有钱买酒,她的恶婆婆蠢老公也根本不会允许她喝酒。“生受,新寒侵骨,病来还又”,说的是风刀霜剑中的菊,更像是苦命的双卿。
双卿还有一首写菊的诗,读来更是让人凄楚,不觉为之垂泪:
  
冷厨烟湿障低房,爨尽梧桐谢凤凰。野菜自挑寒里洗,菊花虽艳奈何霜!
  
“菊花虽艳奈何霜”正是古往今来千千万万苦命女子的写照。 金庸先生的小说《连城诀》中,有个女子叫凌霜华,酷爱菊花,但是他父亲是个心肠狠毒的歹人,竟利用她与大侠丁典的爱情来诱捕丁典,用剧毒将丁典毒倒囚禁,借以逼问大宝藏的下落。凌霜华为了保住丁典性命,发誓永不与他相见,后来更自毁容貌以明志。但即使如此,凌退思也不肯放过她,凌霜华最后活活被自己的亲生父亲闷死在棺材里,临死前她在棺盖上用指甲刻下:“丁郎,丁郎,来生来世,再为夫妻”。
凌霜华和丁典的苦恋,有人称为“菊花之恋”,读来凄怆无限。
  
 满城尽带黄金甲――菊花的冲天杀气 
  
才女的笔下,菊花是那样的委屈,春风不来,蜂蝶难至,只有一天风霜,凄凉无限。但在一些盖世枭雄的笔下,却是豪气凌人,大有拍案而起,向司花东君讨个说法的劲头。
其中最著名的当然就是“冲天大将军”黄巢的那两首菊花诗:
  
 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 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第一首诗相传是黄巢少年时所作,诗中就充满了桀骜不驯的气息,凭什么菊花就不能享受大好春光呢?我就要做“青帝”,把颠倒的命运再颠倒过来!桃花享受的待遇,我们菊花也尝尝。很有“地主小姐的牙床上,劳动人民也可以上去滚一滚”的意思^_^
第二首据说是黄巢落第后所写,心中的怨气就更重了,“我花开后百花杀”,韵脚着一“杀”字,古诗词中相当罕见。“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虽然含蓄,但不难从中读出类似“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的戾气。然而,黄巢并非胡吹大气,公元880年,他果真带了身披黄金甲的几十万大军攻陷了长安,用血与火为此诗做了最富有震撼力的注脚。
“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的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也有一首《菊花》诗: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要与东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重八哥这首诗其实基本上是抄袭黄大王的,不过两人对于“战地黄花分外香”的欣赏品味是相通的,朱元璋这首诗虽不如黄巢诗含蓄,但菊花的“战斗精神”在此诗中更加锋芒毕露。
有网友评说张艺谋的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中,铺陈的菊花与溅血的尸体深度挖掘着菊暗藏的肃杀、阴谋与冷血意味。菊花果有此意味吗?我觉得即便有,也是从黄、朱两位那里沾到血腥味的。 
附带说一下,唐太宗有一首《赋得残菊》诗,是这样写的:  
  
 阶兰凝暑霜,岸菊照晨光。露浓希晓笑,风劲浅残香。
 细叶抽轻翠,圆花簇嫩黄。还持今岁色,复结后年芳。
  
诗中对残菊虽有惋惜之情,但还是洋溢着乐观向上,充满希望的气息。看不见黄巢、朱元璋两人诗中的那种戾气,此诗就诗论诗,不见得多出众,但其中的气韵却是恢恢然,广广然的大唐正音。
   
 黄花白发相牵挽――留住最后的美好 
  
菊花是秋天的最后一抹亮色,正如欲坠的夕阳,将尽的人生。对于乐观的人们来说,虽然留不住,但及时行乐,把握住现在,也算是不枉此生了。自古以来,人们就有重阳之时,赏菊饮酒的习惯。前面说过,袁宏道曾说“酒赏”是赏花时低俗的行为,但我觉得也要辩证分析,像赏牡丹、赏菊花,没有酒还是有些美中不足的。
明代丹青妙手陈宪章曾有诗:“有钱不买重阳醉,篱下黄花也笑人”,宋代刘克庄词中也说过:“若对黄花辜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是啊,面对秋日里的菊花,常会莫名间有无尽愁思涌上心头,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所以赏菊不可无酒。
李清照有词:
鹧鸪天
  
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正是道出了赏菊时这种百味杂陈的心情。
相传最早饮菊花酒,是为了“袚除不祥”。所谓菊花酒是用菊花茎叶花掺杂了黍米酿就,汉代时就已流行。陶渊明好菊好酒,曾有诗说:“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  
后人学陶渊明的太多了,而且学他抛去功名富贵要难得多,学喝酒赏菊花相对容易的多。故而饮酒赏菊,遂成传统。只可惜像杜甫之类的诗人实在太穷,酒钱都掏不出来,其《复愁十二首》中有一诗说:“每恨陶彭泽,无钱对菊花。如今九日至,自觉酒须赊”。
当然,陶渊明当年也曾喝不起酒,《续晋阳秋》说,有一年重阳时,陶渊明对着满院菊花,却无酒可饮。正在此时,江州刺史王弘送酒而来,陶渊明大喜酣醉。所以嘛,这学陶渊明,最好是赊酒来喝,或者向别人要酒来才风雅。比如晚唐诗人皮日休就于菊开之日,给朋友崔谏议寄去一诗,讨些酒来:
   
 军事院霜菊盛开,因书一绝寄上谏议
   
 金华千点晓霜凝,独对壶觞又不能。已过重阳三十日,至今犹自待王弘。
  
皮日休也不见得就真没钱沽酒,只不过这样做更显风雅而已。
后来,因重阳正是蟹肥之时,所以饮酒、赏菊、食蟹就成为重阳节的必备节目了。《红楼梦》中结社咏菊花诗时也是薛宝钗和她哥哥薛蟠要了“几篓极肥极大的螃蟹来,再往铺子里取上几坛好酒来”……《红楼梦》中饮酒赏菊的场景,其实正是明清时文人们的生活中的剪影,就连菊花诗的题目也和前人雷同,比如明陈宪章就有《对菊》诗云:“因花催酒酒催诗,诗酒平生两不亏。若到秋无诗与酒,菊花元是不曾知”。
  
酒酣耳热之余,无论男女,人们都喜欢将菊花簪于头上,唐《辇下岁时记》说:“九日宫廷间争插菊花,民俗尤甚。”杜牧《九日齐山登高》有诗道: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说得真是太好了,“人生不如意事常七八”,面对盛开的金色菊花,尽兴一醉,方不辜负这浓洌的秋色。
黄庭坚有《鹧鸪天》词,写得非常之精彩:
  
黄菊枝头破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邃斜吹雨,醉里簪花倒着冠。    
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扇尽情欢。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旁人冷眼看!
       
好一个“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旁人冷眼看”!诗人的颠狂之态,菊花的孤傲之气,呼之欲出!

 

当然,菊花也有一些负面的“形象”,菊花因为遍地生长,所以似乎也带着“土里土气”的意象。诸如《秋菊打官司》的电影中,“秋菊”这样的名字,似乎成了村姑的代表。

然而,这一切都不会影响人们对菊花的喜欢,让我们用孟浩然那句著名的诗作结: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