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新农村建设中应高度重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议/提案选萃 - 民盟吉林省委员会

 昵称3952457 2010-10-15
关于新农村建设中应高度重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
建      议
 
      一、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紧迫性
      1、不合理使用农药造成的生态系统污染
      许多农民不能科学、合理、安全地使用化学农药,这些高效农药虽在防治病虫害方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其中有毒成分的扩散和渗透,直接影响了人类的健康和其它生物的正常生长,造成了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调。多数有机磷农药只有10% 被植物吸收,其余90% 扩散于大气中,直接影响着人和其它生物的健康。另外,经常使用化学农药,还会促使一些农业害虫变异而产生抗药性。同时,农业害虫的天敌,如:青蛙、七星瓢虫、赤眼蜂,甚至一些食虫鸟,也由于食物链的关系造成毒害而大量死亡,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
      高毒、高效农药和除草剂的大量使用,使农药残留、土壤污染、水体污染及中毒情况等都较严重,故在经济、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有大量潜在的危害。而农药污染的突出问题是农产品中农药的残留问题,从而又导致畜禽产品的污染,最终使人类健康遭受危害。
      2、不合理使用化肥造成的生态系统污染
      现在粮食的增产主要是依靠使用化肥,而化肥的使用使土地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导致土壤大幅度板结,肥力下降。特别是化肥流失后破坏水资源,形成硝酸盐污染,威胁饮水安全。在我国部分地区由于长期使用化肥,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逐步下降,土壤质量日趋退化。
      而且农民对化肥的利用率较低、流失率高,由此导致农田土壤污染,还通过农田径流造成了对水体的有机污染、富营养化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和空气污染,破坏了农村生态环境。
      3、外来生物入侵导致的生态污染
      根据我们查阅文献和初步调查,确认吉林省有分布或可能有分布(潜在危险)的外来生物物种多达41种,包括植物22种,真菌3种,动物17种。这里有的已“定居”多年,有的则是“新户”,争占土地、传播疾病、进而导致生态危机。如由于日本松干蚧的侵入,使我们痛失一片片树林,甚至威胁到了更大面积的森林。相对而言,在这个小小的外来生物面前我们却束手无策,显得无奈和没有防备,暴露出我省某些地区生态系统的极端脆弱性和我们对外来生物及生态安全的无知。
      4、焚烧农作物秸杆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
玉米收获后,尚未干燥的玉米秸被大量的堆积起来,无法处理,仍采取焚烧的老办法。潮湿导致玉米秸杆不能燃烧充分,燃烧过程中大量的烟雾弥散在空气中,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急剧升高,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另外,烟雾还严重刺激人们的眼睛和喉咙,使人流泪、喉痛、呼吸困难,甚至呕吐,严重时还会导致呼吸道疾病,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
      5、禽畜粪便污染
      由于过去的畜牧业是以农村副业的形式出现,种植、养殖一条龙,禽畜粪便也作为农家肥料,直接施人农田,对环境污染较轻。由于养殖业与种植业日益分离,从事养殖业的不种地,粪便不能当作肥料,禽畜粪便被乱排乱堆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严重地污染了环境。粪便的乱堆乱放会产生大量恶臭气体,其中有大量的有害成分。雨水淋湿溶人地表水将造成水体污染和富营养化,并污染土壤。不经发酵处理的粪便,直接施于土壤,许多有害病菌和寄生虫将对土壤和作物造成污染危害。禽畜粪便污染对农村生态环境直接或间接地造成污染,对人类健康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6、固体废弃物的污染
      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带来固体废物的大量堆放。造成土壤、水体被有害、有毒化学物质、病原体、放射性物质等污染,导致土壤结构改变、水质变化。这种污染进入土壤还将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的生长活动,有碍植物根系增长,或在植物体内积蓄,危害人体健康。固体废物占用土地,污染环境,破坏生态。
      因为大棚农业的普及,地膜使用量增多,污染也在加剧。由于它在土壤中不能降解,严重改变了土壤物理性质,阻碍了作物生长。
      另外,农村由于污水灌溉和堆置固体废弃物,大量承受了工业污染的转移,导致了土壤的重金属污染以及延伸的食品污染。
一些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绝大部分城镇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而直接排入河道,成为农村内河水污染的主要来源。大多数村镇没有无害化垃圾填埋场,生活垃圾被随意抛弃在河塘或低洼地,不仅影响环境卫生,而且造成河道淤积,污染水体。农村环境污染已经给作为弱势产业的农业和弱势群体的农民带来了明显的负面影响。所以,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是非常有意义并且势在必行,保护农村自然、社会和经济环境,特别是保护农村自然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就是保护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条件。
      二、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议
      新农村建设需要良好的生态,频繁的自然灾害,严重的水土流失,这些因素都制约着新农村建设。搞好新农村建设,一个重要前提是搞好生态建设,这样新农村建设才会持久。特别是生态脆弱的地区,改变农村生态状况,是新农村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1、推动农村生产发展的综合措施
      农村生产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采取农、林、牧、水等综合措施,统一规划,全面发展。由于废水、有害废物、粪便和农药化肥对地下、地表水的污染,安全的水源已越来越少;土地沙漠化、草场退化、雨养农田和灌溉农田的退化、土壤肥力下降等都导致了土地生产潜力的降低或丧生。水资源和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土地、森林、草原和水,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耕地、林地和生态湿地。只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提供农村生产所需的资源和物质基础,才能保障农村生产的安全,才有农业的稳产高产。
      2、实现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措施
      保护生态环境不仅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同时还可以发展其在旅游、休闲等方向的潜力,增强其可持续性,使得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人居环境、生产力、经济产生良好的带动效益。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同时结合生态环境建立新型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确保产品竞争力。科学合理的施肥用药不仅保证粮食增产,也能保证土地的培育力和可恢复性。农业生产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不仅能减少污染浪费,还能提供能源,为农民增产。只有保护为核心、保护与发展相结合,才能二者兼顾,才能确保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3、促进农村文明整洁的措施
      乡村文明整洁,是农村社会发展向现代化迈进的一种显著标志。在新农村建设中,可以发挥改土、治水、绿化的优势,实现山、水、田、林、路、园综合治理,建设高效农田,全面配套水系,绿化荒坡山沟,美化居住环境,改善人居环境。保护生态环境需要治理各类的污染源,这不仅美化了环境、也净化了空气。同时让广大农民切身体会到保护生态环境的好处,由此能自觉的从自身做起,让农村更整洁更文明。
      要按照生态学思想,合理利用空间,建立科学的新农村人居环境,协调新农村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创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新型农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