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二五”规划为“三农”发展带来新的历史机遇

 LM0318 2010-10-23
“十二五”规划为“三农”发展带来新的历史机遇
                        发布时间: 2010年10月20日 作者: 李文龙

    

    在10月18日闭幕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推进农业现代化、统筹城乡发展”被列入了“十二五”规划的发展目标,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对“三农”发展高度重视。农业税费取消以后,农民逐渐走出了黄宗羲怪圈,种植热情空前高涨,粮食和肉禽蛋奶等农产品生产能力大幅提高。在特色农业、优势农业产业和标准化种养殖基地建设上,地方政府已经做出许多规划。我国正面临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机遇期。

    抓住目前的机遇,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积极落实各项扶持政策,破除城乡剪刀差对于农村地区的发展至关重要。近些年自然灾害频发暴露出农业作为基础产业依然薄弱的现状,农村经济发展依然是国民经济中的短板和瓶颈,农村的生活生产条件还需不断提高。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无疑将在“十二五”农村经济的发展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由于我国农业生产基础薄弱,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农村水电网建设、大型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快速推进的新农村建设需要巨额投资,改善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提高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社会保障条件同样需要金融资金的跟进。农民个体也需要增加机械化耕作,提高种养殖技术水平。如此大规模的资金投入现实来看,很难单纯依靠地方财政和农民集资投入,必须继续引入金融力量和资金。

    在对“三农”发展的金融支持上,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起政策性金融、商业金融、合作金融为主体的多层次、广覆盖的普惠制金融体系,并在一些大型金融机构难以覆盖到的农村地区,通过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民资金互助社的形式进行有效补充。不但实现了信贷资金逐渐向农村倾斜,还加大了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让农民享受到了便捷、快速的金融服务,共享金融体制改革发展的成果。

    “十二五”时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统筹城乡发展不仅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而且对于我国启动内需,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具有深远意义。

    要拉动消费,扩大内需,潜力在于农村地区。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庞大,约占全国人口的60%,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农村地区的消费能力逐年扩大,消费层次也明显改善,农村消费市场因此被称为“埋在土里的珍珠”。

    如果将农村巨大的消费潜力变成现实,无疑将推动消费这驾“一直慢跑的马车”加快步伐,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近些年来国家启动的汽车、家电下乡活动受到了农民的欢迎,近日住建部、发改委等六部委又联合启动了建材下乡的试点工作,农村地区的消费潜力正逐渐被挖掘出来。而要促进农村消费,还需要让农民有相应的收入基础,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十二五”时期将是农村经济社会大踏步发展的时期,党中央对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的部署,将促使更多的金融、社会资源向农村倾斜配置,加快农村民生工程的建设进度,将促使农村医疗、教育、社会保障条件显著改善,农民的消费结构、消费能力得到持续升级。新农村建设的加快,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将让广袤的农村大地焕发生机和活力。  

 

 

 

附件: 来源: 金融时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