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氏理论开技术分析之先河,是股市分析理论的鼻祖,其他理论则是分支。艾略特、葛南维和斐波纳奇进一步量化了道氏理论,我们的方法也只是量化到我们自己具体能够操作的结果为止,所以很理想。同样的书,同样的理论,人与人之间为什么看的结果不一样?因为没能量化到底。
艾略特的8浪理论,对趋势作出了普遍的规律。但道氏理论就不一样,没法确定何时趋势结束,没法相对的提前确定,没有量化。尽管道氏理论也有很多方方面面原则和标准的,但是不够量化是他绝对的缺点。而艾略特就很好地进行了量化,向前迈出一大步,因此更具操作性。(但还不够)葛南维给了我们一根均线,葛南维对艾略特理论又进行了量化,更进步了。大家一般对葛南维的理论研究得不深。虽然葛南维的均线设为5、10、20、30、60、120、250,但没有说为什么。在这,我不想对均线的设置进行较为详细的解释。葛南维的8大买卖法则,也可推广为二个都是ABC的话,就是三买、三卖。葛南维的理论,其实已经告诉我们:可以围绕所有均线进行操作。我们已经将三位前辈的理论的优点进行了融合,对三位前辈理论的模糊之处进行了组合(不是说前辈不知道这些内容,而是没有明说而巳),吸收了他们的优点,优化配置出更具操作性的理论。
这四个人(道,艾,葛,费)都有各自的特点,各有千秋。他们本人都会在操作中有所收获,但其他的人看他们的书,就不一定能做得很好,知识掌握得不全。可是,他们的理论是怎么样和实际分析及实战操作结合在一起呢,许多朋友都研究的很深,但和实际的分析却是两张皮,这就是因为你没有明白前辈理论模糊性的内涵蕴藏着精准性,他们的模糊性体现在这些理论的适应性范围极其广大,无论是不同的地域还是不同的行业领域,都有其适应性。他们的精准性体现在趋势或说波浪的拐点上,同时在判断这个拐点的的时候还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
艾略特波浪理论的原理我就不赘述了。我要论述的是他的难点,波浪级别的量化。我是如何将波浪的级别进行量化判断呢? 我先把均线系统设置为7条,分别是250,120,60,30,20,10,5。为什么要这样设置呢?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在这里讨论。我用这7条均线来划分波浪的级别。他们运用在任何周期之中,他们之间存在着辈分的关系。价格运行在哪两条线之间就界定其为与之对应的级别。如:在日线周期图表中,价格运行在120与250之间,行情从此处产生,则是日线的级别,价格运行在30与60之间,行情从此处产生,则是小时线的级别,价格运行在20与30之间,行情从此处产生,则是30分钟的级别,价格运行在10与20之间,行情从此处产生,则是15分钟的级别,价格运行在5与10之间,行情从此处产生,则是5分钟的级别,(以上均线数字前面均省略了MA字母)。
界定了浪级,然后是界定浪序。无论行情是向上或向下,都有推动与修正之分,向上是推动则回落是修正,向下是推动则反弹是修正。一个推动母浪含5个子浪,一个修正母浪含3个子浪。所以,当确定了浪级,也就是确定了行情是以哪条均线为基准。那么,浪序就是打击这条均线的次数。一个推动浪的5个子浪的运行顺序是怎样的呢?1子浪是价格从下向上突破该浪级均线,2子浪是从高位向该浪级均线回落靠拢,3子浪是从该浪级均线启动沿着1子浪的方向前进。4子浪如同2子浪向该均线靠拢,只是和2子浪的形态有交替规则,5子浪又和3子浪相同,只是能否成为成功的5浪,其中1,3,5,三个子浪的长度和高度,艾略特也有详述。但我也有我的相对量化的标准。在这个推动浪中,2,4,两个子浪恰恰回打了该浪级均线2次,第3次该均线的支撑作用失效,进入更高级别的均线支撑,同时进入修正浪中。在这个修正浪里,有3个子浪,1子浪离开了刚才那个推动浪的基准均线,(离开多少就完了呢,这就要数这个子浪的内部结构,他的子浪又有几次回打该级别的基准均线的次数,与母浪的分析相同。)2子浪是回打,3子浪和1子浪方向相同。到此为止,整个8个子浪全部运行完毕,构成了爱略特波浪理论中的一个大循环。然后开始下一个新的循环。如果向下是推动浪的结构,那么把上面的内容反过来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