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热学名词浅析

 茶香飘万里 2010-10-25
热学名词浅析

【热学】热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专门研究热现象的规律及其应用。对热现象的研究:一是由观察和实验入手,总结出热现象规律,构成热现象的宏观理论,叫做热力学;二是从物质的微观结构出发(即以分子、原子的运动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出发),应用统计方法去研究热现象的规律,构成热现象的微观理论,叫做统计物理学。它所研究的范围包括:测温学、量热学、热膨胀以及热传递等。若从广泛的涵义上,热学还包括其他有关热现象研究的热力学、分子物理学和热工学等分科。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研究对象是一致的,都是研究物体内部热运动的规律性以及热运动对物体性质的影响,但是研究的方法截然不同。热力学根据观察和实验所总结出来的热力学定律,以严密的逻辑推理来研究宏观物体的热性质,它不涉及物质的微观结构。统计物理学则从物质的微观结构出发,依据每个粒子所遵循的力学规律,用统计学的方法研究宏观物体的热性质。热力学对热现象给出可靠的依据,用以验证微观理论的正确性;统计物理学可深入探讨热现象的本质,使热力学的理论获得更深刻的意义。因此这两种方法,起到了相辅相成的作用,使热现象的研究更加深入。 

【热力学】它是研究热现象中物态转变和能量转换的学科。由观察和实验总结出热现象的规律,构成热现象的宏观理论。在19世纪中叶,焦耳等人通过多次实验,将热确定为能的一种形式,从而建立了热力学。热力学的研究是从大量经验中总结了自然界有关热现象的一些共同规律而得出热力学定律(即热力学第零、第一、第二和第三定律),用严密的逻辑推理来研究宏观物体的热性质及规律。热力学所研究的内容,在量子力学发展以前就有了一定的基础,故论及的系统及所持的理论均出于宏观的概念。主要探讨物质系统的平衡状态以及与平衡状态偏离不大的物理、化学过程,近年来,对非平衡状态过程的研究,亦取得一定的成果。热力学不涉及物质内部的微观结构,对热现象的本质亦不能做出解释,这是它的局限性,这些都需要统计物理学来补充、说明并加以发展。 

【统计物理学】是用统计方法研究由大量微观粒子组成的物质系统内部热运动规律及其对系统性质的影响。它是从物质的微观结构,即从分子、原子的运动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出发,来研究热现象的规律,构成热现象的微观理论。统计物理学的前身是气体分子运动论。统计物理学是从宏观系统内部的微观结构出发,根据微观粒子所遵从的力学规律,用统计方法,将系统的宏观性质及其变化规律推导出来。所以,统计物理学与热力学两者之间可以相互补充。19世纪在经典力学基础上形成了统计力学。在研究气体处于平衡状态下的性质方面取得成就,对热力学已经获得的结果,能从微观角度更深刻地加以阐明。以后,随着研究范围的扩展而取得统计物理学的名称。20世纪以来,由于发现微观粒子具有量子性质之后,在量子力学基础上形成量子统计物理。统计物理学对于许多涉及多体问题的学科都有重要应用。例如,在固体物理学、原子核物理学、物理化学和天体物理学等方面均取得巨大成就。在相变,超导性、超流性、等离子体等方面运用统计物理方法,于近年来亦有很大的进展。 

【热】热的概念来自人们对冷热的感觉。它是物质运动表现的形式之一。它的本质是大量的实物粒子(分子、原子等)永不停息地作无规则的运动。热与实物粒子的无规则运动的速度有关,无规则运动越强烈时,则该物体或系统就越热,温度也越高。热的另一种涵义是热量,热量是能量变化的一种量度。热量与温度的概念不同,不能混为一谈。 

【热运动】是物质的一种运动形式。宏观物体内部大量微观粒子(如分子、原子、电子等)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称为热运动。它是物质的一种基本运动形式。一个物体或某一系统在热平衡时的温度,取决于他内部微观粒子热运动的状况,热运动越剧烈,它的温度就越高。 

【热现象】凡与温度有关的物质系统性质的变化,统称为热现象。例如,物体吸热后温度升高,体积膨胀;水受热后变成水蒸气等,都是由于温度发生了变化,物体的性质也随着而变化,这说明热现象是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的表现。 

【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由人的感觉来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是建立在主观感觉基础上的。为了能客观地反映物体的冷热程度,人们引入了温度的概念。从分子运动论的观点来看,温度是物体内部大量分子无规则热运动剧烈程度的体现。它是物体冷热的内在根据,热运动越剧烈,物体的温度就越高。某一物体温度升高或降低,就标志  kT。式中k为玻尔兹曼常数,T为气体温度的微观实质是分子平均动能的量度。由此看来,温度是含有统计意义的,它是大量气体分子热运动的集体表现。对于个别分子而言,它的动能可能大于平均动能,也可能小于平均动能。但在温度一定时,它是一个确定的值。对于个别分子,说它温度是多少是没有意义的。 

【温标】温度数值的表示方法叫做温标。为了定量地确定温度,对物体或系统温度给以具体的数量标志,各种各样温度计的数值都是由温标决定的。为量度物体或系统温度的高低对温度的零点和分度法所做的一种规定,是温度的单位制。建立一种温标,首先选取某种物质的某一随温度变化的属性,并规定测温属性随温度变化的关系;其次是选固定点,规定其温度数值;最后规定一种分度的方法。最早建立的温标是华氏温标、摄氏温标,这些温标统称为经验温标。它们的缺陷是温度读数与测温物质及测温属性有关,测同一热力学系统的温度,若使用摄氏温标标定的不同测温属性的温度计,其读数除固定点外,并不严格一致。经验温标现已废弃不用。为了统一温度的测量,温度的计量工作中采用理想气体温标为标准温标。规定温度与测温属性成正比关系,选水的三相点为固定点。在气体液化点以下及高温下理想气体温标不适用,由于氦的液化温度最低,因此氦温度计有它一定的优越性。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的温标,是热力学温标。它的单位是开尔文,中文代号是开,国际代号是K 

【摄氏温标】是经验温标之一,亦称百分温标。温度符号为t,单位是摄氏度,国际代号是。摄氏温标是以在一大气压下,纯水的冰点定为0。在一大气压下,汽点作为100,两个标准点之间分为100等分,每等分代表1。在温度计上刻100的基准点时,并不是把温度计的水银泡(或其他液体)插在沸腾的水里,而是将温度计悬在蒸汽里。实验表明只有纯净的水在正常情况下沸腾时,沸水的温度才同上面蒸汽温度一样。若水中有了杂质,溶解了别的物质,沸点即将升高,也就是说,要在比纯净水的沸点更高的温度下才会沸腾。如水中含有杂质,当水沸腾时,悬挂在蒸汽里的温度计上凝结的却是纯净的水,因此它的水银柱的指示跟纯净水的沸点相同。在给温度计定沸点时,避免水不纯的影响,应用悬挂温度计的方法。为了统一摄氏温标和热力学温标,1960年国际计量大会对摄氏温标予以新的定义,规定它应由热力学温标导出,即t=T-273.15用摄氏度表示的温度差,也可用表示,但应注意,由上式所定义的摄氏温标的零点与纯水的冰点并不严格相等,沸点也不严格等于100。华氏温度计的冰点为32度,沸点为212度。 

【华氏温标】是经验温标之一。在美国的日常生活中,多采用这种温标。规定在一大气压下水的冰点为32度,沸点为212度,两个标准点之间分为180等分,每等分代表1度。华氏温度用字母°F表示。它与摄氏温度(C)和华氏温度(F)之间的换算关系为摄氏温标与华氏温标的各种温度计,在玻璃管中根据不同的用途,装有不同的液体(如煤油、酒精或水银),由于液体膨胀与温度之间并不严格遵守线性关系,而且不同的液体和温度的非线性关系彼此也不一样,由于测温物质而影响温标的准确性,为此这些经验温标已在废弃之列。 

