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末五代固始入闽姓氏考

 华夏董氏大全 2010-10-24

唐末五代固始入闽姓氏考

来源: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李乔  发布时间:2010-07-05  
核心提示
      树有根,水有源,追根溯源是人类的天性。中华民族向来珍重“木本水源”,尤为重视自己的祖根。在不少闽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心目中,固始(今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就是他们的根,因为他们的祖先在历史上大都来自“光州固始”。

 

  AbstractGushi people’s immigration to Fujian province on a large scale is said to have experienced four times in history in which the one happening in the end of Tang dynasty and the whole Five dynasties has the deepest influence.The research on the clan names of this immigration can not only help to find the grounds for the root-seeking by people from Fujian,Taiwan and abroad but also provide valuable references for Gushi even Henan in the activities of investments from overseas and of root-seeking and the tourism.This article, after having anaylised the history background of Gushi people’s immigration, remarks that a great many people immigrating into Fujian province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history facts and proves to be reasonable.And in the end ,with a great pile of history records and pedigrees promoted 46 clan names of Gushi people immigrating into Fujian in the end of Tang dynasty and the whole Five dynasties are put into order. 
树有根,水有源,追根溯源是人类的天性。中华民族向来珍重“木本水源”,尤为重视自己的祖根。在不少闽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心目中,固始(今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就是他们的根,因为他们的祖先在历史上大都来自“光州固始”。
