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云浮古迹寻踪系列报道之古城遗址(4)

 旧城老黎 2010-10-22

云浮古迹寻踪系列报道之古城遗址(4)

来源:云浮日报    发表日期:2010-06-13


罗镜分州城墙的战争印记

□本报记者  罗强  特约记者  潘泽辉

分州城当年最繁华的东门,现在变成了一个只有二三十米高的小土坡了

叶家大屋

    历史就像一条静静的长河,无声地在我们的身边流淌, 悄然与我们一路同行。罗镜分州城墙,这面从它的建立、繁荣、毁灭都充满战争印记、满载战争创伤的古城墙遗址,400多年来一直默默矗立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就像当初守护着一方百姓一样守护着自己曾有的尊严。经历了岁月无情的冲刷,它与它的一切已渐渐掩埋于历史的尘埃之中,只剩下那些残砖碎瓦,用它独有的方式记载着往昔的辉煌与荣耀,记忆着英雄们的鲜血与呼啸。用沉默,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去解读、去感动、去沸腾……

历史档案:罗镜分州城墙,位于罗定市罗镜镇镇居委东门头至南门头之间,建于明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年),当年叫做罗镜所城,城墙周长360丈,高1丈9尺,有东、西、南、北四个城门,后因北门外是乱葬岗,不吉利,便将该门堵死。清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撤销罗镜所城。乾隆4年(公元1739年),罗定州州判署迁建于罗镜,才正式称为分州城,即由罗定州副州官主事的副州城,管辖罗镜、太平、分界。衙署设在今罗镜泷水中学内。
    顾名思义,罗镜分州城并不是真正的一个州府城池,它只是因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在战争中起到的关键作用而设立的,作为罗定州城的一个副城,它的作用主要是作为古代战争的的一个桥头堡和战略的缓冲地,保护一方百姓的安全及护卫罗定州城的平安。在明清两朝,有城墙庇佑的罗镜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得到迅速发展,成为了罗定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分州城墙功不可没。

现场寻踪:曾经的繁华已成为“过眼烟云”

  东门头、南门头,这也许是罗镜分州城墙给后人留下的最后一点痕迹,在82岁的当地老人吴海泉的指引下,我们来到了据说当年最为繁华的东门头,即当年分州城的东大门。一眼望去,出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大斜坡上,两间房屋中间夹着的一个二三十米的小土坡,坡高超过3米,坡上遍布藤蔓野草和几棵较大的木森树,怎么也无法感受到高1丈9尺的东大门曾经的巍峨,但走进城墙,泥土中露出来的几块残旧而古朴的青砖和当年城基的痕迹终于让我们感受到了城墙的影子。据吴海泉老人介绍,他家就住在附近,小时候每天上学都要从这里走过,那时城墙与现在相比外形变化不大,不过要高很多,青砖也较多,他们还经常在城墙上玩耍。
    走过东门,来到了南门头,在这里记者终于看到了一堵相对完整的城墙,墙体现存五六十米,全是由青砖砌成,青砖比现代我们用的砖要大一倍有余,显得厚重而又古朴。住在城墙边的刘厚昌老人告诉记者,这面墙并不是当年遗存的分州城城墙,而是后人重建的,年代大约是清末,是当地村民利用原有的城基和散落的青砖砌成,所以还能看到当年的印记。
     在城墙边,吴海泉、刘厚昌两位老人向我们谈起了罗镜。据他们介绍,罗定南部(罗镜、太平、分界、新榕、罗平)自古以来就是物产富庶的鱼米之乡,也是多民族混居的地方,战乱较多。明末时为了御战安民,在罗镜建立分州城,筑墙为所,驻扎军队,逐渐成为罗定南部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同时也是信宜、高州、化州等县重要的商品集散地,盛极一时。当年罗镜繁华的最大体现就是庙宇多,前来朝拜祭祀的人多。附近十多个县、镇人口都到这里来赶集,民间较大的法事也是到罗镜庙宇来做。提起庙宇,两位老人如数家珍,当年罗镜分州城城里城外香火旺盛的庙就有6间,城隍庙、开天庙、大庙、观音庙、西关庙、东山庙,其中最古老的是城隍庙。大庙原址就是现在镇政府所在地,东山庙就是现在的东山公园,现在已经开发成为面貌一新的旅游景区,也是村民散步游玩常去的地方。
    吴海泉告诉记者,200年前在南门头城墙边还发生过一起轰动一时的事件:清朝时期,有一户住在城墙边的人家,户主叫叶源治,有一天准备在后花园新建一个卫生间,工人施工的时候从地下挖出了一口柏木大棺材,里面装满了白银。挖到宝贝后叶源治举家搬迁到附近的石龙塘村,建起了一间后世称为“叶家大屋”的豪华居所,供族人居住。据称最旺盛时期有300余叶氏后人居住在里面。现大屋尚存,仍有4户12人在此居住,全是叶氏后人。在1995年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叶家大屋”被罗定市列为待保护文物单位。

