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作高手应具备的条件-----议论文写作(一)

 点雪 2012-08-23
高考议论文写作(一)

张晓耕

相信自己是写作的高手

  同学们,你们已经踏上了高考的寻梦之旅,要想取得成功,首先应当自信。“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这是毛泽东的话;“天生我材必有用”-- 这是李白的话;“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这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诗句。当你读完这些名句,想必一定会英气勃发,豪情万丈。对待做作文也应有这种态度,要相信自己是一位作文的高手。为什么这样讲呢?请看“高手”应具备那些条件。

  其一,写作的素材来源于生活。写真实,源泉不断,必成高手。朱熹有诗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熟悉的生活,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作文正是表现自己独特的体验、独特的情感,进行自由创造的好形式。假如你热爱大自然,清风明月,花鸟虫鱼,奔腾的江河,绚烂的日出,无一不在牵动你的情思,你可以用笔来描绘它;假如你喜欢体育运动,对英超意甲如数家珍,对兵坛风云了如指掌,你可以把它变成文字,以展所长;假如你是计算机高手,在网络天地中驰骋,在虚拟的世界中探秘,若能把这些写入作文,将开辟一方新天地;个人经历、学校生活、家庭亲情、社会热点……可写的素材无穷无尽,只需要我们拥有一双“发现”的眼睛!从这个意义上说,坐拥如此财富的我们难道不是作文的高手吗?

  其二,化思考为文字,以写作促思考,必成高手。“心之官则思”,十七八岁的你们正是思考的一代,创造的一代。思考要借助一定的工具--即语言,你们已经具有了对自身和外界的问题独立进行理解、分析、判断的能力,不少同学还能在口头上完整流畅地表述自己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只要转换形式,把它写下来,就是一篇很好的议论文。当你进入写作的过程时,会从中发现无穷的乐趣。写作不但能记录你的思想,而且能帮助梳理你的思维,使它变得更加清晰。写作还能使你的思想深化,在清晰思路的引导下,常常会迸发出思想的火花,产生灵感,产生飞跃。“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作中我们常常能体味到这种境界。

  其三,坚持个性化的写作,必成高手。“我手写我心,我笔抒我情”,大凡成就卓越的作家,都是用人格和个性书写作品,“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的铮铮傲骨“直可惊天地泣鬼神”;“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的博大胸怀可与日月争辉。现代教育更强调以人为本,主张发展健康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而作文正是发展个性,弘扬自我的载体。写作是一片很个性的天地,你可以在这里自由地耕耘,满足自己探索的欲望,表现的欲望,创造的欲望,写出的东西可以发表,或做为交流,或一展所长,或征求师长的指教;也可以不发表,用来宣泄情感,或作为私下练笔、创作积累。正如一位学生所说,“当我成功或失败的时候,当我快乐或忧伤的时候,当我被生活青睐或厌恶的时候,写上几句心声,既可以保持良好的心情,又可以投入更健康地作文、做人。”作为一名作文高手乐趣多多而所需无多,一笔一纸而已,何乐而不为呢?

  其四,发现所长,发挥所长,必成高手。正如我们平时喜欢读不同种类的书一样,每个同学在写作时喜欢的文体及表现手法也有所不同。用喜欢的形式来写作文,往往能发挥所长,获得成功,成为作文的高手。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有几点:一是每个人的思维模式和特点有差异,有人偏重于形象思维,善于联想想象,描写抒情,有人偏重于抽象思维,善于推理解析,适合写论说文;二是与个人的经历、性格及知识积累有一定的关系。当然尽早地发现所长--发现自己在写作方面最适合的文体及表现手法,是发挥所长的前提。

  总之,要成为写作高手的第一要素是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有潜在的写作才能,相信自己有一双能观察生活的慧眼,有一颗能感受真情的心灵,有一个能独立思考的大脑,那么你就会产生以作文来表现自然、表现生活、表现自我的强烈冲动和持久的兴趣,而下一步为此去钻研、提高写作技巧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考场作文限时间、限范围、限字数,既是一种检验,一种锻炼,一种挑战,更是展现才华,展现自我,从而获得社会肯定的一次机遇,一方舞台。让我们满怀信心、以作文高手的姿态去拚搏一场!

第一讲  千古文章意为高

  引言:审题与立意是检测型写作和应用型写作中必有的程序,高中教学阶段尤其重要,学生应当具备从现象、材料中发现本质的能力,具备多角度地观察问题的能力,同时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来检验。让学生树立审题立意意识,在写作前,能做到理解作文意图,了解写作对象、范围和重点。学会在审题过程中积极思考,对文章主旨和要求有自己的思考分析,能基本确立文章的中心意思。能根据作文的要求和自己的需要选定写作文体。能透过现象发现本质,在文章的立意上力求深刻。通过积极思维,在立意上有创造性。

  【理论导向】

  作文的审题立意,就是学生阅读理解、观察思考、联想想像的过程的展示。这一步,好比打洞要先定基点一样,是决定性的一步。常言道,万事开头难。这个基点定得好,写作起来,就会思路顺畅,一气呵成;定偏了,或是无从下笔,或是半途而废,或是不入法眼,白费工夫。我们只有掌握了一些技巧或有了明确的步骤,拿到文题,才能心中不慌。

  一、为作文定好“基准点”

  我们知道,审题是为了读懂话题的意思。这意思有两层:话题本身的字面意义,话题关涉到的社会现实和生活现实。因此,我们不妨用“揣摩法”来审题:揣摩话题的指向。我们首先从材料的字里行间里揣摩出命题者的意图。这是审题的第一步。要注意的是,在分析话题指向的时候,我们又会遇到多角度的问题。这也是初学写作的人感到困难的一点。材料作多角度思考主要有哪些角度呢?总结如下:

  (1)一个事物或材料,至少可以从“肯定”和“否定”两个角度去审视;

  (2)一事多“人”或多“物”的材料,有几个“人”或“物”就有几个审视角度;

  (3)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就有几个审视角度;

  (4)一个事件,针对不同的背景,不同的写作目的,就会有不同的审视角度。

  我们只有找准最佳指向,才有最佳立意。用一个例子来谈谈如何找出最佳指向。

  题目:读寓言诗《树叶和树根》,然后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不低于800字的文章。

  一个晴朗的夏天/树叶把自已的绿阴撒向谷地./在树枝上,它们高谈阔论/极力夸耀自已。

  “这也应该对我们说声谢谢。”/从地底下发出了温和的声音。/“是谁说话?竟敢这样傲慢无礼!”/树叶吵吵嚷嚷,在发脾气。

  “是我们,”/地底下的声音回答./是深深地理在黑土中的--树根。”

  这则材料,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考虑:树叶,树根,树叶与树根的关系,树叶对树根的态度。哪个角度最佳呢?当然是结合树叶与树根的关系,批评树叶有一点成功.便忘乎所以的做法了。这从话题材料中的遣词可以分析出。“夸耀”“吵吵嚷嚷”,对树根“发脾气”,树根则是“温和的声音”,对树叶的批评、责备之意非常明显。所以,我们读材料。不仅要读懂字面义,还要读懂命题者的情感倾向。这就是选择最佳指向的基本方法。

  再看看“东施效颦”、“滥竽充数”这两个成语的审题。这两个成语包含的意义,词典里的解释义是一种,还有多种说法也都很好。如,东施希望通过学习使自己变得美丽一些没有错,东施有自知之明;南郭能充数那么多年,谁的责任?与南郭不肯学习有关。与齐宣王的管理体制有关,与同事不愿帮助也有关。但后二者是外在的,最根本的责任还在他本人。因此,才有词典里的固定意义。也就是说,这两个成语的基本意思就是词典里的释义;其他几种意思,是我们用发散思维的方式分析出来的。

  现在我们可以谈谈立意了。作文立意要求做到:

  (1)准确(切合题意不偏离)

  (2)正确(思想进步不反动,感情健康不庸俗)

  (3)明确(观点鲜明不含混)

  (4)集中(主题单一不分散)

  (5)深刻(穿透题目,深入本质)

  (6)新颖(发散创新,不落俗套)

  话题作文后面总要跟一句“联系社会现实,结合自身感受”,这就是告诉我们审题与立意是有先后的。现在我们可以用“观照法”来分析怎样的立意才是最佳的。观照,即用话题的指向来思考社会.体察生活。我们要根据话题的指向.对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假”“丑”“恶”予于褒扬、针砭,这样的立意,才是命题者真正要我们写作的内容,才有深度,才是最佳的。树叶与树根的立意,就可以这样思考:树根可以象征些什么?树叶可以象征些什么?树根对树叶有哪些作用?从小处说,父母与子女,老师与学生,家庭与成员;从大处说,组织、祖国、民族、人民与个人,都具有这种关系。因而,我们可以拟出这样一些标题“数典不可忘祖”、“饮水要思源”、“功成莫忘本”、“树高千尺莫忘根“等等。

  如果我们立意为“树根具有奉献精神”或“树叶与树根要相互理解”或“树根要理解树叶”之类的,怎么办?不慌,我们用第三种方法来定位:追问法。所谓“追问法”,就是反复阅读材料,体会命题者意图,敲定自己的立意。可以有这样三个局面的追问:一问材料的文字意思有否遗漏,二问命题者的情感倾向把握住了吗,三问联系现实有否不贴切之处。经过这样三步思考,你为这一话题作文定的位,找的点。从技巧上来说,该是很准确的了。

  二、为作文定出“新颖点”