不少福建、台湾族谱都称其祖先来自固始。庄为玑、郑玉山主编《泉州谱牒华侨史料与研究》收录的族谱中,先祖来自固始的族谱有54部,涉及王、彭、柯、许、郑、周、宋、吕、潘、谢、康、尤、苏、陈、曾、涂、赖、吴、蔡、卢、黄、龚、洪、刘、余、李、戴、施、董、庄、孙等31姓。庄为玑《闽台关系族谱资料选编》记载先祖来自河南固始的族谱有16部,分布于晋江、泉州、南安、安溪、永春、漳州、龙海、诏安、仙游、长乐等地,涉及郭、施、曾、柯、董、彭、陈、康、林、游、傅等11姓。《台湾通志·人民志·氏族篇》(以下简称《氏族篇》)记载,在1953年台湾的户籍统计中,当时户数在500户以上的100个大姓中,有63个姓氏的族谱记载其先祖来自河南光州固始。
固始位于河南省东南端,南依大别山,北临淮河,与安徽省比邻。西汉时称浸县,东汉改为固始县,唐末为淮南道光州所领3县之一。北方一个县何以对福建、台湾人的籍贯产生如此大的影响?究其原因是由历史上固始人4次大规模入闽造成的。
明代嘉靖《固始县志》记载:“固始衣冠南渡,大较有三,按《闽中记》,永嘉之乱,中原士族林黄陈郑四姓先入闽,今闽人皆称固始人一也,观福清唐尚书右丞林贽、御史中丞陈崇可见;又王潮之乱,十八姓入闽二也,观方、胡、龚、徐、顾、丘自可见;又靖康南渡,衣冠文物荡然一空三也,观王荆公志《王深琢自固始迁闽侯》、朱文公志《黄端明祖膺固始迁邵武》、张翠屏《序》,本固始人,南流徙闽,可见。”[i]除在西晋、唐末、南北宋之交3次大规模入闽外,固始人还在唐朝随陈元光父子入闽。据《漳州府志》、《闽书》、《光州志》记载,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陈政入闽平叛,其哥哥陈敏、陈敷率58姓军校增援,这些人都是固始人。到陈政之子陈元光任漳州刺史时,这58姓军校便在闽地落籍,建设与开发漳州,陈元光父子因此被誉为“开漳圣王”。于是固始陈氏和固始58姓便成为福建居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上述4次固始人大规模入闽中,以唐末五代固始人入闽影响最大。
唐末中原淆乱,寿州(今安徽寿县)人王绪攻陷固始,自称将军,听说王潮兄弟勇敢有才能,招至军中,以王潮为军校。王潮,字信臣,光州固始人。家世务农,父亲王恁,早殁。王潮兄弟三人,二弟审邽,字次都;三弟审知,字信通,俱入王绪军中。
当时盘踞蔡州的秦宗权扩充势力,任命王绪为光州刺史,并要他率部共击黄巢。王绪既厌其屡征租赋,又不愿受其控制,迟迟不行。秦宗权大怒,发兵攻讨。王绪即率“光、寿兵五千人,驱吏民渡江”,“转掠江(今江西九江)、洪(今南昌)、虔(今赣州)州”,又“陷汀(今福建长汀)、漳(今漳浦)二州”[ii]。王绪至漳州,以道险粮少,令军中‘无得以老弱自随,犯者斩!’唯王潮兄弟扶其母董氏崎岖从军,绪召潮等责之曰:‘军皆有法,未有无法之军。汝违吾令而不诛,是无法也。’三子曰:‘人皆有母,未有无母之人;将军奈何使人弃其母!’绪怒,命斩其母。三子曰:‘潮等事母如事将军,既杀其母,安用其子,请先母死。’将士皆为之请,乃舍之。”[iii]
当时,王绪有众数万,但“性猜忌,部将有材能者,多因事杀之,潮颇自惧”[iv],于是王潮与诸将士谋划,擒杀了王绪。王潮与部将相约,改变以往的恶习,整治军纪,努力作到“所过秋毫无犯”[v],因而深受百姓欢迎,在漳州站稳了根基。后又攻占了泉州,被唐福建观察使陈岩表为泉州刺史。景福二年(893年),攻破福州,王氏因而占领了闽岭五州之地。唐廷任命王潮为福建观察使,王潮即以王审知为副使。
乾宁四年(897年),王潮病重,命王审知知军府事。王潮死后,王审知让位给二兄王审邽,王审邽以王审知功高,辞而不受。于是王审知自称福建留后,表于朝廷。唐末,以福州为威武军,任王审知为节度使,累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琅邪郡王。唐亡,朱温为牵制杨行密,加王审知中书令,封闽王,升福州为大都督府。其国即为后世所称之闽国。后唐时王审知仍然遣使奉贡,朝廷也“制加功臣,进爵邑”[vi]