民间传说:凌十八夜袭敌营

  清朝咸丰年间,拜上帝会首领凌十八驻守罗镜抗清的战役是中国近代史上发生在岭南地区最大的一场战役,有史学家认为,没有罗镜战役就没有太平天国,没有著名的太平天国永安突围。罗镜和金田、永安一样,都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镇。在众多凌十八起义的传说轶闻中,凌十八夜袭敌营的战斗成为罗镜、信宜一带流传最广、家喻户晓的故事。
    据说在清咸丰元年,凌十八起义军在当地居民的配合下攻占了富庶的罗镜镇,在东门外老虎岗、西门外的三屯一带挖壕沟筑土墙以作外围阵地,抵御清兵的围剿。农历八月,两广总督徐广缙率军进剿,先驻营分界水摆和太平大逻营等处,起义军无法抵御清军大规模的炮击而退入分州城中固守,清军屡攻不下,义军倚仗高1丈9尺的城墙和城中百姓的支持,坚守不出,双方形成对峙的局面。徐广缙下令将义军原来修建的壕沟开挖加宽,欲将义军困死在孤城之中。清军以为有一丈多宽的壕沟作天险,足可抵御义军的进攻,于是防守日渐松懈,放任士卒终日饮酒赌博。到了第二年农历二月,连日天降大雨,河水暴涨,平地水深盈尺,露宿野外的官兵只好架木板栖宿,战事十分平静。直到十六日,大雨稍停,到十八日半夜,做好充分准备了的凌十八义军突然进发,个个臂缠白布,背负大刀,肩上扛着用稻草和棉絮塞满的布包,悄悄运动到壕沟前,突然一声令下,义军纷纷将布包丢下壕沟,铺成道路,杀入敌营,惊慌失措的清军还顾不上穿衣服,便一个个成了刀下亡魂。这一役,杀死清兵无数,被称为“胆勇冠一军”的都司饶成龙亦战死在乱军之中,等到徐广缙醒悟过来,慌忙从各地调兵驰援,凌十八义军已从容退入城中,尾追的官兵又有很多死伤在义军预先布置的炮火伏击之下。这一役,改变了两军的对垒形势,凌十八义军以游击方式,不断以小股兵力骚扰打击敌人,逐渐取得主动权,清廷震怒,不久终于下令让广东巡抚叶名琛前去接替屡吃败仗的徐广缙。
    凌十八夜袭敌营的事迹在罗镜成了家喻户晓的故事,影响十分深远。少年时代的蔡廷锴将军曾被这故事深深吸引,深受教育。后来,蔡廷锴将军在“一·二八”淞沪抗战中,亲自指挥,曾将这一成功战例应用到实战中,并将其充分发挥,演变成新的战术,他指挥的十九路军大刀夜袭敌营,用凳仔战诱敌跌入壕沟中,在我国军事战术史上留下了光辉的战例。

历史留痕:“二十四姓守城”传四方

    据罗定博物馆前馆长陈大远介绍,分州城的设立在历史上都属较为罕有,主要是因为罗镜古代是属于汉、猺、獠多民族混居的地方,自古以来就是岭南边陲的军事重镇,隋唐时期发生了陈佛智与冼夫人之战役,陈行范称帝事件、明代民族战争冲突、清代凌十八起义等多次著名战役都在罗镜发生。尤其是明朝末期,闽越多盗贼,各州府都力求自保,很难顾及到所城,于是各乡各所只能结寨自守。罗镜所城城墙周长360丈,高1丈9尺,为各附近村镇提供了强大的保护,也使当时的罗镜保持一个时期的繁荣稳定。
    据资料记载,罗镜所城建成以后最出名的一场战争发生在明末时期,史称“二十四姓守城”。熟悉这段历史的吴海泉老人讲述了他们祖先的这段英雄事迹。
    在明朝末年,罗镜分州城附近共有33姓人家居住,是罗定南部最繁华的地方。当时瑶人主要居住在城外贫瘠之地,瑶人首领认为受到汉人欺负,密谋组织暴动,采取夜袭的方法,半夜偷袭灭掉了9个家族。天明后,剩下的24姓的家族全部撤入城内,依城固守,率众守城的将军名叫刘宣威,他带领陈、李、黄、何、张、吴、岑、蔡、朱、杨、蒙、童、刘、顾、宋、丁、董、孔、金、梁、尹、曹、郭、戴等24姓群众,同心同德、力拒强敌,表现了真诚的民族团结精神,改写了罗镜的历史,同时也促成了罗镜在明末清初迅速崛起,成为罗定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当年经过战争洗礼的二十四姓家族一直居住在罗镜。传到现在,由于武风炽盛,二十四姓后裔和后来迁入的潘、叶两姓中,出了不少名震四海的战将,如吴绍麟、潘庆、叶长春、戴文英、戴永英等,近代更是出现了蔡廷锴、区寿年以及一大批高级将领,成为著名的“将军之乡”。特别是蔡廷锴将军“一·二八”淞沪抗战,名震天下,海内外同胞一致尊崇他为抗日名将、民族英雄。
    至今在在罗镜民间还有练功习武的风俗,各处村寨仍可见到各种“练功石”,有石制的、木头的,方形的、圆形的,轻的七八十斤,重的百余斤。乡间还有“不论男女老幼,人人练功习武”的风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