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江纪事)罗定:一家三代人送影下乡

 旧城老黎 2010-10-22
(三江纪事)罗定:一家三代人送影下乡

来源:云浮日报    发表日期:2008-06-01


□记者  廖荣波  特约记者  梁宇

黄志成、黄立峰父子

将放映设备装车准备下乡

    说起露天电影,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曾风行一时,给人们留下许多美好回忆。随着电视的普及和人们娱乐方式的多元化,露天电影在农村兴起的火热场面已一去不返。但露天电影目前在农村仍有一定市场,在粤西山区罗定市素龙镇,就有一家人三代以放映为业。
    今年3月20日,罗定市素龙电影队——被称为“黄家电影队”的第三代放映人黄立峰赴北京捧回了中宣部等单位联合颁发的“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的奖牌,我省只有两个电影队获此殊荣,成为云浮全市第一个获全国表彰奖励的电影队。黄家电影队三代人坚持送影下乡的故事在罗定城乡广为传颂。
    三代人与电影结下不解之缘
    黄立峰已故的爷爷黄某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曾是人民公社电影放映队的工作人员,当时他爷爷的主要任务是用马车把放映设备运到指定场所,偶尔也顶替别人放映。黄立峰的父亲黄志成“近水楼台”,自然成了其父亲的助手和编外搬运员,从此,他与露天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黄家的第二代放映人。
    黄志成说,那时候,农村文化生活十分贫乏,电影在农村放映时的热闹场面不亚于过年过节。无论是哪条村放电影,早早就有人“霸位”,周围村庄村民不惧路途遥远赶来观看,远的竟行走十几公里前来,吃饭时间和当天劳作都围绕当晚看电影来计划。“在今天对许多年轻人而言,这肯定是不可思议的。”
    夫妻电影队送影下乡
    今年47岁的黄志成真正捧起“电影饭碗”,是从1988年10月承包素龙镇电影院开始的。如今已残旧不堪停止使用的素龙电影院仍保留原状,数千个固定座位整齐排列,可以想像当日放映的盛况。电影院内上世纪90年代初安装的金属银幕仍保护得相当好,可以正常使用。说起这个金属银幕,黄志成不无自豪地说,当年花了数千元购买这张当时最先进的金属银幕,当年全省拥有这么名贵银幕的电影院不到10家!
    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电视的普及,电影业也逐渐淡出市场。在罗定全市13个影剧院纷纷关门另寻出路时,将电影作为一份职业的黄志成夫妇把重心逐渐转向农村。20年来,黄志成夫妇几乎走遍了罗定市所有乡镇,不少边远的山村也常有他们的身影。如离罗城五六十公里的扶合、旗山、上赖等,每年都留下他们的足迹。在一些住在山上、距离所在镇有十几公里的小山村,只要有邀请,黄志成夫妇从不拒绝去放露天电影。黄志成说,每到边远山村放映一次就感动一次。因为在这样的山村,连电视都是十分罕见的物品,更不说电影了。即使在通电的高山山区,收到的电视频道也十分有限而且信号时强时弱。许多村民连到圩镇的次数也不多。黄志成夫妇总是克服困难,爬山涉水为他们送上精神大餐。每一次看到这些村民看电影都像过节一样欢呼雀跃,黄志成夫妇都会产生满足感。
    作为土生土长的农民,他们白天干农活,晚上放映电影。平均每年至少都放映200场。20年来,这已成为黄志成的生活模式,他们用执著的行动抒写自己的人生。晚上大部分时间,黄志成夫妇都奔波在乡村之间,除非受阴雨天气影响,无论放映地点距离远近,他们都会准时去放映,电影结束后又驾着摩托车往家赶。
    正是因为每天都要来回赶路,有一晚发生了交通意外。那是2005年夏天,一天晚上,他们去泗纶镇的一个村庄放完电影乘坐三轮摩托车回家途中,三轮车突然脱落一个车轮,车子失去平衡,驶出了边坡,撞在山崖上。好在人员并无大碍,他们逃过一劫。
    子承父业组建放映大家庭
    近年来,随着社会各方对送影下乡支持力度的加大,黄家电影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全盛时期,甚至出现一个晚上同时放映两至三场的盛况。这样,黄志成夫妇根本忙不过来。他们三个子女加入到放映队伍也就顺理成章了。
