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汇聚专家智慧,点睛致富模式——记第三届“如何让农民富裕起来”研讨会

 一杯红酒 2011-07-12


  农民增收关键要拓宽增收渠道

  促进农民增收,让农民富裕起来始终是“三农”工作的核心。近些年来,农民增收面临如下五个难题:

  第一、用现有农业资源发展高效农业的空间压力加大。由于粮食消费量的增加,粮食安全面临新的压力,因此我国必须保证粮食种植面积。在这种情况下,发展高效农作物、高附加值农作物的资源空间就比较有限。

  第二、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高成本的阶段。化肥农药价格在提高,柴油价格在提高,人工成本也在提高,这就必然降低农业的比较效益,给农民增收带来新的压力。

  第三、农民收入呈现出结构多元化态势。这几年来看,家庭经营性收入增收的贡献率在逐年降低,工资性收入贡献率在提高,使得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下降。

  第四、由于农业生产成本的上升和比较效益的下降,使得强农惠农政策的效益在衰减。我们这些年不断地加大强农惠农政策的力度,但由于生产成本的上升,比较效益的下降,使得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惠从这两个方面有所减弱、有所抵消。

  第五、农村的区域经济发展还相对滞后,农民增收的门路不多。增收门路较少使得农民增收的机会不多。

  针对上述难题,需从以下六个方面寻求解决办法:

  第一、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从而为农民增收保持快速增长提供保证。

  第二、应该适当提高农产品的价格,正确认识和把握利用农产品价格的走势,合理确定农产品的价格。

  第三、进一步扩大农民的就业门路,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挥这些企业的就业承载能力,拓展农民工的就业空间。

  第四、严格控制农业投入品的价格。现在,部分农业投入品价格上涨较快,不利于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要加强农资经营监管力度,防止农资经营价格过快上涨。

  第五、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我国,农户的经营规模较小,难以进入市场开展竞争,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农村合作组织,提高组织化和规模化程度。

  第六、要大力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加大城乡统筹在经济和就业方面的力度。

  为农民增收铺好政策与市场双轨道

  让农民富裕起来,要绝对赶上城市居民不可能,但是差距要逐步控制。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做好资源配置、国民收入分配的文章。在这个方面,政府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比如重庆从去年制定了一个“农户万元增收”工程,通过三年的时间让三百多万农户都能增收一万元,并且每户建立档案,不能用平均数把这个拉上去,从去年情况看效果非常不错。有很多经验可以学习,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大力度地向农村倾斜。仅依靠市场力量是不行的,就得有政府的干预和反市场的调节。政府投入了很多,去年重庆投入了七个多亿,今年要增加到十几亿财政资金,另外还协调包括农行等金融机构,准备在三年之中投入六百多个亿,力度是空前的。

  其次,还需要通过多个渠道进行支持。主要有四个渠道:第一个是经营性收入,由于农产品大家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所以经营性收入表现得还不错;第二个渠道是工资性收入,由于很多地方都提高了最低工资水平,所以农民的打工收入有较大幅度增长,但是整个宏观经济的形势是不是能持续支撑,值得关注;第三个渠道是转移性收入,潜力最大的是以四项补贴为主的一千多亿的支农补贴,这个今后在一定时期要寄予很高的希望,目前每亩总体上不到一百块钱,主产区有的能达到一百多,今后有望达到两百多,三百多等;第四个渠道是财产性收入,但有一个前提就是不要以为农民的宅基地和承包地能做多大的文章,主要还是扩大资源领域,比如牧民、牧业、牧区的“三牧”有相当多的草地承包还不完善,还有集体用地也可以进行适度地开发,农民可以以租赁、入股等形式参与土地开发,并且获得土地的长效收益。

  最后,加强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今后基础设施的一个重点就是农田水利的建设,今年“一号文件”明确了三个方面:明确了新时期水利战略定位;大力度地向水利投入,提出到2020年,全社会对水利的年平均投入要比现在高出一倍;对水利有一个很重要的制度创新,就是建立三项制度,确立了用水的三条红线,第一条就是用水总量有个控制的红线,第二是用水的效率也要确定红线,第三是建立水功能区纳污制度。