【国际实用温标】从准确与实用出发,在1927年第七届国际计量大会上决定采用国际温标。由于科学技术不断地发展,工业生产上的需要,国际温标不断修改,目前所采用的国际实用温标,是1968年国际计量委员会对1948年国际实用温标(1960年修正版)作了重要修改而建立的。1968年国际实用温标选取的方法,是根据它所测定的温度可紧密接近热力学温度,而其差值应在目前测定准确度的极限之内。1968年国际实用温标在国际实用开耳文温度和国际实用摄氏温度之间是用符号T68t68来加以区分的。T68t68之间的关系是:t68=T68-273.15T68t68的单位如在热力学温度T和摄氏温度t中一样仍为开尔文(符号K)和摄氏度(符号)。常用的换算公式是T=t+273.15 

【三相点】亦称三态点。一般指各种稳定的纯物质处于固态、液态、气态三个相(态)平衡共存时的状态,叫做该物质的三相点。该点具有确定的温度和压强。物态叫做,通常物质是以三种形态存在。即固态、液态、气态,也可称为固相、液相、气相。物体的变化常叫做相变。或者说,在某一系统中,具有相同物理性质均匀的部分亦称为相。相与相间必有明显可分的界面。例如,食盐的水溶液是一相,若食盐水浓度大,有食盐晶体,即成为两相。水和食油混合,是两个液相并存,而不能成为一个相。又如水、冰和汽三相共存时,其温度为273.16K0.01),压强为6.106×102帕。由于在三相点物质具有确定的温度,因此用它来做为确定温标的固定点比选汽点和冰点具有优越性,所以三相点这个固定温度适于作为温标的基点,现在都以水的三相点的温度作为确定温标的固定点。 几种物质三相点的数据 

温度(K/压强(帕)

 13.84/7038.2 

 18.63/17062.4 

 24.57/43189.2 

 63.18/12530.2 

二氧化碳 216.55/517204 

 273.16/610.5 

【绝对零度】绝对零度是根据理想气体所遵循的规律,用外推的方法得到的。当温度降低到-273.15时,气体的体积将减小到零。若用分子运动论来解释,理想气体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由温度T确定,则可将绝对零度与理想气体分子停止运动时的温度等同看待。事实上一切实际气体在温度接近-273.15时,早已变成液态或固态,它的温度趋于一个极限值,这个极限值就称为绝对零度。绝对零度是温度的最低点,实际上永远也不会达到的。

【温度计】是测定温度的仪器之统称。利用物质的某一物理属性随温度的变化来标志温度。根据使用目的的不同,已设计制造出多种温度计。其设计的依据:如利用固体、液体、气体受温度的影响而热胀冷缩的现象;在定容条件下,气体或蒸汽压强因不同温度而变化;热电效应的作用;电阻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以及热辐射的影响等多种。一般说,任何物质的任一物理属性,只要它随温度的改变而发生单调的、显著的变化,都可用来标志温度而制成温度计。温度计的种类很多,如定容气体温度计、定压气体温度计、液体(水银、酒精、煤油)温度计、铂电阻温度计、温差电偶温度计、辐射高温计、光测高温计等多种类型。在我国气象上常将能自动记录温度变化的仪器称温度计。而对无自动记录装置的测温仪器称温度表 

【温度表】俗称寒暑表。我国气象上将直接能读取数值而无自动记录装置的仪器,统称为温度表。其种类甚多,如干湿球温度表、最低温度表、最高温度表、地面温度表等。家庭使用的温度表,系常见的一种两端封闭内径均匀的毛细玻璃管。封闭的下端是圆球或圆柱形,内注水银、酒精或煤油。由于温度的变化,液柱升降而伸缩。根据液柱顶端所在位置,即可直接读出标度数值。 

【水银温度计】它是利用水银热胀、冷缩的性质而制造的一种测温计。高温可以测到300多摄氏度。由于熔点关系,测量-30以下的低温时则不能使用。制造水银温度计,首先应选取壁厚、孔细而内径均匀的玻璃管,经酸洗等过程使管内洁净。一端加热并吹成一个壁薄的球形或圆柱形的容器。水银是在某种特定温度下注入球形容器与玻管之中,此时水银的温度应比以后所测之最高温度还要高些。然后用火焰将灌满水银玻管的顶端封闭。当水银温度降低时开始收缩,于是在水银柱的上部管内出现一段真空。温度计的定标分度,首先要确定两个固定标点,作为永不改变的标记。将温度计液泡部分,插入在一标准大气压下正在熔解的冰块中,当水银柱下降至某一处稳定时,刻一记号作为下固定点。然后再将温度计的整体,置于处在一标准大气压下的水蒸气中,当水银柱上升停在某一位置不动时作一记号为上固定点。此二固定点间的距离,称为基本标距。此标距的长短与温度计的管径以及液泡的容积有关。将这段标距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即为一度。在下固定点处标记号,在上固定点标100°记号。在熔点以下及沸点以上还可刻同样长的标度。刻在以下的标度,称为冷度,刻在以上的称热度。由于温度计的基本标度被均分为100等分,故称百分温度计,又称摄氏温度计。除摄氏温标外也有采用华氏温标的,此温标以32°为冰点,以212°为沸点,其中等分180个刻度。华氏温度计用字母F表示。两种温标关系为  水银温度计存在一定的缺点,例如,玻璃管的内径不可能完全相同,尽管每个刻度与每个刻度之间的距离相等,但由于管的内径不同,则每刻度之间水银液柱的体积并不相等,因而造成误差。

当玻璃管内水银受热体积膨胀的同时,温度计的玻璃管及液泡部分的玻璃也受热膨胀。结果所读出的只不过是水银膨胀数值与玻璃膨胀数值之间的差数而已。由于水银的凝固点(-38.87)与沸点(356.7)的关系,故它的计量只能在这个范围之内,可以测高温。若用以测低温,则必受限制。

【酒精温度计】构造与水银温度计相同,唯管内装有含红色染料的酒精,便于观察,此种温度计是用酒精为工作物质。因酒精的沸点(78)较低,凝固点在-117,因此多用酒精温度计作测低温物质。 

【煤油温度计】煤油温度计的工作物质是煤油,它的沸点一般高于150,凝固点低于-30。所以煤油温度计的量度范围约为-30150。因酒精的沸点是78,凝固点是-114,酒精温度计能比煤油温度计测更低的温度,但高于78的温度它就不能测定了。从中学物理实验室经常要测量的温度范围来看,煤油温度计比酒精温度计更适用。当学生看到温度计的刻度在100,却不加分析地把温度计说成是酒精温度计,这是错误的(酒精温度达到78就已经沸腾了,岂能有100的温度刻度)。目前中学实验室里所用的装有红色工作物质的温度计,一般都是煤油温度计,而不是酒精温度计。

【体温计】是测量人体温度用的温度计。亦称体温表医用温度计。体温计的工作物质是水银。它的液泡容积比上面细管的容积大得多。泡里水银,由于受到体温的影响,产生微小的变化,水银体积的膨胀,使管内水银柱的长度发生明显的变化。人体温度的变化一般在3542之间,所以体温计的刻度通常是3542,而且每度的范围又分成为10分,因此体温计可精确到1/10度。体温计的下部靠近液泡处的管颈是一个很狭窄的曲颈,在测体温时,液泡内的水银,受热体积膨胀,水银可由颈部分上升到管内某位置,当与体温达到热平衡时,水银柱恒定。当体温计离开人体后,外界气温较低,水银遇冷体积收缩,就在狭窄的曲颈部分断开,使已升入管内的部分水银退不回来,仍保持水银柱在与人体接触时所达到的高度。体温计是一种最高温度计,它可以记录这温度计所曾测定的最高温度。用后的体温计应回表,即拿着体温计的上部用力往下猛甩,可使已升入管内的水银,重新回到液泡里。其他温度计绝对不能甩动,这是体温计与其他液体温度计的一个主要区别。