  《高中语文考试说明》中对学生作文等级的评定有两级:基础等级、发展等级。在发展等级中.有一条“见解新颖”的要求。现在我们要知道的、是如何才能做到“见解新颖”.怎样才能少冒风险。

  我把作文的审题立意看作为“打洞”找基点,“见解新颖”就要求我们找的这个“点”要有新意。我们用揣摩法来审察题目的文字义及感情倾向,用观照法来联系社会现实和生活现实,用追问法来敲定我们的初始立意是否合题意,这一过程,是初学立意者必须掌握的,是作文水平高些的人为下一步打定的基础--这是为立意的创新“定点定位”,没有这一步,下一步就容易偏题离题。通常,立意要创新,就要与众人的思维不一样:或反弹琵琶,或发散思维。

  还以《树叶与树根》为例,我们为这则材料定的点是批评、责备树叶不该“一旦功成名就,就得意忘形”,那么,我们可以“反弹”成“有了成就,得意忘形不好,但兴奋一下,自豪一回还是可以的。”

  在此要强调的是“反弹”的内容要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社会公德和众人共识,如果言过其实,或辞不达意或硬“弹”,那就不如不“弹”。因为我们的目的是要“弹”出新意,不是要“弹”离谱。“兴奋”、“自豪”与“得意忘形”、“忘乎所以”是有质的区别的,但又能表达一点成功的喜悦,与一般人“越是成功,越要谦虚谨慎”的理念是不同的。

  现在,我们来为寓言故事《枭逢鸠》进行审题立意。

  枭逢鸠。鸠曰:“子将安之?”枭曰:“我将东徙。”鸠曰:“何故?”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徒,犹恶子之声。”

  显然,这则寓言故事阐述的道理是“逃避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面对”。

  枭怎样做才算是“面对”呢?改变自己的叫声?发挥自己的特长--多抓田鼠,使乡人改变对它的厌恶?改变叫声当然是不可能的,只能选择第二种办法。

  如果让大家联系现实生活来立意呢?乡人对枭的态度使枭的生活处境很糟糕,这可以象征人们生活中不利的处境。枭要“面对”.人类自然要“面对”。枭是改变不了自己的缺陷的,因为它的这一缺陷是与生俱来的,只能发挥自己的特长,为人类多做有益的事,从而改变人类对它的厌恶。人类怎样对待自己不利的处境呢?只有如上所述,或者认识自己的毛病和不足,改掉它;或是想办法让自己适应环境,而不是让环境适应自己。这是此寓言故事的最佳立意。

  现在,我们来试试立一个与众不同的意。人们在审视这则材料的时候,把注意力都放在“枭”的言行上和“鸠”的点拨上.对“乡人”厌恶枭的叫声这一现象没做分析。乡人为何厌恶枭鸣? 只因叫声不悦耳,就说“枭叫有祸”,完全是迷信,是没有道理的。“枭”对这种无理“厌恶”完全可以不予理睬,只去做自己该做的事。还可以发挥想像,“枭”的叫声确实不好听.它用吉他等器乐来代替自己的歌声.让人们百听不厌。在这里,我们综合运用了发散思维和反弹琵琶的思维形式,使这则老材料赋有了新的内涵,为我们的作文“见解新颖”奠定了基础。

  一则材料引发的感悟往往是多元的,而如果在立意时不假思索地选取,很可能会失之偏颇。

  如何确定最佳立意?

  1、必须从材料整体出发

  只有对材料进行宏观上的理解、整体上的把握,才不会偏离主旨。阅读视野不应局限于一棵树木,而应该是整片树林。如果是多则材料,可以运用代入法进行验证,将初步确定的立意分别代入每则材料。

  2、必须符合材料中隐含的情感倾向

  材料的叙述中往往隐含着命题人的情感倾向,这是确定最佳立意的重要依据。可以通过抓评价性关键词的方式,挖掘出材料中隐含的情感倾向。

  【典例引路】

  围棋骁将刘小光曾经说过:“我觉得下棋,经常不是增加点东西,而是减少点东西。”正是他的减法,使他的状态一直颇佳,人生的道理大体也是这样,在人生的奋斗历程中,只有学会放弃一些东西,才能有所进步。

  人生就像学算术,加法过后是减法。人生也需要做一些减法,减去心灵上的沉重负担,减去一些奢侈的欲望,减去没有价值的身外之物--热闹的生命里有许多不堪承受的东西,需要减法。所以人生做好减法,是很复杂高深的生存技巧和学问。

  请以“生活中的减法”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

  思路点拨:在世事扰攘、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减法”体现了一种崭新的生活理念,它启发人们去思考生活的本源、本真意义。的确,生活就像一道数学公式,有加法,亦有减法。很多时候,我们不仅要做加法,更需要做好减法,这样生活才会变得简单,我们才会轻装前行,提高生命质量,提升生活品位,享有生活的纯粹高尚,领略生活的无限风光。多余的脂肪会压迫人的心脏,多余的金钱会拖累人的心灵,多余的想法会增加生命的负担。为此,若想活得健康、充实、潇洒、轻松、快乐,就要时常演习生活中的减法,舍弃生命中的多余,让生活中的不如意越来越少,在简单中找寻生活的快乐。

  做好生活中的减法,是做人的一种智慧,是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是一种淡然的人生态度。它体现了一个人的胸怀、品德和宽容的精神。生活是一种舍弃的艺术,有舍弃才有获得。善于舍弃生命中的杂念和多余,换来的必将是心智的清醒、心灵的净化、健康的体魄,这不正是人们追求的真谛吗?

  从题目来看,“减法”是数术计算方法,“生活中的减法”是把数术中的计算方法用到生活中,认识生活、理解生活,表明生活态度。在审题过程中,应首先考虑从主观角度减去什么,如何在生活中运用减法。例如减少对名利金钱的追求;减少对物质生活的享受;减轻过重的生活负担;减少繁琐的生活环节等等。还可以从深层次分析减少和增加的辩证关系。例如,减少对子女过分的代劳,可以增强孩子的自理能力;减少对名誉、地位的追求,可以增加淡泊、朴实的生活情趣。

  如果从客观角度思考,生活中也还存在减法,是一种客观的无法抗拒的法则。例如,每个人生命旅程的减少,每件事倒计时的临近,自然资源的不可再生性等等,针对这些生活中的减少,我们如何对待,大有文章可做。

  不要把“生活中的减法”理解为“生命的减法”或者是谈“生活中的减少”、“生活中的让步”、“生活中的忍让”等。“生活中的减法”是学会舍弃,减轻生活中的过重的负担,减少压力,让自己活得轻松愉快些。生活中有些事可为,有些事可不为。“生活中的减法”是一种生活理念,一种生活方法,是一种生活的哲学。减什么,怎么减,有哪些当减,哪些不当减;减的意义,减的好处等都可以在作文中阐述,可以展开多角度思维,辩证分析。

  文体上记叙文、议论文都可以写,关键是要围绕提升生活品位,提高生活质量,丰富生活情趣,享有生活的纯粹高尚等等立意,文意就比较深刻。

  【材料材料审题】

  近年来高考语文命题更趋于公平、公正,就各地的作文题来看,已不是过去单一的话题作文,命题形式已趋于多样化,出现了图画类、文字类、寓意型等样的材料,由过去的不限文体趋向限制文体。一些作文材料,从某种角度来说,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要写好这类作文,审题是第一道“门槛”,它直接决定着作文的成败,但从写作实际来看,给材料议论文写作现状却不容乐观。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缺乏应有的切实有效的分析材料、提炼观点的方法。那么,如何才能准确、全面地理解材料的意思呢?下面就材料议论文审题,谈谈分析材料、提炼观点的方法。

  一、单项材料

  1、查原因

  俗语“无因不成果”,是说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其原因。我们一旦知其结果,只要顺藤摸瓜,层层推进,总能探求其原因。材料分析查原因法,就是根据结果去推求原因,在原因处立论,确立文章的观点。

  [示例1]一个六岁的孩子,放学回到家,拿起刀子就要切苹果。只见他让苹果横躺下,一边是花蒂,一边是果把,刀子放在中间。刚要切,爸爸赶忙喊道:“切错了!切错了!”话音刚落,苹果早已被切开,儿子拿起一半给爸爸看,喊道:“爸爸好漂亮的一颗五角星!”只见苹果的横断面上,由果核的轮廓组成了规则的五角星。

  这是一则叙述性材料。事情的结果是小孩子切苹果发现了规则的五角星图案。为什么会出现五角星图案?是小孩子不按常规而横切苹果。难道小孩真的不懂如何切苹果?不是,而是小孩有一颗好奇心。小孩的好奇心是发现果核而成无角星图案的原因。好奇心就是人们常说的创造性思维,稍作引申就能得出结论:创造性思维能获得意料不到的成功。

  2、明关系

  材料中人或事物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总是以一定的关系而依存,我们可以从分析他们间的关系入手而立论,看看他们是什么样的相互关系,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他们的正常关系是怎样的,不正常的关系又该怎么办。这样准确抓住了他们间的关系就能正确立论了。

  [示例2]一位大学生,在校花销吃紧,写信向在乡下种地的父亲要钱。信只有三个字--“爸:钱。儿”

  人们知道“三字信”以后,议论纷纷。请以这位大学生中学同学的身份就此给他写一封信。(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抒情等写法)

