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南舞阳贾湖遗址

 咖啡与烟 2010-10-14

 

贾湖遗址位于河南省舞阳县北舞渡镇西南1.5公里的贾湖村,保护区面积 5.5万平方米,是一处规模较大、保存完整、文化积淀极为丰厚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2001年6月,国务院将其确定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确定为20世纪全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并被镌刻在北京“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显要位置,垂青史册。经专家鉴定,贾湖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第一个具有确定时期记载的文化遗存,是“人类从愚昧迈向文明的第一道门槛”。作为9000年前人类文明文化的象征,贾湖文化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简介

  贾湖遗址目前共进行过7次研究性发掘,发掘面积仅2700平方米。先后出土了距今9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的房址53座、窑穴370座、陶窑13座以及灰坑、莫葬、瓮棺葬等,出土文物近5000件。其中出土的石磨盘、骨笛、陶器、契刻符号以及碳化的稻粒、陶器中的残留物等,对我国及至人类文学史、音乐史、酿造史和了解当时的生活习俗、状态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最重要的发现除世界上最早的酿酒坊外,还有世界上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乐器——骨笛,改写了世界音乐史,推翻了“中国笛子西来说”和“七声音阶外来说”。  贾湖遗址是淮 河流域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遗存,提供了连接黄河中游至淮河中下游之间新石器文化关系的一个连接点。发现有房子、陶窑、墓葬与陶器、石器、骨器等。出土的钵、双耳壶与锥足鼎等陶器具有裴李岗文化同类陶器特征。有契刻符号的龟甲与石器 ,其契刻符号可能与原始文字有关。还发现一批保存完好的骨笛,多数有7个音孔,音孔旁钻有调音的小孔,有的还刻划等分符号,是中国竖吹的管乐器的祖型。据测试,它们已具有音阶结构,可吹奏旋律,且发音准,音质好。这些发现,为研究中国音乐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标本。

地理位置

  贾湖遗址是一处重要的裴李岗文化遗址,它位于河南舞阳北舞渡镇贾湖村,南距舞阳县城20多公里,东距北舞渡镇3公里。这里自古以来气候湿润,河流纵横,便是人类生息繁衍的理想境地。遗址附近沙河宽阔的水面,自西北汹涌而下,在距遗址约3公里处环绕东行,一泻千里。灰河由遗址西4公里处蜿蜒而过,至北舞渡注入沙河。离遗址最近的是泥河,距遗址仅1 公里。泥河源于叶县,在遗址西8公里处流入舞阳县,贯穿全境,在出境处注入澧河  在灰河和泥河之间有一片小湖泊,即是贾湖,贾湖村坐落在贾湖北岸。贾湖村东为泥河洼滞洪区,面积约103平方公里,中心区最低点海拔63.8米。修建这片滞洪区主要是为了在汛期到来时,分流沙河洪水,以保护遗址东30公里处的京广铁路不受水患的威胁。

贾湖遗址概况

描述

  贾湖遗址的地层比较单纯,主要为裴李岗文化遗存,绝对年代为BC7000—BC5800年。遗址位于贾湖村东,平面呈不规则圆形,东西长约280米、南北宽约250米,总面积55000平方米。遗址的西部边缘为村内民房所占压,中部偏西处,1978年所修的护村堤横贯南北,堤西是农用地,堤东为一望无际的农田,遗址的北部中间有通往北舞渡的道路。南部边缘有一条东西向的生产路。(图1)

重要发现

  贾湖遗址经过1984—1987年5个季度的大规模发掘,发现裴李岗文化时期房基45座,灰坑300个,墓葬300多座,陶窑10座。其中发现了以次扩建的多间房及壕沟。发现珍贵文物标本3000余件。质地有陶、石、骨、牙等,器形种类主要有:陶鼎、陶罐、陶壶、陶碗、陶杯、骨鱼镖、骨镟、骨针、骨锥、骨刀、杈形器、骨笛、石磨盘、磨棒、石斧、石镰、石铲、石凿、石刀、石钻、石砧、砧帽、石环等。另外还在遗址中发现有反映稻作农业起源的碳化稻粒。在出土遗物中,以 1987年发现
  

贾湖遗址

的一批七孔骨笛和一批具有文字性质的甲骨契刻符号最为珍贵,把我国的文字史,音乐史推进到八、九千年。   2001年,发掘面积 300余平方米,发现房基8座,灰坑66座,陶窑3座,墓葬96座,发现陶、石、骨各种质料遗物数百件,发现大量炭化稻料、豆粒等植物种子,各类鱼、鳖、龟、鹿、猪、狗等动物骨骼。2004年12月,根据中科大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联合研究的成果证明,9000年前贾湖人已开始酿酒,其成份主要是稻米、山楂、蜂蜜、葡萄等等。