【温差电偶温度计】利用温差电偶来测量温度的温度计。将两种不同金属导体的两端分别连接起来,构成一个闭合回路,一端加热,另一端冷却,则两个接触点之间由于温度不同,将产生电动势,导体中会有电流发生。因为这种温差电动势是两个接触点温度差的函数,所以利用这一特性制成温度计。若在温差电偶的回路里再接入一种或几种不同金属的导线,所接入的导线与接触点的温度都是均匀的,对原电动势并无影响,通过测量温差电动势来求被测的温度,这样就构成了温差电偶温度计。这种温度计测温范围很大。例如,铜和康铜构成的温差电偶的测温范围在200400之间;铁和康铜则被使用在2001000之间;由铂和铂铑合金(铑10%)构成的温差电偶测温可达千摄氏度以上;铱和铱铑(铑50%)可用在2300;若用钨和钼(钼25%)则可高达2600 

【分子物理学】物理学的一个学科。分子物理学从物质的微观结构的观点出发,研究气体、液体和固体的基本性质及其热现象的规律。如物体的体积,压强和温度之间的关系;物质的比热容;扩散、热传递、粘滞性等输运过程以及液体的表层性质,相平衡以及简单的相变过程。 

【分子运动论】分子运动论是从物质的微观结构出发来阐述热现象规律的理论,例如它阐明了气体的温度是分子平均平动动能大小的标志,大量气体分子对容器器壁的碰撞而产生对容器壁的压强。此外,它还初步揭示了气体的扩散,热传递和粘滞现象的本质,并解释了许多气体实验定律,分子运动论的成就促进了统计物理学的进一步发展。 

【分子】由化学键结合起来的单个原子或一组原子,它是物质中能独立存在并保持该物质一切化学性质的最小单位。例如,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H2O)。像氯化钠那样的离子化合物并无明显的分子结构。氯化钠一般写成NaCl,但氯化钠晶体事实上是由氯离子(Cl-)和钠离子(Na+)有规则排列。构成物质的单位是多种多样的,或是原子(如金属)或是离子(如盐类)或是分子(如有机物)。为了简化,在中学物理中,一般把构成物质的单位统称为分子。用油膜法可以粗略地测定分子的大小。分子直径的数量级是10-10。物理学中有各种不同的方法来测定分子的大小。用不同方法测出的分子的大小并不完全相同,但数量级是相符的。把分子看作小球,是分子运动论中对分子的简化模型,实际上,分子有它复杂的内部结构。

【阿伏伽德罗常数】是化学和物理学中的重要常数之一。1摩尔(简称摩,国际符号是mol)的任何物质,其中含有的粒子数相同。称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用“N”表示N=6.022045×10^23摩尔^-1。此常数系意大利化学家阿伏伽德罗发现,因而得名。知道阿伏伽德罗常数,可算出水分子的质量mH2O=3×10-26千克。阿伏伽德罗常数是微观世界的一个重要常数,用分子运动论定量地研究热现象时经常要用到它,它是联系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桥梁。这一常数将摩尔质量或摩尔体积这种宏观物理量跟分子质量或分子大小这种微观物理量联系了起来。因此阿伏伽德罗常数相当重要。上述为其精确值,通常可取作N=6.02×1023摩尔-1

【阿伏伽德罗定律】又称阿伏伽德罗假说。由压强公式和气体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与温度的关系,将得到气体压强的另一表达式:P=nKT。这一公式表明,在相同的温度T和相同的压强P下,任何气体在相同的体积内所包含的分子数都相等。这一结论叫做阿伏伽德罗定律。如在标准状态(大气压值为标准大气压,温度T273.15K)时,任何气体在13中含有的分子数都等于2.6876×1025/3。这个数值就称为洛喜密脱常数。由于1摩尔的任何气体所含分子数都相等,所以阿伏伽德罗定律也可表述为:在相同的温度和相同的压强下,1摩尔的任何气体所占有的体积都相同。这一定律仅对理想气体才严格正确。

【物态】亦称聚集态。是物质分子集合的状态,是实物存在的形式,在通常条件下,物质有三种不同的聚集态:固态、液态和气态,即平常所说的物质三态。固态和液态,统称为凝聚态。它们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平衡共存,也可以相互转变。例如,在一个标准大气压,0时,冰、水混合物可以平衡共存,当温度和压强变化时,该混合物可以完全变成水,或完全结成冰。除上述物质三态外,近年来我们还把等离子体称为物质的第四态,把存在于地球内部的超高压、高温状态的物质称为物质的第五态。此外还有超导态和超流态。 

【固体】凡具有一定体积和形态的物体称为固体,它是物质存在的基本状态之一。组成固体的分子之间的距离很小,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很大,绝大多数分子只能在平衡位置附近作无规则振动,所以固体能保持一定的体积和形状。在受到不太大的外力作用时,其体积和形状改变很小。当撤去外力的作用,能恢复原状的物体称弹性体,不能完全恢复的称塑性体。构成固体的粒子可以是原子、离子或分子,这些粒子都有固定的平衡位置。但由于这些粒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固体又可分为两类,即晶体和非晶体。如果粒子的排列具有规则的几何形状,在空间是三维重复排列,这样的物质叫晶体,如金属、食盐、金刚石等。如果组成固体的粒子杂乱堆积,分布混乱,这样的物质叫非晶体。如玻璃、石蜡、沥青等。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而非晶体却没有固定的熔解温度。非晶体的熔解和凝固过程是随温度的改变而逐渐完成的。它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 

【液体】液体的分子结构介于固体与气体之间,它有一定的体积,却没有一定的形状。液体的形状决定于容器的形状。在外力作用下,液体被压缩性小,不易改变其体积,但流动性较大。由于受重力的作用,液面呈水平面,即和重力相垂直的表面。从微观结构来看,液体分子之间的距离要比气体分子之间的距离小得多,所以液体分子彼此之间是受分子力约束的,在一般情况下分子不容易逃逸。液体分子一般只在平衡位置附近作无规则振动,在振动过程中各分子的能量将发生变化。当某些分子的能量大到一定程度时,将作相对的移动改变它的平衡位置,所以液体具有流动性。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蒸发,若加热到沸点时迅速变为气体。若将液体冷却,则在凝固点凝结为固体(晶体)或逐渐失去流动性。 

【气体】是物质三种聚集状态之一。气体分子间的距离很大,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很小,彼此之间不能约束,所以气体分子的运动速度较快,因此它的体积和形状都随着容器而改变。气体分子都在作无规则的热运动,在它们之间没有发生碰撞(或碰撞器壁)之前,气体分子作匀速直线运动,只有在彼此之间发生碰撞时,才改变运动的方向和运动速度的大小。由于和器壁碰撞而产生压强,因此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压强就越大。又因为气体分子间的距离远远大于分子本身的体积,所以气体的密度较小,且很容易被压缩。任何气体都可以用降低温度或在临界温度以下压缩气体体积的方法使它变为液体。所以,对一定量的气体而言,它既没有一定的体积,也没有一定的形状,它总是充满盛它的容器。根据阿伏伽德罗定律,各种气体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在相同的体积里所包含的分子数都相同。

【晶体】具有规则几何形状的固体。其内部结构中的原子、离子或分子都在空间呈有规则的三维重复排列而组成一定型式的晶格。这种排列称为晶体结构。晶体点阵是晶体粒子所在位置的点在空间的排列。相应地在外形上表现为一定形状的几何多面体,这是它的宏观特性。同一种晶体的外形不完全一样,但却有共同的特点。各相应晶面间的夹角恒定不变,这条规律称为晶面角守恒定律,它是晶体学中重要的定律之一,是鉴别各种矿石的依据。晶体的一个基本特性是各向异性,即在各个不同的方向上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如力学性质(硬度、弹性模量等等)、热学性质(热膨胀系数、导热系数等等)、电学性质(介电常数、电阻率等等)光学性质(吸收系数、折射率等等)。例如,外力作用在云母的结晶薄片上,沿平行于薄片的平面很容易裂开,但在薄片上裂开则非易事。岩盐则容易裂成立方体。这种易于劈裂的平面称为解理面。在云母片上涂层薄石蜡,用烧热的钢针触云母片的反面,便会以接触点为中心,逐渐化成椭圆形,说明云母在不同方向上导热系数不同。晶体的热膨胀也具各向异性,如石墨加热时沿某些方向膨胀,沿另一些方向收缩。晶体的另一基本特点是有一定的熔点,不同的晶体有它不相同的熔点。且在熔解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对晶体微观结构的认识是随生产和科学的发展而逐渐深入的。1860年就有人设想晶体是由原子规则排列而成的,1912年劳埃用X射线衍射现象证实这一假设。现在已能用电子显微镜对晶体内部结构进行观察和照相,更有力地证明假想的正确性。 