  这则材料的中心内容就是三字信。材料中的人物关系是父与子的关系,其正常关系是骨肉关系、亲情关系,可是在儿子的三字信中,除了“钱”连接关系外,再也没有其他,甚或一两句问候语。说明儿子与父亲是一种不正常的关系,究其原因是儿子缺乏礼貌,缺乏孝敬心,缺乏对在乡下日夜操劳的父母的安慰。因此,以中学同学的身份给他写信就要劝导、教育他要懂得孝敬父母。若不从此入手,就会在“花销紧”要节约上大做文章,而不能切中问题的要害。

  3、抓关键

  提供的材料总是有一个中心,为了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抓住这些关键词句就能把握材料的精髓,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论。

  [示例3]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清江盈科《雪涛小说》)

  这则文言材料中“其人自护所短”便是关键句,这一关键句意在告诉人们“自护所短”是要不得的,因此可以教容易地得出结论:不可自护所短。若抓不住这一关键句而赞颂北人不同凡响的壮举就不足为怪了。

  4、辨是非

  命题者在提供材料时,时而在其中将自己的褒贬爱憎的感情或明或暗地体现出来,这就是材料的是非倾向性,对此不可视而不见。辨明材料中的倾向性,可以判断自己提炼的观点是否正确。

  [示例4] 当断臂的维纳斯展示在人们面前时,吸引了无数好事徒趋之若骛。他们提出种种接上维纳斯断臂的奇思妙想。维纳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圈套。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任何设计能取得普遍的赞赏。

  这则材料的倾向性非常强。材料称想接上断臂的人为“好事之徒”,称他们的行为是“趋之若骛”,“好事之徒”“趋之若骛”贬斥之情溢于言表,也就是材料中对想接上断臂这种做法持否定态度,对断臂维纳斯持赞赏态度。“好事之徒”的做法实质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他人。据此,我们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①要有独特的美(从断臂维纳斯的角度);②要顺其自然,不必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与人(从好事者的角度)。显而易见,如不顾材料中的倾向性而提炼“攻关不怕难”,“只要坚持就能成功”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以上仅仅是分析单项文字材料提炼观点的四中方法,结合具体材料分析还可以总结出其他方法。同时,在分析材料提炼观点时,可以采用几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得出多个符合材料内容的观点。

  二、多项材料

  1、同中求异

  相同的材料,从他们的相同点出发可以提炼观点,但往往缺乏深度,如果我们从相同的材料中寻求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就能挖掘深度,得出有份量的结论。

  [示例 5 ]①马克思 23岁被誉为当时德国最伟大的哲学家。②恩格斯 21就著文批判当时德国哲学家谢林。③列宁 17 岁就开始革命活动。④毛泽东 26岁主编《湘江评论》。⑤徐特立 48岁留法,克服困难,学会法语。

  以上五个材料都是讲伟人们在事业上都有所成就,这是材料的共性,倘若就此立论,观点就缺乏深度了。进一步分析材料会发现①-④还有一个共同点,即青年时代就出成果,而材料⑤是讲徐特立 48岁苦学法语有所成,年龄特点与前四位伟人不同。根据这个不同点可以立论:年青时代是出成果的黄金时代,但是,年龄并不是成就事业的唯一条件,关键在于有无坚定的志向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2、异中求同

  相异的事物,有时是形异而实质相同的,因此,对于多项材料,我们可以进行分析比较,寻找材料间的共同点,从共同点入手提炼观点。

  [示例 6] ①一根木头搁在山涧之上,下面深不见底,则敢于走过去甚少,但若横木置于地,则常人皆能步其上而过。②小李第一次演讲,他事先也作好了充分准备,但一走上台,看到下面一礼堂黑压压的人,便浑身冒汗,脑子里一片空白,一句话也记不起来了。

  这两则材料,一则是说很少有人能走过搁在山涧上的木头,一则是说小李演讲面对黑压压的人一句话也记不起来。两则材料从形式上看是不相同的,但他们的结果都是一样--未能如愿以偿,究其原因都是胆小,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由这个共同点,我们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①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成功的重要因素;②要培养良好心理素质。

  3、异中辨异

  有些相异的材料,它们之间有明显的分歧点,我们找出分歧点,从它们的分歧点处入手提炼观点。

  [示例7] ①俗话说:“一个巧皮匠,没有好鞋样;两个笨皮匠,商量出鞋样;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②俗话又说:“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这则材料中的人物身份、事情、结果都不相同,但我们可以找出一些共同点:同样是 3个人,同样是要做一见事。可是,为何同样是3个人却产生如此不同的结果呢?他们的分歧点在哪里呢?3个臭皮匠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做成了好鞋样,赛过了诸葛亮; 3个和尚心也往一处想--要吃水,可是他们互相推委,不往一处使劲儿, 3个和尚没水吃。可见他们的分歧在于是否齐心协力。抓住分歧点,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①齐心协力才能取得成功;②做什么事情都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4、互补叠加

  有些材料性质是同一的,但各自并不全面,而是互为补充的,只有将它们叠加起来,才是科学合理的,也只有这样才能提炼出正确的观点。这就是互补叠加法。

  [示例8]①佛罗伦萨诗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②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这两则材料都是讲如何走好人生之路。材料①“走自己的路”强调要有坚定的信念;材料②“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是讲走路时要有虚心求教的精神,要听从他人指导。两者谁是谁非呢?都很有道理,但都只是就某一方面而言,两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若将两者结合起来,就既全面而有很合理。因此,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既要有“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念,又要有“常问路”的虚心精神,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以上是多项材料提炼观点的一些最基本的方法。

  综上所述,根据材料提炼观点,前提是要读懂材料,在此基础上,恰当地运用一种或几种分析方法,无疑是大有裨益。

  三、审题步骤

  具体来说,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可分为下面五步法:1、读材料;2、找角度;3、联现实;4、立论点;5、拟题目。

  (一)、读材料

  1、单一型(一则材料),可以根据主要人物和中心事件来把握中心。

  一个赵国人牵了一匹马到集市上去卖,卖了三天,无人问津。他找到伯乐,要伯乐围着他的马转三圈,然后离开。离开时要三次回头看马。如果伯乐这样做,他付给伯乐一天的工钱。伯乐照着赵国人的话做了,马很快卖掉了,而且马价提高了十倍。

  批判角度:1、可以从卖马人的角度立意抨击不择手段害人谋利的行为;2、也可以从伯乐的角度立意,批评名人为劣质产品作广告的错误行为;3、还可以从买马者的角度立意,指出盲从的后果。

  反面立论:(人褒我贬,人批我赞……)如从卖马人角度:推销也要讲技巧。(酒香也怕巷子深)

  2、正反对比型,则应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概括;但中心往往侧重表现在正面材料上,反面材料只起到对比、衬托的作用。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三个和尚没水吃是因为不团结、不齐心;三个皮匠能顶诸葛亮是因为齐心协力。正反对比,中心明显:只有齐心协力,才能把事情办好。如果只从正面材料入手,把中心理解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显然属于盲人摸象。

  3、正面列举型分析这类材料,应找到所列人、事、物的共同点,据此确定中心。

  蚕食桑,而所吐者丝也,非桑也;

  蜂采花,而所酿者蜜也,非花也。

  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痰瘤。

  --清·袁枚

  这里列举的两类事物,共同点都是善吃--吸收、消化、创新;再参考后一句提示,材料的中心应该是“在学习上,只有广泛地获取知识,并体会理解,才能学有所得,有所创新。”

  4、反面列举型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这两个成语的共同点都是从反面揭示“小”与“大”的辩证关系,材料的中心应是:如不注意纠正小毛病,就会铸成大错,造成重大损失。

  5、寓言故事型的材料。

  麻雀说燕子

  是怕冷的懦夫

  燕子说黄鹂

  徒有一身美丽的装束

  黄鹂说百灵

  声音悦耳动机不纯

  百灵说最无原则的

  要算那鹦鹉

  鹦鹉说喜鹊

  生就一副奴颜媚骨

  喜鹊说苍鹰好高骛远

  苍鹰说麻雀寸光鼠目

  根据《鸟的评说》,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议论,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

  材料字面上的含义是:大家都揭别人的短处。---七种鸟不能正确地对待别人的优点。对别人的优点,不是采取充分肯定、虚心学习的态度,而是采取污蔑攻击的态度。这种态度,于己于国都是有害的。因此从材料中可提炼的观点、角度不外乎“要看到别人的长处”、“不以一眚掩大德”、“嫉妒心”等有限的几个方面,出此之外就属跑题。

  (二)、从“四角度”审题立意

  材料作文主要可从四个角度审视:横向、反向、延伸、类比。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现以下面的材料为例:

  有个鲁国人,擅长织麻鞋,他的妻子擅长织白绢。他们想到越国去居住,于是有人对他们说:“你们将会贫穷不堪了。”这个鲁国人问他是何道理,那人说:“麻鞋是穿在脚上的,而越人是赤脚走路的,白绢是做帽子的,而越人是披发的,你们夫妻的特长,在越国是无用武之地的,怎么不穷呢?”

  这一材料,就可以根据上面所讲的四个角度来立意。

  1.横向立意:就是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思维顺着原材料所告诉读者的指向去考虑 .

