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归兄奇才贴学习笔记(自学中医) 11

 春之木 2010-10-24

自学中医

门里门外

摘自参考文献[3]

 

来自: 玛莉marygz   发送到: 天台无意子   时间: 2007/6/12 09:34
内容: 天台无意子大师:你好!
你的帖子我一直追着看,非常钦佩你及你师父的医术,更感叹你为人,深夜还回帖答疑,本来中医最重视养生,早睡。
我在加拿大,也在自学中医,你提到刘力红还在门外,我想请问一下倪海夏和紫极先生算不算在门内,因为我想买倪师的教学光盘,但是很贵,要5千美金,或者在紫极先生的网络学院学习。我很犹豫,但又很想学正统的中医,很害怕走错了路,请大师指点迷津,非常感谢!
还有一件事很想跟大师说一下(绝无恶意),大师你及你的师父有这样的水平,为何不出来造福人类,看看医院里这么多人被西医误治,重病号更是搭上性命及家财,民众真是太可怜了,哎,这是什么世道啊,如此畸形的社会,逼着大众人人学医,因为好中医也找不着,庸医满大街都是。多年前我还在国内,我的孩子胃口特差,看了无数中医专教授,吃了无数谷芽麦芽这类的药,还到省儿童医院中医科做了什么疳积手指放血,无效。这就是我们的中医专家。后来在三七先生那吃几剂药就好了。
本来在社会分工之下,当我们有病应该放心的把自己交给医生。就如我是建筑设计工程师,当人民购买我设计的房子,当然不需要顾虑房子的结构安全问题,因为这些责任是由设计师承担的。难道当人们坐在房子里面还要担心房子会不会倒(就像如今看病还有提心吊胆是否被误治)?然而,现实是那么残酷,庸医害人还谋财,更可怕的是大众还不知情,什么时候才能感动上苍,解救苦难的大众?

天台无意子回复:
    您的问题提的甚好!亦切中时弊牵。
    关于门里门外,您只要把我所发帖子都看一遍也就明白我的观点。
    火神派亦称附子派,是中医海洋中的一点水,而且是看得到,在太阳光的拆射下发光的海水表层,海水深处的水常人是不易见到的。深入中医就像潜水,毕竟会潜水的人是少数,那么大多数人是体验不到海深处的……
    火神派是中医调养性治疗中较有特色的一种理论,核心是扶正应当偏重抓那一个纲,才能最效张目问题。
    中医总纲是治,调养性治疗是一种治法,但现代社会对医疗的评价重点是解决疑难绝症上,因此,时代要求振兴中医必须有震撼性的业绩,那就是解决所谓的癌症问题!而在这个问题上用附子理论显然大有问题,因此刘力红很少敢触及此问题,这就是在门口张望,一只脚进一只脚出。评价刘力红是因为他的一段话,我不说一句,怕误了后辈人,其他几位不甚了解,也不愿评价。
总之,能从理论上并同时在实践中解决现代绝癌的一种者方可称入门,能解决多种绝癌的才可称登堂,能解决己有绝癌的才可称入室。否则,只能自弹自唱,曲高和寡,老外们更是耸耸肩,摊摊手而己。
    至于您问:大师你及你的师父有这样的水平,为何不出来造福人类的问题,您可能没仔细看所有的帖子,如果没有大量的实践怎敢在此说三道四呢?!否则万一有不相信中医能治绝症的人跳出来,要看大量实例,而我们又是放空炮的,那今后还能上网论医?
    那么为什么不广开门户济苍生呢?我的帖子中讲了一个个与一批批,知名者与老百姓的关系问题。您可查看并提宝贵意见。
    此外,网络治病有违中医望闻问切原则,弊端明显!三七先生热心且有技,结果遭非议,此为实鉴矣!
    希望今后不要发短信,还是发帖子,以免回复延误而失礼。

推荐书目

作者: Dracon    时间: 2007/5/23 13:40
可能我说的不够清楚,现在中医书籍很多,可以说流派给人的感觉也很多,没有一种比较统一的对理法方药的解释,各个名医家都有自己的领悟,那么该着重学习哪些先人(比如:郑钦安/黄元御/等等)的著作才合适呢?对于初学者希望大概有一个方向,清晰一些.谢谢,阿弥陀佛.