【非晶体】指组成它的原子或离子不是作有规律排列的固态物质。如玻璃、松脂、沥青、橡胶、塑料、人造丝等都是非晶体。从本质上说,非晶体是粘滞性很大的液体。解理面的存在说明晶体在不同方向上具有不同的力学性质,非晶体破碎时因各向同性而没有解理面,例如,玻璃碎片的形状就是任意的。若在玻璃上涂一薄层石蜡,用烧热的钢针触及背面,则以触点为中心,将见到熔化的石蜡成圆形。这说明导热系数相同。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随着温度升高,物质首先变软,然后由稠逐渐变稀,成为流体。具有一定的熔点是一切晶体的宏观特性,也是晶体和非晶体的主要区别。晶体和非晶体之间是可以转化的。许多物质存在的形式,可能是晶体,也可能是非晶体。将水晶熔化后使其冷却,即成非晶体的石英玻璃,它的转化过程需要一定的条件。 

【各向同性】亦称均质性。物理性质不随量度方向变化的特性。即沿物体不同方向所测得的性能,显示出同样的数值。如所有的气体、液体(液晶除外)以及非晶质物质都显示各向同性。例如,金属和岩石虽然没有规则的几何外形,各方向的物理性质也都相同,但因为它们是由许多晶粒构成的,实质上它们是晶体,也具有一定的熔点。由于晶粒在空间方位上排列是无规则的,所以金属的整体表现出各向同性。

【各向异性】亦称非均质性。物理性质随量度的方向而变化的通性,称为各向异性。各向异性是晶体的重要特征之一。即在各个不同的方向上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如力学、热学、电学、光学性质等。参见晶体条。

【多晶体】由许多晶体(称为晶料)构成的物体,称多晶体。一块晶体是由许多小的晶粒聚合起来组成的。每一晶粒又由许多原子构成。原子在每一晶粒中作有规则的整齐排列,各个晶粒中原子的排列方式都是相同的。但是在一块晶体中,各个晶粒的取向彼此不同,晶粒与晶粒之间并没有按照一定的规则排列。尽管每个晶粒内部原子排列很整齐,但由于一块晶体内部各个晶粒的排列不规则,总的来看是杂乱无章的,这样的多晶体不能用来制造晶体管。例如多晶硅可用来拉制单晶,称为单晶硅。掺有特定微量杂质的单晶硅,可制成大功率晶体管、整流器及太阳能电池等。 

【单晶体】简称单晶。单个晶体构成的物体。在单晶体中所有晶胞均呈相同的位向。单晶体具有各向异性。自然界存在的单晶,如金刚石的晶体等。亦可由人工将多晶体拉制成单晶体,如电子器件中所用的锗及硅的单晶体。

【解理面】晶体中易于劈裂的平面称为解理面。凡显露在晶体外表的晶面往往是一些解理面。例如,云母结晶薄片,在外力作用下很容易沿平行于薄片的平面裂开,石膏也容易沿一定方向裂成薄片,岩盐则容易裂成立方体。解理面的存在,说明晶体在不同方向上具有不同的力学性质。非晶体破碎时因各向同性而没有解理面,例如,玻璃碎片形状就是完全任意的。 

【结合力】晶体中粒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这种力称为结合力。这种力使粒子规则地聚集在一起形成空间点阵,使晶体具有弹性、具有确定的熔点和熔解热,决定晶体的热膨胀系数等等。因此结合力是决定晶体性质的一个主要因素。可从四种典型的结合力(离子键、共价键、范德瓦耳斯键和金属键)的本质和有关结合力的规律来进一步探讨。 

【离子键】将正、负离子结合在一起的静电力,称为离子键。由离子键的作用而组成的晶体,称为离子晶体。最典型的离子晶体是NaCl。由于离子键的作用强,因此离子晶体具有高的熔点,低的挥发性和大的压缩模量。 

【共价键】因共有电子而产生的结合力称为共价键。例如氢分子就是氢原子靠共价键而形成的。完全由负电性元素组成晶体时,粒子之间的结合力就是共价键。由共价键的作用而组成的晶体称为原子晶体,例如,金刚石和金刚砂(SiC)为典型的原子晶体。由于共价键的作用强,所以原子晶体硬度大、熔点高、导电性差、挥发性慢。例如,硅、锗、碲这些半导体中的重要材料都是原子晶体。

【金属键】正离子与自由电子的总体之间的作用力使各粒子结合在一起,这种结合力称为金属键。这种结合的特点是电子的共有化。在结合时,原来分属各自原子的价电子不再被束缚于其本身,而为所有原子实所共有。于是共有化电子形成的负电子云和浸在这个负电子云中的带正电的原子实之间出现库仑作用,原子越紧密,势能越低,从而把原子聚合在一起。由金属键的作用而组成的晶体叫金属晶体,简称金属。因此金属可以具有较高的熔点,高硬度和低挥发性,还具有导电、导热性能好和金属光泽,以及较大的范性。

【分子力】组成物体的分子间在距离相当近时所显示的相互作用力。这种相互作用在分子间距r10-8时才显示出来。当分子间距r10-10时,分子之间表现为斥力,而当分子间距处于10-8>r10-10的范围内,分子之间又表现为引力。当rr0r0约为10-10左右)时,两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将随距离的缩小而迅速增大,引力比斥力增长慢,总的表现是斥力。

   

    当rr0时,两分子间的斥力和引力都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但引力减小得慢,总的表现出是一种引力。当r=r0时,两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相等,作用的合力为零。分子间的作用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由于这两个力随分子间距离变化的情况不同,所表现出来的合力有时为引力,有时为斥力,有时为零。分子力的本质相当复杂,它与分子的电性结构有密切关系。对于气体,在一般条件下,分子之间的距离较大,其分子力是微不足道的,可以忽略。但在低温、高压情况下,分子力不能忽略。固体和液体分子聚集的主要因素是分子力,使它们有一系列不同于气体的性质。此外,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在不同的情况下表现的形式是不同的。有时表现为内聚力,有时表现为附着力

【内聚力】是在同种物质内部相邻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吸引力,这种相互吸引力是同种物质分子之间存在分子力的表现。只有在各分子十分接近时(小于10-6厘米)才显示出来。内聚力能使物质聚集成液体或固体。特别是在与固体接触的液体附着层中,由于内聚力与附着力相对大小的不同,致使液体浸润固体或不浸润固体。

【附着力】是在两种不同物质的接触处所发生的相互吸引力。这种相互吸引力是两种物质分子之间存在分子力的表现。只有在这两种物质的分子十分接近(小于10-8)时才显示出来。从微观角度来看固体表面总是“粗糙的,所以两固体接触时很难显示附着力的作用。液体与固体则能密切接触,它们之间就容易显示附着力的作用。液体浸润固体的现象,就是附着力发生作用的结果。总之附着力和内聚力都来源于分子之间的作用力,但不能把分子之间的作用力称为附着力或内聚力,因附着力和内聚力是指物质各部分间的相互作用,并不是指某几个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表面张力】液体表面分子间的吸引力。即液体表面的分子有一种使其面积缩成最小的力,或称一种抵抗表面积扩张的力,此力称表面张力。液体表面是指液体与空气或其他液体相接触的自由面。若不指明,即可认为相对于空气而言。表面张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物质有密切关系。此外,表面张力还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表面张力越小。表面张力的方向总是与液面相切,与分界线相垂直。若在液面作一长为L的直线,将液面分成两部分,这两部分之间的相互牵引力为F,则表面张力F=σL。其中σ为液体表面张力系数。表面张力的单位为牛顿/米。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液滴表面有收缩到最小的趋势,而使液滴成近似球形的状态。 

