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院感染(连载五)

 yangfan258 2010-10-25

    

第五章       医院感染监测

主动全面系统的观察院内感染的发生与分布,分析院内感染危险因素,评估院内感染管制成效,制定或修订感染管制方案。

第一节  医院感染监测的定义与目的

    医院感染的监测:是在一定人群中对有关医院感染的发生和分布,以及影响感染(增加或减少)的各种因素进行系统地、主动地、连续地观察和检验;并把监测到的资料作定期系统整理、汇总分析,向有关人员和单位反馈和报送,以了解情况,采取预防相控制措施。

    上述定义,提示我们在实际操作中要注意到:①监测是系统的主动的和连续的工作,因此,要有一个长期的监测计划(包括健全管理组织和完善管理制度)。②要对监测的事件(如医院感染的部位、诊断,医院各项卫生学标准)规定简练准确的定义。②系统地收集有关资料。④定期地汇总监测资料,使之成为有指导预防和控制感染的重要信息资料。②分析和解释所收集的材料。⑦汇总分析的材料,向有关人员、单位(科室和上级卫生部门)反馈和报送,使他们了解情况以便采取必要的措施。

    从定义上可以看出监测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情况和采取措施。采取措施就是要减少或消除各种危险因素、降低感染的发病率,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因此,医院感染的监测是医院感染控制的基础。实践证明,没有监测为依据的控制行动是盲目的;只有监测而不采取控制行动是无意义、盲目的监测。

第二节  监测类型

    医院感染监测的类型大致分为两大类,即全面综合性监测和目标性监侧。

1.全面综合性监测

    全面综合性监测是对全院所有病人和工作人员的医院感染及其有关因素(如环境污染等)进行综合性监测。这种监测方式往往是在监测的开始阶段所采用,目的是全面了解医院感染的情况。

    通过监测可以掌握医院内不同科室(病房)的感染率,各感染部位的感染率,主要病原体及其耐药性的变化,‘易感因素和.侵袭性操作与感染的关系,以及增加医院感染的各种危险因素等。除了发现上述问题以外,还应对全院各级各类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知识的岗前培训和实施长期的、有计划的宣传教育,让他们了解本院存在的医院感染问题;给病入带来的痛苦和造成的各种罕济损失,使他们能自觉地检查自己工作中的不足部分,从而加以改进。

2.目标性监则

    目标性监测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监测观与和方法,是在全面综合性监侧的基础上产生的;又分为以下几种:

(1)部门监测:对存在高危险因素的部门进行监测,这些部门如各种监护室、肿瘤病房、血液病房等,其中对医院感染非常易感的病人;如免疫力低下者;接受插入性操作者以及接受监护的病人。这种将有限的力量重点用在最危险的部门,以防止严重和危及生命的感染是一个很好的办法。不足之处是全院其它部门的医院感染问题得不到顾及。

    (2)轮转式监测:医院感染的监测工作按照各科室的排列顺序轮转进行。科室可按地理位置分成几片,每片进行一个月的监测。月末对全部监测材料进行总结、制表、分析,并写出报告,提出发现的问题及应采取的措施。这种方法虽然包括了全院科室(至少每年每一个科室有一次全面的评价),但在较长时间里仍有很多科室没有监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3)从优监测:同上述两种监测方法不同,它不是按部门或科室划分,而是按感染的重要性来确定。关于感染的重要性,过去常用感染率的高低作指标,而现在多主张以感染带来的经济损失的多少来判定。实质上,因感染造成的费用增加反映了各种感染的相对频率和住院天数延长所导致的额外医疗费用等,在一定程度上与感染病情的相对严重程度也有关系。

    应当指出,全面综合性监测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不是在短期内可以完成的。但是,随着工作的开展和不断深入,我们必须根据条件和具体情况选择目标性监测或综合性监测,或将两者相结合,以求全面、系统地了解医院内感染状况。