作者: 天台无意子    时间: 2007/5/23 17:11     标题: 回复 #244 Dracon 的帖子

你举例的二位名医的书我都没有读过,知道他们二人的基本观点。我师傅不让我们读,他说学医五年以后才能读这些书。又说现代人从小吃西药,病的假象多,古医缺乏这方面实践,先读他们的易拘泥。且给皇家治病的高手少,凡医多。我们还是看上帖所说的书。
   
你是小心稳步之性,还是要读这二位的,从黄元御的《四圣心源》开始,因为他的书是逻辑性最好的,一看就明白。然后再读他的《长沙药解》建立初步的中药理论。黄元御擅长五行理论。《郑钦安医书阐释》这本书其实是郑钦安的三部医书的合订本,由唐步祺阐释。郑钦安擅长阴阳理论模型。至于《伤寒论》在《郑钦安医书阐释》和黄元御全书中,他们二位都为其作过注,看着更方便些。直接读无注的原本,对初学者肯定不行。黄元御考授御医,曾侍从乾隆帝南巡,御赐妙悟岐黄匾额。

 

作者: 天台无意子    时间: 2007/5/24 21:58     标题: 回复 #286 医海无涯 的帖子

我师傅不让我们读,他说学医五年以后才能读这些书。又说现代人从小吃西药,病的假象多,古医缺乏这方面实践,先读他们的易拘泥。且给皇家治病的高手少,凡医多。如果一定要读,从黄元御的《四圣心源》开始,因为他的书是逻辑性最好的,一看就明白。然后再读他的《长沙药解》建立初步的中药理论。黄元御擅长五行理论。《郑钦安医书阐释》这本书其实是郑钦安的三部医书的合订本,由唐步祺阐释。郑钦安擅长阴阳理论模型。至于《伤寒论》在《郑钦安医书阐释》和黄元御全书中,他们二位都为其作过注,看着更方便些。直接读无注的原本,对初学者肯定不行。黄元御考授御医,曾侍从乾隆帝南巡,御赐妙悟岐黄匾额。

 

作者: 天台无意子    时间: 2007/6/12 21:26


QUOTE:

原帖由 医海无涯 2007/6/12 21:42 发表
只看二便,那么说只要带着点黄色的就是热吗?透白就是寒吗?但寒症的大便也有干燥的呀,这又怎么看呢?五行书看谁的好.
   
我原来问了有好多次了,药物依现在所有病来看,掌握多少种就够了.不是专门研究药物学的就不用 ...


回复:
大便黄、松、成形为正常,但不可拘泥,要问食物种类,如食糯则粘,食血则暗等等;小便白而微黄且顺长为正常,但次数多少,前后段清浊亦要分析。
实际上,你问的这些,在中医书上都写得很清楚,用词也比我规范。
五行书都一样,你只看基本原理就可以,各家评说以后再看,学五行重在联系世间万物,见物归五行论生克,则每日有得。
你问:药物依现在所有病来看,掌握多少种就够了?这我以前己说过,你回头再看一看。总之,一个人习惯常用的也就是几十种,如火神派常用的也就是二十味左右。但是,那是长期行医后形成的个人认识和偏好。
初学者,还是要博览,才能比较,也就是哲学上的量到质的变化过程。
建议三本药书:《本草纲目》《本草拾遗》《本草备要》。

 

作者: 天台无意子    时间: 2007/7/4 18:38

QUOTE:

原帖由 banxian 2007/7/4 15:39 发表
天台无意子师兄你好,小弟是中医学院刚毕业,水平不高,请师兄介绍几本有见地,对临床有帮助的书,现代古代的都行,顺便讲一下该如何阅读.我想我们很多人都存在这个问题:阅读古书时意思是明白的,但读完后总感觉更没读 ...


