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网瘾少年

剖析机制(一)

 
导读:剖析网瘾心理机制(一)当前预防和戒除网瘾的不少措施,以远离网络作为目标,治标不治本,且有让青少年脱离时代大潮的危险。笔者认为,只有深入剖析网络成瘾的心理

剖析网瘾心理机制(一)
当前预防和戒除网瘾的不少措施,以远离网络作为目标,治标不治本,且有让青少年脱离时代大潮的危险。笔者认为,只有深入剖析网络成瘾的心理机制,并据此进行恰当的心理干预,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网瘾问题。对于网瘾问题,可以用“价值补偿”假说予以解释,网络成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价值缺失”和“价值补偿”贯穿始终。

一、好奇阶段
离开课堂去网吧,是青少年上网成瘾的第一阶段,或曰好奇阶段。这时,上网不过是尝试、好奇和从众,不过是偶一为之,是想寻找一种新的世界,以替代自己枯燥的、饱受挫折的学习生活,并开始从中尝到一些甜头。(一种操作性强化,在好奇心等因素的驱动下偶然获得了心灵上的愉悦感,网络本身强大的沟通能力和多角度的心理满足方式对初次上网者产生了更大的好奇和欣悦感。通过多次强化以后,刺激——反应之间建立了牢固的联系。)

我国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着三大缺失:第一,信心缺失,学校没有实现个性化教育,采取统一目标,对于有些学生来说目标太高,付出很大努力后仍然难以达到,从而失去信心,甚至产生自卑感。第二,伙伴缺失,由于课业紧张、性格内向,加之多为独生子女,一些孩子在现实生活中缺少伙伴。心情烦闷时,无人倾诉,互联网就成为他们的一种交流工具。而没有伙伴,青少年很难走向社会,也无法正确认识自我、肯定自我价值。第三,娱乐缺失,娱乐和休闲是快乐的源泉之一,是人的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实现各种社会需要的最便捷方式,随着电影、球类、旅游等娱乐方式消费成本的上升,上网打游戏或交友,成为最方便、最省钱的娱乐。从根本上说,这三大缺失都直指“价值缺失”,即青少年深感自己的人生价值遭到质疑甚至是否定,他们缺少友谊、缺少尊重、缺少成就感,从而对生存的意义感到茫然。因此,他们要去网上寻求补偿,以获得对自我价值的充分肯定。(可以这样认为,当代青少年的生活学习特点也是造成他们容易染上网瘾的原因。当价值的缺失遭遇到了发达的互联网…必然会对人们产生强大而持久的吸引力。价值补偿从“缺失”的角度解释了网瘾发生的机制)。
在第一阶段,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动向不容易觉察,但可以从孩子是否厌学,是否表现出对网络的向往,看出蛛丝马迹。这时,对青少年的教育最易奏效。首先,适当降低目标,或将大目标分解为若干小目标,让学生有可能达到,逐步推进,不能操之过急。其次,向青少年开放更多适合他们、并能吸引他们的休闲娱乐场所。第三,学校多组织一些活动,以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和合作精神。 需要注意的是,家长和老师不应禁止孩子上网,把网络说得一无是处,而是要积极引导,让电脑和网络成为他们认识、改造和完善现实世界的强有力工具。

二、着迷阶段
(在这个阶段,孩子互联网建立了大量的联系,也就是说,从思维习惯到社会交往等多方面都建立了广泛的关联。离开了网络,就会有丧失这些东西的危险。处于这个阶段的孩子,戒网瘾的难度进一步加大)青少年花费大量时间上网,是上网成瘾的第二阶段,或曰着迷阶段。这时,学生已对上网产生了感情,并影响到学习和身体健康。不过,上网时间虽然很长,还没有完全丧失自控力,考试前他会停止上网,认真复习功课。老师和家长已经感觉到问题的严重性,并竭力去制止。但是,孩子对他们的劝说无动于衷,有着强烈的逆反心理。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青少年通过游戏或聊天,从网络中寻找到很多乐趣,并将其作为满足社会需要、解决一些令人困惑的问题的手段。学习不好的同学,可从游戏升级中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学习好的同学,可暂时摆脱课业的束缚,让自己的思绪野马般驰骋;内向的同学,可在网上找到自己的同类,并从他们的赞许中深感温暖。而且,这些需要的满足,是迅速的、低代价的。网络补偿了三大缺失,他们可从中获得对自我价值的充分肯定。