第三节  医院感染组织监测系统

    医院感染监测组织系统由院长领导下的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科、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三级组成。其共同任务,就是对医院感染的重点科室、重点部位和区域开展定期和经常性地监测工作。随着时间及各种因素的变化,不间断地通过微生物学、卫生学、临床病学、流行病学监测和调查、收集、整理、分析掌握有关病原菌、危险因素、发病规律等医院感染资料信息,为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做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医院感染科由专职人员组成,是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的办事机构,负责全面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各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小组,一般由主治医师、护士长、感染控制医生和监控护士组成。监控护士负责对空气落下菌、物体表面、医务人员的手进行定期监测和对本科进行全面监督检查;住院医师负责对住院病人医院感染的临床检查、诊断、合理使用抗生素并填写医院感染病例登记表,最后由科主任、主治医师审核签字后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由医院感染科汇总制表,送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主任审核签字后上报上级部门。这样就组成一个由上而下,由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科、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组成的三级医院感染监测管理网络。

第四节  医院感染监测信息反馈系统

    为了有效地开展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在建立医院感染三级管理机构的同时,还要相应地建立医院感染监测信息反馈系统,这样,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才形成了完整的管理体系。医院感染管理信息反馈系统,在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具有互通情报、承上启下、发现问题、改进工作的重要作用。

    医院感染科利用医院感染查房早期发现院内感染病例以指导临床;通过检查《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落实情况指导护理、后勤;通过监测结果指导病房等。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采用书面报告、大交班会议、参加科室交班会、个别指导和座谈等形式进行信息交流和反馈。对发现的与医院感染有关的严重违章问题,采用《医院感染监测质控信息反馈通知单》形式指出问题,提出要求,限期改正,经院长签字后发给有关科室,以示警告。

第五节  医院感染监测内容与程序

  一、院内感染个案资料基本内容

    应含有患者姓名、年龄、性别、病历号、科室、病房床号、住院日期、受感染日期、感染部位、病原微生物培养结果、血清生化免疫检查结果、细菌对抗菌素的敏感情况、患者入院时诊断、感染前是否接受过手术及介入性检查与治疗,以及使用抗菌素、免疫抑制剂、抗癌药、类固醇药等资料。

    二、感染信息来源

    1.主动定期巡视病房,核实病区提供的院内感染病例,还要查阅病区内危急重、有过手术、介入性检查与治疗、长期使用抗生素、激素、抗癌化疗等病例,以及自身患有免疫功能低下病例。

    2.收集微生物(细菌室)实验报告资料,从中可以了解各医疗单元感染的病原类型及其流行状况。检测新出现的致病菌,应立即进行调查及监测,研究它们所致的疾病及影响致病    菌出现的因素。

    3.统计药剂科消耗抗菌素的资料,系统的监测各医疗单元使用抗菌素的种类,数量、变化情况。

    4.查阅转科、会诊、死亡及自动出院病历资料,分析其疾病的发展演变与院内感染是否有相关因素。

    5.收集分析影像科诊断报告资料,涉及到有感染的内容,要登记再到病区查阅病历资料,分析感染因素。

    6.分析保健科医案中的院内医护工勤人员发病资料,统计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与流行状况。

    7.统计供应部门向临床科室提供物品的种类、数量以及其灭菌检测资料。

    8.膳食资料(含供水情况)、医院向病人提供饮食品种、数量、食品制做、储运,以及配给程序。

    9.病人床单清洗、病区环境清扫以及污物处理等有关情况。

    三、资料整理与注册

在感染管制科医师指导下,感染管制专业护士应系统,全面、连续调查收集院内感染个案资料,经整理后填表登记。如何寻找发现院内感染病案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必须进行专  职培训。

    院内感染病例登记表

    ()一般资料

    姓名:    年龄:    性别:    病例号:

    科室与床号:    入院日期:    出院日期:

    转科日期:    死亡日期:    自动出院日期,

    入院诊断:1.基础疾病,

              2.并存疾病:

    出院诊断:1.基础疾病:

              2.并存疾病:

    3.并发疾病:

    手术名称:    手术者:

    手术日期:    麻醉方法:    麻醉者:

    ()住院后诊疗措施与使用停止日期

    IV meedie         CVP

    TPN               Respiralor

    Angiography       Endotracheall

    Tracheostomy      Foley cath

    Steroid>1 week    PDialysis

    其它:              其它:

