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江纪事)新兴社圩村贺元宵之舞火簩

 旧城老黎 2010-10-22
(三江纪事)新兴社圩村贺元宵之舞火簩

来源:云浮日报    发表日期:2010-05-02


●通讯员  甘培郁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一样的元宵各处闹,在新兴,有的村盛行挂灯,有的村喜欢游神走大王,有的村盛行烧大炮,各有各的风俗;有在正月十五闹上元的,也有二月里闹下元的;新兴县太平镇社圩村闹元宵是在农历的二月初十,当地人称为下元,闹元宵中有一项独特的习俗—走火簩,它又称舞火簩,是一项独特而远近闻名的民俗活动。

舞火簩产生的背景

    社圩村始建于唐代,是新兴县内最大的一条自然村,至元代已成为人口大村,现在有五六千人之多。村旁有条河流过,古称天露水,宋朝宣和年间,村人梁建侯在村旁共成河水之洄环处筑陂蓄流,浇灌田亩,并将原为唐代僧人定慧建于天露山(水源山)上的岱山寺迁移于此,易名“九曲寺”,或曰“黑石寺”,现复称岱山寺,被誉为新兴最早的佛寺,寺里主要供奉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历史上,一些神圣活动如祭天、祈雨、引火等都在此进行。社圩村舞火簩的火种就是在此寺引的。
    作为社圩村历久不衰的闹元宵传统项目,舞火簩源于何时,已经无法在有关的文字史料里查证。村中人世代相传,自从开村以来就有走火簩这项活动了。据传,社圩村在初建村时,由于地形像一条入洞的长蛇,被人们称为“蛇居”,村民认为此名不好,改称“社圩”。过去,农村的人们晚上出门,大多是靠点燃“火篱”(一种经过制作后用于照明的植物枝干,把小竹枝或芒枝敲破在水里浸上十天半个月,晒干后,点起来很亮火也耐烧,现在农村中新居入伙时最常用)照明。因社圩的地形地脉似蛇,新兴民间传说认为蛇喜欢跟着火篱燃烧落下的“火屎”边走边吃火屎炭,蛇吃了火屎炭后会充满生机。于是人们燃起火簩,抬着六祖等神佛,沿着社圩村的蛇形地脉行走,一路洒下火炭,期望让蛇吃后充满生机,使本村场人畜兴旺,五谷丰登。舞火便由此而来。

精彩纷呈的舞火簩活动

    舞火簩是社圩村闹元宵其中的一个重要活动,每当农历二月初十晚,各坊村民在岱山寺前空地上,预先架起铁条制作的火簩,火簩直径约为一米,呈圆形,有的火簩可以由几个村民用铁叉叉起来走动,也有图省力的,在火簩下面用铁管焊成三角架或四脚架,架子中间拴起几条长竹扛,铁架底下安装有轮子,巡游时或推行或抬竹扛舞动。
    在僧尼的诵经声中,人们从岱山寺六祖殿里接引长明灯之圣火火种,点燃空地上各坊的火簩。然后将六祖大师、七祖、北帝、龙母、齐天大圣、华佗像接出寺前空地;待至人聚齐、火焰旺时,由村中预先选出的人负责抬六祖、龙母等神像,而各坊人则精选出十多名精壮后生负责抬着各自坊的火簩。执事者施号之后,在锣鼓、醒狮的引导下向村中进发。
    一路上,前面有人洒水净路,后面接着是恭香抬阁、“社圩村贺元宵”彩灯牌匾、彩灯花车、北帝、七祖;六祖大师则在写有“禅宗六祖大鉴禅师”等几块牌匾的引导下,由四人抬着,随后依次是宝镜、龙母、侍女、大圣、华佗等神像及各坊贺元宵牌匾、各坊火簩,在人群簇拥之下缓缓前行。在灯火闪烁间,映照出“社圩闹元宵”、“天上一轮月,人间万户灯”、“庆贺元宵”、“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字样。人们在各自坊号的“贺元宵牌匾”引导下,跟随着熊熊燃烧的火簩游行。坊中妇女们负责担柴,一些男人则用摩托车、手扶拖拉机运柴,跟随在火簩后或在路口等候,随时为火簩加柴,保持火簩的燃烧旺盛。每至牌坊、宗祠等开阔地,则在醒狮的引导下舞动火簩进行表演,有一边大声吆喝,高高举起火簩相互之间比谁举得高的;有擎起火簩旋转舞动,看谁的火簩火焰烧得旺的。看热闹的人越多,喝彩声越大,则火簩舞动得越为起劲。
    舞火簩队伍游行在田野之间,一路锣鼓喧天、彩旗飘扬、醒狮舞动、炮竹声声、烟花绽放。远远望去,队伍犹如一条长长的火龙,神游于天地间;近些,到处是熊熊燃烧的大火堆,火燃烧的声音与人发出的吆喝声、呼喊声,夹杂着醒狮锣鼓声、烟花爆竹声,声声入耳,到处是一片欢乐的海洋。
    游行队伍进入村中之后,要到每个坊行走一遍。每经一坊,各户自愿或去年家中有添丁的,则将预先备好的柴片添加进火簩中,并在各坊间或宗祠前摆起台阁,上面奉上供品,点燃香火,祈盼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诸神保佑。火簩队伍来时则舞上几圈,村民烧爆竹、烟花、上香。最后至村尾坊,进行完上述仪式后,把六祖、北帝等诸神佛像请到村中心的庙堂安放好。然后各坊将各自的火簩集中在村中“墟地”,或表演舞狮、武艺,或继续舞火,直至把所有的柴火燃尽。至此,走火簩活动才结束。
    舞火簩场面十分宏大,社圩村有14个坊,参加游行的火簩有14个,社圩村的男女老少,县城及四乡八邻,外嫁女等都会回来参加,人数最多时达2万多人。对于民俗的这一盛况,村中流行的一句俗语谓“尿桶满,米缸半”是对社圩闹元宵舞火簩活动盛况空前的最佳诠释。

