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板桥的爱竹人生

 yuanyi 2010-10-22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世居苏州,明洪武间迁居兴化中;清康熙秀才,雍正举人(1732年),乾隆进士(1736年);乾隆七年(1742年)出任东范县知县,乾隆十一年(1746年)调任山东潍县知县。
  板桥爱竹,擅长画竹,留下百首咏竹诗。
  爱民如子
  乾隆十一年(1746年),板桥到潍县赴任。时逢百年未遇的大旱,牲畜、树皮、观音土皆被灾民吃光。
  郑板桥极为关心百姓疾苦,常因无法为民解难而愁。他的《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诗说: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是情。
  这首竹诗充分表露了板桥以民为本,一心牵挂贫民的情怀。《兴化县志》记载说:
  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贷,发谷若干石,令民县领券借给,活万余人。
  《清史列传·郑燮传》亦记郑板桥:
  大兴修筑,招远近饥民赴工就食,籍中大户,令开厂煮粥轮饲之。
  郑板桥推崇杜甫,说:“少陵诗高绝千古”,称杜诗充满了一种忧国忧民,忽悲忽喜之情,读来使人“痛心入骨”。
  乾隆十八年(1753年),郑板桥在六十一岁上终以赈贷之事,忤大吏,毅然辞官归里。“去官日,百姓痛哭遮留,家家画像以祀(《清代学者像传》),并为建祠。
  清官板桥在山东作官先后十二年,“无留牍,亦无冤民,乞休归,囊橐萧然。”(《兴化县志》)。
  崇高品格
  郑板桥悲壮弃官,怀着怨而不哀之情,惜别潍县父老乡人。其《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诗云: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这首诗是诗人高尚品格的自我写照:不屈不挠,淡泊名利,不恋爱权位,喜过平民生活。
  他不愿做官,有诗云:“深山绝壁见幽兰,竹影萧萧几片寒。一顶乌纱虽早脱,为来高枕卧其间。”(《深山兰竹图》)。他又写道:“我被微官困煞人,到君园馆长精神。请看一片萧萧竹,画里阶前怎绝尘。”(《墨竹大幅》)他入竹而出于竹,深得其妙。
  他的《题画》赞竹:
  信步捻来都是竹,乱叶交枝嘎寒玉。
  却笑洋州文太守,早向从前构成局。
  我有胸中十万竿,一时飞作淋漓墨。
  为凤为龙上九天,染遍云霞看新绿。
  他画的竹多是“清瘦竹”,可是他写竹却不都是纤弱。这首诗的景象,可谓慷慨激昂,气势浩荡,十万翠竹,为凤似龙,翔舞九宵,绿遍天涯。
  还有一首影响极大的诗《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板桥此诗,既赞美岩竹的坚韧顽强的精神,又自喻藐视俗见,风骨刚劲的气节。其《墨竹图》云:
  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云惯作狂。
  唯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
  诗人说:竹子有“君子之德,大王之雄”,显现他坚贞、顽强,与贪官污吏拼斗的精神和品质。
  壮游河山
  板桥家原有茅屋两间,南面空地。他栽种许多青竹,每天晨间起床后就去看竹。碧绿的竹叶和劲挺的竹枝,经一夜露水润泽,更加翠绿,朝气蓬勃。青竹不怕风吹雨打,“劲节可风,潇洒不俗“,这种景象引起诗人共鸣,造就了他的品性。
  春雷一夜打新篁,解箨抽梢万尺长。
  最爱白方窗纸破,乱穿青影照禅床。
  (《为无方上人写竹》)
  春天里新竹蓬勃向上生长的景象,被诗人描绘得生动活泼,读来使人眼前青绿涌动,甚是惬意。
  板桥说:“余少时读书真州之毛家桥,日在竹中闲步,潮来潮去,水浅沙明,绿荫澄鲜可爱,小鱼戏游于竹根短草之间。但未赋一诗,甚感遗憾。后补之:风情日午千林竹,野水穿林入林腹。日影天光暂一开,青枝碧叶还遮覆。”(《扬州竹枝词序》)他在《板桥自叙》中云:“板桥非闭户读书者,长游古松,荒寺,平沙,运水,峭壁之间,然无之非读书也。”诗人从三十岁起到四十岁中进士,十年内,在知己程羽宸资助下,先后游江西庐山、北京香山、泰山、通州、扬州、杭州西湖、南京、镇江等地,饱览祖国大好河山,从自然的生活中获得许多感受,有感而发;写出的竹诗,往往情景交融,充盈神韵。如:
  缀玉含珠几箭兰,新篁叶叶翠琅轩。
  老夫本是琼林客,只画春风不画寒。
  (《韬光庵为松岳上人作画》)
  疏疏密密复亭亭,小院幽篁一片青。
  最是晚风藤塌上,满身凉露一天星。
  (《题画》竹诗)
  竹枝不愧两相宜,群卉群芳尽弃之。
  春夏秋时全不变,雪中风味更清奇。
  (《题画》竹诗)
  晨起江边看竹枝,一团青翠影离离。
  牡丹芍药夸颜色,我亦情和得意时。
  (《题画》竹诗)
  诗人这里可谓画中有诗,诗画同工,生动含蓄而又淳朴优美,真切动人。
  胸中有竹
  乾隆十八年(1753年)春,郑板桥辞官归里后,便在家乡兴化县城南建造一座小园,茅屋三间,屋前舍后全栽青竹,终年一片碧绿,窗外放几盆幽兰,名之“拥绿园”。他吟道:
  三间茅屋,十里春风。
  窗里幽兰,窗外修竹。
  (《靳秋田索画》)
  