  据此,我们顺着原材料分析就会发现,由于越人赤脚走路不戴帽子,那么鲁人到越国去必然会穷。这就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脱离实际。这种立意的好处是能紧扣材料的基本倾向、主要观点,因而不会出现偏题、走题的现象。

  2.反向立意:就是把原材料的问题倒过来想想,从相反的角度对原材料提出质疑。

  那么,我们对上述材料就会提出疑问,鲁人到越国去一定会穷吗?我们会认为正因为越人赤脚、披发,鞋帽就大有市场,就会得出鲁人未必会穷的结论。这就要求鲁人敢于尝试、敢于冒险、敢于改革。这种立意是一种扩散性思维,能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写出新意,是寻求新思想,提出新见解,阐发新理论的一种思维角度。

  3.延伸立意:就是在原材料已知内容的基础上,对原材料作合理的联想,进行恰当的推理、引伸。我们就会设想:鲁人听了劝告之后,会有什么反响呢?去还是不去呢?去与不去各将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呢?这就需要每个人作恰当的想象,从而得出“亏本生意做不得”,“无用武之地焉能致富”等观点。这种立意是顺向立意的更深一层的发展,有利于学生想象思维的进一步发挥,使学生能够进行恰当合理的逻辑推论,写出立意新颖、主题深刻的文章来。

  4.类比立意:就是通过联想,把材料的已知内容同材料外的其他内容由此及彼地联系起来考虑,找出其中的相似点。这样,就可把材料内容与当前实际联系起来,进行类比,告诉我们办企业、做生意,要根据当地的生产、消费、风土人情等情况,也要根据需要与可能,那么就要求我们考虑动机与效益,又要扬长避短,才能生财有道。这种立意便于联系实际,提炼深刻、高远的主题,使作品富有浓郁的时代色彩和生活气息。

  (三)、联实际。

  高考作文有“联系实际”的要求,就是要求考生联系社会现实展开论述,解决实际问题。其目的是增强文章的针对性,避免无的放矢,空发议论。在这方面,也要运用发散性思维方式展开联想,找到与立意角度有对应关系的话题。如个人的品德修养、道德情操、目标理想、意志恒心以及对人对事的思想方法、观点态度;也可以由个人的生活、学习、工作联想到国家、集体的政治生活、经济建设以及社会热点。还可以由现实想到历史,由中国想到外国,由个体想到整体,由正面想到反面,由现象想到本质,由原因想到结果等等。总之,要根据材料所提供的角度,广开思路,找到立意角度与社会现实的对应点。联想要丰富,思想要清晰。这一步不但是立意所必需的,而且是选材论证所必需的。

  四、立论点

  1、扣材   2、准确   3、稳妥   4、鲜明   5、简洁

  五、拟题目

  拟题目应为本文中应有之意,并作为审题立意的第五个步骤。题目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文章内容与读者情感的第一个接触点。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就是说,题目是一篇文章的前额和眼睛。文章有一个好题目就如同人有一双美丽传神的大眼睛,一顾一盼,蕴藉无穷,令人“心动神凝”,见之忘俗,兴味盎然,欲罢不能。俗话说:“花香蝶自来,题好一半文。”好的标题能使文章光彩照人,魅力四射,使人迫不及待地一睹为快。也是应试文章最能吸引阅卷老师眼球的部位,是作文的增分点。

  但是在有限的考场时间和空间里,许多考生苦于拟不出一个好标题,被卡在了拟题上,甚至出现了空题或抄话题的现象,白白丢分。

  再看看阅卷判分:不拟文题扣2分,拟题不当扣1分。实际上,由于前二者的原因,如果不拟题或拟题不当,其隐性失分绝对不止一两分。由此可见,探讨如何拟出一个好题目,就显得尤为必要而迫切了。

  1.文章标题的要求和原则

  要求:凝练简洁,形象生动流畅,紧扣文章内容或主题。

  原则:切、精、巧。切,与文章内容相符,含义清楚,宽窄有度;精,言简意赅,高度概括;巧,与文章立意、构思的角度密切相关、相辅相成。

  2.如何拟出一个好标题?

  (1)使标题富有诗意。如:“阳光把尘封的门推开了”、“维纳斯的眼泪”、“花开的声音”、“九十九个谎言在风雨中飘散”、“月若有情月长吟”、“理解是路爱是桥”等。

  (2)让标题产生节奏感。如:“拳拳赤子心,悠悠桑梓情”、“‘圆满’之路,死亡之途”、“与诚信为友,与高尚为伴”、“从平凡步入伟大”、“雾里看花说早恋”、“梦里梦外盼梦圆”、“三个女生一台戏”、“若为人生故,诚信不可抛”、“榜上无名,脚下有路”等。

  (3)让标题打动人心。如:“迟到的泪水”、“地球在哭泣”、“归来吧,诚信!”、“假如给我三天的光明”、“孩子,别不理我”、“怎一个情字了得”、“敢问路在何方”等。

  (4)使标题产生悬念。如:“中国的孩子怎么了”、“诚信的背囊丢弃之后”、“上帝的回答”、“拥有一夜的压岁钱”、“孤独是一种财富”、“这世界怎么了”、“美丽的一击”、“我和幸福有个约定”、“拒绝幸福的‘侵蚀”’、“真想做个差生”等。

  (5)让标题链接诗文。如:“非宁静无以致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乔丹老矣,尚能飞否”、“难报三春晖”、“好雨知时节”、“梦访伯乐吟留别”、“横看成岭侧成峰”、“为家消得人憔悴”(话题“忙”)等。

  (6)让标题链接歌曲。如:“最近比较烦”、“母亲,我心中你最重”、“足球,让我欢喜让我忧”、“借我一双慧眼吧”、“一句话,一辈子”、“我想唱歌不敢唱”等。

  要拟一个好标题,平时必须有意识地强化训练,要善于联想,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引用、双关、仿词等),加强语言修养。

  六、材料作文的审题误区导诊

  材料作文的审题,要注意审准材料、弄清题意。

  1.要“全”不要“漏”

  作文题:请以“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名言进行立意,联系自己学习语文的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

  此题除题目与字数的要求外,从内容角度看有以下两点要注意:一是要理解“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并将它化为自己的观点;二是要联系自己学习语文的实际来发表看法。只谈语文学习和生活的关系而不联系自己的实际,就属于“漏”掉了要求,作文评分是要降等的。谈语文学习和生活的关系也要从两方面来理解,概括才全面。即生活离不开语文;语文要在生活中学习。这是文章的观点。文章思路应为,我在生活中是怎样用语文的,在生活中是怎样学语文的。

  2.要“准”不要“偏”

  后汉时期,有人曾怀着十斤金子。向杨震行贿,说:“暮夜无知者。”杨震答道:“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所知?”使行贿者碰了一鼻子灰。山东省曾有座“四知庙”,就是纪念这个杨震的。

  请根据这个材料写一篇议论文,题目自拟。

  此则材料涉及两个人物,我们应根据主要人物立论可拟题为《要发扬“四知”精神》。观点为“有职权者要清正廉洁”、如果根据次要人物行贿者立论,以《行贿者戒》为题,确立“行贿者必碰壁”为观点,则偏了题。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行贿者不一定“必碰壁”。

  3.要“深”不要“浅”

  如:根据以下文字,从生活中选择一个有意义的话题,发表自己的见解。题目自拟,全文不少于800字。

  一天晚上,法国雕塑家罗丹(1840-1917)叫来几个学生,让他们一齐欣赏自己整整花了七年时间所雕成的巴尔扎克像。一位学生指着雕像那双叠合在胸前的手,说:“多么奇妙而完美的手啊!”罗丹听了操起斧子,朝着塑像的双手砍去,一双“完美的手”消失了,学生们也惊呆了!罗丹解释说:“这双手太突出了!它们已有了自己的生命,不属于这个雕像的整体了。记住。一件真正完美的艺术品。没有任何一部分是比整体更重要的。”

  这则材料最关键的一句话是“真正完美的艺术品,没有任何一部分是比整体更重要的”,谈的是艺术原则,若要深刻,就必须扩大迁移:和谐是美的最高境界。

  【话题作文审题】

  话题作文虽然淡化了审题,降低了审题的难度,但不是不要审题,审题同样是第一关,不得不审,一定要绷紧心弦,要懂得,命题中给出的文字都是必要条件,必须符合这些条件去行文,千万不能马虎!认真揣摩命题的四个方面,各有各的用处。

  一、审材料

  (1)材料是帮助理解话题的。

  如:以“纪念”话题:

  纪念是用一定的方式对人对事表示怀念。/它既可以是国家、民族对已有荣誉的回忆,对过去痛苦的祭奠,也可以是家庭和个人对往事对亲朋表示的怀念。/纪念又不同于怀念,它不仅仅是内心情感的涌动,它还是思想与行动的结合。/生活中有各式各样的纪念,节日庆典是纪念,树碑立传是纪念,种一棵树或写一篇文章也是纪念……形式或许不同,但意义同样真切。/真正的纪念是心灵的回响,是历史的回音;它坚守信念,传递勇气;它珍藏感动,分享幸福;它审视过去,启迪未来……

  这些材料或提示语“是什么……”“不同于……”“真正的……”在帮助你、告诉你对话题意思的理解,对话题近义词的分辩……

  (2)材料是可用可不用的。

  常规的话题作文命题里的材料只是举一些例子,作一点提示,给一点启发……考生行文时是可用可不用的,最好不用。如:

  苏格拉底让一群寻找快乐的年轻人造一条大木船,从工作中感受到了快乐。其中有苏格拉底一句话:“快乐就是这样,它往往在你为着一个明确的目的忙得无暇顾及其他的时候突然来到。”

  请以“寻找快乐”为话题……

  考生如果用这则材料,无论是从材料中提炼出立意,或是将材料作为议论论据,构思行文都可能会受到限制,因为材料中苏格拉底所言,只是一种为我们少见而难以论述的寻找快乐的方式,而寻找快乐是有很多常见而又易于论述的方式的。