  让农民在赚钱的同时提高技能

  2010年,我们经济运行当中的一个突出亮点就是13年以来,农民收入增速首次超过了城镇居民,而且超的比例、超的幅度还是比较大的。再回顾一下过去三十年,农民收入增速超过城镇居民的第一个时期是1978—1982年,第二个时期是1994—1997年,只有这两个时期,农民收入的增速能赶超城镇居民,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农产品价格的大幅度上涨。

  去年的赶超,跟前两次赶超相比有了一些本质性的区别,去年农民收入增速比较快,是由于农产品价格普遍上涨,收入增加,另外政府惠农强农政策力度明显加大,这是两个重要原因,但是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工资性收入的增长保持了非常快的速度,所以说主要是靠市场的力量,靠农民转移就业的推动实现了农民收入增速的赶超。

  农民工工资上涨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而且有较大的增长空间。农民工工资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现在中国已经真正进入了一个农民工的工资持续快速增长的新阶段。去年农民工工资人均月工资是1690块钱,其实并不算高,这是因为:首先,农民在外打工平均每年只有10个月;其次,农民工的超时劳动非常普遍,在制造和服务行业里面,如果农民工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个月只能拿到1000元,工资的40%是靠加班得来的;最后,根据国家统计局2009年的数据,雇主单位为农民工上养老保险的只占7.6%,上工伤保险的7.8%,上失业保险的13.9%,如果什么保险都不给农民工上,雇一个农民工可以节省七八千块钱,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很多农民工拿的还是裸工资。因此,农民工工资上涨还有比较大的空间。

  在提高农民工工资的同时,还要提高农民的就业技能。现在存在的问题是,对于一些高工资的工作,很多农民工做不了,这样的问题在中年农民工群体中表现比较突出。因此,要提高农民工工资性收入,需要加大三个方面的工作:首先,产业要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要向一些适合发展工业的小城镇转移,为这些中年人利用剩余时间,实现就地就近的就业创造条件;其次,为这些中年人提供免费的培训,让他们符合企业的要求;最后,要发展有利于促进就业的职业教育,“十二五”期间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在全国范围之内加快实现真正免费的中等职业教育,而且要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对农民孩子的吸引力,要改善这些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农民工的就业技能提高了,我们才可以由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

  让农民全方位享受社会发展红利

  去年农民的收入增长速度在1998年的13年之后,再一次超过了城市居民,使城乡居民收入持续扩大的趋势变为略有下降,而要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需要抓住以下四个方面的机遇:

  首先,应抓住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价格稳定上涨的机遇,发展农产品直销。去年以来,国际国内的农产品价格都在上涨。从最近几年推动农产品价格的因素来看,当前农产品价格上涨不是一个短暂的现象,有可能会持续下去。不过,农产品价格上涨过程中农民得到的好处没有价格涨幅那么多,实际上中间环节把相当大部分的好处拿走了,所以需要采取很多措施解决这些问题,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要积极发展农民的直销,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环节收费。

  其次,应该抓住当前农民工工资上涨的机遇,着力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这些年,农民工资性收入一直呈持续增长态势。去年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几乎所有省区市都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大体幅度在20%左右,这样就推动了农民工工资全面的上调,所以去年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了17.9%。这样,去年一年农民工资性收入在农民总收入中超过四成,达到41%,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力量。这个趋势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还会持续,应该紧紧抓住机遇,进一步扩大农民就业,特别是加强农民培训,提高技能,增强就业创收能力。

  再者,应该抓住国家加大调整农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时机,继续增加农民的转移性收入。在去年的农民增收里面,转移增收7%,增长速度13.8%。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增加中低居民收入水平,增加贫困群体收入水平,按照这个要求,我认为国家应进一步加大对农民的补贴力度,进一步增加对农业投入的力度。

  最后,要抓住城镇化加快发展的机遇,多渠道地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现在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从总量来讲不大,大概就是3%-5%左右,但是它的增长速度非常快,去年达到了21%。我认为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对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创造了很多机遇,比如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势必会加速经营权的流转,按照依法有偿转让,留在农村经营的农民就可以增加收入。再比如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保障农民宅基地的用益物权,通过这个增加收入等等。

