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育人”中的“育人”,主要由两个渠道进行:一个是思想品德教育,一个是心理健康教育。“育人”本来包括心理教育甚至主要是心理教育。但过去偏重了德育,几乎没有名正言顺的心理教育,甚至以德育代替心理教育。德育与心理教育有交叉,但有本质区别。
(一)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来访者就自身存在的心理不适或心理障碍,运用语言(经过考虑,表达思想)、“非语言”(自发的,表达情感)、文字等媒介,向有心理健康专业技术的人员进行诉说、宣泄、询问、商讨,在心理咨询师的支持、辅导和帮助下,通过一起讨论,找出引发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进而在心理方面寻求摆脱困境、解除不适、克服障碍的条件或对策,以便恢复心理平衡、提高环境适应力、增进身心健康、促进人格顺利成长,这样的做法和过程。它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做指导。 (二)思想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这一词条目前很难能在哪本权威的辞书里翻到,并且很难给它下一个学术性质或专业方面的定义,何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有着不同的内涵。某辞书里是这么说的:它是我们党和国家革命和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在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指导下,以有效地把先进思想贯注于人民群众之中、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政治觉悟、增强人民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的能力为目标的一门科学。在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上来的新的历史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是,进一步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在新形势下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应该遵循“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思想政治工作同各项具体业务相结合”的原则。它引用马列毛的话做指导。 从以上两者的定义可看出,“心理”是讲情感的远近、情绪的喜厌爱憎,讲体验、调整和适应,“心理咨询”是求助者与心理咨询师在平等关系前提下的对话、沟通、交流、一起分享,使咨询成为一种消费、一种享受;而“思想”则是讲是非对错,“思想政治工作”则渗透着军政、训政、宪政里一家之言的命令、训话、批评、禁止,是教训与被教训的关系,是我正确你错误的先验。 (三)品德教育: 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即德育。有是非标准,是教化问题,是道德评价问题,是学校借助一定的手段、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施加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意识、规范和准则转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这样的过程。 (四)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的重要内容包括非智力因素、智力与能力因素、心理现状因素和社会适应因素等。 如今,关注健康的人越来越明白,健康不仅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而且还包括心理健康和具有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 以往人们总把学业的成败,较单一地归因于智力因素,关注的是IQ(智力商数)值的高低。近年来,人们不仅认识到非智力因素的EQ(情绪商数)、AQ(逆境商数)、HQ(健康商数)与人生质量的关系重大,而且越来越明白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挑战的激烈及未来不确定性等因素所产生的心理压力,都与人的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密切相关,并互为作用。 所以教育界的有识之士主张还“素质教育”的本来面目,注重“心育”,旨在培养未成年人的健康心理素质,以适应自己、他人和社会、将来。——否则,你的“应试教育”考10000分,又有什么用处呢! (五)心理教育: “心理教育”即“心理健康教育”,也可叫“心理素质教育”或叫“心理卫生辅导”,简称“心育”。 可以给“心理教育”下个定义—— 心理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有关心理健康和卫生方面的知识性教育、咨询性教育和良好行为的训练,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身心健康水平,促进他们全面而和谐地发育发展。 心理教育是有效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只有当学生的内心世界与外部生存环境相适应、相和谐时,学生的德、智、体、美等各方面才能得到提高。因此,心理素质是学生素质结构的核心与基础,学生的一切都是在此基础上、以此为背景来展开的。 心理教育有利于学生对世界和自我的客观正确的认识,能增强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使情绪适度、意志坚强、行为正确、个性健全。 心理教育与心理辅导、咨询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是有区别的。心理教育是心理辅导、咨询的前提或基础。心理教育不包括狭义的心理治疗。 心理教育搞得好,则可以少做或不用做狭义的心理咨询,更不用心理治疗。如果撇开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那末,心理教育是避免、防止“小鹿”辍学、出走的关键,是容易唤回已经在“十字路口”彷徨的“小鹿”的有效方法,是保障孩子人格健康、顺利发育发展的根本,是心理健康和卫生工作防患未然的重大举措。 ——我们的教育实践长期以来用“道德”的标准来衡量学生的“非道德”行为。实际上,学生的好多问题是心理问题而不是道德问题,或者说好多问题不能用德育的手段来解决,而我们有些老师往往就是在用德育的手段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即把实际上的心理问题却当作思想品德问题来解决;所以往往不能解开学生的心结,学生不服或感到委屈甚至产生另外的负面效应。例如,《狼来了》:从德育讲属于撒谎,从心理健康教育角度讲是如何排遣心理寂寞的问题。 ——“德育”与“心育”并不是水火不相容。两者有机合作,会产生良性效果,使学生不但具有健全的人格,同时也会具有优良的品德,会把社会的规范等内化为自己的品格。 ——当然,“德育”与“心育”两者各有各的功能,不可代替。但如果德育和班主任思想工作能渗透着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则会产生积极效果,且两育双收。然而,心理问题却一定不能用德育方法来解决! ——具体操作时可把握:道德的问题正面提、宏观提,心理的问题私下提、微观提,分辨不清的问题,可先以心理辅导的方式入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