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春期”情绪波动需疏导

 tuzididie 2015-07-05

  

  本报10月18日、19日刊出《少男少女,心理网站诉困惑》和《开家长会,心理教师受冷落》两文后,在读者中引起较大反响,纷纷致电本报,询问如何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为此,本报记者专访了国家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委员会专家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徐光兴教授。

他对本报这两篇报道产生浓厚兴趣,采访中,就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作了深入浅出的回答。

  1 剖析少男少女的困惑

  辅导调适心理素质

  是什么原因造成学生在学习上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如何应对?徐教授谈了4点:其一,应试教育容易使学生对学习毫无兴趣,产生厌学情绪;其二,孩子负担太重,从脑科学及心理健康的发展来看,负担过重,孩子神经系统功能过早疲劳倦怠,产生“学习压力症”;其三,每个孩子的肌体在学习方面的心理素质不同,承受学习压力的能力有高有低,学校教育一刀切当然不行,要进行心理辅导,调适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意志素质,这叫做“学习心理”辅导;其四,进入新的学习环境,以前的学习方法可能不再适用,这时需要组织同辈同学展开交流。

  培养孩子交友能力

  进入高中阶段,“交友”成为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交友,对其今后的大学生活、乃至进入社会后培养更好的人际关系,起着重要作用。家长往往只注重孩子的学习,而忽略交友的重要,这样不利于全面发展。

  注重“情绪智慧”教育

  “不要害怕”,徐教授把这句话送给那些对因生理变化导致情绪波动的孩子们。他说,青春期在心理学上被称作“急风暴雨期”或“怒涛期”,情感变化非常大,活泼的孩子可能会突然变得孤僻,有的喜怒哀乐表现明显,还普遍出现逆反心理,这都是成熟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现象。处于青春期的人正在经历“心理断乳期”,往往认为自己已经成人,事事想自己做主而又无法做主,所以会出现苦闷、寂寞等情绪。学校这时应该进行“情绪智慧”教育,用“情绪智慧”去克服青春期的消极情绪。“情绪智慧”包括5个方面:理解自己的感情,情绪调控,理解他人的情绪,承受挫折,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不能只重“智商”,更要注意培养“情商”,如果不知道应用“情绪智慧”,长此以往会出现“情绪障碍”。

  不要轻易认定“早恋”

  徐教授说,“交友”分“同性交友”和“异性交友”两方面,后者常被家长和老师视为“洪水猛兽”,称之为“早恋”,“从心理学上看,‘早恋’属于用词不当,不要轻易给孩子扣上早恋的帽子”。青春期中这种异性之间的情感有四个层次:第一层,正常交往,男性女性的大脑各有不同的学习优势,相互交往对学习有帮助;第二层,存有好感,这并不是恋爱,如果武断地打成早恋,必然伤害孩子的心理;第三层,倾慕,这离恋爱仍有距离,需要正确引导;第四层,恋爱,“这也是人性中正常的现象,不能因此就打击批评,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不要盲目恋爱。”学校要进行青春期的性教育,让学生们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情,消除他们的困惑,否则将给他们未来的生活带来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

  2 中小学心理教育问题

  徐教授将目前本市中小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分为4种:

  “应景”式 上级主管部门派下来的任务,不做不行,这种肯定无法深入。

  “让路”式不是不需要,而是考试更重要,把心理健康当成“软”任务,考试当成“硬”任务,“硬”任务不紧张时,就抓抓“软”任务,只要“硬”任务一来,“软”任务就要立刻让路。

  “替代”式将政治思想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混为一谈,其实德育和心理教育各有不同的任务,只有将心理问题做通了,德育才能进行下去,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而不是相等的,更不能以德育取代心理健康教育。

  “非专业”式既然认为考试最重要,学校就将教学能力强的老师安排去教语、数、外,派去当心理学老师的好像是学校里打杂的。这种做法不可取,事实上心理学老师应该是全校最好的老师,强调专业性。

  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徐教授给出了“徐光兴模式”,分3个层次。第一层是发展式心理辅导,对全体学生普及心理知识;第二层是预防式心理辅导,普及教育还存在问题的孩子,要由学校进行群体辅导,由心理老师进行;第三层,矫治型心理辅导,如睡不着觉吃不下饭等,属于个别案例,要到医院或者心理咨询专业机构进行治疗。

  徐教授介绍了国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国外与国内在这方面最大的区别就是“专业化程度高”。国外中小学心理教师必须通过资格认证,老师持证上岗。国家从高校、研究机构派遣专家进入中小学校,每周花半天到一天的时间与学校商量如何解决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大学心理学老师和心理诊所医生也会到中小学帮助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会制订整体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并严格按计划执行。如日本有“活导室”,孩子们可以在里面洗澡,喝饮料,放松心情;美国中小学心理老师与教导主任的级别是相同的,等等。在国外,学校、家庭和社区形成一个“心理健康支援网络”,三方面紧密联系,关注孩子心理健康。国外中小学已经很好地将心理健康纳入“生命教育”,而我国才刚刚起步。

  因文化、环境不同,国内外学生的心理问题也不一样。国外中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是学校恐惧症、厌食、毒品和因枪击、骚扰等造成的伤害事故等。而国内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则表现为学习压力症或厌学、网瘾、交友、独生子女综合征等。

  徐教授特别介绍了国外的紧急干预机制,他表示国内应尽快建立这项机制。紧急干预机制即当自杀、暴力、伤害、侵犯或骚扰等事件发生时,紧急干预机制就要启动,如生命热线、法律人士、公安局都会出动必要的人力,对孩子进行保护或法律援助,尽量避免孩子出现“精神创伤后的综合征”(PTSD)问题。

  见习记者 姜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