【液体的表面层】液体自由面以下厚度等于分子力作用半径的一层液体层,叫做液体表面层。从微观角度来看,液体表面并不是一个几何面,而是有一定厚度的薄层。由于表面层内的分子力作用,使分子都受到一个与液体自由面相垂直、方向指向液体内部的作用力。表面张力就是由表面层中应力的各向异性所引起的。 

【液体的附着层】设液体分子的分子力作用半径为r,固体分子的分子力作用半径为l,当液体与固体接触时,在界面处液体一侧厚度等于r(当rl时),或等于l(当lr时)的一层液体层,叫做液体的附着层。在附着层中的液体分子,是处于液体与固体两种物质分子的分子力相互作用下,于是在与固体接触处的液面将出现浸润、不浸润、弯月面以及毛细现象等。

【浸润现象】亦称润湿现象。当液体与固体接触时,液体的附着层将沿固体表面延伸。当接触角θ为锐角时,液体润湿固体,若θ为零时,液体将展延到全部固体表面上,这种现象叫做浸润现象。如图2-2ab所示。润湿现象的产生与液体和固体的性质有关。同一种液体,能润湿某些固体的表面,但对另外某些固体的表面就很难润湿。例如,水能润湿玻璃,但不能润湿石蜡。造成浸润现象的原因,可从能量的观点来说明。如图2-3所示。A为附着层中任一分子,在附着力大于内聚力的情况下,分子A所受的合力与附着层相垂直,指向固体,此时,分子在附着层内比在液体内部具有较小的势能,液体分子要尽量挤入附着层,结果使附着层扩展。附着层中的液体分子越多,系统的能量就越低,状态也就越稳定。因此引起了附着层沿固体表面延展而将固体润湿。   

【不浸润现象】亦称不润湿现象。当液体与固体接触时,液体的附着层将沿固体表面收缩。当接触角θ为钝角时,液体不润湿固体,若θ=π时,液体完全不润湿固体。这种现象称为液体不浸润现象。如图2-4ab所示。不润湿现象的产生与液体和固体性质有关。同一种液体,能润湿某些固体的表面,但不能润湿另一些固体的表面。例如,水银不能润湿玻璃,却能润湿干净的锌板、铜板、铁板。造成不浸润现象的原因,可从能量的观点来说明。A为附着层中任一分子,在内聚力大于附着力的情况下,分子A受到的合力f垂直于附着层指向液体内部,此时,若将一个分子从液体内部移到附着层,必须反抗合力f作功,结果将使附着层中势能增大。附着层中的液体分子越少,系统的能量就越低,状态就越稳定,因此附着层就有缩小的趋势,宏观上就表现出液体不被固体所吸附。当然液体就不能润湿固体了。

【弯月面】由于液体对固体浸润或不浸润的作用,使液体在圆柱形的管子里,呈现不同的液面。凡不浸润固体的液体表面呈凸状。例如水银装在玻璃管内,液面即成凸状,而浸润体的液体表面则成凹状,例如,水装在玻璃管内其液面即成凹面状态。这些弯曲的液面,统称为弯月面。

【布朗运动】悬浮在液体或气体中的微粒所作的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叫做布朗运动。作布朗运动的微粒(直径约为10-1510-3厘米)称为布朗微粒。布朗运动是英国植物学家布朗于1827年观察悬浮在溶液中花粉运动时发现的。这些小的颗粒,为液体的分子所包围,由于液体分子的热运动,小颗粒受到来自各个方向液体分子的碰撞,布朗粒子受到不平衡的冲撞,而作沿冲量较大方向的运动。又因为这种不平衡的冲撞,使布朗微粒得到的冲量不断改变方向。所以布朗微粒作无规则的运动。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剧烈。它间接显示了物质分子处于永恒的,无规则的运动之中,所以,布朗运动只反映了液体分子热运动所产生的结果,它并不能代表液体分子本身的热运动。布朗运动的颗粒并不是单一的分子,每个小颗粒都含有千百万个分子。因此,小颗粒的布朗运动只间接地揭露了分子的运动,并不就是分子运动。由于分子的频繁碰撞,每个小颗粒在液体中受周围液体分子的碰撞每秒钟约有1021次。在气体中由于气体分子的密度较低,小颗粒受气体分子的碰撞每秒至少也有1015次。在这样频繁的碰撞下是很难观测的。通常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仅是微粒经过数秒或数十秒钟运动的总结果。但是,布朗运动并不限于上述悬浮在液体或气体中的布朗微粒,一切很小的物体受到周围介质分子的撞击,也会在其平衡位置附近不停地作微小的无规则颤动。例如,灵敏电流计上的小镜以及其他仪器上悬挂的细丝,都会受到周围空气分子的碰撞而产生无规则的扭摆或颤动。 

【毛细管】凡内径很细的管子叫毛细管。通常指的是内径等于或小于1毫米的细管,因管径有的细如毛发故称毛细管。例如,水银温度计、钢笔尖部的狭缝、毛巾和吸墨纸纤维间的缝隙、土壤结构中的细隙以及植物的根、茎、叶的脉络等,都可认为是毛细管。

【毛细现象】插入液体中的毛细管,管内外的液面会出现高度差。当浸润管壁的液体在毛细管中上升(即管内液面高于管外)或当不浸润管壁的液体在毛细管中下降(即管内液面低于管外),这种现象叫做毛细现象。产生毛细现象原因之一是由于附着层中分子的附着力与内聚力的作用,造成浸润或不浸润,因而使毛细管中的液面呈现弯月形。原因之二是由于存在表面张力,从而使弯曲液面产生附加压强。由于弯月面的形成,使得沿液面切面方向作用的表面张力的合力,在凸弯月面处指向液体内部;在凹弯月面处指向液体外部。由于合力的作用使弯月面下液体的压强发生了变化——对液体产生一个附加压强,凸弯月面下液体的压强大于水平液面下液体的压强,而凹弯月面下液体的压强小于水平液面下液体的压强。根据在盛着同一液体的连通器中,同一高度处各点的压强都相等的道理,当毛细管里的液面是凹弯月面时,液体不断地上升,直到上升液柱的静压强抵消了附加压强为止;同样,当液面呈凸月面时,毛细管里的液体也将下降。当液体浸润管壁致使跟管壁接触的液面是竖直的,而且表面张力的合力也竖直向上时,若毛细管内半径为r,液体表面张力系数是σ,沿周界2πr作用的表面张力的合力等于2πrσ。在液面停止上升时,此一作用力恰好跟毛细管中液体柱的重量相平衡。

【半透膜】只允许某种混合气体或溶液中的某一种物质透过而不允许另一种物质透过的薄膜,叫做半透膜。例如,动物的膀胱,只允许水分子通过,而不允许糖的分子透过。肠壁膜、玻璃纸等,主要由于膜的微细孔而形成半透膜,半透膜性能与孔的大小有关。

【渗透】被半透膜所隔开的两种液体,当处于相同的压强时,纯溶剂通过半透膜而进入溶液的现象,称为渗透。渗透作用不仅发生于纯溶剂和溶液之间,而且还可以在同种不同浓度溶液之间发生。低浓度的溶液通过半透膜进入高浓度的溶液中。砂糖、食盐等结晶体之水溶液,易通过半透膜,而糊状、胶状等非结晶体则不能通过。渗透现象,在生物机体内发生的许多过程都与此有关。如各物浸于水中则膨胀;植物从其根部吸收养分;动物体内的养分,透过薄膜而进入血液中等现象都是渗透作用。 

【渗透压强】简称渗透压。当溶液和溶剂之间被半透膜隔开时,纯溶剂会通过半透膜进入溶液而使溶液变淡。若在原溶液上,加一适当的压强,恰好阻止了纯溶剂进入溶液,此时,所施加的压强就等于原溶液中溶质的渗透压强。当浓度不太大时,溶液的渗透压与浓度及绝对温度成正比,而与纯溶剂的压强无关。根据范托夫理论,渗透压P在稀溶液时等于  这就是用来表示渗透压强的范托夫公式,由公式知:若温度一定,溶质的渗透压强P与溶液浓度C成正比;若浓度一定,溶质的渗透压强P与溶液的绝对温度T成正比;对不同的溶质,若浓度和温度均相同,则渗透压强P与溶质的摩尔质量μ成反比。此公式只适用于不导电的稀溶液;而不适用于电解液和浓度较高的非导电溶液。

