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引导儿童学会积累写作素材的策略研究

 西溪凤尾竹 2010-10-25

引导儿童学会积累写作素材的策略研究

浙江省金华市西苑小学 张国良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的“粮草”和“米”又是什么呢?写作素材是也。因此,积累写作素材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基础,帮助儿童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位置观察社会,用不同的方法发现、搜集和整理素材,既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提高学生素质、面向未来教育的一项长期任务。

目前,小学生中对作文不感兴趣或害怕作文的还是为数不少,究其原因主要感觉没东西好写。因此不少学生为了应付只能胡编乱抄,写作内容虚假、空洞、乏味,作文中常常出现“假”、“大”、“空”、“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另据中央教科所课题组的一项调查分析表明,当前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是,教师命题,学生苦于“无米下锅”,这种做法使学生作文水平难以提高,以致作文兴趣逐渐淡漠。

有鉴于此,我在多年的作文教学中对如何引导儿童学会积累写作素材进行了大胆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策略之一:开展活动摆素材

小学命题作文要求学生所写的内容一般都是学生所熟悉的,但很多时候学生对原很熟悉的活动却感到没什么可写,或者无从下手。于是,我经常选择各种活动场景,让学生亲临其境参与体验,在活动中引导观察、加强指导,从而积累写作素材。

一是开展校内活动。在早会、班队活动、体育锻炼、科技文体活动、学校传统活动等活动课中,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文艺、体育、科技活动和校内劳动实践。我曾在班上组织学生进行家务劳动竞赛,要求学生从家里带来炊具,到附近的菜市场买来蔬菜。全班学生分成四个大组,分别进行切萝卜丝、拣芹菜、削马铃薯皮、炒鸡蛋比赛。每人三次看别人比赛,自己亲自参加一项比赛。比赛结束后,学生作文生动活泼、充满情趣。在让学生写一篇《我有一双灵巧的小手》的作文之前,我在主题班会上进行了“钉扣子”、“缝补丁”、“织毛线”等比赛,为学生积累了丰富的生活常识和写作素材,待到写作时就会“言之有物”,而不会成“无米之炊”。如《第一次放风筝》、《种树》这类作文,假如不让学生亲自实践,他们理不出头绪,也谈不上感受。另外如《玩捉迷藏游戏》、《课间十分钟场景描写》也是如此。

二是组织校外活动。在作文训练过程中,我有意将学生的视线从校内引向校外,引导学生不断走出校门,去寻找写作的“活水”。如,利用双休日和结合学校大队部组织的野外活动,带领学生走上田间地头,参观工厂车间,调查婺江水质,考察文物古迹……通过系列活动,扩大了学生的写作范围,大大丰富了写作素材。

以上所述的各类写作实践活动,从参与活动的主体来看,可分指导型和自能型:指导型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去调查访问、旅游观光、劳动体验等;自能型则主要是指学生亲自参与且较随意地参与活动,它所体现的是个人动眼、动脑、动手、动口、动笔的活动过程。从活动组织的形式来看,作文活动课又分为集中型和分散型:集中型指以学校、年级或班级为单位组织的参观、竞赛、劳动等,分散型指以小组或个人形式搞的采集、摄影、办小报、做家务、自理劳动等。开学初,我曾采取集中型的写作活动形式,带领全班学生通过集体搜集资料、调查访问,拍照片,了解家乡近年来在交通设施、城市建设、街道面貌、家庭生活等方面所发生的变化,完成了一篇习作。而在“五一”长假期间,我则给学生布置分散型的活动,要求个人在长假期间至少参加一项社会实践,可以是参观访问,也可以是劳动体验,以日记、作文或调查报告等形式,写出一篇自己觉得最为满意的习作。

在开展各类作文实践活动中,我们首先应端正以下几条认识:一是要克服学生的心理负担和作业负担;二是不能在活动前大加强调,而在活动中不加具体指导;三是活动不是单纯的为作文而活动,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走向实践,关注学生在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独特体验,从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策略之二:留心生活挖素材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留心生活是充实学生作文素材的源头。教师必须树立大语文教学观,事事都在作文,时时都有作文,四季变化皆可入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学生的思维往往局限于在家就是一日三餐,在校就是读书作业,两点成一线,视野狭窄,不能突破常规。事实上,我们所处的生活环境日新月异、丰富多彩,几乎每天都在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即使每天在往返于家庭、学校的路上,只要留心观察,写作素材就在身边。坑洼的小路变成了平坦的水泥路,路旁的荒地建成了幢幢洋房,破旧的房屋改成了气派的高楼,还有一根鱼刺、一盘棋局、一次改选、一场游戏,俯拾之间都是写作的素材。事物的多样性、复杂性、变化性决定了写作材料的丰富性,家务劳动、校园活动、走亲访友、兴趣爱好都是学生写作的好材料。这就得要求学生在生活中要常做一个“有心人”,用自己的“慧眼”细心观察,善于发现,学会思考。