舞火簩活动的文化内涵

    据了解,目前省内和其他地方还没有发现与社圩村舞火簩这项民俗相类似的活动。在全省为独一无二,在全国来说,只有福建温州的“扛火鼎公”活动有些相似,但是虽然形式相似,其内涵及象征意义方面却各不相同。舞火簩活动其规模盛大、内容丰富多彩。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民俗文化不断融合,仪式逐渐增加了娱人的成分,演变成极具淳朴浓郁的地方风情的民俗。活动逐渐成为以庆贺元宵为主,又为纪念六祖惠能大师,融汇了舞狮、挂灯、游神、走大王等民俗的活动。这一内容丰富、形式独特,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的民间习俗,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新兴民间自古就有在农历二月,也就是即将开始新一年耕作的时候的傍晚,把田头的稻根杂草堆积燃煨,将路边、坟地、沟岸、荒地乱草烧掉的习惯。舞火簩中,队伍从寺庙路经田野,再出大路,路两边还是田野。其燃炬于门前、照炬于田间等活动,与《易经》中的“天火同人”卦极为相似,近乎古代的驱鬼逐疫的操作。在古人的观念中,瘟疫疾病是妖邪作怪的结果,这些妖邪与猛兽一样,害怕烈火的攻击。在这里,“火”成了吉祥、平安、和谐的象征,以“火”驱疫,以保持一个平安、吉祥的生存环境。舞火簩与“火”有关,由此可见舞火之源可以追溯到很久远。在一年农事耕作的开端,社圩人依照古人的这些办法,以此祈祷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天下太平,百姓能安安稳稳地过上好日子。
    这种“燃火逐疫”与民俗学上“沿门逐疫”的象征仪式是一致的,是期盼借助神明的力量、火簩燃烧的光明,来驱散邪气,将好运逐一传送到家家户户,以此祈祷保佑村寨平安,祈求一年生活光明、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子孙繁衍。
    舞火簩活动中的各坊及逐家逐户的参与,各家各户自发性捐款、捐物、捐柴,亲身参与活动等;面对熊熊燃烧的大火,没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在舞动火时是很难配合并完成整个活动的。舞动火时的合作协调,充分体现了“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积极和现实意义,体现了村民之间团结、和谐的良好风尚。由此可见,这一活动具有较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
    舞火簩是新兴民间富有特色的民俗事象,是地方传统文化的突出表现形式,反映了当地人的精神、信仰、情感愿望、人生追求等,对于研究新兴当地的原始崇拜、民间民俗文化的发展极具研究价值。
    目前,全国各地正在掀起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热潮,舞火簩的独特魅力和重要价值,目前也已引起了一些专家和学术界的关注。鉴于上述原因,社圩舞火簩申报成为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是很有潜力的。 (新兴县文化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