【摩尔】它是国际单位制中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符号为mol。含有的基本单元数与0.012千克12的原子数相等。使用这单位时必须指明是什么样的基本单元,它可以是原子、分子、离子、电子、光子等。1摩尔含有6.02252×1023个基本单元。1摩尔原子量为A的元素具有A克质量(以前称1原子)。1摩尔分子量为M的化合物具有M克质量(以前称为1分子)。

【扩散】由于粒子(原子、分子或分子集团)的热运动自发地产生物质迁移现象叫扩散。扩散可以在同一物质的一相或固、液、气多相间进行。也可以在不同的固体、液体和气体间进行。主要由于浓度差或温度差所引起。一般是从浓度较大的区域向浓度较小的区域扩散,直到相内各部分的浓度达到均匀或两相间的浓度达到平衡时为止。物质直接互相接触时,称自由扩散。若扩散是经过隔离物质进行时,则称为渗透。在自然界中扩散现象起着很大的作用。它使整个地球表面附近的大气保持相同的成分;土壤里所含有的各种盐类溶液的扩散,便于植物吸收,以利生长。此外在半导体,冶金等很多行业都应用扩散,以达目的。扩散,热传导和粘性通称为输运现象,其分别将物质(质量)、热能、动量由一位置移至另一位置,从而达到浓度或温度的均匀。 

【吸收】物质吸取其他实物或能量的过程。气体被液体或固体吸取,或液体被固体所吸取。在吸收过程中,一种物质将另一种物质吸进体内与其融和或化合。例如,硫酸或石灰吸收水分;血液吸收营养;毡毯、矿物棉、软质纤维板及膨胀珍珠岩等材料可吸收噪声;用化学木浆或棉浆制成纸质粗松的吸墨纸,用来吸干墨水。吸收气体或液体的固体,往往具有多孔结构。当声波、光波、电磁波的辐射,投射到介质表面时,一部分被表面反射,一部分被吸收而转变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当能量在介质中沿某一方向传播时,随入射深度逐渐被介质吸收。例如玻璃吸收紫外线,水吸收声波,金属吸收X射线等。 

【吸附】在固体或液体表面对气体或溶质的吸着,而形成一层某种物质的原子和分子的过程。一切固体的表面都从周围的大气中吸附了一层气体。吸附层可以是化学键的结合(化学吸附),也可以是范德瓦耳斯力的结合(物理吸附)。物理吸附是以分子间力相互吸引的,例如活性炭吸附各种气体。化学吸附,一般吸附热较大,如镍催化剂吸附氢气。在防毒、脱色等方面,吸附现象起一定的作用。 

【液晶】是某些有机化合物,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并不由固态直接变为液态,而呈现一种中间状态,这种处在过渡状态的物质称为液晶。即液态晶体的简称。液晶的力学性质,像是液体,具有液体的流动性。它的光学性质像是晶体,具有晶体的有序性。从某个方面来看,液晶的分子排列比较整齐,有特殊的取向,分子运动也有特定的规律,因而液晶既有液体的流动性,又具有表面张力。但从另一方面看,分子排列杂乱无章,只有近程有序特点,而没有不可改变的固定结构,因此它也呈现某些晶体的光学性质(如光学的各向异性、双折射、圆二向色散等)。液晶只能存在于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这一温度范围的下限T1称为熔点,其上限T2称清亮点。当温度TT1时,液晶就变为普通的晶体,失去流动性;当温度TT2时,液晶就变成普通的透明液体,失去上述的光学性质,称为各向同性液。只有在这个温度范围内,物质才处于液晶态,才具有种种奇特的性质和许多特殊的用途。根据分子的不同排列情况,液晶可分为向列型,胆甾型和近晶型三种。近年来胆甾型液晶,用于温度指示、无损伤探及医疗诊断方面。向列型液晶已用于电子工业,作为显示的材料,还用于分析化学(气相色谱和核磁共振)等方面。早在1881年就已发现液晶,受条件限制发展较慢,到1968年发现液晶的动态散射现象后,才获得进展。

【热质说】是在19世纪初期以前流行的一种对热的本性解释的学说。它认为是一种没有质量,也没有体积的流质,称之为热质。含热质越多的物体,温度就越高,所以物体温度的高低是取决于热质的含量。它还认为热质可以渗入一切物体之中,热质可以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流动。当时就有人发现热质说对摩擦生热等现象无法解释,而且是矛盾的。后来人们逐渐认识到热现象是与构成物质的微粒的运动相联系,热质并不存在。到19世纪中期有关热质说即被废弃。

【热传递】亦称传热。物质系统间的能量转移过程。即内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同一物体邻近部分的过程,叫做热传递。内能永远自发地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在所有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两个物体温度相差越大,内能的传递速度也快,当冷热程度不同的物体互相接触时,热传递要进行到它们的温度相等时才会停止,即达到热平衡。一个物体不同部分的温度有差别,热传递在物体内部也要进行,直到温度相同为止。虽然参加热传递过程的物体的温度将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但传递的能量与温度的变化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热传递的方式有三种:即对流、传导和辐射。这三种热传递的方式往往是伴随着进行的。

【热接触】在两个系统相互接触时,在系统间发生了热量的传递,这种接触即称为热接触。 

【热平衡】当两个系统互相接触时,如有温度的差异,其各自的状态可能发生变化,一段时间后,不再发生热量的传递,两系统将达到热平衡状态。这种热平衡是经过热传递出现的。某一系统,与外界接触时,其内部温度各处均匀,且与外界的温度相等,亦呈现热平衡。 

【热传导】亦称导热。是热传递三种基本方式之一。它是固体中热传递的主要方式,在不流动的液体或气体层中层层传递,在流动情况下往往与对流同时发生。热传导实质是由大量物质的粒子热运动互相撞击,而使能量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至低温部分,或由高温物体传给低温物体的过程。在固体中,热传导的微观过程是:在温度高的部分,晶体中结点上的微粒振动动能较大。在低温部分,微粒振动动能较小。因微粒的振动互相联系,所以在晶体内部就发生微粒的振动,动能由动能大的部分向动能小的部分传递。在固体中热的传导,就是能量的迁移。在金属物质中,因存在大量的自由电子,在不停地作无规则的热运动。自由电子在金属晶体中对热的传导起主要作用。在液体中热传导表现为:液体分子在温度高的区域热运动比较强,由于液体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热运动的能量将逐渐向周围层层传递,引起了热传导现象。由于热传导系数小,传导的较慢,它与固体相同,而不同于气体;气体依靠分子的无规则热运动以及分子间的碰撞,在气体内部发生能量迁移,从而形成宏观上的热量传递。 

【对流】是流体(液体和气体)热传递的主要方式。热对流指的是液体或气体由于本身的宏观运动而使较热部分和较冷部分之间通过循环流动的方式相互掺和,以达到温度趋于均匀的过程。对流可分自然对流和强迫对流两种:自然对流是由于流体温度不均匀引起流体内部密度或压强变化而形成的自然流动。例如,气压的变化,空气流动,风的形成,地面空气受热上升,上下层空气产生循环对流等;而强制对流是因受外力作用或与高温物体接触,受迫而流动的,叫强制对流。例如,由于人工的搅拌,或机械力的作用(如鼓风机、水泵等),完全受外界因素的促使而形成对流的。

