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以议论文为例,何永康教授曾借托尔斯泰的话“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说“议论文就像‘幸福的家庭’,容易千篇一律”。何教授的意思就是说议论文一般的模式容易让阅卷老师产生审美疲劳,也容易流于空泛。而这时,如果构思精巧,那结果也就不一样了。
同样, 拿何永康教授的话来讲,记叙文就像“不幸的家庭”,可能千差万别。如果 ,我们能够在审清题意的情况下,注重一些真情实感的流露、细节描写的生动等,那就更容易写出个性,也更有可能拿高分了。
(撰文/蔡健华)
佳作精选
绿色生活
○江苏一考生
我问爸:“你觉得‘菊花台’怎么样?”
爸想了想说:“没喝过。”
这就是我爸,不抽烟,不赌博,偶尔喝点小酒就诗兴大发。总之,“无公害,纯绿色”。
要是在古代,我想我爸绝不会是“不肯过江东的”项羽——他顶多是一个驾小舟随江波晃荡的渔翁;也决不会是因为不能打仗报国而直跳的陆游——他顶多是一个在院子里种种花的“隐士”。总之,“爸不琢,不成器”。
别人家又是买房又是买车,又是高升又是提调。他却总不急,乐呵呵地“不务正业”。倒是前不久那次五百年一遇的日食将他给忙坏了。提前好几个星期,他又是买防护镜,又是计算角度选择最佳方位。忙上忙下,还预约了一帮邻居来天台一起观看。可惜的是,那天下起了细细的雨,天灰蒙蒙的,壮观的日食他没观到。我见他,把自己那架旧旧的望远镜擦了一遍又一遍,乐呵呵的脸庞少了光彩。
我心里酸酸的。
我爸依旧爱着天空。他知道什么时候在哪块地方会有狮子座流星雨,他把那部热播的青春偶像剧骂得狗血喷头:“什么《一起来看流星雨》,简直是有损流星雨的形象!”然后,继续翻手里的天文手册。
我高三了,生活忙乱而紧张。爸那悠闲的生活状态时常让我莫名地恼火。那次,爸陪我去北京参加自主招生考试。考场外挤挤压压的全是人,我突然觉得胸口堵得慌,在这人群之中的自己如一草芥,会被淘汰受伤。我习惯性地喝口可乐想掩饰紧张的情绪。爸却递过来一瓶矿泉水:“喝口白水吧,它也有自己的甜。”我定了定,接过水来。“丫头,人要活得自在,这水能融万物啊。”我捏捏那绿色的瓶子,将那火红包装的可乐扔进了垃圾桶。
我渐渐懂得了爸那颗绿色的心,不那么功利,不那么拥挤,留出好大一片,分给绿色的天空。他那份悠然淡泊,也引导着我,使我平静地面对紧张的高三生活。
回首望去,悠悠夏日中,与爸在一起的点点滴滴,竟透着淡淡的绿色……
爸呢?厨房里呢。
我觉得我爸洗碗的样子特迷人。
简评:该文以生活中人物的言行,来揭示“绿色理念”,扣题紧密。亲情的体现与理性的渗透,相得益彰。作者将几个生活片段,按照“我”的情感变化为顺序来串联成篇,如从“爸不琢,不成器”到“我心里酸酸的”,接着是“我渐渐懂得了爸那颗绿色的心”,最后“我觉得我爸洗碗的样子特迷人”,如此使行文曲折有致,结构严谨,而且更使情感渐次深刻,文意愈发跃进。同时,本文在自然朴素、别有情趣、形象细腻的行文之中,凸显不同凡俗的立意:悠然淡泊、不功利的生活,就是纯绿色的生活。
绿色生活
○江苏一考生
“草色遥看近却无”,古人一句七韵,竟完美地道出了绿色生活的真谛!