  话题作文提供的材料,不像以往的材料作文那样,是立意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可以说,在弄准了话题之后,材料和提示语的任务基本完成。

  二、审提示

  话题作文,常有一段提示性的文字,它往往在材料的后面、“话题”的前面,用处是对话题构思行文思路的开拓,考生一定要注意这些提示中透露出来的信息,并加以巧妙地利用。利用好这些提示信息,可以帮助我们轻松地理解话题作文提示的方向,指引的范围,从而写出切合题意的作文来。

  三、审话题

  (1)话题才是核心。

  原教育部国家考试中心张伟明在《谈话题作文》中说:“话题作文所给的材料仅仅是对话题的一个说明、一个解释,或者说是一个例子,目的在于帮助考生理解话题。话题作文的核心是话题,作者完全可以只根据话题的要求而无需照顾材料的内容来作文。”

  话题作文的“材料”也可叫“话料”,它只是命题者引发考生思考的一个“由头”,是启发考生打开思路的一个“例子”,是“举一反三”的“一”。

  话题作文中的“材料”对话题的立意没有约束性,只有启发性,例说性--所以才叫举一反三的“一”;没有材料或提示语也可以命出话题作文的,如:请以“欣赏”为话题……

  如果考生不了解这一点,抛开话题,只注意材料,那么,很多写作的新空间将不能涉及,不会涉及,不敢涉及,是很可惜的;甚或随意从材料中自行引出一个观点作文,那么很可能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2)话题规定范围。

  话题只是严格规定了范围,一般不规定立意、文体、题目等。话题是最大开放中的最小约束,审题时不能视而不见,要通过它明确话题的范围和指向,以便准确地打开思路。

  审题和立意密切关联,我们不妨比较一下:

  审题主要是找范围限定--“镣铐”,立意则是“镣铐”下的“跳舞”;审题须追求“准”与“切”,立意须追求“活”“深”“新”!

  因此话题作文要注意:

  ①不能偏离话题。

  ②要有一个明确的中心。话题作文涉及面广,可以有多种立意,可以设置出多个中心,但在一篇作文中只能是一个中心,多中心等于无中心。

  ③切入口要小。因要让几十万、上百万考生可写而给的话题,可写的范围是很广的,可写的内容是很多的;而一个考生最多不过千字的作文能写的就只能是话题下的一个小点或一个小侧面了,切不可贪大求全。

  3)话题范围宽泛。

  话题作文有两大特点:一是相关性,二是自由性。话题固然是写作的核心,而只提供写作内容围绕的核心;话题规定着写作范围,但话题作文只要求所写内容与话题相关即可,不要求归纳试题所供材料的中心意思并紧扣这一中心意思做文章。它赋予考生广泛的自由度,使考生有更广阔的驰骋空间,有利于写作者表现个性特征,有利于选拔人才。可以说,以话题作文作为高考作文主要题型之一,是高考作文命题成熟的表现。上乘的话题作文更看重考生在拟题、立意、选材、布局、行文的创新--想一般考生所未想,写一般考生所未写。

  因此,要善于追求可写的广阔新空间!形象地说,话题作文能“戴上它轻松的‘镣铐’,跳出你潇洒的‘舞蹈’”。

  四、审“注意”

  在引出话题之后,都有一个“注意”(有时写为“要求”),对写作作一些限制,诸如写作范围、角度、文体、篇幅等,这些内容我们自然不能忽视,必须一一符合。

  【题意作文审题】

  全国高考作文命题沿着 “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发展轨迹逐步演变,其开放程度也逐渐递增。特别是近几年出现的话题作文,一直被人们看好。不过,从考场作文的实际情况看,套作、仿作甚至抄袭之作也不断增多;“四不像”的作文,只重词藻不注重内容的作文,开始蔓延。于是,高考作文命题,如何既突出开放性,又加强限制性,成为高考作文命题者值得思考的问题。2006年全国高考试题的甲、乙卷,在作文命题方面有了悄然的变化:只给出材料,不规定话题,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这种材料作文,它一般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可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能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它不同于以往根据材料写议论文的材料作文,也不同于有明确话题的话题作文,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新的作文形式,有人把它叫做“新材料作文”、“后话题作文”或“题意作文”,即必须与材料内容意义的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有联系。这里姑且叫它“题意作文”。

  一、话题作文与题意作文的区别

  (1)话题作文有话料,题意作文有材料,话料和材料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二者一致。所不同的是,话题作文的话料已提炼为话题,题意作文的材料没有提炼为明确的话题,还须自己从中提炼。

  (2)话题作文出示有明确的话题,范围边界明显,不可越雷池半步;题意作文没有出示明确话题,范围的边界模糊。

  (3)题意作文常是由事(材料)入理的升华(契合),话题作文是由一(话题)到多的发散(相关)。

  (4)题意作文以在材料范围内自主确定角度、立意、文体和标题为特征,让审题不是从“题目”(话题或标题)出发,而是从“材料”出发,调动学生的发现能力、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便于考生多角度立意。

  二、题意作文的一些特征

  通过转换比较,可以看出这种题意作文的一些特征:

  (1)它给定材料,但不给定话题,要求既不像材料作文那样“过死”,也不像话题作文那样“过宽”。它既继承了材料作文的一些优点,又弥补了材料作文的缺陷。写作范围对象是与材料的内容或其某个方面的含意有关的,必须具有一定的条件性与情景性,而不失之宽泛,较之纯话题作文,其写作对象范围相对窄了许多。

  (2)给定的材料的功能主要就是为考生确定话题提供蓝本、规定范围、提示思维方向,考生的审题、立意、行文必须以此为依据来进行,而不能信马由缰。这样考生就很难猜题押题,从而避免了话题作文里考生可以不管材料的过“宽”的弊端。

  (3)增加了考生审视材料与拟定话题的环节,将读与写结合起来,通过揭示材料内容某一方面的含义来拓宽写作范围,搭建写作的思维平台,有利于强化考生的审题意识,培养考生提炼出话题的能力。

  考生在难以界定题意作文的写作对象范围时,不必着急,因为从思维起点上看,可写的对象范围还是比较宽泛的,不像过去的纯材料作文一定要正对材料主旨(即原材料实际上间接地规定了文章主旨)而不能就材料的某个角度或某个侧面去写,现在的题意作文,只要涉及对所给材料的感悟、体验的,是都可以写的。

  如北京卷作文题:

  根据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在课堂上,老师拿了一个玻璃杯,里面放了一个大石头,差不多和杯子一样大,老师问大家:杯子满了吗?

  一个学生回答:没满,还可以放沙子。

  待学生放完沙子,老师又问:满了吗?

  全班同学回答满了,有一个男孩却回答没有满,还可以放水。

  老师笑了,接着把沙子和石头倒出来,杯子是空的。

  这回老师是往杯子里放沙子和水,然后问大家,杯子满了吗?如果要放石头进去,该怎么放?男孩就把杯子里的沙子和水倒出来,先把石头放进去。

  此题大致可以从这几点立意:

  1.学无止境;2.变与不变;3.过程与结果、方法与结果;4.思维的魅力、思维灵活性;5.相对空间与绝对空间等等。

  自己选取一个好的切合题目的立意,可以写一篇思辨议论文,也可以写成优美的散文。

  三、题意作文的审题关键

  题意作文的审题关键是把握材料中各意象即发散性思维的起点,思维起点是多样化的,材料如同“庐山”,只有一个,而侧面或角度则“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便决定着思维的多样化,从各角度观察分析各意象,从多个点触发多样化思维,也能较大地拓展命题的立意范围,但始终只能是对材料的内容和含意从某个侧面或角度的感想。

  要写好这篇“材料作文”,已难以撇开材料中的事例。完全可以说,材料“限制” 了作文的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离不开对材料的分析,这样也就不能写成我们以往的可以置材料不顾的“话题作文”。

  正确地审读与立意是关键,因为题目中所供“材料既是审题的第一出发点,又是作文符合题意的终极范围。”(余闻《2006年高考语文试题分析》)

  其方法,总的来说,材料往往是个别的、具体的,立意的主旨是一般的、抽象的,因此都离不开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归纳与转化。当然,具体行文时又可以逆向地由特殊到一般、由抽象到具体,而写个别的、具体的。

  具体的方法,有如下几个可供借鉴:

  1)关键词语法

  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对话句、结语句),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如:

  有个教授做过一个实验,12年前,他要求他的学生进入一个宽敞的大礼堂,并自由找座位坐下。反复几次后,教授发现有的学生总爱坐前排,有的则盲目随意,四处都坐,还有一些人似乎特别钟情后面的座位。教授分别记下他们的名字。10年后,教授的追踪调查结果显示:爱坐前排的学生中,成功的比例高出其他两类学生很多。

  本材料的关键词是“爱坐前排”(对“前排”的理解不要狭隘)、“成功 ”,所以抓住这两个词语的逻辑关系组织成句,就会有如下立意:

  ①积极的态度决定成功的高度

  ②要有不甘落后(敢为人先)的精神

  ③要树立明确的目标(争第一)

  ④勇于坐在生活的前排等。

  再如:

  很多人千里迢迢寻找隐居的武大师,期望能从武大师那里学到绝招。他们到达深山的时候,发现大师正在挑水,他挑得不多。,两桶水都没有挑满。按照人们的想象,他应该挑得满满的。有人不解,问大师,大师回答说:“挑水之道不在于挑多,而在于挑得适中。”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