王审知在位29年,由于他以民为本,知人善任,使福建在唐末五代战乱不断的年代,赢得了30年之久的社会安宁发展机遇。他推行保境息民政策,轻徭薄赋,奖励工商,鼓励垦荒,三年之内,人民衣食无虞;招集流亡,中原避乱人士,相从入闽,拓垦山林,兴修水利,一时闽中大治。他还十分重视发展海外贸易,在福州设置榷货务,由随王氏入闽的光州固始人张睦任之,张睦“招蛮夷商贾,敛不加暴,国用日以富饶”[vii]。在福建泉州,王审知的侄儿王延彬继其父王审邽为泉州剌史17年,“每发蛮舶,无失坠者,人称招宝侍郎”[viii]。《旧五代史》称:“审知起自陇亩,以至富贵,每以节俭自处,选任良吏,省刑惜费,轻徭薄敛,与民休息,三十年间,—境晏然。”[ix]
与闽地“草莱尽辟,鸡犬相闻,时和年半,家给人足”[x],“千家灯火读书夜,万里桑麻商旅途”的升平景象相比,中原则是战乱不断。为了躲避战乱,福州及闽东一带便成了不少中原人徙居的首选目标。这一点从宋初福建激增的人口便可看出,唐元和年间(806~820),漳州、汀州、泉州、福州、建州分别只有1343户、2618户、35571户、19455户、15410户[xi];而到了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4),上述5州则激增到24007户、24007户、76581户、94475户、90492户[xii]
在移居闽籍的中原人口中,固始籍人口数量是相当大的。其来源有三,一是在追随王潮、王审知兄弟入闽的军兵。王审知是在固始籍乡人的支持下,从王绪手中夺取兵权的,因此入闽官兵中固始籍当不在少数,《十国春秋》、《福建通志》等史籍记载的固始籍将领有张睦、詹敦仁、邹勇夫、邹馨、邓光布等。二是入闽官兵后人。王审知兄弟重乡情,据有闽地之后,固始籍军兵均得到了较好安置,纷纷在当地娶妻生子,固始籍闽人数量又有所增加;三是投亲靠友的固始籍乡人不远万里涌向闽地,使得福建固始籍汉人进一步增加。
其间到底有多少固始人移居福建已很难考证,但通过史志、族谱等资料中固始入闽姓氏的梳理,还是能对当时固始人入闽的情况有个大概了解。
《泉州谱牒华侨史料与研究》所收“其先来自光州固始”的54部族谱中,有40部明确记载是“唐末自固始入闽”,或“随王潮入闽”、“随王审知入闽”,共有王、彭、柯、许、郑、周、吕、谢、康、尤、苏、曾、涂、吴、蔡、卢、黄、龚、洪、刘、余、李、戴、施、董、庄、孙等27姓。《氏族篇》明确记载于唐末自固始入闽的有陈、李、王、吴、谢、郭、曾、周、庄、苏、高、詹、沈、柯等14个姓氏。《闽台关系族谱资料选编》明确记载祖先于唐末自固始入闽的族谱有曾、董、彭、游、傅5姓。《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中也有黄、曾、邓、严、傅、刘6姓10部族谱称自己的先祖是于唐末自固始入闽的。
综合所见史籍,唐末五代入闽的固始姓氏共有46个,以姓氏笔画为序排列如下:
1.        王氏:安溪《峣阳开闽王氏族谱》记载,今安溪西坪镇西部的峣阳王氏,为当地大姓,其先祖上溯唐末入闽之王潮、王审知一脉,是以谱名冠称“开闽王氏”。《晋江凤头王氏族谱》谱序云:王氏追王审邽为入闽始祖。明洪武十年,王氏第二十世王宾和肇基凤里,遂居斯地。永春《桃源东熙王氏族谱》谱序载,东熙王氏入闽始祖系王审邽。唐光启年间,王氏兄弟入闽,后审邽任泉州刺史,其子王延彬继之。至北宋熙宁、元祐年间,其裔孙始迁居永春东熙。晋江《金瓯王氏五柱敦项公派家谱》称王氏出于五代泉州刺史王延彬之后,推武肃王王审邽为入闽始祖,与漳州上坂王氏、同安州王氏同出一源。台北县板桥镇《王姓族谱》谓:“三十四世晔,为光州定城令,因家于固始,晔曾孙曰恁,三子:曰审潮、审邽、审知,兄弟有才气,王绪辟为军正,以副前锋提兵入汀、漳,遂有闽泉土地。而审邽之曾孙烨,又分居泉之西南隅船方巷。”明代罗亨信《澄海南洋王氏族谱序》:“所谓闽王审知者,则出自琅琊,由威武节度使以绥靖邦民有功,进封王爵,居闽为最久,生长子孙遂成茂族。世传闽之王氏,多其遗裔为不诬矣。”