  诗人常与居所附近的李■(曾任康熙侍从,罢官归家),朝夕相处,吟诗论画。
  一年后(1754年),郑板桥前往阔别多年的扬州,过他所向往的平民自由自在的日子。他有诗云:
  二十年前载酒瓶,春风倚醉竹西亭。
  而今再种扬州竹,依旧淮南一片青。
  (《初返扬州画竹第一幅》)
  小院茅堂近郭门,科头竟日拥山尊。
  夜半叶上潇潇雨,窗外新载竹数根。
  (《为马秋王画扇》)
  记得为官种竹枝,泰山脚下峄山陲。
  应知尔日新篁发,定有清风忆我时。
  (《题画》竹诗)
  板桥从生活中得到灵感,因而他的竹诗通竹之灵秀,又有竹之雄健;既有外形美,又有内在美,真趣无限。
  在《竹》中,他精辟地说:“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游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这里,板桥的“胸中之竹”、“眼中之竹”、“手中之竹”有雄厚的生活基础。从生活素材,变成题材,必须经过概括、提炼的典型化的过程。“手中之竹”,实际是诗人对竹形象的不断积累、加工,充满了诗人对竹炽爱的融合;而“胸中之竹”则言其平时用心观察竹形,不仅看清竹的形美,还摸透竹的神美,使之形神俱备。
  他说:“非唯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我也”(《竹石》)。他从青年起,就常常“日在竹林里散步”,“游戏于竹根短草之间”,把竹作为知己,无时无刻都在观察竹的多种多样变化姿态;因此,无论其竹诗还是诗画,都是主观和客观、现象与想象、真实与艺术有机地融合,达到既是天然的竹,又高于自然竹的境界。
  在诗人生活中,竹是密不可分的伴侣,亲密的“情人”,睡觉时还要以竹陪伴。他竹诗的灵感来自竹,他有副对联:
  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忘饮食。
  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子。
  郑板桥画竹、题画竹诗五十年。他是天地间一株奇竹,一缕竹魂。郑板桥“有三绝,曰画,曰诗,曰书”;在“三绝”中,又“有三真,曰真气,真意,真趣”(《松轩随笔》)。而郑板桥的竹诗在我国诗苑里,则是独树一帜,异彩纷呈,当属中华民族的优秀遗产。
  
  作者: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成都)
  研究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