发现经过

  遗址位于贾湖村东,平面呈不规则的圆形,总面积5.5万平方米。1962年,舞阳县文化馆文物专干朱帜,因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到贾湖村劳动。一次他在劳动时,发现村东的沟底有许多陶片,于是在这一带进行了细心勘察。他在废弃的井壁、断崖、沟坎上同样发现了许多人骨和红烧土,还在红烧土上发现有稻壳印痕。红烧土通常指被烧烤陶化的土块,以砖红色居多,一般都与大火焚毁的房屋有关,这一切表明这里可能有原始人类居住过的村落遗迹。1975年8月,舞阳县境内连降暴雨,沙河、泥河、灰河、澧河……大大小小的河流一同决堤而出,汹涌澎湃一泻千里。在这场大洪水中,贾湖村和周围许多村庄一样,成为一片汪洋,遭受到灭顶之灾。大水退去,贾湖村民重整旗鼓,在一片废墟上重新建起自己的家园。为了防止水患的侵害,他们在村庄的周围筑起一道堤坝,用以阻挡泛滥的洪水。护村堤正好在遗址中部贯穿南北,当时就挖出大量的陶器、石器和人骨等,使遗址受到极为严重的破坏。1978年秋,贾湖村民再次加筑护村堤,堤基宽14米,高2米至3米,堤顶海拔69米。在取土筑堤过程中,堤东形成了一个深1米、宽26至42米的取土坑
  

贾湖遗址

,坑内的文化层被摧毁殆尽。  一天,贾湖小学教师贾建国带领学生到堤外平整土地,发现了散落在地的石斧、石铲和破碎的陶片等,他知道这些都是新石器时代的遗物,于是和学生们一同将这些东西收集起来送交到县博物馆。朱帜这时在县博物馆任馆长,他当初在贾湖下放劳动时就知道那里有古文化遗址,而且一直打算去进行调查。当时裴李岗遗址的资料已公布,并蜚声国内外学术界,影响极大。他把两地的器物进行了对照和研究,发现这两处遗址的文化面貌基本相似,便确认贾湖遗址是一处裴李岗文化性质的重要遗址。
  作为一名文物工作者,朱帜感到兴奋不已和责任重大,他立即将情况向上级文物主管部门进行了汇报。1980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人员对裴李岗文化遗址进行普查,赵世纲到贾湖进行调查,确认这里是一处裴李岗时期的遗址。1982年,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副所长安志敏与郑乃武一行到河南进行新石器调查,他们共发现30多处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址,而且在多处进行了试掘。他们也来到贾湖考察,进一步确认这里是一处裴李岗时期的文化遗址,时间在7000年以前,但是当时由于地下水位过高而放弃了试掘。  这之后,为了切实保护好遗址不遭受破坏,舞阳县人民政府宣布贾湖遗址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河南省人民政府确定贾湖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贾湖村准备在村东规划宅基地,县博物馆得知消息后,朱帜立即将情况上报河南省文物局,要求进行试掘。省文物局即派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郭天锁、陈嘉祥和郭民卿先行到此试掘。他们这次共发掘裴李岗文化墓葬17座,灰坑11座。出土陶、石、骨各类遗物数千件。丰硕的成果,引起考古界的重视,河南省文物局便决定在此进行大面积的发掘,并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
  1984年10月,河南省文物局成立贾湖遗址发掘队,委派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张居中和王良启前往发掘。他们接到通知,随即整理行囊和发掘用具一同来到贾湖村安营扎寨,一场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就此拉开了序幕。  考古队先对遗址进行了全面调查,因为遗址位于贾湖村东,村边的护村堤将遗
  