  农民增收更应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最近几年,在农民收入构成中,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收入比重比较大,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比重虽小,但成长性强。要保持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还需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具体来说,需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第一、要保持家庭经营性收入稳定增长。家庭经营性收入主要是农民从事农业生产获得的收入,这几年,粮食价格决定了家庭经济收入高低。在安徽省凤台县调查时发现,土地转包费用每亩在800-1000元,但即便在这么高的转包费用下,农民转包积极性还不是很高,因为它是稻麦两茬,一季水稻,一季小麦,如果农民种优质水稻,收入还是可观的,因此研究如何稳定农产品价格,对农民从事家庭收入来讲意义非常大。

  第二、要稳定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这两年增长幅度比较大,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由于产业结构调整问题,包括产业转移问题,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调整最低工资水平,调整幅度都在20%以上,这对农民意义重大。但粗工和技工之间的收入差距比较大,粗工一般1000-2000元/月,技工则普遍可以达到 3000-4000元/月,我们要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除了继续开辟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总量以外,还要通过培训提高农民技能。

  第三、挖掘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潜力。珠三角、长三角的农民收入构成跟一般农村的农民收入完全不一样,特别是珠三角农民收入,三个三分之一,三分之一来自务工、务农收入,三分之一来自农民出租房屋、出租土地收入,还有三分之一是来自集体的股份收入。从这个角度讲,我们下一步要调整政府行为,增加对农民的补贴,实现城乡要素的平等交换,对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意义非常大。

  第四、调整民生在政绩考核中的比例,通过民生考核干部政绩。最近,各个地方都在规划“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抢先一步的东部地区纷纷压低GDP的增长速度,甚至取消GDP作为考核指标,而开始注重民生的考核。希望有关部门在勾勒目前发展甚至更长期发展的时候,把农民收入在这个期间能够好好地斟酌一下,比如“十二五”期间将农民与城市居民收入1:3.23的比例缩小到1:3。如何让农民富裕起来,应该通过市场行为,但是更应该政府发挥主导作用。

  助农民致富是发展的共同基础

  刚刚过去的2010年,是“三农”发展历尽艰辛,砥砺奋进,再创佳绩的一年,我国的粮食生产在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粮食增产一年比一年困难的情况下,创造了七连增的伟大奇迹,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5919元,比上年同比增长10.9%,更为可喜的是,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增幅12年来首次超过了城镇居民。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距离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只有9年,任务艰巨,时间紧迫。中央已经发出了新世纪以来聚焦“三农”的第八个 “一号文件”,它向全党、全社会发出了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强烈信号,充分体现了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和解决“三农”问题的坚定信心,也是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最重要的机遇。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城乡居民绝对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还没有完全扭转,农民增收增长缓慢,农民增收难仍然是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最根本、最突出的问题。有效破解农民增收难问题,不断促进农民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是缩小城乡差距,构建和谐社会的最重要的举措。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和全面的小康,这也是我们举办 “如何让农民富裕起来研讨会”的初衷所在。

  作为论坛的独家支持单位,永业集团在短短几年里,在农村建立了24000多家科技服务站,他们直接面对面地帮助农民增收致富,所服务的农民富裕起来了,永业集团自身的实力也在不断壮大,成为我国农资领域第一个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企业。农民日报和“三农”领域里的强势企业强强联合,共同为“三农”事业、农民增收做贡献,这是我们一致的观点。农民日报是在农村改革的风云际会中诞生的,三十多年来,农民日报始终与改革同呼吸,与亿万农民同发展,在农村改革发展的洪流中,始终与时代强音共振,帮农民致富始终是农民日报的办报宗旨之一。新世纪以来,“三农”工作出现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服务,为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服务,为促进农民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服务,这三个“服务”是我们新时期办报的使命和重要责任。

  用金融的力量撬动农业现代化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我国农村金融体制体系的改革步伐明显加快,对“三农”发展的助推作用也在显著增强。

  一方面,自2004年以来,国家对“三农”的扶持力度不断增强,农村金融作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环节,改革也进入了新的阶段,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首先,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逐渐健全,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也在不断地涌现,金融服务覆盖面也不断地扩大,除了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外,村镇银行、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等的数量在不断增加。
其次,农村信贷担保方式不断创新,规模化融资、小额信贷、汇兑理财、租赁、保险、证券、期货供给体系不断形成。