2.        邓氏:《尚友录》卷十九载,邓光布,唐光州固始人,字明远,光州固始人,才智谋略出众。唐乾符初任崇安镇将,后为黄巢军所杀。同治《福建通志》记载,崇安镇将邓光布,字明远,固始人,率众御黄巢,中流矢死。明立祠祀焉。沙县《剑沙三元邓氏家谱》称邓光布为入闽始祖:始迁祖光布,唐末自河南固始随王绪入闽,子孙遂定居于剑沙。
3.        卢氏:《福州府志》载平潭小练岛有云:“五代时,卢皓、林甲自光州从王氏入闽,居此。后世以文显,号小瀛洲。”《十国春秋》卷九十七载:“卢皓、林甲者,故二隐士也。当太祖王闽时,两人避地而钓。爱福唐小练山山水,诛茅隐焉。后二姓繁盛,遂为福州巨族。”《尤溪县志》载:卢珖,闽人,王审知据闽时,因避乱由福州迁居尤溪。据南平市宝珠山《卢氏宗谱》记载,唐僖宗乾符七年(880),卢珖随王绪率光州、寿州部队自河南入闽,居于闽侯(今福州市),后迁尤溪。其后代迁延平(今南平市)西郊,约在宋代其裔孙迁宝珠山。同安《卢氏族谱》记载,开基始祖卢邹,本亦河南光州固始县人,在唐僖宗朝任侍御史中丞,后游宦于闽,遂合族卜居同安。其裔孙一支由卢宗友带领,于明代迁往浯州岛(今金门岛)定居。石狮《沙美卢氏族谱》称,卢天禄随王审知兄弟从河南光州固始县入闽,先定居于西北山区,后逐渐向东南迁徙,其后代散居于永定、平和、清流等地。
4.        丘氏:漳浦杜浔丘姓保存的丘姓古谱残本记载,其先祖原居河南光州固始县浮光山下,其祖于后唐天成二年丁亥(927)迁居福建[xiii]
5.        吕氏:《杰山吕氏族谱》记载,今永春蓬壶镇杰山吕氏,系唐末随王潮入闽,先居泉州,后徙居南安朴乡,至宋迁居永春上场,续迁蓬壶杰山。
6.        庄氏:台北县新庄镇《庄氏族谱》谓:“唐末有庄森者,居河南光州固始,于僖宗光启元年,随王潮入闽,历漳入泉,再徙永春,乃卜居于永春之桃园里。”台湾《青阳庄氏族谱》:“唐光启间,始祖森公,王潮之甥也,偕入闽,择居于永春桃园里美政乡,地名蓬莱。”漳浦县赤湖镇庄姓入闽始祖庄文盛,原光州固始县玉融村人,唐末光启年间随王潮、王审知兄弟入闽。[xiv]《桃源庄氏族谱·庄氏追远序》亦载,今惠安县山腰庄氏,其始祖庄森自光州固始入闽,居永春县桃源里蓬莱山,其后裔遍布晋江、惠安、同安、莆田、安溪等地。
7.        刘氏:《福建通志·唐侨寓传》载:“刘存,字一心,号淮叟,光州固始人。中和初,黄巢寇乱,率子侄避地入闽,卜居侯官之凤岗。”光绪《侯官乡土志》也记载,唐末刘存自固始随王氏入闽,仍号淮叟,八贤皆其后也。《塘滨刘氏九耀公斯派·塘滨刘氏分自塔江考》记载,今晋江英林镇的塘滨刘氏先世刘存偕侄昌祖,于唐末自河南光州率部入闽,开基福州凤岗一带,后又分至长乐、福清,其裔孙于宋末元初由福清徙居晋江塔头,历经十世,塔头刘氏再分基塘滨。《刘林刘氏族谱》记载,今南安码头镇刘林刘氏之祖为唐代尚书刘文静。文静遭谗而子孙逃入光州固始,后易姓为侯,于唐末入闽,后再徙居武荣(南安),宋代刘恒开基刘林,为刘林侯姓之祖,至民国年间复姓为刘。《泉南芦川刘氏族谱》亦称今南安罗溪刘氏先祖唐代尚书刘文静于唐末入闽,居武荣,其后裔刘恒于宋代开基侯(刘)林乡开基祖,后裔再迁梅山明新,另立芦川一派。闽清《玉阪刘氏续修家谱》记载:该族始祖刘存,为光州固始人,唐末随王潮兄弟入闽,卜居今福州市西北凤岗。民国《莆田县志》记载,刘韶“固始人,随王审知入闽,官泉州别驾,卜居涵江。”