    中医学院的书不是毕业了就可以不看,象《中医基础理论》《生理学》之类看一百遍都不多,而阴阳五行这一章更是要熟记并运用到藏象、气血津液、经络、病因、病机等的分折上去。
    把这个玩熟了,任何变化均不离其宗,复杂问题就会简单化。就不会拘泥于理论,就会懂得:水无常形,兵无常势的用药、治病道理。
    现代人的许多病是现代条件下的新病种,有的是西药制造的新体症,古人没碰到,也就没有实践。
中医是建立阴阳学说的基石上,以实践验证为材料而提升的系统论。因此,怎么变,都在阴阳二字中。
    当然中药是要下苦功记的,中药是武器,不会用武器还能打仗吗?
    此外,《黄帝内经》也要反复温故知新,那的确是本好书。
    厚书本要越读越薄,治病用药要越用越简单。
    慢慢的你就会明白:头痛医脚的道理

 

作者: 天台无意子    时间: 2007/8/9 20:17


QUOTE:

原帖由 求学 2007/8/9 18:04 发表
无意子老师您好!观帖以数日,几乎每天都来,从中不仅学到很多知识,也从内心敬佩先生的为人;医术;精神。也可为:用心良苦啊。我是一位中医初学者,一心想把中医学通,学精,在发扬。只是末学愚笨,进度很慢, ...


我师父说在他学中医的那个年代,信息闭塞,拜师之路有如万里长征,求知之道有如古之蜀道,可谓千辛万古,受尽磨难。
现在条件好多了,大家可以在知识海洋中畅游。那么为什么成才成气候的少呢?因为一看见海就一头扎下,满眼所见皆是会游泳的人,难以辨高低,难以分深浅。因此先在岸上观察,认准了再拜师学艺,这是比较快的捷经。
如果自学以《中医基础》《中医诊断学》《中药学》三本为主,同时学易经和阴阳五行学说,以易经和阴阳五行为纲,上面三本书为目。

 

石梁飞瀑发表于 2008/10/22 19:30 

陆锦川先生的中医望诊相法可以参阅。

 

中药药性

#747作者: 医海无涯    时间: 2007/6/14 21:01

谢谢你的指教,我手里正好有本<本草备要>.我看了些讲药的,说想快点掌握药物,可按每种药入那经和脏来把药物归类来学,这样那脏那经有病在这些药里去找.这方法可靠吗?

   我在你前面的贴中看到你说没有学脉,只学了望诊.那你觉得你学的望诊能看出现在的病吗?准确度高吗?是以那本望诊书为基础的学的.

 

#758作者: 天台无意子    时间: 2007/6/15 15:14

这方法太慢,还是直接记用途,以后再归经。

     望诊正规专门的书我没看到过,野书很多,要自己鉴别。

     不过望而知之是上工之术,必先练习内功。

     6月13展元公司丁董事长通过朋友找一老者看病,刚坐下,老者就说:“你不用讲话,我告诉你:你有二个病,引起二个不舒服……”。丁当场就傻眼了,因为,至少其中一个病是当天上午查出,而且还来不及告知其他人。我录下了这段对话,还有记者在场。

     现在这种形势下,要振兴中医必须事事留实据,否则,连中医界都有很多人不信呢!

     望而知之一时间也说不明白。您还是按老规矩一步一步走。

作者: 天台无意子    时间: 2007/6/15 22:44
QUOTE:

原帖由 医海无涯 2007/6/15 22:09 发表
每种药都写有功能和主治,这怎么区别.
   
按步来的话那就是要学脉法了,我感觉脉法不经过亲自按无数人的脉不可能学得成.舌诊倒还相对容易些,因它已表现出来能一看就知,但好些杂病好像看不出来.是这样吗?


