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学》:“中国独有之宝贝”

 人力资源报王兴志 2010-10-19

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文章,作于春秋末年战国时期,写定于秦统一六国以后不久,是我国儒家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传统说法,《大学》的传文是孔子门生曾参所作。在孔门弟子中,只有两位获得“圣”的殊荣:颜回被封为“复圣”,曾子被封为“宗圣”。

曾子即曾参,字子舆。春秋末期战国初年鲁国南武城(今山东费县)人,比孔子小四十六岁。父亲曾点,求学于孔子;曾参长大后,在孔子周游的过程中,也受业于孔子。这样,曾参父子二人都是孔子的学生。

曾参曾在楚国做过官,弟子越来越多,名声越来越大。后来,齐国想迎以为相,楚国想迎以为令尹,晋国想迎以为上卿,可是他一概推辞,专心致力于忠、孝、仁、义的学习和传授弟子的教学活动,最后终于成了一位享有盛誉的儒学大师。

《大学》与《论语》、《孟子》、《中庸》并称为儒家《四书》。《大学》依据孔子、孟子“仁政"的思想,阐明了“治国平天下”的理论。文中提出了三条基本原则(三纲)和八个方法步骤(八目)。“三纲”是“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大学》认为,人生来就具有高尚的“明德”,人世以后,“明德”被掩,需要经过“大学之道”的教育,重新发扬明德,革新民心,达到道德尽善完美的境界。具体说来,就是要做到“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目中,“修身”是根本,也是关键,前四目是“修身”的方法,后三目是“修身”的目的。“修身”还是连结“内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修身”与“内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修身”与“外治”连在一起,是“兼善天下”。

宋代程氏兄弟程颢、程颐说:“《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意思是:《大学》是孔门遗留下来的书,是开始学习的人进入道德的门径,今天的人们还可以见到古人做学问的次序,他们特别依赖《大学》的存在,其次才学习《论语》、《孟子》。攻读学问的人如果沿着《大学》中的顺序去学习,那么进入道德的门径就可以说差不多了。

汉代郑玄将“大学”解释为“博学”之义。朱熹则认为“大学者,大人之学也”;《大学》是“为学纲目”,“修身治人底规模”;好像盖房子,读《大学》等于搭好房子的间架,以便将来“却以他书填补去”;“先通《大学》,立定纲领,其他经皆杂说在里许。通得《大学》了,去看他经,方见得此是格物致知事,此是正心诚意事,此是修身事,此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事。”

《大学》的古本遭遇堪称罕见。程颢、程颐、朱熹都重新编定了《大学》的章次。其中有些章从程本,有些章从旧本,有些章则既不从程,又不从旧,为朱熹自定。特别是第五章共一百三十四字,是朱熹补写的,非《大学》原文。二程定章句于前,朱熹又定章句于后,把《大学》的原来次序改变了,但也不无道理。

对于《四书》中之《大学》一书,孙中山先生称之曰:“中国政治哲学,谓其为最有系统之学,无论国外任何政治哲学家都未见到,都未说出,为中国独有之宝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