    ()使用抗菌素情况

    感染前用药种类,

    药品    剂量    起日期    迄日期

    1

    2

    3·   

  ()院内感染种类及感染日期

  1、上呼吸道感染:,    2.下呼吸道感染:

  3,术后伤口感染:    4.泌尿系感染:

  5.血流性感染,    6.其它:

  ()院内感染的病原学

  病原学类别:

  检查方式:1.直接镜检,

            2.培养:

            3.血清免疫检测:

  送检标本:                    送检日期:

  ()院内感染因素分析

    四、资料分析

1. 感染率:医院内感染率是指某段时间内院内感染病例数与这一段时间内医院的住院人数之比。某一病区单元感染率是指某一段时间内病区内的院内感染病例数与这一段时间内病区的住院人数之比。某一医师所治疗病人的感染率是指某段时间内某医师的病员中院内感染人数与这段时间内该医师所诊疗的患者数之比。感染率用来比较不同时期的感染发生情况,比较不同科室、不同医师所诊疗的患者感染发生情况。感染率的高低并不代表院内感染管制好坏的唯一指标。院内感染发病较多的病区,也常常是危急重患者多、病人抵抗力低下者多的病房。同一单位、同一部位院内感染率逐渐减少,也许可以表明感染管制执行较好。院内感染呈现较高数目或有较大幅度变化,要检查人们对感染管制制度遵守情况、新进人员训练情况、医护人员是否有短缺无法完成规定工作或住院病人中疾病类型是否有明显变化。

2. 院内感染发病部位:医院的性质、医院的设施、医疗设备、科室专业结构、医护人员素质等都会影响到院内感染发生部位的差异。

3. 院内感染的病原学:统计各病区、各病种不同部位感染的病原菌种、菌株类型,以及耐药菌发生情况,分析感染方式、散布途径等有关内容。

4.抗菌素使用情况:统计不同专业、不同病区以及某些医师使用抗菌素的种类、数量,分析抗菌素选择是否合理、给药方法、途径是否准确,药效、药敏程度等。

    5.分析死亡病例的致死因素、探讨死因与院内感染的相关因素。

    6.查阅有合并症病例,探讨合并症与院内感染的相关因素。

    7.个体感染危机程度:是指微生物毒性和微生物菌量乘积之和与患者抵抗力之比,是从病原微生物与机体防御机能两方面来评估感染因素。因为院内感染的发生不单是细菌数量和毒性的多少和程度,也与人体的解剖生理功能有关。

第六节   如何发现医院感染病例

  一、收集细菌培养阳性报告

    查阅微生物、细菌、实验室资料,将所有各类标本、病原微生物培养阳性结果,依病区为单位加以整理,再带至病区结合病历资料,鉴别是否属于院内感染个案。

  二、查易感人群

  直接到各病区、病房查阅下列易感者病历资料,从中分析判断是否有院内感染个案。

    1.老年或婴幼儿童,这个年龄组患者,由于机体营养状况差、免疫功能低,是构成院内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