每种药都写有功能和主治,这怎么区别.但你只要认真看就能区别。
你可以把各本书都摊在床上,都翻到同一种药名,反复认真地看,一天一味,一年365味。你不要怕吃苦,我们跟这个师父之前,原来几个师父要求很严格,每天都要考问。
这个师父看我们己有点基础,就让我们看兵书,看长征和三大战役的碟片,学木匠、泥水匠、电工……,带我们看山川、河流,站阳台上看街上行人……,长假时带我们到各佛教圣地与方丈闲聊,到道观看人家打坐。
现在才明白万法归一,千技同道,百理相通。
学脉理贵用心听脉,看舌苔要先根部,次二侧,再舌面,后舌下。这些都是前师所授,供你参考。
下一阶段我比较忙,你的提问我不一定全复。请谅解!

 

作者: 天台无意子    时间: 2007/5/23 09:39     标题: 回复 #223 齐云剑仙 的帖子

你也知道中药的气味即指四气、五味,四气,即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这是从药物作用于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如石膏性寒、附子性热、桂枝性温、葛根性凉等,此外,有些寒热之性不显的平性药,如甘草等及微寒、微温药等也未越出四气范围。五味指药物的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中药色质气味是中医学理论的基础,也是中药药性理论的精髓,是中药复方调配的科学内涵。遵循中药色质气味的基本理论遣方用药,就能提高中药的临床疗效。

作者: 天台无意子    时间: 2007/5/23 09:53     标题: 回复 #223 齐云剑仙 的帖子

一些中医往往告诫老年人:年纪大了,多吃点儿苦的,去火;少吃甜的、咸的。很多老年人多吃苦、少吃甜、少吃咸。身体并没见好?其实,酸苦甘辛咸这五味,对不同的人的多寡、作用不尽相同。长寿老人中,有的特别爱吃糖、有的特别爱吃咸菜、有的特别爱吃辣椒,人家怎么什么病没有而成寿星呢?有一个基本道理:五味不是绝对的,因人而宜。联系到非常道,非常名的哲理就一通百通了。回到现实来论,苦是去火通心,热病体质的人体内多火,用苦寒药,大多有效。但老年人大多不能用苦寒药。中医自古有黄连、黄柏、黄芩把眼睛吃瞎的例子。你细想一下,去火清火降火之药,怎么会把眼睛吃瞎呢?我先不讲,你考虑一下拿个道理,我们再探讨。

作者: 梧桐子    时间: 2007/5/23 16:45
无意子老先生论的医理真是大道无形!!!
     
根据您老的建议,我查了资料,也问了老师,得知一分津液得一分生机的道理。人的身体关键在于护阴液,保元气。阴虚之人,苦入化燥,反而伤阴。

作者: 天台无意子    时间: 2007/5/24 09:14     标题: 回复 #247 梧桐子 的帖子

你们讨论的很对,老年人的确大多阴虚,得的内科常见病大多为虚症,这也是一些中医派别论治的基本判断。而苦入口化燥,反而伤阴。
   
道家南宗派养生讲性命双修,在命功修为阶段特别讲究有一分津液,得一分生机。老年人保健的关键在护阴液。
   
还有些中药具有涩或淡味。其中辛有发散、行血之功效,多用来治表证;甘有补益、和中等作用,用来治疗虚证;酸有收敛、固涩作用,多用于治疗虚汗、泄泻之类病证。咸有通便泻下及软坚散结之功用,常用来治疗有肿块症状的疾病,亦可消除痰火结核等。涩具有与酸味中药类似的功用。淡味有利尿作用,对于水肿、小便不利疾病有功效。苦味有泻火解毒和化湿作用。

作者: 天台无意子    时间: 2007/5/24 09:19     标题: 回复 #247 梧桐子 的帖子

对中药气味作用的阐述最早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说明了辛、甘、淡味具有发散渗利作用,为阳;酸、苦、咸味具有渗吐泄降作用,为阴。故《神农本草经》指出,药物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寒凉属阴,温热属阳。
   