在这一阶段,家长和老师不应对孩子训斥和打骂,而要与他们充分沟通和交流,要向他们讲清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区别。
不要对上网持全盘否定态度,千方百计让孩子彻底脱离网络。这种做法是绝对错误的。此举不但使孩子无法适应,而且因彻底否定了他们这一阶段的生活意义,严重打击了他们的自尊心,加剧了“价值缺失”,干脆“破罐子破摔”,滑入第三阶段,成为真正的“瘾君子”。
要重视青少年在互联网上获得的成功和乐趣,并帮助他完成一些设定的目标。如他喜欢网上交友,不妨满足他这方面的要求,承认这种交友的正当性,使之由地下变为公开。既然能在虚拟世界实现自己的诸多愿望,具有这方面的能力,为什么不尝试着在现实生活中满足自己的需要呢?难度那么大的游戏都能过关斩将,学习上的问题岂不能迎刃而解?要承认孩子在网络中确实收获不小,同时还要指出,他因此而失去的会更多。(认知上的引导)

三、成瘾阶段
对网络产生依赖,是上网成瘾的第三阶段,或曰成瘾阶段。此时,上网已经成为习惯,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如友情、尊重、成就感等,都可以从网络中获取。这时,由于沉溺网络已久,网瘾的各种弊端都已暴露无遗,虚拟生活与现实生活的冲突非常尖锐,对上瘾者学业、身体、心理都产生恶劣影响。(深陷网瘾的人非常痛苦,连他们自己都知道是在追求一时的刺激。常常是一离开网络就是痛苦。他们似乎已经没有选择了。为了摆脱痛苦,只有再去上网)对此,大多数人都非常清楚。有时,他们想要改变现状,但却难以自拔,常常为此而深感苦恼。而在前两个阶段,他们并不觉得上网有什么不好,没有改变自己行为方式的主观意图。
在这一阶段,首先要与成瘾者充分沟通,弄清他为什么迷恋上网,又在网上得到了什么,让孩子把心里的压抑、委屈和困惑说出来,然后给予疏导和排解。其次,由于长期玩游戏或网上交友,青少年已在大脑中形成了固定的联络通道和兴奋中心(注释:产生注意的最高部位是大脑皮层,人在注意某些对象时,大脑皮层相应区域产生一个优势兴奋中心。由于负诱导的作用,与优势兴奋中心相邻的大脑皮层其他区域则处于抑制状态。在优势兴奋中心内,新的暂时神经联系容易建立,旧的暂时神经联系容易恢复。落在相对抑制区域的刺激,就不能引起应有的兴奋。负诱导愈强,注意就愈集中。既然兴奋中心已经建立,那么就难以通过大脑其他的皮质区域建立新的兴奋点,这也就是为什么上瘾的人想戒断而屡屡失败的一个原因)。要想办法寻找他们最喜欢的东西,通过运动、娱乐和求知,进行兴趣转移,建立新的兴奋和注意中心。同时,要充分肯定网络的积极意义,对孩子们已经形成的联络通道,加以充分利用,进行知识转移。(肯定网络的意义就是从另外一个方面防止他们更大的价值缺失,以维持他们的心理平衡。)

在第三阶段,对网络的入迷已进入潜意识状态,不知不觉地支配着人们的行为。就如同吃饭穿衣一样,到时候就会去做,用不着特意提醒自己,这是“上瘾”的最根本特征,也是根除“网瘾”的困难之所在。所以,单纯从意识层面去进行教育,不会取得多大成效       。根据最新的心理学研究,扭转这种负面潜意识的最佳方法,是改变青少年的行为,培养新的行为规范。在一些网瘾戒除中心,通常会让孩子们做早操、接受军训、参加体育活动,就是为了重塑健康的生活方式。
(价值缺失与网络成瘾)总之,青少年上网成瘾的整个过程,就是面对“价值缺失”,寻求“价值补偿”的过程。尽管在不同阶段需要采取不同对策,但都有着共同的立足点,那就是承认、利用孩子们在网络中取得的成就,并在现实生活中切实解决“价值缺失”问题。只有做到这些,才有可能使青少年迷恋网络,去网上寻找“价值补偿”的趋势得到逆转。那些远离网络、否定网络的做法,实际上强化了青少年的“价值缺失”,使他们进一步深陷于网络之中。当然,在任何阶段,加强与青少年的沟通与交流都是第一要务,是必须满足的前提条件。

生理机制(二)
导读:谈网瘾的生理机制(二) 个人盘点:上网也像酒精、香烟、毒品一样,能够成瘾。由上网引起的网瘾,也成为网络时代的新的文明病。很多学生总是认为,自己完全能够做

谈网瘾的生理机制(二)
个人盘点:上网也像酒精、香烟、毒品一样,能够成瘾。由上网引起的网瘾,也成为网络时代的新的文明病。很多学生总是认为,自己完全能够做到“我明天一定不再上网”,但是到了第二天,他始终无法将自己头一天的誓言付诸行动,一上网就下不来,根本无法自我控制上网的时间。
1、网瘾形成的生理机制
    网络时代,上网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但是它也给人们带来了很多困扰。

    德国宏堡大学对德国青少年上网的情况进行了统计。统计结果显示,德国约有60万名青少年沉迷于网络而难以自拔。由此,网络成瘾戒除所因应而生,前来治疗的病人以10-17岁的青少年为主,一个疗程为4-6周,每周3次,每次3小时。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治疗师带领病人定期到海滩拾贝壳、挖沙坑,以培养他们的运动习惯,此外,还安排绘画、园艺、骑马等课程,帮助他们离开虚拟世界。(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进行替代)