2.患有癌症、血液病、糖尿病、尿毒症、自身免疫病、危重急等病例,这些患者多因病情较重、病程较长、诊疗程序较多、住院日期长、发生院内感染机率也必然较高。

3.接受过侵入性检查与治疗病例,因介入性诊疗实施或手术都可以伤害患者的防御屏障,或由于无菌操作不严,将病原微生物带入体内,引起院内感染。

    4.接受免疫抑制剂、抗肿瘤药、激素、放疗等患者,这部分病例除基础疾病外,这些药物也会对患者的生理功能造成严重伤害,增加了院内感染机会。

    三、查阅长期大剂量使用抗菌素病案

    到药剂科、病区治疗室查询长期大剂量使用抗菌素患者,或病人入院时无感染体征,经一段时间后接受抗菌素治疗者。再翻阅病历病程记录,是否有何种感染或其他诊断。

  四,统计换药病例

    到各病区换药室,依据换药登记卡,检查病人的伤口情况,以及其他临床资料判断是否归院内感染病案。

第七节  医院感染群体发病调查

一、群体发病定义

    院内感染发病率比过去的同种院内感染率呈统计学上有意义的增加(p<005),或集中在某一段时间内有数个以上病例发生院内感染与流行。

院内感染群体发病,多是因某些特殊菌种引起某一特定部位的感染。通常是单一的感染源,经过同样的传染模式,几乎在同一时间出现群体发病。

    二、调查方式

    1.确认群体发病:在某一时间依据院内感染病案,对院内感染率进行统计学分析,若p005,则认定为群体发病,或在较短时间内,在某一局部区域(病区)有数个以上病例发病与流行亦认为是群体突然发病。   

    2.鉴定致病病原微生物:收集患者的血、痰、尿;粪便和各种引流物、分泌物进行细菌学或组织病理检查,以确定病原与疾病。

  3.查找感染源:依据病原类型,感染部位,寻找感染源进行病原菌验证。

 4、分析感染传播途径:每一种疾病都有特定的感染方式.带菌可以是医护人员的手。衣物或是医疗器械设备、敷料、床单或经被污染的食物:水,静脉输液、血液或经空气、飞沫或经蚊虫叮咬等。

5.登记注册受感染可疑病例:凡暴露于感染源或与患病者有过接触人员,均应登记注册,写明暴露于感染源的日期及时间的长短、接触方式,是否采取预防保护措施等,并要追踪监视。

 6.成立调查团组:群体感染出现,应及时组成调查团组,保存好每一份病案资料,详细记载工作日记,及时向院内感染管制委员会汇报工作情况。

    三.申报主管部门

    有院内感染群体流行,可能会引起法律、政治、经济以及医学上各种不同程度的后果与影响,事件发生须及时逐级向主管部门申报。

    四、拟定防治措施方案

消除或隔离感染源,阻斯感染传播途径,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治疗措施,总结教训,修订感染管制策略,教育监督医护人员严守医疗制度与感染管制。

第八节  监测资料的利用

    一、对医院感染发展趋向预测和预报

医院感染资料是医院感染工作的信息库,是医院的宝贵资料,应充分利用。它能帮助了解全院医院感染发生发展趋向,进行预测和预报,以便提早采取预防控制措施。例如,在监测中发现某时期散发感染病例增加,明显超过了本底感染率,或者流行菌株及耐药性有变化,可以预测将有可能发生医院感染的流行或暴发。此时应立即加强调查研究,找出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控制措施。

    利用监测资料及时通报全院人员,使本医院感染的信息在院内畅通,教育全院医护人员,提高对医院感染认识,使医院感染监控工作形成良性循环。在当前通过监测发现,医生对感染病例经常忽视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因而临床微生物科工作就跟不上,影响感染病例的及时诊断,应改进这方面的工作。又如,通过监测清楚地看到医院感染病原体的传播最主要的媒介是污染的手,可以通过监测的大量事实,教育医护人员充分洗手,会在降低医院感染上起明显作用,这就是对医护人员强调防治措施的教育。

    政府卫生行政领导部门对医院感染提出一些指标,如我国规定《各级医院感染指标》的要求,必须利用监测资料才能完成。

    二、探索危险因素

    前已述及造成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但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改进,很多损伤机体正常防御机制的诊断、治疗操作的增加,新的抗生素大量应用,医院床位增加,尤其老年患者增加,慢性病发病率不断上升等,使医院感染不断出现新的危险因素,必须通过监测去探索。

    在监测中发现新的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必须深入开展专题科研。关于针对现存的医院感染问题开展深入专题研究,在我国尚不普遍,应加强这方面的学术研究。

  三、防治效果的评价

  通过监测工作可跟踪观察某项防治措施对医院感染发病率的动态变化的影响,凡是使用后发病率能明显降低者,可认为该项措施是有效的,反之则认为无效。

第八节  电子计算机在医院感染监测中的应用

    一、计算机的作用及用途

    ()电子计算机是处理数据与信息的工具

    对医院内的感染进行监测需要对大量的数据进行记录、统计和分析。这些工作如果用人工完成将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这对于及时了解感染发生、控制感染的扩散、预测感染的出现极为不利。电子计算机以其处理数据高速、准确的特点,目前已在许多方面代替手工操作完成大量简单重复性的工作,数据处理是其中最主要的工作之一。

