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能除了婚姻,什么都包办

 昵称72743430 2021-11-20

教育就是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

不能除了婚姻什么都包办

---重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德育工作的效能

昨天真够忙的,但是还是参加了一个很重要的会议,就是全县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议。会上作为高中分管校长代表就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交流发言。现截取部分发布出来,希望更多人一些来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让孩子们身心两健,快乐成长。

我校是一所县级普通高级中学,近年由于高中扩招,生源质量有所下降,和其他学校一样,会有个别学生存在心理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启东3名小学生跳楼以及近期社会上发生的一些热点刑事案件,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事实上,我们一直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也非常明显。

主要做法:

一是提高教育者对心理健康教育和训练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二是积极且实在地在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训练,三是加强和改进家庭教育的对策,发挥父母是孩子的首任教师的天职。

一:明确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学校德育向来有所谓“大德育”概念之说,就是把一些十分重要的而又没有实际部门承担的各种教育都纳入德育来抓,诸如环保教育,劳动教育,安全教育,社会实践,乃至于青春期的性教育等,无所不抓。

这里必须明确德育这个概念,德育即政治思想品德教育。政治是指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思想是指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方法论。道德是指道德品质,如'五爱’,大公无私,助人为乐,诚实正真,勤劳勇敢,艰苦奋斗等等。

从上所述,明显看出德育的注重公德,忽视私德,即重视对国家、社会、集体的公德教育,而缺乏对个人、自身、内在的道德,如自主、自立、自尊、自爱、自信等的辅导。

而心理教育侧重于这一方面。所以,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

“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最近国家教委新制定的中小学德育大纲中明确将心理教育工作,作为中小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抓心理健康教育须转变观念

1、教育观念的改变。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教育还需塑造人格,而心理素质恰又是其它所有素质得以构建的基本素质。

2、健康观念的改变。传统的健康观念使人们偏重身体健康,忽视心理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是没有身体疾病和虚弱的现象”。简而言之,健康即指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健康。心理疾病比起生理疾病为数更多,为害更烈。

3、成熟观念的改变。成熟是每个人在不同水平上不同层次上的一种生理和心理的表现。心理上的成熟不是自然过程,需要通过教育和训练,如果只有发育而没有教育这一因素,则成熟将是零,特别是心理健康成熟更为必要。

三:认清中学生的心理特征

中学生心理正处在迅速发展趋于成熟但又尚未成熟的阶段,作为这特殊阶段的反应,他们的心理活动表现出既丰富又矛盾的特征,主要有如下四点:

1、心理品质发展不平衡,自尊心很强,但自制力等意志和毅力相对较弱,心理普遍脆弱。 

2、情绪和情感的发展不平衡,青少年这个阶段是人生“疾风怒涛”时期,容易冲动,凭兴趣做事。

3、人际关系不协调,中学生自尊心很强,感情丰富而起伏性大,不少人往往不能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易产生人际关系的紧张而带来心理不平衡。

4、自我意识、自我实现的观念与认识不平、认识能力的差异,导致非黑即白看问题或者是非不分。

四、关注当前中学生心理卫生三大问题

1、中学生由于性机能的成熟,导致性意识的苏醒,使其产生了对异性好感,爱慕之心,以及追求异性的要求,但由于此时其整个心理发展,尤其是品德发展尚末成熟,所以常常导致中学生不善于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性成熟,不善于正确认识和处理两性之间的关系,所以这个时期不加以教育,将会出现早恋和青春期畸形的心理。

2、学习负担过重,造成压力过大,尤其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难达到家长和老师的要求,往往因学习问题造成父母与子女、师生之间关系的紧张,更多的学生则因受不了过重压力而表现出抵抗情绪,对学校或集体保证学习的良好秩序而建立的各种规章制度置若惘闻,有些同学自卑心理很重,思想很苦闷。

3、中学生强烈要求独立,对成人的干预表示强烈的不满(不是所有),不喜欢保姆型的老师,管头管脚,大多数中学生这种独立意识是正常的,但有一种倾向值得注意,他们与同伴无话不说,却常常与父母老师合不来,造成两代人的鸿沟,因此我们要多谅解学生,加强对话,交融心理。

五: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现行的中学德育大纲已把“个性心理品质和能力”列入了进去,明确规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内容之一。从前面综述可知,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性质和目的所决定,而且是中学生心理变化发展的特殊性所提出的客观要求。

健康的一半是身体健康,疾病的一半是心理疾病。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突出,学生的心理问题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些年我们不仅关注学生学业成绩,更重视学生心灵的看护,学校经常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跟踪帮扶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

因为他们的心理变化发展正处在一个不稳定的阶段。在此阶段,能否保证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身心是否能全面健康发展成长,对他们终生产生深远的作用。因此,注重和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非常重要,而且迫切。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如果没有健康,智慧就难以表现,文化无从施展,力量不能战斗,财富变成废物,知识无法利用。

阿拉伯有句谚语:有了健康就有希望,有了希望就有了一切。

六、分年阶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和初中学生比起来,高中学生的自觉性、独立性、果断性、主观性显露得较为明显,他们的独立性意向十分强烈,常认为自己已长大成人,他们有更强的求知欲,更广的活动面,他们开始憧憬未来,着意为自己的理想意愿刻苦奋斗,但各学生的性格、气质的不同,加之成熟期的不一致,便产生较多的焦虑、困惑、情绪的不稳定,而导致学生心理走向不平衡状态,甚至出现不健康状况。

为此,我们必要根据不同的学年阶段,有目标地进行序列心理品质教育活动,大致可这样划分。

高一年级:提高自我意识,自我管理的能力。进行心理保健指导、学习,懂得心理保健知识,自觉地抵制淫秽书刊,不健康小报的精神污染。

高二年级:教育学生珍惜自己的青春年华,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乐观豁达,积极进取。继续开展青春期性教育,正确处理男女同学间的友谊。

高三年级:加强心理保健指导,培养坚韧不拨顽强拼搏的意志品格。总之,高中三年的心理教育与训练的目的,就是要进一步激发学生自我意识健康发展,能成为一个生理、心理上真正成熟的学生,使之社会不论对他们如何挑选,都能良好的适应,愉快的接受,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激发心理潜能,达到自我意识日趋完善的新境界,成为一个心理健康,能自强自立,积极向上,成熟的人。

七:加强和改进家庭教育的对策

发挥父母是孩子的首任教师的天职。台湾亲子教育专家、作家吴娟瑜有“成长之母”的美誉,她全力推行的是一种自称为“家人共同成长”的教育理念,家长绝不能除了婚姻,什么都包办。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有7个“NO”需要遵守:不可以帮孩子做功课、不可以帮孩子做家事、不可以帮孩子任意付款、不可以帮孩子承担痛苦、不可以帮孩子做决定、不可以帮孩子圆谎及不可以帮孩子负责任。

行文至此,想起大家常说要“科学育人”这句话,那么人类心理学就是一种科学,它是既有自然科学性质,又有社会科学性质的学科,让我们共同运用这把科学的钥匙去开启青少年的成长之门,教给他们修身养性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