  最后,国家对农村金融的政策支持力度明显加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组建核准管理标准出台,营业税率优惠定向调整,特别对小额农贷,在中央财政和地方政府都有非常优惠的财政奖励政策,存贷款专办政策,鼓励法人机构将资金投在当地。在农村金融体系、市场体系、监管体系支撑下,资金下限规模不断扩大。按照人民银行统计,去年农村贷款的加速增长达到9.8万亿,是继2009年之后连续第二次高于同期贷款的增速。

  另一方面,农村金融体系对“三农”发展的作用也在显著增强。据国家统计局测算,到2020年,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新增资金需求大概在15万亿左右。

  首先,农村金融机构不断加大“三农”资金投入,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资金投入涵盖了种植、加工、流通、销售各个环节,促进了上下游产业链融合,加快了种养一条龙,使农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现在农业提倡搞产业链,农村金融结构也开始搞产业链金融服务,从产品到制度的设置基本符合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加快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其次,农村金融的产品创新增添了农村发展的优势,推动了农村城镇化转型。我国农村正处在城镇化转型阶段,过去十年,我国城镇化固定资产投资的16.25% 来自于贷款。为适应城镇化发展趋势,农村金融机构积极创新,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县域房地产开发、流通体系建设、社会公共事业发展提供了配套金融服务。

  最后,农村金融机构聚集农业发展力量,将农户力量集中起来,有效缓解了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的矛盾,同时金融机构推出了大量实用的方式,逐步提高农村农民和农业企业对金融需求的满足度。

  帮助农民致富 成就永业机遇

  永业国际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之后,每年的增速超过了50%,经常遇到的不是认可,而是质疑,质疑永业为什么发展得如此之快?我们对他们讲解的时候说,我们的发展真的不算快,而是非常慢,在中国“三农”领域,国家出台了八个一号文件支持“三农”发展,而且这个领域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也同时带来太多的机会。

  我国“三农”事业核心问题的症结在于农民的买难卖难。十年前我们有了一定的资金,考虑要将资金投到什么行业、什么领域的时候,经过多方考虑,我们最终选择了农业。之所以这样去选择,就在于我们坚信,投资农业就一定会成功,只不过这个过程可能会比较艰辛与漫长。

  从2007年永业集团总部迁到北京之后,永业用了3年时间,在全国各地乡镇、村庄快速建立起了24000家永业科技服务站,用我们贴近农民的服务,以及我们的高科技产品——永业“生命素”,搭建起一个帮助农民的平台,帮助农民解决假种子、假化肥坑农、害农的问题,给农民提供及时的市场信息;与此同时我们筹备了“永业乐自然”这样一个销售的通路,帮助农民回收农副产品,直接供应给城市的广大用户,使大家从源头上得到健康。目前,我们已经成功和北京农学院进行合作,在昌平园区建立了一个生产研发基地,用我们的理念去生产绿色有机农产品,并进行全产业链服务实践。

  在整个发展的过程中,永业赢得了一个大的机会,就是在美国的纳斯达克上市,这推动永业实现了快速成长。永业国际在纳斯达克的成功,只
是永业十几个产业中的一个,永业持续关注中国的农业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广大的农民找到一条致富的门路。我们拥有数千名的员工,他们能够心贴心、手拉手地为农民朋友提供点对点服务,这些员工很多都是来自农业大学的毕业生,他们带着笔记本电脑,带着投影仪,往返乡镇,深入地头,邀请农业大学的教授,通过各类农业科技讲座以及现场指导讲解,为广大农民传播农业政策及科技信息。正是凭着如此贴心的服务,永业得到了农民的高度认可,也造就了永业的发展机遇。

  从商业理论上讲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机会,如果能够解决这个问题,那你就能得到一个机会,这是我们所相信的简单的商业发展逻辑。当然,永业公司的快速发展,还要得益于国家的好政策。我跟很多基金公司的人讲,这样好的发展环境在其他领域里面是不可能拥有的,只是在我们中国的“三农”事业中,我们才能得到如此的发展机遇。
(刘学胜)

(作者:刘学胜     责任编辑:李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