  大师的回答,其实就道出了这段文字的核心内容:挑水之道不在于挑多,而在于挑得适中。“适中”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推而广之,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应该考虑“适中”的问题:比如,人若无目标,就会碌碌无为;目标过高,往往会因为无法实现而丧失信心;我们的奋斗目标也应该定得适中。

  2)以果溯因法

  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如:

  “我的外公,从前会偷东西。”母亲说,“有一天,他去别人菜园偷菜,被菜园主人看见了。可是,那主人看见了,转身就走。”母亲说,外公以为那人要去告官,连忙追去。不料那人进了自家的门,还把门关上。外公想想,上去敲门。门开了,外公说:“我被你看见了。”那人说:“看见什么?我今天连门都没出。”外公说:“是被你看见了,偷你的菜。”外公还说:“我现在没法做人了。”那人笑道:“你说什么话。咱们是邻居,你想知道我菜为啥长得漂亮,尽管问。我那菜,好看,也好吃。信不?你先尝尝。”说着,真去天井边的悬蓝里抱出两颗菜,硬是塞到外公手里。

  后来,外公成为邻里众口交誉的人。

  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材料内容是菜园主人原谅了外公曾经偷东西,“后来,外公成为邻里众口交誉的人”。否则,外公怎么会成为“邻里”众口交誉的人?这里面就有因果关系,因为菜园主人正确对待犯错误者,而使其日后成为一个“众口交誉”的人的。这样立意就容易找准了,当然立意的角度是多向的。

  若从“菜园主人”的角度可以有以下立意:

  ①宽容、宽恕感化他人,成就他人

  ②给别人一次改过的机会

  ③尊重别人,给人自尊

  ④采用最佳的教育方式;

  若从“外公”的角度,可以有以下立意:

  ①知耻而后进

  ②知错就改

  ③人贵有自尊之心

  ④诚实乃立身之本。

  ……。

  不能全面理解题意,写成了“信任”、“善良”、 “关爱”等则视为立意过宽、过泛;若写成“化干戈为玉帛”、“退一步海阔天空”、“相逢一笑泯恩仇”、“徘徊在十字路口”、“转折”、“冷漠”、“豁达”等,则视为偏离题意。

  3)察情感倾向法

  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这样我们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出题人的观点态度从去发掘。如:

  根据下面一则短文,按文后要求作文:

  “老师,假如我是你,我就不当老师!”全班顿时静极了。“我喜欢当老师,”老师平静地说,“第一是希望自己永远充满活力,和你们在一起,我永远不会衰老;第二,我很贪心,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将军可以指挥千军万马,但他要听一个人的话,那就是他的老师。”那就我啊!所以我喜欢当老师。”“为将军的老师鼓掌!”大家笑着,叫着。

  要求:听过这番话,假如你是在场的同学,请给老师写一封信,谈谈你的感受。

  这则材料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命题立意要从赞美老师方面考虑。

  (4)辨相互关系法

  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等。辨明这些关系,有利于立意构思作文。如:

  美国阿拉斯加州涅利斯自然保护区内,曾发生过引狼逐鹿的故事。原先人们为了保护鹿而把当地的狼消灭了,于是,鹿没有了天敌,终日无忧无虑地饱食于林中。十几年后,鹿群由四百只发展到四万只。然而鹿的体态愚笨,失去了昔日的灵秀。植物也因鹿的迅速繁殖和践踏而凋零了。鹿由于缺乏充分的食物以及安逸少动所带来的体质衰弱而大批死亡。于是人们再次把狼请进来,鹿又奋力奔跑了,保护区恢复了昔日的勃勃生机。

  从材料中看,鹿和狼的关系,鹿和周围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只有狼和鹿共处,相克相生,才能保证它们不失本性,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据此可立意为:生态平衡是自然界的规律,人类亦如此,自然规律不可违。从鹿和周围生活环境的关系看,鹿没有了狼这样的天敌,生活太安逸、舒适,于是体态愚笨;后来又有了狼的介入,鹿因躲避狼的捕食而奋力奔跑,终于又恢复了生机。可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总之,以题意作文的审题立意,不能不管材料而自行确定,不能另搞一套,而要全面仔细地阅读材料,要从材料的内容意义出发去选择立意的角度。上面的几种方法也不应孤立运用,而应相互联系、综合使用。每则材料都可从多个侧面或角度分析立意,然后再选择某个侧面或角度的立意去作文。

  【材料作文的五步强效审题法】

  第一步:读懂材料,要全面而不是“断章取义”

  从近几年全国各地的高考材料作文试题来看,不管是寓言故事型、图画场景型的材料,还是现象事例型、引述评议型材料,要读懂,应该问题不大,关键是在理解材料时的“全面把握”。部分学生在阅读材料时,总会或多或少地或“一叶障目”,或“丢三落四”,遗漏材料的部分内容,造成审题偏差。所以,大多数材料作文考题,都要求我们“全面理解材料”(近几年,为了减轻学生考场审题压力,防止因审题不佳造成评分过低,近年来各省市的高考作文要求普遍调低,由原来的“全面理解材料”调整为“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提醒考生在审题时切勿“断章取义”,或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例:2009年全国I卷作文题:阅读下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

  兔子是历届小动物运动会的短跑冠军,可是不会游泳。一次兔子被狼追到河边,差点被抓住。动物管理局为了小动物的全面发展,将小兔子送进游泳培训班,同班的还有小狗、小龟和小松鼠等。小狗、小龟学会游泳,又多了一种本领,心里很高兴:小兔子和小松鼠花了好长时间都没学会,很苦恼。培训班教练野鸭说:“我两条腿都能游,你们四条腿还不能游?成功的90%来自汗水。加油!呷呷!

  评论家青蛙大发感慨:“兔子擅长的是奔跑!为什么只是针对弱点训练而不发展特长呢?”思想家仙鹤说:“生存需要的本领不止一种呀!兔子学不了游泳就学打洞,松鼠学不了游泳就学爬树嘛。”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套作,不得抄袭。

  这道材料作文题应该说读懂材料相对简单,无需花费太多的心思去审题,但关键是要全面理解。事实上,部分考生在读材料的过程中,自以为材料理解很容易,粗枝大叶,只是抓住了材料中的只言片语,忽略整个材料的寓意。结果,诸如“成功=汗水+方法”、“成功来自于坚持”、“空谈不如实干”、“教育要讲究因人而异”、“艺多不压身”等花样百出的错误观点时有所现,显然,这是在读材料过程中断章取义所致。

  第二步:分析材料,要深刻而不是“浮光掠影”

  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要学会分析材料。首先,材料包含的思想内容既有主要的,又有次要的,中心的现存状态既有外显的,又有隐含的。其次,材料中往往或隐或现地包含着命题者的写作倾向或意图,有的蕴含在关键语句中,有的蕴含在阐述评议中。因此,我们在剖析材料时,一是要分析材料的整体含意,二是要分析材料的关键细节,三是要分析材料的倾向意图,四要是分析材料的写作指向。要强调的是在分析材料的过程中,不能停留于材料的表面,浮光掠影,浅尝辄止,而要深入材料,分析材料寓意,挖掘出蕴含于其中的哲理,把握命题者的真实意图;如果是多则材料组合的材料作文题,则务必找到各材料间的共同点或联系。

  例:2009年辽宁卷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

  513网上论坛。主题:明星代言。

  甲:有明星代言的东西应该更可信。有人调查,47%的人在选购同类产品时,会优先选择名人代言的产品。我就是这样。

  乙:现在明星代言广告多,相关问题也多。三鹿奶粉就是一个典型。有人调查,91%的人对虚假代言表示愤怒。

  丙:明星代言多数都是朋友介绍,经纪人操作。明星不知情,也是受害者。

  丁:明星代言,实质就是给产品作证言。明星代言费少的几十万,多的上千万,代言产品出问题就没有责任?

  戊:产品广告出问题,也说明主管部门监管不力、媒体把关不严、相关法规不健全。听说有一个好莱坞演员就曾因代言虚假广告被罚款50万美元。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解析:这道作文题把关于明星代言问题大致的一些观点都一一列举了出来,单独分析这些观点都很有道理,这就给了我们考生在审题过程中一个很大的难题,如果我们审题只是走马观花,停留于材料表面,就材料的某一个观点立意论述,那么一定是不大符合题意的。例如“信任”、“诚信”、“兼听则明”、“责任”、“学会全面地看问题”等,都只是浮光掠影,没有深入整个材料的实质。如果仔细分析材料中的五种观点,透过各种观点的表面说法,找到各种说法的联系点,我们就不难发现这些说法针对的都是“明星代言”,基本上都涉及到道德(公信力、诚信、责任)与法律两个方面,如果行文过程要抓住这个两个方面进行论述,那么立意是很全面,很深刻,也很有高度。

  第三步:概括内容,要准确而不是“以偏盖全”

  读懂材料、分析材料之后,要概括材料内容,给写作立意奠定一个牢固的基础。材料作文题的材料一般不是很长或太复杂,要归纳概括其中心内容应该说不是很难,我们可以根据材料要素、关键语句、各层大意、内在逻辑来概括归纳。但如何样做到准确概括而不会“以偏概全”,就需要一定的审题理解、分析、概括能力。有些学生由于平时作文训练中养成的一些不良习惯(话题作文训练尤其如此),读材料时的粗枝大叶,分析材料时的蜻蜓点水,造成概括材料内容、归纳材料主旨时的管中窥豹,以偏概全。