【热辐射】热的一种传递方式。它不依赖物质的接触而由热源自身的温度作用向外发射能量,这种传热方式叫热辐射。它和热的传导、对流不同。它不依靠媒质而把热直接从一个系统传给另一系统。热辐射是以电磁波辐射的形式发射出能量,温度的高低,决定于辐射的强弱。温度较低时,主要以不可见的红外光进行辐射,当温度为300时,热辐射中最强的波长在5×10-4厘米左右,即在红外区。当物体的温度在500以上至800时,热辐射中最强的波长成分在可见光区。例如,太阳表面温度为6000,它是以热辐射的形式,经宇宙空间传给地球的。这是热辐射远距离传热的主要方式。近距离的热源,除对流、传导外,亦将以辐射的方式传递热量。热辐射有时亦称红外辐射,波长范围约0.7微米到1毫米,为可见光谱中红光端以外的电磁辐射。关于热辐射,其重要规律有四个:基尔霍夫辐射定律、普朗克辐射分布定律、斯蒂藩玻耳兹曼定律、维恩位移定律。这四个定律,有时统称为热辐射定律。

【保温瓶】此容器能使放置其中之物体保持较长时间温度不变。它既可使开水的温度在一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不下降,又可使冰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不熔化。保温瓶的玻璃和软木塞是热的不良导体,内、外瓶胆互不接触,防止热的传导。夹层间已被抽成真空,防止对流作用。在夹层的玻璃壁上镀一薄层银(实际镀的是水银),光亮面能把辐射出去的内能反射回来。因此保温瓶把传导、对流、辐射三种作用尽可能地减少,从而起到保温作用。

【热绝缘】阻止或减少热能传递的任何方法谓之热绝缘。例如,用泡沫材料或锯末填充的空心墙或屋顶棚,起绝热作用。

【热绝缘体】不易传热的材料,亦称热的不良导体。如石棉等很多材料都是多孔的或纤维状的固体,它们能把空气封闭在小孔内。气体不易导热,并防止对流。瓷、纸、木头、玻璃、皮革等是热的不良导体。羊毛、棉花、软木、除水银外的液体、以及气体等都是热的绝缘体。

【导热体】具有相当高热导性能的材料。一般情况下各种金属都是良好的导热体,最善于传热的是银。 

【热动平衡】当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其宏观物理性质是不随时间变化的,但从微观方面来看,组成系统的粒子却处于永不停息的热运动之中。在热力学中的平衡是动的平衡,故称作热动平衡。例如,若将两个处于不同温度的铜块放在一起,将发生热量的传递,直到两个物体的温度相同时,这两个物体就处于热平衡。液体与其相接触的饱和蒸气处于平衡状态。从宏观上看,压强、密度、温度等是不变化的。在这种情况下,分子仍在从液态变成气态,同时分子以同样速率从蒸气回到液体。因此称这种类型的平衡为热动平衡。 

【红热】系统的大量微观粒子(分子、原子等)的混乱运动,即组成宏观物体或系统的大量微观粒子的无规则运动。这种形式的运动越剧烈,那么,由这些微观粒子所组成的物体或系统就越热。随着温度升高,物体开始发出可见光,首先是波长较长的红色部分,由暗红色逐渐变成橙红色。处于这种红热状态的物体,温度为5001200之间。温度再升高,物体将由红热转换为白炽状态。物体受热达到红光的状态称为红热。 

【白热】系统的温度升高到12001500时,系统所发出的可见光中除波长较长的红、黄色光外,还有较多的绿、蓝色波长较短的光,呈现耀眼的白光。此时系统处于白炽状态。这种状态谓之白热。参见红热条。 

【热膨胀】物体因温度改变而发生的膨胀现象叫热膨胀。通常是指外压强不变的情况下,大多数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其体积增大,温度降低时体积缩小。在相同条件下,气体膨胀最大,液体膨胀次之,固体膨胀最小。也有少数物质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温度升高时,其体积反而减小。因为物体温度升高时,分子运动的平均动能增大,分子间的距离也增大,物体的体积随之而扩大;温度降低,物体冷却时分子的平均动能变小,使分子间距离缩短,于是物体的体积就要缩小。又由于固体、液体和气体分子运动的平均动能大小不同,因而从热膨胀的宏观现象来看亦有显著的区别。 

【膨胀系数】为表征物体受热时,其长度、面积、体积变化的程度,而引入的物理量。它是线膨胀系数、面膨胀系数和体膨胀系数的总称。

【固体热膨胀】固体热膨胀现象,从微观的观点来分析,它是由于固体中相邻粒子间的平均距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引起的。晶体中两相邻粒子间的势能是它们中心距离的函数,根据这种函数关系所描绘的曲线,如图2-6所示,称为势能曲线。它是一条非对称曲线。在一定温度下,粒子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动、具有的动能为EK,总能量为EK与相互作用能EP之和,它在整个运动过程中是守恒的。图中,粒子间最接近的距离是r′,最远的距离是r〃。由于距离减小所引起的斥力增长比由于距离增大所引起的引力下降快的多,因而粒子间接近的距离与粒子间远离的距离关系是 r0r′r-r0所以两相邻粒子中心的平均距离为  变的情形。由此可见,当晶体温度升高,粒子热振动加剧,体积膨胀。  

【固体的线膨胀】由于固体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当温度变化不太大时,在某一方向长度的改变量称为固体的线膨胀。例如,一细金属棒受热而伸长。固体的任何线度,例如,长度、宽度、厚度或直径等,凡受温度影响而变化的,都称之为线膨胀 

【线膨胀系数】亦称线胀系数。固体物质的温度每改变1摄氏度时,其长度的变化和它在0时长度之比,叫做线膨胀系数。单位为1/开。符号为αl。其定义式是  即有lt=l0l+αlt)。由于物质的不同,线膨胀系数亦不相同,其数值也与实际温度和确定长度l时所选定的参考温度有关,但由于固体的线膨胀系数变化不大,通常可忽略这种变化,而将α当作与温度无关的常数。

【固体的面膨胀】当固体的温度变化不大时,其表面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这一现象叫固体的面膨胀。遵循的规律为:St=S01+αst)式中αs为面膨胀系数,单位是1/开,其量值为αs≈2ατ 

【固体的体膨胀】当固体的温度变化不大时,其体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这一现象叫固体的体膨胀 

【体积膨胀系数】或称体胀系数。无论物质是哪种(固体、液体或气体)形态的变化,都称之为体膨胀。当物体温度改变1摄氏度时,其体积的变化和它在0时体积之比,叫做体积膨胀系数。符号用α表示。设在0时物质的体积为V0,在t时的体积为Vt,则体胀系数的定义式为  即有Vt=V01+αt)。由于固体或液体的膨胀系数很小,为计算方便起见,在温度不甚高时,可直接用下式计算,无需再求0时的体积V0V2=V1[1+αt2-t1]。式中V1是在t1时的体积,V2是在t2时的体积。这一式只适用于固体或液体,因为气体物质的膨胀系数值较大,不能运用此式。

【液体热膨胀】液体是流体,因而只有一定的体积,而没有一定的形状。它的体膨胀遵循Vt=V01+βt)的规律,β是液体的体膨胀系数。其膨胀系数,一般情况是比固体大得多。 

【气体的热膨胀】气体热膨胀的规律较复杂,当一定质量气体的体积,受温度影响上升变化时,它的压强也可能发生变化。若保持压强不变,则一定质量的气体,必然遵循着Vt=V01+γt)的规律,式中的γ是气体的体膨胀系数。盖·吕萨克定律,反映了气体体积随温度变化的规律。这一定律也可表述为:一定质量的气体,在压强不变的情况下,温度每升高(或降低)1,增加(或减小)的体积等于它在0时体积。

 【反常膨胀】一般物质由于温度影响,其体积为热胀冷缩。但也有少数热缩冷胀的物质,如水、锑、铋、液态铁等,在某种条件下恰好与上面的情况相反。实验证明,对0的水加热到4时,其体积不但不增大,反而缩小。当水的温度高于4时,它的体积才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膨胀。因此,水在4时的体积最小,密度最大。湖泊里水的表面,当冬季气温下降时,若水温在4以上时,上层的水冷却,体积缩小,密度变大,于是下沉到底部,而下层的暖水就升到上层来。这样,上层的冷水跟下层的暖水不断地交换位置,整个的水温逐渐降低。这种热的对流现象只能进行到所有水的温度都达到4时为止。当水温降到4以下时,上层的水反而膨胀,密度减小,于是冷水层停留在上面继续冷却,一直到温度下降到0时,上面的冷水层结成了冰为止。以上阶段热的交换主要形式是对流。当冰封水面之后,水的冷却就完全依靠水的热传导方式来进行热传递。由于水的导热性能很差。因此湖底的水温仍保持在4左右。这种水的反常膨胀特性,保证了水中的动植物,能在寒冷季节内生存下来。这里还应注意到,冰在冷却时与一般物质相同,也是缩小的。受热则膨胀,只有在04的范围内的水才显示出反常膨胀的现象来。 