8.        许氏:《湖头虞都许氏家谱》谱序云:今安溪湖头镇郭埔村许氏,始祖许受为光州固始人,官唐代侍御史,唐末奉旨入闽,镇守漳州诏安。而后不久,即又侨居晋江县十七、十八都之石龟(今晋江石龙湖镇石龟村)。历传数世至许景玉,从石龟分支,徙入南安县十二都钱塘(今南安县诗山镇钱塘村)。景玉次子许振奴后来移居安溪县来苏里虞都,遂传虞都许氏。《氏族篇》也载:“侍御受公当僖宗朝镇漳,入泉丹霞……子孙散处于漳、泉、福、兴、永、德、延、邵、汀者,不可胜记。”
9.        孙氏:《玉塘孙氏族谱》记载:其先祖于唐末自河南光州固始入闽,肇基福清,再迁泉州东桥,而后衍派晋江、同安等地。《氏族篇》载:“本省孙姓,未修谱牒。相传,其先世居光州固始,唐末五季之乱,南迁入闽,居泉州东门,后迁银邑(今同安)之嘉禾。”
10.     严氏:侯官《阳岐严氏宗系略纪》记载:始迁祖严怀英,唐天祐间自河南固始县迁福建侯官阳岐乡[xv]
11.     苏氏:福建苏姓族人均尊苏益为入闽始祖。同治《福建通志》:“有苏绅者,同安人,曾祖苏益,亦从王潮入闽。”德化《双翰苏氏族谱》谱序谓:其先祖苏益侍于隰州,值黄巢起事,以都统职随王潮入闽,是为苏氏之入闽始祖。苏益后裔苏奉礼,于宋初肇居于德化石城(今雷峰一带)。德化《龙井苏氏族谱》记载,龙井苏氏其远祖苏奕(注:当为益),唐僖宗广明间从王潮入闽,是为苏氏入闽始祖。苏奕之裔孙秉礼、奉礼于北宋淳化五年始迁居德化石城。传至明洪武年间,其后裔始徙居龙井(今浔中镇)。晋江《仑山衍派苏氏族谱·湖美苏氏由浯仑分基家谱序》载:苏氏始祖益以隰州刺史于河南光州固始随王审知入闽,居同安永丰葫芦山下。传至一元,生二子,长栖梧,次金梧。栖梧生五子,其中之一珏峰为湖美苏氏开基始祖。《氏族篇》引《苏氏族谱·苏益自序》:“晚生益,唐衰民乱……随王潮入闽。”
12.     李氏:《氏族篇》引《台北县李氏族谱》云:李氏“先世光州固始人,唐末随王潮入闽”。南安《芙蓉李氏族谱·白水公初次修谱原序》云:“先君所言曰,祖系光州固始县人也。五季初从王潮入闽,厥后子孙因家于武荣芙蓉乡,迨宗族大以蕃昌而有前房、后房、楼下、下仓之号。”《岭兜李氏族谱》记载,今南安金淘镇李氏,远祖系光州固始县人,随王潮入闽,厥后裔孙肇居梅山芙蓉。传至李仰宗时,始由芙蓉徙居今之岭兜。
13.     杨氏:台湾《栖霞杨氏族谱》记载,其先世居河南光州固始县,唐末,“杨荣禄带子逸、肃及孙明珠,随王审知入闽,杨逸居安溪,杨肃同明珠择居南安高美。”其后子孙蕃衍于闽、台各地,蔚为大族。
14.     连氏:“余连姓上党郡也,世居光州之固始,至唐僖宗乾符间,恺公以明经擢第,任叶州通议大夫。弃官避乱,奉双亲入闽,家于福建闽县。”[xvi]
15.     吴氏:晋江《安海灵水吴氏族谱》:先世本居河南光州固始,唐末随王审知入闽,始居长乐,元时徙居泉州东门,明代再迁至灵水定居。南安《诗山古宅吴氏族谱》谱序云:唐僖宗时,吴氏随王审知由光州固始县入闽,堂从六人分居福泉间。宋代吴定居于武荣黄龙江之滨(今泉州鲤城浮桥镇一带)。明洪武年间,裔孙吴大治卜居南安诗山古宅岭兜。台湾《吴氏族谱·祭公家传》谓:其祖有吴祭者,固始县青云乡铁井兜人,唐僖宗中和四年,兄弟一行二十余人,住福州侯官县,王审知据八闽之地,乃避地福、泉之间,遂为闽人。《崇正同人系谱》卷二载:吴氏“世居渤海,散处中州,其后随王潮入闽,由闽而人于粤之潮、嘉等处”。
16.     余氏:《诗山前山余氏族谱》记载,今南安诗山镇前山村余氏,始祖余黄敦本居光州固始,唐末五代间,迁居南剑新安,后择武荣(今南安)之北而家焉,其地号曰余山。黄敦之后裔子孙余汪裕,元代来居诗山,是为前山余氏之开基祖。
17.     邹氏:《十国春秋》卷九十五记载:“邹勇夫,光州固始人。以单骑从太祖兄弟入闽,始终无二心。子相遂家于其地。”同卷又载:“邹馨,光州固始人,以宣府校卫从太祖入闽,平汀寇,有功。未几,镇雁石,卒。”