贾湖遗址

址分切为两部分,堤西约占20000平方米,堤东约占35000平方米。为了配合群众建房施工,张居中率领考古队在堤西的空地上布下5米×5米探方16个。贾湖遗址属于典型的“早上软、中午硬,到了晚上刨不动”的黏土堆积,因此发掘起来特别困难,考古队只得边发掘边摸索经验。  进入11月以后,阴雨霏霏,忽紧忽慢,而且还时常伴随着呼号的寒风,使发掘工作陷入一种困境之中。但是发掘工作始终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张居中带领的考古队希望在严冬到来之前将发掘工作暂告一段落。经过半个多月的紧张发掘,首批开挖的探方中暴露出大量的灰坑和墓葬,并发现有双人和多人合葬墓,且为一次或二次合葬墓。显然这里的地下分布着大量密集的遗物,文化层相当丰富,考古工作者只有在弄清这些复杂的地层关系后,才能够准确判断出遗址的来龙去脉。这种现象是以往发掘的同类遗址中所罕见的,裴李岗遗址和莪沟遗址中也都不曾有过。然而就在发掘的紧要关头,由于进入冬季后,地下水位上涨迅猛,致使发掘工作被迫停止。第二年春,是贾湖遗址的枯水季节,考古队重新回到发掘工地,他们挖开没有挖到底的探方,开始了第二次发掘。从1984年到1987年,考古队在贾湖遗址共发掘约2400平方米,发现房基45座,陶窑近10座,灰坑370多个,墓葬300多座,出土陶、石、骨等各类遗物数千件。
  经过考古工作者的努力,贾湖遗址古村落的全貌基本被揭露出来,从文化层丰富的堆积物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大量的动物骨骼和植物标本。专家们据此推测,当年在附近的岗丘和山坡上,有着稀疏的胡桃等植物组成的落叶、阔叶林,林中常有野猪、麋鹿出没其间。沟坎和断崖边上生长着矮矮的灌木丛,其中酸枣点点,成为人们生活中的极品。在聚落以外有广阔的大草原,貉、梅花鹿、野兔等动物自由自在地追逐奔跑,构成天然的狩猎场。聚落附近的湖沼旁边,獐、麋鹿自由徜徉,时有丹顶鹤、野天鹅婆娑起舞,不时传来声声啼鸣。聚落周围是先民种植的稻田,间或可以听到阵阵悠扬的笛声。  从40多座房基来看,贾湖先民的居住条件十分简陋。房屋面积一般都很小,多在几平方米到十几平方米。房屋的平面以椭圆为主,兼有圆形、不规则形和方形等。建筑形式基本上为半地穴式或浅地穴式,另有少数为平地起建的。门道多为台阶式,也有少数为斜坡式。今天没有人能够说明在8000年前,裴李岗文化时期这些被发掘出来的房屋,是怎样构筑的,先民们又是怎样使用的,但是考古工作者可以根据这些房子的设施和遗留物来分析和推测当时的建筑技术和生活场景。
  半地穴式房屋是贾湖聚落的主体建筑,建筑一座这样的房子,首先要从外面运来足够的黏土、沙、干草和木材等。第二步是在选定的位置,从地面向下挖一个坑,其大小深浅根据需要而定。然后在平整过的地面挖柱洞,柱洞的位置和数量根据房屋的大小而定。第三步筑墙体,这是房屋的主体建筑。一般用木柱围成墙体,用藤条和竹篾捆扎,再用草拌泥进行里外填充。用这种方法建造的墙壁,考古学上叫做木骨泥墙。第四步是搭盖房顶。房屋倒塌后,房顶最容易损坏,保存下来的微乎其微,所以对当时的房顶建筑结构很难推测,但是从支撑房顶的柱洞和周围的护围柱来看,应该是圆锥形顶的窝棚式房子,草类纤维是覆盖房顶的主要材料。房屋建好后,最后是铺垫地面和修筑室内设施。地面一般都是选择纯净的黄土铺垫而成,而且经过夯打,通常厚度达十几厘米或二十多厘米。在这些房屋内,一般都有灶塘,它们大都砌在房屋中央,也有的砌在门道一侧。清理完屋子坍塌后的堆积物,考古工作者发现在灶塘的周围摆放着不同数量的陶器,有盛水的和烧饭用的陶鼎……这些陶器被倒塌的墙壁砸成碎片,然后埋在废墟中。考古工作者把这些残碎的陶片,小心翼翼地收集起来,然后经过拼对,恢复起原来的面貌。陶器的发明,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大飞跃,从此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了质的变化,因此被誉为人类发展史上的里程碑。这里的陶器以红陶为主,烧制火候较低,容易破碎。从陶质看,主要有泥质陶和加砂陶等。因为贾湖遗址发现了很多陶窑,说明这些陶器都是当地制造的。  这些房屋一般可供四五个人睡卧,可能是由父母和他们的子女组成的一个个小家庭。在严寒的冬天,外出劳作一天的人们回到虽然简陋,但很温暖的家中,围坐在灶火旁,吃着热腾腾的食物,想必是令人满足和惬意的。
  但是伴随着人类发展史,毁灭性的灾难时常发生,并且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发掘证明,这些房子很多都经过多次扩建和重建,可能是由于长年使用,随着家庭人口的不断增
  