    据台湾教育部的统计,台湾的网络人口已达867万,其中越有40万人已经达到网络成瘾的标准。台湾大学心理学系针对1000多名台湾大学学生所进行的调查发现,网络成瘾者所占比例为5-10%,男女比例为2比1。台湾一位网络成瘾特别门诊的医生说:“到我这里来的学生,不是退学、辍学,就是失业”。

    上网漫游可以满足人们工作、社交、娱乐、冒险等多种需求(所以,网络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它对人群有广泛的吸引力),但到什么程度才算成瘾呢?目前还没有一个特别科学的标准,人们都是以一些感性的认识来加以判断。成瘾者不顾一切想上网,想停却停不下来,而且压力愈大愈要上网。一旦网络被人为中断,会出现不可言状的愤怒。一位初中三年级学生的父亲拔掉了电脑的电源插头后,事后回忆说:“当时,我儿子想杀死我的神情,把我吓坏了!”

    研究人员指出,上网成瘾类似病态性赌博,会改变大脑的决策过程。当人类遭遇压力的时候,大脑会采取相应的对策性应答,直到压力解除后,持续焦虑和紧张的情绪才会消除。但是,如果压力过大,短时间无法处理的时候,你所采取的任何可以化解情绪的行为,都会很容易被大脑记住,并形成对自己的制约。例如,还有100天就要会考了,王同学努力了一个上午,却总是做不对几道题。这样,他转而上网玩游戏,不到一小时,就过关斩将,顺利晋级。王同学通过上网消除自己所经受的挫折和焦虑,大脑会记住这一过程,下次遇到压力,就会重施故技,最后被制约成“一有压力就上网”。这样,随着生活危机的日益扩大,现实也越难处理,伴随而来的压力、挫折,又使他想通过上网来摆脱,从而进入恶性循环。

    2、虚拟与现实的冲突

    除了能够解除挫折、焦虑而外,上网还能够交朋友,满足自己的被认同感。网络游戏的魅力,又把各地的网友连接在一起,在虚拟世界并肩作战,出生入死,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与团体认同。也有调查指出,部分的网络使用者,通过网络游戏,来获得高成就感,并借此来提高自尊。研究人员的研究指出,通过在网络游戏中扮演网络角色,而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并不能提高自己的自尊。相关研究表明,网络游戏成瘾倾向较高的人,自尊、学业成就和生活满意度都比较低,而压力指数偏高。

    《美国心理学家》杂志发表的一项以美国匹兹堡市的169位网友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显示,上网时间愈久,心情越是寂寞沮丧。该项研究将被试分成两组,一组实验时间为两年,另一组实验时间为一年,整个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定期对被试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上网对人格特征的影响。研究结论为,每周上网时间增加一小时,沮丧程度增加1%、寂寞感增加4‰、人际圈交往人数减少2.7个成员(以平均亲友数为66人计算)。

    3、重回真实人生

    到目前为止,网络成瘾尚未有明确的医学定义,人们只是把它当作一个新的疾病。据台湾的一项调查研究,有网络成瘾的人中,以青少年为主,年龄最小的是小学三年级学生,也有30多岁的上班族;从性别来看,男性多于女性。网络成瘾的治疗,目前主要以谈话法来治疗。如果伴有忧郁症、强迫症等其它精神疾病时,才会使用药物。(目前网瘾治疗的办法)

    帮助沉迷网络的人重回现实世界,需要家人、学校、社区的支持与配合,需要他们的接纳。如果周围给予他们的是嫌恶、责备的眼光,就会让他们倍感压力,而再去上网,重新回到虚拟世界中去。此外,还要了解他们上网的内在需求,从而找出适合的方法来替代网络。此外,帮助青少年参与校园中的多种活动,也能帮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重找成就感。试想:从读书考试中获得高成就感,并进而肯定自我的青少年,一个学校,一个班级中又能有几个人?!

    剑津缘教育咨询服务机构的调查揭示,很多家长和教师认为,戒除网瘾,就必须是不再上网,或者每周上网的时间只有几个小时。这实际是一个误区,家长和教师必须要意识到,在戒除网瘾的过程中,只要没有恶化,就算是进步!

    孩子上网的时间,从每天上网5-6小时,慢慢减少到每天3-4小时,就应该得到家长和老师的称赞!

    如果家长和老师无法作到这一点(即称赞孩子),就必须向学校的心理咨询人员、教育咨询机构的咨询师寻求帮助,毕竟有些角色不是家长和老师所能够扮演的,他们很难放下自己对孩子的担心,无法作到何心平气和地称赞孩子。最重要的是,家长呀要对自己有信心、要对孩子有信心,要耐心地等待,改变是一定会发生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