18.     沈氏:《崇正同人系谱》卷二载:“五代时,其族有从王潮入居福建长汀。”《蓬莱尤氏族谱·八修蓬莱族谱序》记载,今永春达埔镇蓬莱村尤氏,入闽始祖,原姓沈,名思礼,唐河南光州固始县人,随王审知入闽,升为驸马都尉,因避王审知诲,乃将沈去水留茝,改为“尤氏”,定居于武荣金田(今南安南厅乡)。
19.     张氏:《十国春秋》卷九十五载:“张睦,固始人。唐末从太祖入闽。太祖封琅琊王,授睦三品官,领榷货务。睦抢攘之际,雍容下士,招来蛮夷商贾,敛不加暴,而国用日以富饶。累封梁国公。卒,葬福州赤塘山。”张睦后人在福建兴旺繁衍,光绪《侯官乡土志》记载,“唐季张睦自固始随王氏官闽,子孙亦盛,……后人多迁省垣。”《清溪张氏族谱》记载,“惟清河之派,流于光州,及唐末五季遭世板荡,有由光州固始入闽者,卜居晋之张林。”《氏族篇》引台北县《张氏族谱》云:张氏“世居光州固始,唐未有张延齐等兄弟三人,随王潮入闽,居泉州之惠安、安溪等地,支派甚盛。”
20.     陈氏:光绪《侯官乡土志》记载,“唐初陈政以将军开漳,居之。孙詠光州司马,留居固始,后人又随王潮迁福州。……陈黯,避黄巢乱,奔同安,隐嘉禾。”台湾《陈氏大宗谱·福清陈氏宗谱序》曰:“其先光州之固始人,从王潮入闽而家福清之南阳村,三传而讳泰者徙长乐之江田,十四传而文海公复徙古田县。”《氏族篇》谓:“寻经安禄山之变,中原板荡,留居河南之陈姓,随王潮入闽者,为数似亦不少。”
21.     林氏:福州《尚干林氏族谱》称,始祖林穆,世居河南光州固始县。随王潮兄弟入闽,官居左朝奉大夫。卜居闽县归义里枕峰,其后裔世居尚干镇。《台北县虎丘林氏族谱》记载:“先世固始人,祖有林一郎者,于光启乙巳,迁福建永春机源大杉林保。其后一派入泉之清溪,依仁里西头井兜,至明分居安溪之虎丘。”
22.     周氏:永春《桃源前溪周氏族谱》谱序记载:前溪周氏先祖于唐末随王潮兄弟由河南光州入闽,始居莆田。传至九世孙周逊,从莆田徙居永春盖福,是为入永一世祖。《铭山周氏族谱》记载,今德化赤水镇铭爱村周氏远祖周梅林,于唐中和三年自固始从王潮入闽,居于仙谿(仙游)之东乡,唐天成二年,周氏有迁居延平郡之周田(今大田)者。宋绍兴三年,周少复由大田移居赤水埔之铭山,为铭山周氏之开基始祖。台湾《武功周氏族谱》略谓:“系苏姓之后,先世居光州固始,唐末有苏益者,避黄巢之乱,于懿宗(应作僖宗)广明中,随王潮入闽。元至正二十二年,苏卓周居安溪卓源乡,改姓周氏。”
23.     郑氏:《永春鹏翔郑氏族谱》记载,今永春城关东门桃东村郑氏,入闽始祖郑可远因中州战乱,避地光州固始,于唐末随王潮入闽,统戍桃林场(即今永春县),后肇居姜莲龟山坪上,传至四世有郑懋,为宋真宗潮阳军都巡检使,告老后卜居今县城东门一带,因地在大鹏山之阳,又取原祖居“坪上”之谐音,故称鹏翔郑氏。
24.     柯氏:《鳌岱柯氏族谱·重修鳌岱二房柯氏族谱序》记载:今晋江英林镇埭边村柯氏“其支祖讳延公,唐僖宗丁巳年由河南光州固始县从王审知入闽,择居塘市,号曰南塘。”台湾《柯蔡氏族谱·南塘派序》谓:“唐僖宗光启二年,祖自河南光州固始,从王审知入蛮(即闽),而居泉之元如观西水沟巷,今呼柯厝巷即是。”安溪《坵城柯氏族谱》谱序云:今安溪蓬莱镇蓬溪村柯氏先祖,于唐光启二年由河南光州固始入闽,世居泉州之元妙观西水沟巷。元朝中叶守顺二子柯万山、柯万水兄弟移居安溪崇善里坵城。
25.     侯氏:《侯垵侯氏族谱》记载,唐僖宗光启元年,王潮、王审知兄弟攻克泉州,“祚昌皆与有力。后审知封闽王,辟祚昌节度判官,卜家于泉。”
26.     施氏:《永南施氏宗谱》记载,今南安施氏,其先世自唐僖宗光启间由光州固始入闽,先居浔海(今晋江龙湖衙口),后迁居永南。《钱江长房派石厦厝后分施氏家谱》载,今晋江龙湖镇石厦村施氏,俗称“前港施”,始祖施典于唐末避乱入闽,屡经周折,最后择右钱江而居,故以“钱江”为堂号,数世传至施宽惠开基石厦。