“草色”,便是自然之韵。绿色境界,花草树木、虫鱼鸟兽是主角。陶渊明为世人描绘了他的理想归宿:“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可见,绿色生活,首先少不了自然生机。难道你不想早晨醒来,推开窗,迎接一片鸟语花香?难道你不愿在安谧的夜里,伴着阵阵虫鸣进入梦乡?人不是唯一的生灵,朋友,给你的生活增添一些自然的韵律吧!让跳动的音符驱散你心中的寂寞!瞧,万物合奏一曲生命的组歌,你的生活也由此更添高山流水。
“遥看”,便是距离产生美。现在不是有这样那样的自然保护区吗?不错,我们应对自然怀一份崇敬之心,“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一些空间出来,护一抹自然之绿,天地才愿以慈母的姿态包容人类的存在。于是,当你踏上草坪时,当你抚摩老树时,当你参与城市的扩建时,你可记得,自己应当以生命最本初的姿态,站在远处,向生命行礼?站在远处,是仁爱的姿态。
“近却无”,便是习惯成自然。当你寻找“低碳”的足迹时,你或许已默默换上了节能的灯泡。当你随手将垃圾分类时,实际上已节省了他人的忙碌。请记住,“绿色生活”拒绝刻意地作秀。似有若无的绿色“琐碎”,润物无声地融入了绿色境界,这才是真的“绿”。
且慢,这还不是全部。“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诗,还是一种文化,一种机智。泡一杯青茗,品读“长江”和“黄河”,低吟前人思想的絮语,于是,心宽了,智明了。这样的生命,更有活力,绿满天涯,青春永驻。也许,生活中,还有机器轰鸣冲淡了鸟儿的歌声,还有水泥柏油踏平了原野的绿意,还有电锯惨叫放倒了一棵棵希望,还有荧光屏里歇斯底里的“歌嚎”,还有车水马龙喧嚣出令人窒息的烟尘。但是,请记住,为心留一片绿色,你方能在无意间为生活留一片绿色。
“草色遥看近却无”,绿色辩证,乐成心智;种植一粒种子,不经意,收获一片绿意。
简评:一个亮点,“点亮”全篇。该文通过对“草色遥看近却无”拆分和综合这双重的创意解读,既显出作者对“绿色生活”的解读深刻而新颖,别致而机智,辩证而灵活,而且还使文章脉络清晰可辨,内容浑然一体。开篇总领,也激发阅读兴趣;主体先分后总,放收自如;结尾呼应总结前文,强化立意。另外,文章语言隽永优美,极富表现力。如“站在远处,是仁爱的姿态”等语句,形象生动,又深蕴哲理意味,令人玩味不已。值得借鉴的,还有作者善于将生活中的现象概括地写,并灵活驱遣,简洁有力。
绿色生活
○江苏一考生
时隔多年,我依然怀念那个清凉的夏天,怀念那沁入骨子里的绿茶香气。
那是奶奶住进城里的第一年,带来了田里一年的收成,也带来了锅碗瓢盆一系列家当。奶奶最喜欢那口绿瓷盆,天渐热的时候,她便会烧上一整壶的开水来泡茶。茶水本是浅浅的黄绿色,但装在墨绿的瓷盆里,总觉得那绿鲜艳而又饱满,似乎要溢出来一样。这时候,奶奶便会招呼我们姐妹二人:“走,咱卖茶去!”
那时满大街都是“凤凰”牌自行车,层层密密的树阴也挡不住毒辣的阳光,额头上的汗水则被晒成盐渍。这时奶奶的茶水总是最诱人,那清澄的绿不等人吆喝,就吸引来行路的客人。
“大妈,这凉茶……”
妈妈总是不等人问完就接话:“自己家煮的,两毛钱一碗。”
从来不见有人还价,每每都是举起一碗咕嘟咕嘟咽下,颇有几分水浒英雄的豪气,然后掏出两枚细硬币,道一声谢,消失在人群中。偶尔也有渴极了的人,一连灌下三大碗,奶奶也只收取5角钱,也许她深谙做生意讲求回头客的道理,抑或是她的本性就只是为了方便他人。
瓷盆里的水渐渐浅了,奶奶便使唤我们去楼上把晾凉的另一盆拿下来。同样的绿,同样的清,在这样的午日,散发沁人的茶香,让人分不清这绿是茶叶的绿,是瓷盆的绿,或者是生活本身的颜色。
孩子的耐心总是有限的,当我们叼着冰棍一蹦一跳回来时,奶奶正在招呼一公车的客人。那时的公车是随停的,窗口伸出许多瓶子,奶奶便乐呵呵地把它们一一灌满,象征性地收取一些钱,那浅绿色的瓶子就注入了些许夏日的清凉,也注入了奶奶淳朴的热情。
最后的收入是有限的,去掉那些茶叶钱所剩无几,可我们却乐在其中。
很多年后的现在,我只是望着马路上无数辆汽车扬起的灰尘,看着瓶瓶罐罐花花绿绿的饮料,看着奶奶慈祥的照片,怀念那记忆中的绿色。
朋友,若你在旅途中拧开一瓶绿得不真实的茶饮,是否也会希望路边有一位老奶奶,摆着一口绿瓷盆,煮着一盆绿茶……
简评:
本文不事张扬,以朴实却很深蕴情感的文字,把奶奶当年用绿瓷盆、茶碗等工具在路边卖茶这一故事,向读者娓娓道来,让人倍觉亲切而又颇受启发。不动声色的场面描写、简洁传神的细节描写,让人分明感受到作者心目中“绿色生活”的内涵:真实的、淳朴的、自然的、环保的。文中“我的怀念”和文末“你的希望”,尤其是结尾处“饮料”与前文构成的反差,无不体现着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当然,作者善于夹叙夹议,善用点睛之笔,揭示文旨,也使文中内容集中,见解鲜明,思路明朗。
(选评/薛海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