  例:2008年海南宁夏卷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

  小兰和妈妈都喜欢听小鸟唱歌,看小鸟飞翔。母女俩第一次养鸟,母亲忙,女儿贪玩,没几天小鸟就饿死了。第二次养鸟,母女相约要好好对待小鸟,这次养了一个月,小鸟长得很好。但是朋友说,你们残忍地剥夺了小鸟自由歌唱、自由飞翔的权利,母女俩依依不舍地把小鸟放飞了。第三次亲密接触小鸟,是因为收到一封参加放生活动的邀请函。信函说,放生活动又环保又慈善。母女俩买了两对小鸟,兴高采烈地去参加放生活动。爬上山头,看见参加放生的有好几百人。一声礼炮响起,千鸟齐飞,有人笑脸灿烂,有人虔诚合十。母女下山后,听见花鸟市场的老板兴奋地说:“自从有了放生活动,鸟儿的需求量大增,要每天起早摸黑捉鸟才能供得上。”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解析:这道题在概括材料内容的时候很容易“以偏概全”。材料内容涉及三个方面:“养鸟”、“放鸟”、“捉鸟”。因此,在概括材料内容时,要将三个方面的内容归纳在一起,不能遗漏。而这样一道审题难度不大的作文题,仍然有部分考生因为概括材料内容时的“以偏概全”,造成立意时种种“似是而非”的偏离题旨的立意,诸如“慈善是一种美德”、“鸟类是人类的朋友”、“鸟人之鸟事”、“道德与法制”、“主动参与公益行动”等,尽管这些立意没有完全脱离原材料,与原材料有着一定的藕断丝连的联系,但都没有全面、完整、准确地把握材料内容,都是局部地、琐碎地、片面地“捞”一些材料细枝末节,然后想当然地立意作文。实际上,全面把握材料的三个方面,准确概括材料内容,我们不难看出这则材料的中心大意是:人应该如何对待“鸟”(自然)

  第四步:找准角度,要正确而不是“一叶障目”

  材料作文因为其材料细节的复杂性、材料内涵的丰富性、材料思想的可辩性、材料倾向的模糊性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了材料作文立意的角度的多样性。一则优秀的材料作文题,往往会包含较多的思维向度和写作角度,但多角度中往往有一些角度难免牵强附会,有一些角度也只能“基本符合题意”或“符合题意”,只有从那些最佳角度立意才能最符合命题者的意图,也就能“切合题意”。在考场上,我们如果能找到立意的最佳角度,那当然是“幸运”;倘若没有找到那个“最佳角度”,那我们必须找到正确的角度,做到“符合题意”;切不可只见片言只语,妄顾正误与否,造成“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仓促“百步穿杨”,方向南辕北辙,结果“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例:2009年宁夏海南卷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

  暑假里,几个高中生一块儿回学校参加篮球训练。他们看到有个女孩儿蹲在街边,地上用白粉笔写着:前来旅游,钱包被偷,无钱吃饭和回家,求好心人帮帮我。

  他们中的小赵动了心,在裤兜里摸出10元钱,放在女孩面前。

  走过去之后,小钱说:“谁出来旅游还带粉笔?善良落入了不诚信的圈套。”

  小孙说:“别因他人行骗,自己放弃行善。”

  小李说:“诚信?善良?彭宇救人成了被告,谁还敢善良啊?

  小周说:“矿工聂清文去救人被困死井下,人们在他的遗体旁发现一顶安全帽,上面用白粉笔写着他欠人家多少钱。这是最善良的人留下的最诚信的遗言。”

  小吴说:“我提议,咱们训练后再回去看看,不管这个女孩儿说的是真是假,我们都得做些什么。”大家都说好。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解析:这则材料要选准最佳立意角度不是太容易。材料围绕对一个乞讨者的看法,几个高中生展开了讨论。讨论中,形成了两种看法:一种认为,现代社会诚信缺失,有人在行善时“误入不诚信的圈套”,我们不要帮助她;另一种认为,现代社会“善良自在人心”,我们不能因为这社会上有一些欺骗而放弃自己的“善心”。最后大家按成一致认识:“我们都得做些什么。”即为这个社会的诚信和善良做出自己自己的行动。材料立意角度很多,可以任选一位同学强调的观点来立意,也可以从两种不同的看法立意,诸如“心存善念,多行善举”、“善良的人值得称赞”、“诚信不可缺位”、“别误入诚信的圈套”等,这些都是本则材料作文的立意角度,应该说都“符合题意”,但不是最佳,不是“切合题意”;最佳立意角度的出发点应该是最后小吴说的那句大家都认同的那句话,尤其是后半句“我们都得做些什么”,因此这则材料作文的最佳立意应当侧重于对我们在社会生活中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的道德考察,例如“善举,从你我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因有人欺骗而不为”等。

  近些年来,各省市的高考作文为了让考生“正确定点,快速作文”,在审题立意的角度选择上普遍降低了要求,一般都是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或者“自选角度”,而要求“选准角度”的不多。因此,我们在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时要求角度选择正确,而不一定非准确不可。

  第五步:明确立意,要精准而不是“剑走偏锋”

  选择了正确甚至是最佳立意角度之后,就要根据材料指向明确自己的写作主旨,或者是中心意思(论点),即明确作文立意。在明确作文立意的过程中,要注意精准而不是“剑走偏锋”,否则,“棋失一着,全盘皆输”。如果我们为了标新立异而失去了“准”,作文写起来将会或是净打擦边球,或是脚踏西瓜皮,甚至是牛头不对马嘴;如果我们为了贪大求全而失去了“精”,作文写起来将会或是囫囵吞枣,或是蜻蜓点水,甚至是假大空全;所以,立意先要“准”,选准角度,瞄准目标,准确立意;立意还要“精”,精小、以小见大,精确、准确无误,精炼、一个观点贯彻到底。

  例:2009年安徽卷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

  “弯道超越”本是赛车运动中的一个常见用语,意思是指车手利用弯道超越对手。弯道是每个车手都必须面对的。相对于直道而言,弯道上困难大,变数多。过弯道时,原来领先的车手可能因为弯道而落后,而本来落后的车手也可能利用弯道超越对手。现在,这一用语已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并被广泛借用到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其中的“弯道”一般被理解为社会进程中的某些变化和超越人生道路上的一些关键点。这种特殊的阶段充满了各种变化的因素,极富风险与挑战,更蕴含着超越对手、超越自我的种种机遇。

  上面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注意】①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④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⑤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解析:这道作文题读懂材料并不难,材料的前半部分介绍“弯道超越”及“弯道”的本义,后半部分将“弯道超车”的比喻义、引申义阐释得非常明白,同时也隐含了写作立意的若干角度和方向(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因此我们立意时应根据对材料的理解,尤其是材料中的“关键点”、“机遇”等关键词语和“充满了各种变化的因素,极富风险与挑战,更蕴含着超越对手、超越自我的种种机遇”等重点语句,结合自身对生活中那些“充满困难却又蕴含机遇和挑战的时刻”的经历、联想、体会、思考和感悟,准确的找到立意的切入点。例如政治角度的“弯道超越与改革发展”,经济角度的“在弯道处寻求新路”,社会角度的“弯道超越:一把优胜劣汰的尺子”,生活角度的“抓住机遇,实现新的超越”,人生角度的“弯道处,是我腾飞的翅膀”等。要注意的是立意角度要准不要偏,要精不要全,如网络上流传的一篇所谓“零分作文”,从交通规则中的“弯道不能超车”谈起,恶搞命题者,标新立异倒也无可厚非,但立意明显偏题;还有的同学写“越过人生的小门”、“直面人生的困境”、“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命运的转折”、“竞争与双赢”、“世界弯道,中国超越”、“少年强则国强”等等,立意明显是剑走偏锋,似是而非,既不准,也不精。

  【漫画材料作文题的审题】

  漫画作文是以漫画素材为命题材料的作文形式。是一种特定的集赏画,想象,写作于一体的创作活动。漫画材料在考生的心理上同样产生“耳目一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新鲜感和可接受性,产生趣味性与实用性的融合,它拥有供文字材料命题形式的优点,又加强了各项写作能力的综合训练。对命题者来说,又同样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灵活度,是稳定性与可变性的融合。

  漫画型,漫画材料一般都属于比喻型,在表达主旨的方式方法上类似于寓言。它往往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或时事的图画。一般运用变形,比拟,象征的方法,来反映事实、表明道理,漫画的主题,有贬斥意义的居多。写作时,应把它还原成现实,而不应就画论画。当然,漫画一方面比文字材料更直观形象,另一方面则由于夸张而使讽刺意蕴的含义更复杂,更不容易把握,不过从总体上看,漫画作文与供文字材料作文在写作思路、行文结构上基本一致。从思路上说,只有先从所供材料(或漫画)的蕴涵谈起,引发现实社会的种种景象,才可以减少离题的危险,但如果一味缠绕于所供的内容着笔,又会陷于“就事论事”,难以充分展示出写作水平。

  漫画材料话题作文,所提供的材料是漫画,一方面比文字材料更直观形象,另一方面则由于夸张而使讽刺意蕴的含义更复杂,增加了“读图”的难度,更不容易把握。题审题时要注意。