    为了能利用计算机处理数据,首先必须将数据输入计算机,其次还要使计算机能按所需的要求进行处理,最后还应让计算机能够处理完的结果以人们能认识的方式如报表、图形、文字等输出供人们使用。计算机的工作必须在程序也称为计算机软件的控制下进行。如果只有计算机本身的硬件而没有程序是没有任何用处的。计算机软件是由熟悉计算机的人员编制的,通常编制一个软件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有些大型软件需用几年时间。一旦有了软件,计算机将变成一个非常方便的工具。

    一个医院必须定期连续进行医院感染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所取得的信息和数据是大量的。为了统计、分析、处理和报告的需要,必须建立医院感染管理数据库,包括适合的硬件和不断改进的软件。

    ()用途

    1.统计  用计算机进行统计处理是最常用方法之一。例如要统计一个医院10年内各个月份感染发生的情况,只需将原始数据全部输入计算机,几秒钟后即可得到统计结果,统计结果通常是由计算机所控制的打印机打印出的一张报表。

    2.决策支持图形  图形是人们较容易接受的一种信息方式。对于相同的统计结果,报表与图形的差异在于,从图形中一眼就能了解统计的情况,而表格中的数据则要一条一条全部读完后才能了解统计情况。

    目前所使用的计算机有许多都具有绘图功能,只要配上相应的软件就可将统计结果以图形的方式表示出来。

    3.预测和预报  预测院内感染对于预防感染的发生,降低感染率有很重要的意义。防患于未然也许是一种最佳的方案。要能做出预测通常需要首先掌握以前发生感染的全部资料和信息,根据这些资料找出感染发生规律,然后才能根据这些规律来预测即将发生的感染。常用的预测方法是利用数据依一定的统计方法拟合出一条曲线。有了拟合出的曲线即掌握了一个规律,依据此规律来预测也需要进行大量的计算,做这些工作都是计算机的优势。

    4.数据通讯与情报交流  利用计算机网络传递数据和信息是应用计算机最有成效的方面之一。在医院中及时将院内感染的有关情况传递给管理部门、检查科室、有关病房和医技科室,对于及时预防、控制很重要。一些感染致病菌的特性与治疗方案的情报对于制定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也是十分有意义的。国外很多医院通过医院计算机信息系统及时将医疗情况及有关信息例如病人的各种检查结果、细菌培养结果、用药记录、治疗记录、药品与物品供应情况、病人历史情况、类似情况的其他病例、文献等传递给管理人员、医生和医技科室人员,大大方便了人们的工作,也使医疗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这对于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也有积极意义。

    二、使用计算机的方法与步骤

    ()工作过程

    在感染监测中使用计算机的工作过程与一般数据处理中的应用有很多相同之处,它的应用也是多方面的,此处仅就数据统计处理的工作过程加以说明。整个工作过程包括数据准备、数据结构设计、计算机软件系统设计、程序开发、数据采集或录入、数据处理、结果分析几个步骤。

    ()数据准备

    准备工作是整个工作的基础。在开始进行各项处理工作之前必须明确主要目标和要处理的数据内容。准备工作包括:①确定统计结果的作用和产生方法;②列出各个统计结果的计算公式;⑧将各个原始数据项列出名称、数据类型、数据范围表;④编制表格用于收集原始数据;⑤画出统计表或统计图形等需计算机输出结果的样张。

    准备工作通常需由负责院内感染监测的专业人员和熟悉计算机软件设计的人员共同讨论完成。在准备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原始数据取得的可能性、简易性与数据的可靠性,这关系到统计结果的可靠性与实际意义。

    ()数据结构设计

    这一步工作是根据前面列出的统计公式与原始数据项目表的内容设计出一个适合于计算机存储和处理数据的结构。建立相应的数据文件用于把数据存入计算机,在数据量较大时,还需建立相应的数据库。数据结构的设计是计算机软件设计人员的任务。

