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鉴塘先生谈太极拳

 yuanyi 2010-10-25
尚济

原载于《武术健身》杂志1988年第三期

     张鉴塘又名张健堂,河北祈州(今安国县)人,生于1872年,卒于1946年。少时,东渡扶桑,专攻医学,归国后任京师医科大学(北京医学院前身)教授。先生因患肺结核,医治无效,经友人介绍到张占魁先生处学拳,得以痊愈,对中国武术产生了极大兴趣。三十岁丧偶未娶,以全部精力致力于内家拳之研究。孤身一人,寓居于陶然亭佛寺中,日与老僧谈禅。对形意,八卦,通背,太极......诸拳种及长,短器械,研究颇深,尤精于太极拳与佛家气功。其居室中唯有八仙桌一个,木椅两把,蒲团一坐,并无床榻与卧具。夜不卧寝者,二十余年。其所传《古太极四十三式》,《奇门十三剑》与《太极球游身八式》堪称三绝,在北方武林中,颇负盛名。先生在授徒中,对太极拳颇多精辟的论述。今略举数端,供同好者参考。

一.“太极”与“太极拳”

     《周易.系辞传》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又云“一阴一阳之谓道。”明末太极拳名家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一开始便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屈就伸......。”《朱子语类.卷九四》中说:“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可见太极是一种哲理,其核心内容是阴阳学说。阴阳代表着一件事物的两个方面,它们既互相对立,又互为依存。阴阳的对立,统一和转化,是天地间一切事物生长,变化的根本。所以太极之理,也就是阴阳对立,统一和转化之理。太极拳运动的特点以及其在技击上的应用,都是以太极哲理为基础的。其走架中的进退,顾盼,长短,高低;发劲中的虚实,横竖,蓄发,刚柔;内气运行中的起落,伸缩,团聚,开合,以及绵绵不断的弧形运动,小圈变大圈,大圈变小圈,无一不是阴阳对立,统一,转化的矛盾运动。一言以蔽之,一动一静,一开一合,太极拳之妙尽在其中。是故太极拳决非一般武术套路之可比,它是以《周易》的阴阳学说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哲理深奥,内容全面,处处符合于天地万物生化之道,是一种非常科学的运动形式,和其他体育运动相比,具有其特殊价值。

二.太极拳的锻炼方法

     太极拳不仅是武术技击,而且是养生大道。要想得其全体大用,必须按部就班,刻苦研练,持之以恒,不能寄希望于一蹴而成。其锻炼的内容有炼形,炼精,炼气,炼神四个方面。其功夫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收效由小到大,由局部到整体。其过程大体可分为三层不同的境界。针对每层境界之特点,又各有其不同的练法。

     第一层境界,是太极拳的筑基阶段。也叫知己的功夫。俗话说“根深则叶茂,本固而枝荣。”这层功夫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这一层次的锻炼,使精神意识,内气运行与外形动作达到初步的协调统一。四肢运动既能从其规矩,又能顺其自然,以内气之起落鼓荡,带动外形之进退转换,作到意动,气动,形随。这也就是拳经上所说的“神帅气,气帅形,形随气腾”。为达到这一境界,在锻炼之初就要求意静,形正,气顺。意静,是指排除一切杂念,集中精神致力于练拳,以一念代万念,也就是孟子说的“必有事焉而后正。”“静”,是太极拳的重点要求,能静才能肢体松而不懈,能松才能气沉丹田,能气沉丹田动作才能实而不浮。形正是指形体姿态要合乎规矩,也就是要合乎“头顶,项竖,沉肩,坠肘,拔背含胸,松腰塌胯,提肛虚步......”等要求。外形与内气是息息相通的,外不乖于形式,才能内不悖于神气。“中”为太极之根本,必须立身正中,不偏不倚,不仰不俯,内气才能自然流通,毫无人为助长之势。舌低上颚,呼吸纯任自然,内气要自然而然的起,伏,鼓,荡,循行于经络之中,深,细,匀,长,周流不息,没有剧烈之动作,没有淤滞之干扰。最忌烦燥,燥则心动,心动则气散,气散则神乱。“气以直养而无害”,乃是太极拳之精髓。走架时,动作要缓慢,柔和,开展,又要沉实有力。好像全身沉浸于深水或泥浆之中,每一动作都要克服相当的阻力,既要用力又不能笨拙僵硬,而是以意行气,以心使身,绵绵不断地推动肢体运动,如同缓缓将泥水推开一般,在神气上也要表现出来。有时走起架子来显得有些笨拙不活,这并不关紧要,形拙而意顺,不是毛病。如果过早地追求轻灵,往往会偏于轻浮,将导致根基不固,长期不能进步。

      经过第一阶段刻苦锻炼,达到一定水平后,便应有意识地向第二层境界转化。由对“气”之锻炼而产生了“劲”,逐渐“懂劲”,在运动中渐渐学会了“换劲”。“劲”与力虽然相关,但它不同于力,比力要复杂得多。如果想勉强用现代物理学来解释,可以近似地说“劲”是大小和方向不断随客观形势之变化而变化着的“空间力螺旋”。“劲”的基础是气,是通过以意念控制形体的锻炼而获得的。体为形之本,气为体之充,劲为动之基。由于懂得了劲之转换,在走架中能体现劲的作用,因而便形成了动作中的“气势”,看起来虚灵于中而威严于外。意念也便能与气相合,化而为神。神,势,劲三者合而为一。动起来圆通活泼,柔顺似水,然而气势雄伟,如北风卷地,百草俱折,铁马金戈,威不可挡。虚实变换既明显而又迅速,虚虚实实,断而复连,个中趣味,非道中人不可知也。此一阶段的锻炼方法与在前一境界中者,也有所不同。这时渐渐进入了“紧凑轻灵”阶段,故而要虚实分明,开合有效。一举一动,一行一止,都要集中全副精神,凝神于“天心”,从意念而眼神而躯干四肢,都要完整一气。默运神光,锋芒不露,动步不动心,动身不动气。盖因心静而后步能坚,气敛而后身能稳。一招一式,虽是自己走架,而意识上犹如置身于群敌之中,虚灵警惕,普照周全。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动作虽缓而不散,肢体虽松而不懈,处处作到我意在先,以虚灵为主。这一阶段练的是致用之功,能否临危不乱,克敌制胜,全系于斯。