贾湖遗址发掘现场

加,而在原有的基础上增盖的结果。而最大的可能是破旧的房屋被肆虐的狂风暴雨所摧垮,或者是被突如其来的大火所吞噬,再就是被泛滥的洪水所冲毁。不过人类是坚强的,是大自然所无法毁灭的,风雨过后,人们会擦干眼泪,毫不犹豫地在废墟之上重建起自己的家园。考古队在发掘这些房基时,经过局部解剖,才弄清了它们之间层层的叠压关系,使我们对裴李岗文化时期的房屋布局、建筑结构、建造方法和居住环境有了较为清楚的了解。

价值评定

  贾湖遗址的发现与发掘具有很高的历史与科学价值,正如我国著名考古学家俞伟超先生在《舞阳贾湖》一书的序言中所说:“贾湖遗址的发掘,可称是80年代以来我国新石器考古中最重要的工作。”其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贾湖遗址有其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复杂的地层关系,这对裴李岗文化的类型与分期研究的深入进行具有重大意义。
  2、这里发现的大批房基、墓葬、窑穴、陶窑以及大量的生产工具对研究当时的聚落形态、生产力发展水平都有重大意义。  3、这里发现的大批保存较好的人体骨架及动物骨骼,对研究当时的人种、人类体质、家畜起源、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意义。
  4、墓葬中随葬成组内装石子的龟甲及共存的骨笛及杈形骨器等原始宗教用具为研究当时的埋葬习俗、龟灵崇拜、信仰等宗教意识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  5、这里出土的我国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乐器—骨笛,经研究已具备了四声、五声、六声、七声音阶,在我国乃至世界音乐史上都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6、贾湖遗址出土的刻在龟甲、骨器、石器、陶器上的契刻符号表明,在距今8000—9000年的贾湖文化已出现了原始文字性质的符号,对研究我国文字的起源提供了重要资料。  7、经中国科技大学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对贾湖出土的陶器进行研究分析,九千年前的贾湖人已掌握原始的酿酒技术,这对研究世界酒文化史具有重大意义。

贾湖之最

【世界上最早的乐器——骨笛】

  贾湖遗址共发掘出三十余支骨笛同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管乐器。贾湖骨笛有二孔、五孔、六孔、七孔和八孔笛,长度大约都在 17.3--24.6cm,直径在0.9--1.72cm间,其制作材料系用鹤的尺骨制作而成,制作规范,形制固定。经中央民族乐团黄翔鹏等音乐家对其中一
  

远古的笛声

支七孔笛测试,知其已具七声音阶,并能完整吹奏现代乐曲。它把人类音乐史向前推进了3000多年。

【世界上最古老的“酒”】

  中国科技大学博导、贾湖遗址主要发掘者张居中教授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著名教授、博士帕特里克·麦克戈温合作,通过对出土陶器上的附着物进行研究证明:9000年前贾湖人已经掌握了酒的酿造方法,所用原料包括大米、蜂蜜、葡萄和山楂等。目前,这一古配方已复制成功。

【世界原始宗教与卜筮起源】

  贾湖人盛行巫术崇拜。在他们的一些随葬品中,发现有装饰品、葬龟、杈形骨器的成组随葬品,表明贾湖原始先民已有了原始崇拜的意识,对原始宗教与卜筮起源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世界稻作农业主要发源地】

  在贾湖遗址内,发掘出我国最早的碳化稻米及石磨盘、磨棒、石铲等实物资料,表明8000年前这里已有了人工栽培稻,对研究稻作农业起源以及这一时期原始先民生产方式具有重要作用。

【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起源——契刻符号

  】
  

贾湖契刻符号

  在遗址内发现世界上目前最早与文字起源有关的实物资料--甲骨契刻符号。香港中文大学的饶宗颐先生指出“贾湖刻符对汉字来源的关键性问题,提供了崭新的资料”,并被认为是“早于安阳殷墟的甲骨文卜辞4000多年,领先于素称世界最早的古埃及纸草文字。”是迄今为止人类所知最早的文字雏形。

【世界上最早的家畜驯养地】

  世界上已公认狗的驯化家养始于贾湖。国内外专家最新研究成果表明,猪的驯化圈养也始于同时期的贾湖。在遗址内还发现有马、羊及龟、鹤等动物,研究价值极大。这表明我们的祖先贾湖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已相当丰富。

历史意义

  贾湖遗址是淮河流域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提供了结合黄河中游至淮河中下游之间新石器文化关系的一个连接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