本学期教育课上,我要求学生课间注意留心新学期学校里、班级里、同学中的新气象,新变化。第一堂作文课时,我布置学生写写感受,结果学生在作文中写出了:教室变亮了,操场变大了,饭菜更香了,校园更美了,同学关系更融洽了……学生由于平时的细心观察,写出了新的学期校园里所发生的一切变化,避免了文章的言之无物,而且培养了学生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捕捉美、记录美的能力。

策略之三:敞开记忆追素材

儿童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儿童的活动是有滋有味的,美好纯真的童年,快乐有趣的生活,总会勾起学生难忘的回忆和无穷的遐思。俗话说,有厚积就有薄发,但对于思想还很稚嫩的小学生来说,关键还得靠教师去启发和引导,从记忆中提取最有价值的生活素材来为我所用。小学生初学写作,也只有对粗糙散乱的生活材料经过自己大脑不断地储存、加工、筛选、整理,锤炼自己的思维,才能使写作水平逐步提高。其实,我们成人也都会有这样的感触,要将日常生活中的见闻行之于文,得有个从感受到理解的过程。一种感受在短时间内是很难使人意识到是珍贵的写作材料,经过一段时间,认识逐渐深化,才会如获至宝。因此,在教学中善于启发学生敞开记忆,像过电影似的从过去的岁月里追寻素材,把握素材,也是丰富学生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

本次新课改中重点提出了“信息素养”这一术语,其实质内容是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的基本能力,知道寻求、发现、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还有判断信息的能力。要使学生提高这方面的能力,在作文教学中就要善于引导学生从记忆中追寻素材,积累生活感悟。一次,我指导学生写《记一次愉快的劳动》的作文,我想到班里有不少同学都参加过校园植树绿化劳动,教学中我就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劳动,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在给学校“友谊林”施肥、除草、叶面喷肥等过程中你又学到了什么?在重点指导植树劳动后,还让学生根据自己独特的劳动体验,回忆阅读教学中的例文、课外材料,敞开记忆来提取素材,写出各类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作文。通过让学生追忆脑中贮存的生活场景后,再指导学生来写文章,这样就较为自然地把学生引入一个良好的写作状态,动起笔来娓娓道来,游刃有余,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策略之四:多读多听借素材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指导学生写作必须与阅读相结合。我们在重视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积累和捕捉素材之外,还要积极组织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吸收营养,拓宽知识层面,增强语言能力,丰富写作素材。平日我们常说:“作文功夫在文外”、“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小学生知识面和生活的接触面都较为狭窄,如果将阅读范围仅局限于语文课本,不去了解外面的大千世界,平时无积累,作文又何以倾吐?

因此,我在抓好课内阅读的同时,指导学生在课外多读书、多读好书。我在班级里设置了“小小图书角”,学生的图书写上名字后放入橱柜可供全班传阅,共享资源宝库。另有“读书写报栏”,及时更换报刊文章、抄写学生习作、张贴生活图片、提供时事新闻,以开阔学生视野。班里每月订阅适合学生阅读的杂志,部分家境较好的学生也可自行订阅,供大家传阅。同时在课堂上尽量挤出时间让学生扩大阅读,并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的优质资源让学生广博猎取。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学生要写“听到的”内容。小学生见识少,但淳朴好学,善于借他人之口丰富知识,既是生活的需要,又能促进读写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发展。平时,我经常组织学生访问身边的各行各业的专家以及向年长者咨询有关问题,并注意收集生动的写作语言,譬如“清明种瓜豆,立秋摘花椒,白露打黑桃,霜降采柿子,立冬打晚枣”的谚语,就生动表述了一年四季农作物的采摘情况。组织该类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又丰富了写作素材,可谓一举两得。同时,在班里定期开展读书心得交流、手抄小报展评、诗歌故事演讲、时事新闻播报、热点问题研讨、班级文刊编印等活动,及时了解与反馈学生在积累素材和表达语言方面的情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