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感染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腰痛和发热等,往往由细菌引起,其治疗常需使用抗菌药物。尿液的酸碱度对药物发挥作用有很大影响,尿液酸碱度适宜,可使药效大增,反之则有削弱疗效之嫌。
我们知道,正常尿液多呈弱酸性,但又可随所进食物不同而变化。一般含氯、磷、硫等元素较多的食物,如鱼类、肉类、蛋品等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中,可产生较多的酸性物质,如硫酸根和磷酸根等,这些物质随尿排出后,可使尿液呈酸性。而含钾、钠、钙、镁等元素较多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牛奶、豆类、豆制品等,经人体代谢后,最终可变成碳酸氢盐,并由尿排出,使尿液趋向碱性。
不同的抗菌药物在治疗尿路感染中,最适宜的尿液酸碱各不相同,因而必须根据所用药物调配饮食,以充分发挥药物治疗作用。一般四环素、土霉素、多粘菌素、新生霉素、氨苄青霉素、先锋霉素、左氧氟沙星、呋喃坦啶、环丝氨酸等药物,在酸性尿中作用可增强,因而在用这些药物治疗时,宜多吃鱼、肉、蛋类或口服VC、柑橘汁等食物。而在用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氯霉素、红霉素及磺胺类药物治疗时,则一般应忌荤食,多食果蔬、豆类或喝汽水,吃苏打饼干等食物,以使尿液呈偏碱性,从而利于治疗。李增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