    黄志成的大儿子黄立峰去年在肇庆职业技术学校毕业后,利用他掌握的丰富的电气知识,为家庭电影队注入科技的力量,焕发出勃勃生机。2007年,黄立峰子承父业后,首先筹资5万多元购进了先进的数字电影放映设备,加入到广东省“广阔天地数字电影院线”。在罗定市,除了市电影公司外,仅此一家加入数字电影院线。这样,黄家电影队,除了原有的35毫米和16毫米的放映设备外,新增了目前国内最先进的数字电影放映设备。数字电影服务器储存有20多部电影,可供顾客选择。黄立峰说,到2010年,原有的传统电影胶片将全部停止发行,届时将是数字电影一统天下的局面。
    黄志成、黄立峰父子说,由于各种原因,目前数字电影仍未普及,到边远的山村放映一般都用小型的放映机。是不是数字电影比传统的胶片电影成本高呢?他们说,也不一定,因为传统的胶片要增加运输等成本,费用往往还高些。至于放映收费则分三个档次,一般每场收费约500元。如果有单位赞助做广告宣传则免费放映。2004年,他们到阳春市春湾一带宣传铁路法,在各村庄巡回免费放映了一年。中国移动通信公司也资助他们到各地巡回放映,对群众一律免费。2007年,他们到罗定全市下乡放映305场,观众达25万人次。今年1至5月份,他们已经放映160多场,超过了去年同期的场数。除了下雨,常常一个晚上同时两个地方放映。为了方便放映设备的运输,他们还购置了一辆微型面包车。黄家电影队的装备真正是鸟枪换炮了。
    当问到放映的收入是否可观时,黄志成、黄立峰均表示,放电影的收入除了片租和设备的折旧和维修,收入十分低微。但为了这份事业,为了偏僻村庄的群众看上电影,他们认为不能单看经济效益的多寡来决定金钱和人力方面的付出。他们既是普通的电影放映员,又是乡村文明的传播者。无论是影片,还是配合政策的电影宣传,黄家电影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送影下乡有苦有乐
    放映露天电影,最怕就是下雨,下雨必须改期放映,往往白跑一趟。不久前在华石镇广场放映《大灌篮》时,突然下雨,他们被迫暂停放映,准备收拾设备离开。但观众却不依,个个都不愿走,要求继续放映。他们只好打起太阳伞遮雨,冒着小雨将影片放完。
    有的农村公路通不到放映场地,他们必须将设备搬运到几百米远的地方,常常累得满头大汗。待放完电影,观众都回家后,他们又要将设备搬回车上,回到家里往往是凌晨时分了。即使再苦再累,当他们看到观众从四面八方赶来,津津有味地欣赏影片时候,他们心里总是甜滋滋的。
    让他们更高兴的是,小小的乡村放映队,竟然有机会上北京领回了中宣部、文化部等单位联合颁发的“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的奖牌,回来后受到素龙镇的隆重表彰。
    素龙镇委书记覃天朝告诉记者,为推动全镇民营文化发展再上新台阶,镇委、镇政府号召全镇干部职工向电影队学习,学习他们不畏艰难,锲而不舍为群众文化服务的人生追求;学习他们对电影放映事业的无比热爱、业务精益求精的事业心;学习他们淡薄名利,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奉献精神。
    黄立峰谈到上京参加由中宣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组织的表彰会感受时说:拿到这么高规格的奖牌,我感到既光荣又惭愧。光荣的是,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的儿子,祖祖辈辈都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农夫,却有幸赴京参加这次盛会,并接过中宣部等部门领导颁发的荣誉证书和奖牌。惭愧的是,我们对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做了一点有益的工作,做梦都没有想到会得到这么高的荣誉。

记者手记:为农民送去更多的精神食粮
    电影作为一种具有广泛群众基础和社会影响力的重要艺术形式,对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发展农村先进文化、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电影需要借助于人才能得以传播,而在农村特别是在山区,要通过披星戴月的奔走,才能让农民得到这种精神食粮。像黄志成家庭这样具有牺牲精神的人,在现实中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正因为少,不仅山村的村民极其珍惜,而且将其放到社会层面,他们的甘于奉献的行为也值得大力褒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