      到第三层境界,是太极拳的高级阶段。人的精神气质通过锻炼而得到变化,复其本来自然之真,进入了“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能够“致虚极,守静笃”。还我本来之真心,空空洞洞,至虚至无,而在虚无中出现一点生机,即所谓先天真一之气。此气不有不无,非色非空,活活泼泼,即佛家所说的“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是谓真空”。神意统一,形与势合,气与劲合,虚灵之极,能完全适应客观形势,顺乎自然之感应而作出动作,达到了拳经上所说的“不见而章,无为而成,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可算是真正进入了自由王国,练功之时,手足动作,仍要按规定的形式去作,全身彻底放松,毫不用力,心中空空洞洞,静无一物,周身上下,内外,全用真意,纯任自然虚灵之体,再萌动练去。所用之劲,若有若无,虽实而若虚。如同悠游于水面之上,借水之浮力,随水波之起伏而漂浮,荡漾。对腹内之气也不要着意,仍是若有若无,意在积蓄虚灵之神。以后天的形式,法则,去发挥先天之真意,无形无象,无声无臭,才能发出太极拳的“内劲”来,口似开非开,似合非合,舌低上颚,鼻吸鼻呼。呼吸虽有而若无,绵绵若存,勿忘勿助。如此一步步作去,渐渐地就达到了形正而松,势圆而展,形势相合,全体透空,形气相依,神形俱妙。意与气高度统一,行气与走劲运化平衡,在应敌技击中便可得其出神入化之妙用。从生理上看,人体内环境得到了高度协调;内环境与外环境之间得到了动平衡,这也就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健身怯病,延年养生的宏伟效果。

三,太极拳在技击上的特点

      太极拳在技击应用方面,有许多独特之处,这在许多有关太极拳的论述中,都有详细说明。归纳起来可以从三个方面说明。(一)以静制动,似缓而疾,后发先至;(二)舍己从人,不丢不顶,随屈就伸;(三)发劲刚柔相济,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

      惟其心静,才能正确,及时地判断对方劲路的来龙去脉,乘其隙而蹈其虚。惟其能静,才能全身放松和意气相随。意气相随则能“气贴背”,气贴背而后能“转斗”,能松肩,松肩而后才能“出劲”。惟其静,才能在双方搏斗的纷乱局面下,作到我心不乱,我气不散,我手脚动作有章。所以“动,静皆静”乃太极之大本。舍己从人即自己无一毫主观之意,一切动作能百分之百地顺从客观形势的需要,并无一丝勉强之处。自己立身中正,好像一个三相陀螺,对方稍一碰我,我便随对方之来力而旋转。旋转的方向和快慢,完全依对方来力之大小和方向而定,使对方无所着,引对方失去中心而被跌出去。或在对方失中的瞬间,我顺其势加一个力(即所谓四两也),则对方将跌出更远。所以必先能舍己从人,才能够四两拨千斤。发劲进击时,须要刚中寓柔,柔中含刚。刚是为了发,柔是为了变,变之目的仍是为了发。打败对方时,从整体上讲大致可分两种情况:一是如上所说,在对方失中而有倾倒趋势的情况下,顺其势而击出之;另一种是对方身强力猛,我避其锋而“引劲落空”,在对方旧力已尽换劲未生,或新劲将出而未发之时,速以我劲接住彼之劲,不先不后,对准方向,照直而去,意气劲三者相合,如泉涌出,一击便可将对方发出甚远。这两种情况都叫“借劲使劲,四两拨千斤”。发劲刚柔相济和动作舍己从人,看起来象两个问题,其实还是一回事,是密切相关不能分割的。必先作到形气相依,大气鼓,荡于内,肢体运动于外,外形上换招,而劲由内换,动静,开合,互为补充,然后发劲才能刚柔相济;能刚柔相济,动作才能旋转自如,无不得力。而后才能周身一家,神不外散。而后才能得机得势,舍己从人,最后才能引劲落空,四两拨千斤。

      由以上两个特点,用起来便有打法,拿法和掷法之分。打,是以拳,脚,肘,膝,肩,胯,头,臀等打击对方,之使失败。拿,是在得机得势时,将对方擒住使之不能抵抗而失败。掷,就是在我顺人背时,将对方撂出去。不论用哪种方法,都必须以听劲,化劲为基础。能粘而后能听,能听而后才能谈化。对方微动,我即听知,随即先动而化之拿之打之掷之。如对方不动,我便引之使动,待彼微动,我便先动。化劲多走弧线,发劲多走直线。化与发经常是寓于同一动作之中,互为补充,方能得太极之妙用。最后还应着重说明:练太极拳者应多向内追求养气之功,其目的是为了延年养生,并不是为了打人制胜。也可以说“养生”是本来的目的,其能够克敌制胜是自然而然随之而来的“副产品”,望学者万勿本末倒置,舍本而逐末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