27.     洪氏:晋江《英林洪氏族谱》记载,英林洪氏始祖十四朝奉公,河南光州固始人,于唐末随王审知入闽,初居晋邑十四都洪厝,旋而移居厝迹、前,三迁而肇基英林,子孙繁衍至今,为晋江望族之一,素称“英林五十三乡洪”。
28.     高氏:台北县木栅乡《安平高氏族谱》尊固始人高钢为入闽始祖,“唐僖宗中和元年,其入闽始祖钢,避黄巢之乱,挈眷由河南光州固始入闽,占籍于福建闽侯县凤岗……其后遂迁安平(晋江安海),子孙蕃衍,瓜分散处,或居晋江永宁,或迁南安埕边,或赘同安高浦。元末,又有高氏一派,避乱入安溪,卜居大平。”
29.     郭氏:台北县汐止镇《蓬岛郭氏家谱》尊郭嵩为入闽始祖。郭嵩“初为光州固始人,嗣奉汾阳王香火,从王审知从弟想入闽。祖嵩,想假以新宁令,乃家焉。数传而入仙游,转莆田。汴宋南迁,累遭兵火,世系难详。然由福而兴而泉,大概可按。”
30.     涂氏:《相卿涂氏族谱》记载,今德化县盖德乡上坑村涂氏,先祖涂建昌于唐季随王审知入闽,一支裔孙侨居于浔西上流,因姓号其地,名曰涂坂。
31.     黄氏:同治《福建通志·五代列传》记载,“黄讽,唐光启中由光之固始入闽。仕王昶为谏议大夫。”嘉靖《邵武府志》记载,“黄伸,字彦发,其先固始人,从王潮入闽,家邵武伸登。”《崇正同人系谱》记载,黄伸“五代时,自光州固始从王潮入闽,家于邵武,散居于莆田、浦城、福州、龙溪、漳州间。”晋江《东石檗谷黄氏族谱》称:“有讳岸者,其先人从光州固始避乱居闽”。永泰《麟峰黄氏家谱》:始祖敦,唐末自光州固始迁福建梅溪(即闽清),衍派于永福麟峰。《虎丘义山黄氏世谱·入闽始祖传》记载:“唐末乾宁四年丁巳始祖敦公行五,与父霸公偕弟膺公自固始从忠懿王审知入闽,初居清流梓潭村,……后居(闽清)梅溪场盖平里凤栖山”。子孙繁衍至永泰、闽侯、福清、厦门、德化、古田、尤溪、宁德等地。
32.     曹氏:同治《福建通志·宦绩传》记载,“曹朋,自仲益,光州固始人。中和间以汀州司录摄县。乾符初与崇安镇将邓光布协谋徙县治于沙坡。其子孙附籍于沙。”
33.     龚氏:《沙堤蓬莱龚氏家谱》:今石狮永宁镇沙堤村龚氏,因王潮来自固始,潮既有闽,遂卜筑于龚山,后分于此。
34.     康氏:《桃源凤山康氏族谱》记载,今永春玉斗镇桃源凤山康氏,其先祖于唐末由河南光州固始入闽,先居兴化,后迁安溪感化里。明中期康粪,迁居永春,为入永始祖。
35.     商氏:漳浦县大南坂农场上埔作业区商姓称,祖上河南固始人,唐末随王潮、王审知兄弟入闽,居福州东郊鼓山下横屿。宋庆历年间,商玄胤定居福清石竹山东南。南宋庆元二年商景春隐居福清赤礁。宋末元初,景春次子商稷,避难逃居漳浦西南鹿溪之滨,传衍后裔于杜浔和诏安[xvii]
36.     彭氏:《虹山彭氏族谱·温陵中山彭氏族谱自序》云:今泉州市鲤城区虹山乡彭氏,先祖于“唐僖宗广明元年由河南光州固始县迁闽之泉州,复迁城西之南安”。约至北宋初年,彭枨再由南安移居今之鲤城虹山,是为虹山彭氏开基一世祖。
37.     董氏:《开闽董氏沙堤分派宗谱》称:今石狮市永宁镇沙堤村董氏,始祖董思安于唐末随王潮兄弟入闽,籍晋江。至十四世孙董倚鹿徙居沙堤,衍为五派:长盛、东城、祥芝、中璜、西轩。后各派子孙繁衍,遂成今日之沙堤董氏。泉州《董氏大成宗谱》也说该族一世祖董思安,于唐末随王潮兄弟入闽后,籍晋江。
38.     傅氏:仙游《罗峰傅氏族谱》、泉州《武荣傅氏家谱》均尊傅实为入闽始祖。仙游《罗峰傅氏族谱·唐入闽始祖恭记》略云:“唐广明时,实公则自光州固始同王潮渡江入闽。生八子,遂宅于泉州东湖,后则分析于各郡,福、兴、漳、泉、延、建、邵、汀,各有其子姓之安居乐业,而溯源则皆以实公为始祖,为第一世入闽之始也。”泉州《武荣傅氏家谱》也记载,始祖傅实,唐僖宗光启间避地入闽。子傅居献,宋初始迁武荣周井。民国《莆田县志》记载,莆田傅姓,“其先由光州固始随王潮入闽,官泉州。”
