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做一个真正有修养的人

 传统文化网站 2010-10-23

【原文】子夏1曰:“贤贤2,易34;事5父母,能竭6其力;事君,能致7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子夏说:“胜过、超过有德行、有才能的人,首先要改变外表、表面;比如侍奉父母,要能够穷尽自己的力量;侍奉国家统治者,要能控制自己的身心;和朋友交往,要能够说话算话,有真心诚意。做到以上几条,这样的人虽然没有读过书,我认为他是有学问的。”

【说明】子夏所说的这个“色”字,绝不是所谓的“女色”,虽然按《淮南子》、《周礼》所说的是外表、表面,但也不是单纯的外表、表面,而是指一个想要学习“贤者”,并想要超过“贤者”的人,必须在态度、言行、形色上改变自己。好比我们在生活中看到一个学问好,修养好的人,我们对他肃然起敬,那么,我们的外表、表面也就马上改变了。而且,最关键的在于,内心的思想感情变了,外在的表情才能改变。内心的思想感情不变,仅仅是表面上变得似乎是文雅,那叫伪善,是伪君子。佛家有句话,叫“像随心变”,心情变了,像貌也会随之而变。内心善良的人,其外表也是慈眉善目;内心阴沉、狡诈的人,其外表就绝不会慈眉善目的。因此,通过观察一个人的外表,可以察觉到这个人的内心世界。“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嘛。所以,子夏所说的这样能侍奉父母、侍奉君,与朋友交的人,虽然没有读过书,但他是有学问的,也就可以来跟着孔老夫子学了。这与第一节“学而时习之”的调节问题也就完全相符了。子夏所说的,实际上也是心理问题,心态平衡,心理健康的人,才能如此。这实际上也是子夏对第六节孔子说话的回答。对一般人而言,上学读书就是做学问,凡上过大学的就是有学问的人,就是知识分子,这种看法实际上是很错误的。上学读书是想要学会一些技能知识,而往往怎样做人是在学校里学不到的。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好人,那是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受到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有的人读了大学还是个很坏的人,而有的人从未读过书却懂得很多做人的道理。所以说,学问不是知识,知识也不代表学问;学问是从人生经验上来的,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但他做人好,做事对,对人好,他就是有学问。对一个人而言,你一天所处的环境没有绝对是你熟悉的,总会有一些新东西会出现在你的生活中。所以,人的学习也就很重要了。

——————————————————

【注释】1.子夏:孔子弟子。姓卜名商,字子夏。后亦称卜子夏。春秋末晋国温人。少孔子四十四岁。

2.贤:《管子·宙合》:“天植之正而不谬,不可贤也。”《庄子·徐无鬼》:“以财分人之谓贤。”《战国策·赵策》:“贤于长安君。”韩愈《师说》:“师不必贤于弟子。”第一个贤字作为动词,是胜过、超过之意。《书·大禹谟》:“降水儆予,成允成功,惟汝贤。”《书·仲虺之诰》:“简贤附势,实繁有徒。”《诗·小雅·北山》:“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周礼·太宰》:“三曰进贤。”《史记·魏公子列传》:“自古贤人。”《说文》:“贤,多才也。”第二个贤字为名词,用为有德行,多才能之意。

3.易:《易·旅·上九》:“鸟焚其巢。旅,人先笑后号咷,丧牛于易,凶。”《书·君牙》:“思其艰以图其易,民乃宁。”《诗·小雅·何人斯》:“尔还而入,我心易也。”《诗·大雅·韩奕》:“虔共尔位,朕命不易。”《诗·周颂·敬之》:“命不易哉,无曰高高在上。”《易·恒·象》:“雷风恒,君子以立不易方。”《管子》:“王者乘时,圣人乘易。”《礼记·中庸》:“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孟子·离娄上》:“人之易其言也,无责耳矣。”《荀子·富国》:“民富则田肥以易,田肥以易则出实百倍。”《玉篇·日部》:“易,转也,变也。”《广韵·昔韵》:“易,变易也,改也。”这里用为改变、变动之意。

4.色:《周礼·天官·疾医》:“以五气、五声、五色,胝其死生。”《论语·宪问》:“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礼记·中庸》:“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淮南子·叙真》:“夫有病于内者,必有色於外矣。”这里用为外表、表面之意。

5.事:《易·蛊·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事。”《书·甘誓》:“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诗·大雅·烝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老子·二十三章》:“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论语·子罕》:“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孟子·梁惠王下》:“间於齐、楚,事齐乎?事楚乎?”《荀子·臣道》:“事圣君者,有听从无谏争。”《韩非子·存韩》:“今韩事秦三十余年,出则为扦蔽。”《玉篇·史部》:“事,奉也。”作动词,这里用为侍奉之意。

6.竭:《左传·庄公十年》:“再而衰,三而竭。”《论语·子罕》:“我叩其两端而竭焉。”《礼记·大传》:“人道竭矣。”这里用为穷尽、尽力之意。

7.致:《管子·君臣下》:“民用,则天下可致也。”《易·困·象》:“泽无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易·丰·象》:“雷电皆至,丰。君子以折狱致刑。”《论语·子张》:“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孙子·虚实》:“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荀子·尧问》:“我欲致天下,为之奈何?”这里用为控制之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