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校本课程建设的4点建议-焦建利

 celiasam 2010-10-23

校本课程建设的4点建议-焦建利

应一所学校校长之邀,对该校校本课程提意见和建议。也发在这里,跟朋友们分享!

一、校本课程建设应坚持一个核心三个基本点

所谓校本课程,就是学校本位课程,是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地方的教育要求,由学校教师针对本校的环境因素和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进行编制、实施、评价的课程。校本课程是以发展学生个性、开发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充分体现学校自身特点的个性化课程。因此,基于上述认识,校本课程建设应当坚持一个核心三个基本点

一个中心是指校本课程的核心目标,即充分发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三个基本点分别是突出学校特色彰显教师个性激发学生兴趣。校本校本,就是以校为本,就是要突出我们中学的特色,将中学的特色发挥出来。学校课程实践的关键是教师,只有彰显教师个性,充分调动教师创造性的课程,才能够体现出校本课程的特色。而学生又是课程的主体之一,激发学生兴趣,照顾学生个性的校本课程,才能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程实践之中。

事实上,学校为学生开设的《茶道与人生》、《南粤先贤》、《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广州市常见鸟类观察》等校本课程,已经体现出来这些特点。

二、加强校本课程资源建设,重视资源的重用性

自托马斯.弗里德曼的《世界是平的》一书出版之后,人们普遍认同一个看法,那就是扁平的世界是开放的,网络技术正在变革着学校和教育。开放教育资源运动(OER)已经成为信息时代学校教育一道靓丽的风景。

对于中学来说,如何进一步充分利用有限地教育资源,借助互联网,加强校本课程资源建设,使得他山之石,为我们中学所用。学校应当将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其他学校的教育资源、以及互联网上的资源,逐步加以逐步加以整理,不断增强学校的校本课程资源建设,更好地为学校课程建设服务。结合学校的具体特点和传统优势,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整体优化课程资源和课程实施过程,构建社会化与个性化相统一、基础性与发展性相统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适应学生个性发展与潜能开发的校本课程开发体系和运行机制,真正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改理念,充分体现师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促进每一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学校应当重视校本课程资源的重用性。比如,上一届学生的校本课程成果,可以作为下一届学生的参考资源。让这些资源变成校本课程的活头源水,逐步积累,分类整理,积极推介,稳步发展,这对于包括校本课程资源建设在内的学校各种教学资源建设十分重要。

三、积极探索教学模式,突出学校学习文化

校本课程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特色所在。长期以来,学校坚持质量兴校、科研兴校、特色兴校的发展战略,积极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校园。这是对的。但是如何落在实处?我看校本课程就是一个很好的举措。

学校现在开设的这些校本课程,体现了校本,但是在教学模式的创新上仍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希望学校能积极探索教学模式,特别是以学生为中心基于项目的学习高效学习任务驱动学习目标可视化学习等新的学习理念和教学策略,应该在校本课程实践中得到充分地体现。

学校开设校本课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要注重学生个性地培养,凸显学校学习文化。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通过培养适应课改的教师,开发可供选择的课程,营造适合学生的课堂才能真正实现。这对我们中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四、处理好三种关系,逐步形成学校自己的课程体系

在加强校本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学校应当处理好三种关系: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之间的关系、教师专长与学生兴趣之间的关系、课程实践与资源建设之间的关系。具体地说,一是要正确处理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关系,保持三者之间的连续性与均衡性,确保课程目标的一致性,确保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协调发展。二是要正确处理教师专长与学生兴趣之间的关系,在教师专长与学生兴趣之间找到平衡点,使得教师的专长和创造能够得到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兴趣和学生的个性能够得到充分地展现。三是要处理好校本课程实践与资源建设二者之间的关系。资源建设的目的是为了课程实践,在课程实践过程中抓好资源建设,将这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对于学校校本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是非常重要的。

课程建设是学校教育改革的起点和航标,课程建设的成败必将对整个学校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正是基于上述认识,处于对学校的关心,我结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谈论上述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和看法,供学校参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