  一、解读漫画

  1.读懂画意画旨。只有读懂了画意,明确了画旨,才不至于偏离题意。

  如何读懂漫画呢?首先,要阅读漫画的标题。漫画的标题是漫画的眼睛,透过这个“眼睛”,可以洞察整幅漫画的主题。其次,要看清漫画的画面。漫画是一门绘画艺术,它常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勾画出幽默、诙谐的画面,用以说明某种观点。漫画画面上的每一个细节都对表达漫画的寓意有提示作用。第三,要品位漫画的语言文字。漫画为了表达其寓意,常常配有言简意赅、画龙点睛的语言文字,思考这些语言文字中所隐含的作者的观点。第四,要揣摩漫画的夸张之处。漫画为了说明某种观点,常常对人物行为或场景描绘给以变形夸张,以引起读者共鸣。夸张之处往往是漫画的弦外之音,是漫画所要表达的寓意所在。

  2。抓住形象特征,展开联想和想像,要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漫画作者的用意。漫画是作者用图画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真善美的歌颂,对假恶丑的鞭挞;是现实生活直接或间接的反映。

  二、按图索旨

  1.联想引申。根据观察、分析结果,确认漫画的主题思想。就是由此及彼地联想与引申,在画面意义的基础上联想到生活中另一层新的内容。这里必须运用联想的法宝,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结合画旨和作者的用意,确立文章的观点或主题。

  2.定点明旨。结合自己的实际,选择适合自己阅历和写作能力的内容和文体。以漫画为话题的作文,有着广阔的写作空间,更能发挥作者的特长。但由于自由度扩大了,也容易产生杂乱无章、中心不明、文体模糊的毛病,所以写作者必须确定适合自己阅历和写作能力的内容和文体,要扬长避短,做到内容集中,文体特点鲜明。

  〖佳作导读〗

  阅读图画材料《摔了一跤》,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的含意及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这个文题取材新颖不落俗套。又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应该说是一个较高质量的题目。学生接触到这样一个题目后,应该怎样下手呢?

  一、认真审题。理清画意

  从《摔了一跤》整个画面看.一个少年踩到西瓜皮摔倒在地上,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同时围了上来,都说“出事了吧!',三方充满了关切之意,但面部表情有所不同,家庭似抚爱。学校似在责备,社会似有微笑。那么这个图画在告诉我们什么呢?那个使孩子“摔了一跤”的“西瓜皮”是关键因素。家长、学校、社会为什么同声呼叫“出事了吧”?因为孩子“摔了一跤”。孩子为什么摔跤?因为他踩上了“西瓜皮”。“西瓜皮”是这幅图画的“诱因”,没有“西瓜皮”则没有《摔了一跤》这幅图画。这“西瓜皮”它指代的是什么?是一切“垃圾”(包括生活垃圾和文化垃圾)。而如果再深入一层,“西瓜皮”则可被视为“一切能够使人跌跤的障碍物”。障碍物既可是有形的,也可是无形的。有形的,如陡坡、沟坎、绊脚石等阻挡在道路上的一切具体的实物;无形的,如坎坷、挫折、困难、问题等所有意识形态方面的事物。在彻底理解了这块“西瓜皮”的基础上。对《摔了一跤》的内涵,我们就不难领悟了。

  二、辨明褒贬.找准角度

  看图作文,至关重要的一环是要判断图画的褒贬色彩。所谓“褒贬色彩”,指的是图画本身的褒贬性质。即是属于夸张褒扬还是属于批评讽喻。根据漫画的“褒贬色彩”,我们不难确定,此幅《摔了一跤》不是在“褒扬”什么,而是在“讽刺”什么。是在讽刺谁呢?图画中有四个人物,而四个人物“家长、学校、社会与孩子”完全可以分为两个派别,一个是孩子,一个是站在孩子另一面的“家长、学校、社会”。这样一划分,很显然,图画并不是在讽刺孩子,嘲笑他摔倒了不知道怎么办;而是在嘲笑“家长、学校、社会”,嘲笑他们因为自己的教育及管理失之偏颇致使孩子“摔了一跤”反而笑话孩子。为什么孩子不能成为“讽喻”的对象呢?因为在孩子没有长大成人不具备自立能力之前,被“西瓜皮”之类的东西“摔倒”是难免的,甚或是经常发生的。面对摔倒在地的孩子,我们既不能小觑他,也不能责怪他、挖苦他、嘲笑他,更不能袖手旁观、幸灾乐祸,称他的意,而应要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孩子的跌跤,即使孩子在跌跤之后,表现出一脸的无奈,不知所措地坐在地上不知自己起来。

  从哪个角度来写上述画意呢?

  ①从孩子的角度,考虑自己的成长道路应该怎样走,自已需要怎样的教育。

  ②是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考虑在孩子遇到挫折时如何对待。

  ③摔跤的原因是西瓜皮,家庭、学校、社会为什么事先没发现?如果发现了为什么不清理?等孩子摔跤了再来喊“出事了”有什么意义?

  三、联系生活.明晰主旨

  1.当今,世界进入信息网络时代,西方文化、黄色读物、暴力凶杀音像、邪教毒品等如洪水猛兽。家庭、学校、社会都有责任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2.在这些“毒品”的侵蚀下,一个无知、幼稚的孩童被“西瓜皮”“摔倒”,作为家长,如果真正疼爱孩子,应该即刻蹲下身子,急切地问声:“摔着了吗,儿子?”紧忙将孩子扶起.假如是明智的家长,则会以关心的口吻说声“儿子,不要怕,摔倒了爬起来就是了”鼓励他自己起来,只有那些无知且冷血的妈妈,当自己的儿子“摔了一跤”之后,才跟漫画中的“家长”一样,发出那种责怪、怨恨的叫声;作为学校一一育人圣坛,面对“摔了跤子”的学生,应该给予安慰,先启发或鼓励让他自己想办法起来,然后再帮他找到摔跤的原因,教他学会自己走好路;社会,是一个大环境,大环境恶劣,“西瓜皮”当道,莫说孩子就是成人也难免被“西瓜皮”给“撂倒”。讽刺“家长、学校、社会”,旨在呼吁三方齐抓共管,关心孩子的成长,以积极的心态帮他们解决成长中的“跤子”问题,为他们排除一切诸如“西瓜皮”之类的垃圾(包括生活垃圾和精神文化垃圾),还社会一个文明美好的生态环境,为孩子们创设一个健康成长的发展空间。

  例文

学会成长

  可曾见过悬崖上跃起的雏鹰?在风雨中,它为何敢奋力前冲?那是因为在它的身后有母亲的叮嘱和鼓舞。

  可曾见过春日里生出的新笋?在阳光下,它为何能日高盈尺?那是因为在它身下有经年的老根为它吸收营养。(文章由“孩子摔跤’’的比喻意义入题。)

  我们也正在长大。年少轻狂的我们总认为我们自己什么都行,什么都会,不愿意听父母那善意的唠叨.不理会老师那谆谆的教诲,不理解社会那繁多的规定,贸然上路。起初心怀颇多梦想,幻想着自己的伟大、勇敢和成功。而踏上行程之后总觉得一切过于平淡,与梦想差得太远。于是心情不再热烈,梦想渐渐消散,行程终于变得枯燥。无奈,失落,感叹现实的乏味,以为自己已经大大地摔了一跤。而真正的挫折和不幸却最容易在这时悄悄向我们靠近。当我们突然看到挫折那狰狞的面目时,我们已经来不及防备,来不及躲闪,于是倒下了,倒得那么彻底,只落下一个被打得遍体鳞伤的下场。(文章选择孩子的角度。考虑自己的成长道路应该怎样走。)

  这时,我们的思想似乎才开始真正运转。父母为什么总说“你要做行动的巨人。而不是语言的巨人!”老师为什么总要我们领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意蕴。社会为什么总是在倡导“理论要联系实际”。回顾我们的成长经历,从牙牙学语时我们就被母爱包围着;从蹒跚学步时,我们就被父爱笼罩着。老师在悉心教导,社会在百般保护。我们一路走来,竟然学会了任性,忘记了理解;学会了苛责,忘记了给予;学会了自大,忘记了听从。于是走了弯路,摔了跟头。(联系生活实际发表议论。为下文揭示主旨服务。)

  这时,父母不会责怪,只会给我们付出更多爱心;学校和社会不会旁观,定会为我们提供机会。而我们该从每一次摔跤中汲取些什么呢?

  学会成长,学着聆听父母的唠叨吧,因为那唠叨里饱含着他们对我们的誉眷深情!

  学会成长,学着理解老师的教诲吧,因为那教诲其实是我们今后做人的基本道德!

  学会成长,学着适应社会的规矩和习惯吧,因为那些规矩和习惯在调节我们与他人的关系!

  (文章对漫画含义理解全面,文章与命题咬合紧密。)

  误区导诊

  一般漫画作文的审题的常见失误。

  一、观察漫画不仔细,不能准确抓住画面的主体。如将上述漫画的主题看是画中的母亲,则是是非颠倒了。没有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把握看仔细,特别是没有将漫画下面的标题(“妈妈爱吃鱼头,我从小就知道”)联系起来审察。

  二、不准确理解漫画的寓意,把握好漫画作者的作意。如上述漫画的用意理解为讽刺图中母亲,种豆得豆种瓜得瓜,大谈无教育的失败,那就是南辕北辙了。

  三、要以画面为根据,要“从画面的实际出发”。要有一定的广度浓度,又切忌节外生枝,捕风捉影。

  四、以漫画为材料的作文审题,不停留在漫画本身,不能就漫画写漫画,而应以此展开,联系社会生活现象实际,上升到理性的思考,揭示出人生或社会的规则或哲理。

  以下面一漫画作文题为例:仔细观察这幅讽刺漫画,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联系上面漫画的内容,展开议论,不少于500字。

题目:1.《要学会关心别人》2.《谈回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