39.     曾氏:晋江《武城曾氏宗谱·清源曾氏族谱序》云:“唐僖宗光启间,王潮由光州固始趋闽,中原士民避难者皆徙以从,曾氏亦随迁于福漳之间,子孙因居焉。”晋江《武城曾氏重修族谱(畲店派)》记载:三十六世曾隐,于唐末“避乱出家,自河南光州固始入闽,历由汀、漳、泉、福诸郡,方于泉之晋江而居焉。”泉州《温陵曾氏族谱》称:该族始迁祖曾延世(一作延祚),光州固始人,唐僖宗时入闽,居泉州。《武城曾氏重修族谱》记载,德化浔中镇曾氏,先祖于唐光启年间随王潮入闽。
40.     游氏:诏安《秀篆游氏族谱》谱序记载,“闽中游氏多以文肃公为始祖,然世远年湮,难凭臆说。再据省志:我族同姓共有三十六族于五代时随王审知入闽,俱系我河南固始县人。”
41.     谢氏:《魁斗谢氏族谱》记载,今永春坑仔口镇魁斗谢氏远祖于唐末随王潮入闽,始居莆仙,其裔孙谢十五迁居安溪,南宋始徙居永春,先到留埯,后定居魁斗。台湾清溪《永安谢氏族谱》谓:“祖为光州固始人,从审知入闽,始迁泉州之安溪县永安东皋居焉。”
42.     赖氏:《侯卿赖氏族谱》称,今德化县上涌乡赖氏之始祖赖孝尧,光州固始人,唐僖宗中和二年,随王审知入闽,居福州侯官孝悌乡感化里。宋末赖洁入居德化县下涌钱塘,其地名为“赖厝园”,其长子赖汝明得侯卿之地,遂为侯卿之祖。
43.     詹氏:《十国春秋》卷九十七记载:“詹敦仁,字君泽,固始人。避乱来隐仙游植德山下。”台北县泉州《佛耳山詹氏族谱》谓:“先世居光州固始,始祖詹缵,仕唐,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前锋检点使,从王潮入闽,既而谢事,隐于仙游之植德。有孙曰敦仁,五代高士。时闽王政乱,岳革攘扰,乃依清源节度使留从效以居;旋退隐于清溪之崇信里佛耳山,遂家焉。”
44.     蔡氏:石狮《晋邑仑山祥凤蔡氏家谱》该族始祖蔡厚翁,于唐末自河南光州固始随王潮来泉,其后代即移居大仑。《塘东蔡氏族谱》称,晋江金井镇蔡氏,先祖于唐末由河南光州入闽,初居兴化,宋时始迁徙青阳,宋元之际定居塘东。
45.     廖氏:台湾《廖氏大族谱》说:“廖圭公时,适唐朝陈元光将军开辟漳州,乃从戎随军,驻扎上杭。”台湾《廖氏家谱·续修廖姓家谱序》称其先祖自河南固始随王审知入闽,家于福建之将乐。第二世廖俨自将乐迁于安溪。
46.     戴氏:《诗山戴氏族谱》记载:今南安码头镇大庭村诗山戴氏,始祖于唐僖宗光启元年随王审知入闽,择诗山之锦坂(即今大庭村锦坂)而居,此即戴氏居诗之始。
 
注:
[1]嘉靖《固始县志》,卷七,人物志
[1]《资治通鉴》卷256,光启元年正月
[1]《资治通鉴》卷256,光启元年八月
[1]《资治通鉴》卷256,光启元年八月
[1]《新五代史》卷68《闽世家·王审知传》
[1]《旧五代史》卷134《王审知传》
[1]《福建通志·名宦传》卷3《张睦传》
[1]《十国春秋》卷94《王审邽传》、《王延彬传》
[1]《旧五代史》卷134《王审知传》
[1]冯登府:《闽中金石志》;于竞:《琅琊王德政碑》
[1]《元和郡县图志》卷36
[1]《太平寰宇记》卷100,漳州、汀州两州户数相同,暂难考订
[1]漳浦县政协编:《漳浦文史资料》第8辑,《漳浦与台湾渊源关系专辑》,1989年10月,第124页
[1]漳浦县政协编:《漳浦村社要览》,2002年8月
[1]福州市郊区政协编:《福州市郊区文史资料专辑·严复与家乡》,1989年5月5版,第68页
[1]连心豪:《闽台连氏源流考略》,1994年漳州“连横学术思想暨学术成就研讨会”论文,未刊稿
[1]漳浦县政协编:《漳浦村社要览》,2002年8月
(作者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