【复合金属板】由两种不同金属(铜片和铁片)组成长度相同的物体,将它们铆钉在一起,在室温情况下是直的。当温度升高后,它们将发生弯曲。在这种情况下,虽然两种金属温度上升是相同的,但由于它们的线膨胀系数不同,所以两种金属伸长的量不相等,因而发生弯曲。这种金属板称为复合金属板。利用双金属片的特性,可制成金属温度计,或自动调节温度电路的触点。日光灯电路中的起辉器就是用它来作起动开关的。 

【伸缩管】在温度变化较大的管道上连接伸缩管或波纹管,是一种保护措施。由于固体在热胀冷缩时,长度的变化量虽然不大,但对妨碍它发生形变的物体,却有巨大的作用力。例如,截面积为1厘米2、长度为1的钢条,当温度升高40时,伸长只有约0.0005。如果不让它伸长,它就会对限制它的物体产生104牛顿的作用力。横截面积越大,作用力也越大。为此在工程技术上对于热膨胀所产生的力,应预先考虑,采取必要的措施。例如,钢制桥梁必须把一端架置在活动支座上,使桥梁能自由伸缩。又如在铺设铁轨时,也都是分段留有膨胀余地。

【金属温度计】利用一种呈弧形的双金属片在温度变化的影响下,双金属片带动指针偏转,用以指示或自动记录温度的变化。 

【温度调节器】它是用来保持恒温的装置。如图2-7所示的是一种温度调节器的构造原理。弧形的双金属片C由于温度的改变促使其伸展或更加弯曲。在C的自由端固定一块金属板L,在C受热膨胀而伸展时,L与接触点相接触;当温度降低时,C将更加弯曲,LK离开。若将LK串接在电热器的QQ1中,当LK相接触时,电路接通,电热器开始加热,使双金属片C的温度升高。当温度达到某一定值时,由于C更加弯曲,L离开K,电路断开,电热器停止加热。当温度再一次降低时,C又伸展使电路接通。这样就可以自动地保持恒定的温度。复合金属板的里、外层,用线胀系数大的材料。根据仪器构造的需要,可将膨胀系数大的重合板用在环内侧或环外侧。

【相对膨胀】置于容器中的液体,温度升高后,直接观察到的并不就是液体的真实膨胀。因为当温度升高时,固体容器的容积也要膨胀。因此所见到的膨胀,既有液体的膨胀也有固体的膨胀,这种膨胀是液体相对于容器的膨胀故称相对膨胀 

【分子的动能】分子作无规则运动所具有的动能叫做分子的动能。由于各个分子的运动速度一般说是不同的,因而分子的动能亦不相等,而它们动能的平均值,叫做分子平均动能。物体的温度是大量分子热运动剧烈程度的表征;分子热运动越剧烈,物体的温度就越高。也可以说分子的平均动能大,物体的温度就高;分子平均动能小,温度就低。从分子运动论的观点来看,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温度的升高与降低,标志分子平均动能的增大或减小。物体的动能是一种机械能,是力学中的量。它只跟物体的机械运动有关,而跟物体内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无关。分子的平均动能,是分子动能的平均值,它是热运动的能量。

【分子的势能】由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而具有的势能,叫做分子的势能。地面上的物体,由于它跟地球相互作用而具有势能,拉长或压缩弹簧,反抗弹力做功,使弹簧各部分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增加了弹簧的势能。一切相互作用的物体都具有由它们的相对位置或物体内部各部分之间的相对位置所决定的势能。若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是引力,那么,当它们的距离增大时,必须反抗引力做功,使物体的势能增加;在距离缩小时,引力做功,势能减小。如果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斥力,在距离增大时,物体的势能减少;距离缩小,物体的势能增加。分子之间也存在相互作用力,并且随着距离的不同,有时表现为引力,有时表现为斥力。因此,分子也具有由它们的相对位置所决定的势能。 

【分子平均动能】见分子的动能

【内能】内能是指由物质系统内部状态所决定的能量。从分子运动论的观点看,热力学系统的内能,包括组成物质的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分子与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势能的总和,以及分子中原子、电子运动的能量和原子核内的能量等等。当有电磁场和系统相互作用时,还应包括相应的电磁形式的能。内能是热力学系统的状态函数,完全由系统的初、终状态所决定的物理量。当状态一定时,系统的内能也一定。当系统从一个状态转变到另一个状态时,不论这种转变通过什么过程实现,只要系统的初、终状态不变,在各种不同的绝热过程中,采用各不相同的做功形式,所测得功的数值都相同,而与转变过程无关。对于均匀系统而言,若没有外力场的作用,内能可以表示为温度T和体积V的函数,即U=UTV)。当温度和体积分别增加dTdV时,内能的增加量可如下表示  式中CVCP分别为系统的定容热容量和定压热容量。对于理想气体系统而言,由于不存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系统的内能只是所有分子热运动动能的总和。而分子热运动动能只是温度的函数,所以理想气体的内能也只是温度的函数,即U=UT)。当温度增加dT时,内能的增量可如下式表示:dU=CVdT。式中CV为理想气体系统的定容热容量。物体内能的大小跟它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即分子数量越多,它的内能就越大。还跟物体的温度和物体的聚集态(固态、液态和气态)以及物体存在的状态(整块、碎块或粉末)有关。其原因是物体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分子动能越大;分子间距离越大,分子的势能就越大。对气体来说,它的内能基本上只有分子的动能。因气体分子间的距离已经变得很大,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力实际上已不再发生作用,所以气体分子的势能可以忽略。物体的内能跟整个物体的机械能含义不同,只要是物体的温度、体积、形状、物态不变,尽管它的机械能在变,它的内能仍保持不变。

物体的温度升高,物体内能增加。因为分子无规则运动加快,分子的动能增加;还因为一般物体受热体积膨胀,分子间距离增大,分子的势能增加。相反,物体的温度降低时,物体的内能就减少。整块物体破成碎块或粉末,分子的势能就要增加。物态变化也伴随物体内能的变化。在熔解、蒸发、沸腾等过程中,物体的内能增加。相反,在凝固和液化等过程中,物体的内能减少。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是做功和热传递两种方式。 

【物体的状态】物体的状态是指它所处的情况。物体的状态由一组物理量来确定,例如,物体的机械运动状态是指它的位置和速度;一定质量气体的热学状态由它的温度、压强、体积这三个物理量中的任意两个量来确定;物体的状态也指它的聚集态(固态、液态、气态),是整块的还是分散的。 

【分散】把整块物体分裂成粉末或碎片的现象,叫做物体的分散。它是物体状态变化中一种很重要的概念。例如,喷雾器将水喷出;在黑板上用粉笔写字;用铅笔在纸上绘图;磨粉机磨面粉;车刀切削金属等都是分散的事例。物体在分散时,分子间的平均距离有了增加,这就需要克服分子间的引力做功。所以分子相互作用的势能就要增加。 

【物体内能的变化】改变物体的内能有两种方式:一种叫做做功,另一种叫做热传递。热传递只能发生在温度不同的两个物体之间,或一个物体的温度不同的两个部分间。它是温度不同的两物体间能量转移的过程,即能量从高温物体转移到低温物体。热传递的结果使两个物体的温度趋于均衡。在热传递的过程中转移的能量,称之为热量。改变系统内能的另一条途径是做功。即用机构的或电的办法来对系统做功以达到改变其内能的目的。对物体传递热量或做功,不但同样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并且在量的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关系(热功当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