而气味药(此处要明辩此气非四气)是通过呼吸和透皮吸收,起到疏通经络、调节气血治疗作用。如用雪莲花、红花、冰片等组方,将药物研磨成细微颗粒,做成药包式卫生垫和药栓,在古代就用于治疗女性疾患,特点是由于给药时间长,中药气味释放持久,在整个会阴部位形成的气味可升腾、扩散,直达宫腔。现在许多自称科研成果的这类用药,千年前农村妇女就懂!无非是说上一通科学唬头道理:什么改变内部环境,使病变区域形成保护层和治疗层,抑制细菌繁殖,对引起妇科疾病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病原微生物有效抑制率等等而己。实际不完全是这样,其中道理西医是永远不会明白的。

作者: 天台无意子    时间: 2007/5/24 09:47     标题: 回复 #247 梧桐子 的帖子

要注意分别闻得到的气味与中医讲的药性四气。药性四气是: 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其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而温与热,寒与凉则分别具有共同性;温次于热,凉次于寒,即在共同性质中又有程度上的差异。
   
对于有些药物,通常还标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等词予以区别。药物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芩、板蓝根对于发热口渴、咽痛等热证有清热解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寒性。反之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而上,如附子、干姜对于腹中冷痛、脉沉无力等寒证有温中散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热性。在治则方面,《神农本草经》云: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素间.至真要大论》云: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这是基本的用药规律。但不可拘泥,特别要注意现代人的假症和夹杂。能辩假,能分夹杂的主次、内外、缓急、轻重,方可有望成为良医也!

作者: 天台无意子    时间: 2007/5/24 10:13     标题: 回复 #247 梧桐子 的帖子:每个中医院里全是扁鹊、华佗在上班

此外,还有一些平性药,是指药性寒、热之性不甚显著、作用比较和缓的药物。其中也有微寒、微温的,但仍未越出四性的范围;所以平性是指相对的属性,而不是绝对性的概念。
   
我跟随师傅学药性,他老人家从不和我论上述这些道理。我们至今不明白,我们认识的许多植物他根本就不认识,可是他看一看、摸一摸就能准确说出这种植物的治疗用作!据他讲,任何植物均可用五行、阴阳、天干、地支去对应。我们这弟子也只能附和点头,但也真的是一头雾水,至今不明白道理。
   
难道中医药学科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还有一部分消隐的知识?他的学、用方法论既简洁又实用?有些话本不该对初学者说,但出于对振兴中医的责任感,我还是把我师傅的胡说八道供出,供有智者领悟。秦师曰:上下五千年,名医辈出,书籍堆山,如若按现今要求培养中医,那每个学生均需读五千年的书,未等读一半书,则自己先倒下,还论什么治病救人?!秦师又说:若扁鹊、华佗、葛洪、孙思邈等先辈生于现代,如像现在这读书学医,那么,他们肯定是庸医!他们的名字不可能在今后的千年医史上出现。当我急得问他:师傅!你究竟要我们怎么学?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办呀?秦师笑答:我无法回答!如果每个学中医的人都能悟出其中道理,那么每个中医院里全是扁鹊、华佗在上班罗!傻孩子!

作者: 天台无意子    时间: 2007/5/24 10:21     标题: 回复 #247 梧桐子 的帖子

辛:有发散、行气、行血作用。一般治疗表证的药物,如麻黄、薄荷,或治疗气血阻滞的药物,如木香、红花等,都有辛味。
     
甘:有补益、和中、缓急等作用。一般用于治疗虚证的滋补强壮药,如党参、熟地;和拘急疼痛、调和药性的药物,如饴糖、甘草等,皆有甘味。甘味药多质润而善于滋燥。
     
酸:酸有收敛、固涩作用。一般具有酸味的药物多用于治疗虚汗、泄泻等证,如山茱萸、五味子涩精敛汗,五倍子涩肠止泻。
     
涩:与酸味药的作用相似。多用以治疗虚汗、泄泻、尿频、精滑、出血等证,如龙骨、牡蛎涩精,赤石脂能涩肠止泻。
     
苦:有泄和燥的作用。泄的含义甚广,有指通泄的,如大黄,适用于热结便秘;有指降泄的,如杏仁,适用于肺气上逆的喘咳;有指清泄的,如栀子,适用于热盛心烦等证。至于燥,则用于湿证。湿证有寒湿、湿热的不同,温性的苦味药如苍术,适用于前者;寒性的苦味药如黄连,适用于后者。此外,前人的经验,认为苦还有坚阴的作用,如黄柏、知母用于肾阴虚亏而相火亢盛的痿证,即具有泻火存阴(坚阴)的意义。
     
咸:有软坚散结、泻下作用。多用以治疗瘰疬、痰核、痞块及热结便秘等证,如瓦楞子软坚散结,芒硝泻下通便等。
     
淡:有渗湿、利尿作用。多用以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如猪苓、茯苓等利尿药。

作者: 天台无意子    时间: 2007/5/24 10:24     标题: 回复 #247 梧桐子 的帖子:毕业后再寻比我更土的学,一定会得真传的

由于每一种药物都具有性和味,因此,两者必须综合起来看。例如两种药物都是寒性,但是味不相同,一是苦寒,一是辛寒,两者的作用就有差异。反过来说,假如两种药物都是甘味,但性不相同,一是甘寒、一是甘温,其作用也不一样。所以,不能把性与味孤立起来看。性与味显示了药物的部分性能,也显示出有些药物的共性。只有认识和掌握每一药物的全部性能,以及性味相同药物之间同中有异的特性,才能全面而准确地了解和使用药物。
   
好了, 梧桐子:我们的讨论到此结束,许多秘方秘法是不能公开的,中国的东西损失太多了。反正你也是写写论文,毕业后再寻比我更土的学,一定会得真传的。

 

作者: 成空    时间: 2007/5/28 01:14

老师,我是初学者,看到这里就象以前读书听到老师提问一样,所以把我的想法回答一下,您看对不对。
肝藏血,开窍于目,倾泻寒凉药吃久了,容易伤肝,使肝不能藏血,所以最后伤目,以至于眼瞎.

另外,老师关于华佗,扁鹊的那句评论,是不是意思说:神医是天生的,求不来。有点被打击,呵呵,毕竟,我是想通过学习能够为身边的人解决一些病痛。当然,我不指望能成神医,能够成医就阿弥陀佛了。

 

作者: 天台无意子    时间: 2007/5/28 09:49


对第一个问题,我个人认为只说对了一部份,因火热亦伤肝目,我以前曾见一壮汉新婚七日,食老母鸡炖补品,隔日即双目失明,后用药调理月余始见物,此即一例也。
      
但是,无论那一种伤,内因是决定因素。实热凉之,真寒热之,夹杂分主次,缓急分轻重……
      
大家都在不断学习和探索中,许多事也不是老祖宗说了就封顶了,就像吸冰毒造成的体症,用常规的中医辩证很难解决问题,而在中医辩证的原则下运用娇弯必过正之机械材料力学原理,解决起来就容易的多。
      
这也是回答你的第二个问题了,为什么单钻中医成不了出众的中医。学中医必须有海纳百川之容,也要有海纳百川的条件和机遇。历史的时空交汇点巧汇于谁,且此人又具体这种海涵,则神名之医出,二者缺一而不能。
      
但没必要先设定要成为名医,就如红军长征之初目的地未定,各走各的,在长征中应时、应地制宜,应势调整,如高山流水,以水无常形而到处成形之性,终归大海。
      
用药如用兵,兵无常势故能披糜。道理通药理通,道理不明,具体的东西读的最多也无用;反之,则能读而用,学而用,积少、小为厚大,于不知觉中成就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