    ()计算机软件系统的设计

    程序是控制计算机工作的一系列指令。例如为了进行统计处理,计算机首先必须将数据读入计算机中,因此要有程序控制计算机从键盘读入人们输入的数据。随后计算机要把这些读入的数据存在计算机的磁盘上,在进行统计处理时还要再从磁盘上读出这些数据来处理。最后还要有程序控制计算机打印表格或绘出图形等。软件设计的工作就是写出计算机工作的各个步骤和主要的处理方法,这就是软件设计说明书。

    ()程序开发

    程序开发是由计算机程序员根据医院感染监控科的需要,按软件设计说明书的要求,用一种特定的程序编制语言编写程序指令并在计算机上进行调试的过程。程序比较长时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在计算机上调试,以尽可能减少错误。计算机程序通常经过使用后不断改进,不断增强功能,使之与实际需要更加吻合。

    ()数据采集录入

    数据输入计算机的过程是需要人参与的过程,因此它在整个数据处理过程中所占的时间较多,出错的可能性较大。原始数据录入的准确性关系到整个数据处理工作的准确性和统计结果的可靠性,所以必须十分重视录入工作的质量。

    在有人参与的录入工作中错误通常是难以避免的。据统计一般人录入错误比例通常在1%~2%,优秀的录入人员也只能达到o1%左右。因此需要有一定措施来尽可能降低错误的发生率。在数据采集和录入中坚持下列几个步骤有助于降低错误率。

    1.原始数据表格的格式应与数据录入过程的顺序一致,格式相近;

    2.数据表格填写时要清楚,避免看错;

    3.数据采集程序设计时应有比较完整的检查功能,这样可以在录入时及时将不合规范的数据查出并修改。例如:性别只有男女两种,除此之外可认为是错误数据;年龄一般控制在0100岁之间,若录入了此范围之外的数据则可判断为错误数据等等。

    4.在数据录入后在进行处理之前要仔细核对检查,发现错误及时改正。在条件可能的时候可采用两人同时工作,一人读数据,一人专门键入。实际工作表明这样可以大大降低错误的发生,录入速度也大大提高。

    ()数据处理

    有了原始数据之后,数据处理工作主要由计算机完成。人们此时的工作主要是启动处理程序,选择一些必要的参数等。数据处理过程中计算机所反映出的信息、参数选择方法等通常由软件说明书中提供。数据处理的结果最后由计算机自动在打印机、屏幕或绘图仪上产生。

    ()结果分析

    有了计算机这个工具之后,许多繁琐的计算工作可由计算机来完成。人们可以从中解放出来从事更高一级的工作。电子计算机的工作速度非常快,所以在有了原始数据之后人们可以选择多种处理方案进行数据处理。进行比较后得到最佳的结果。分析工作主要由负责医院感染监测或有关的专业人员来完成。以往的经验表明,数据处理工作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通过不断的选择处理方法、分析处理结果的循环取得最有用的结论。计算机能够存储大量原始数据并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处理,这就大大加快了循环的过程。

    三、计算机在感染监测和控制方面的应用

    ()计算机在感染监测中的应用

    这里主要介绍培养阳性的微生物的计算机监测方法。计算机分析程序用BASIC语言来编制,输入的数据包括细菌培养日期、诊断、病人床号、培养物(血、尿、脓液、脑脊液以及痰)、细菌种类及其药敏试验结果。按专用程序检出每一种细菌的药敏谱并按分离的细菌及培养物种类逐日计算基准水平(基准率)。按病区分类,逐月检查出阳性培养是否超额(等于或大于两倍平均月基准率),所有超额培养阳性率均可以认为存在感染管理问题,并应根据病案记录进行回顾性流行病学调查。在调查中,对照可选择同病室、同月份内培养阳性的病人,比较感染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初步诊断、所用医疗器械、培养日期、病房、感染部位、微生物种类及其药敏谱。若在病例组能找出其间的流行病学模式,而在对照组则不能,即可认为可能存在暴发的危险,需进一步调查原因。凡在空间上有关的病人中,由相同微生物所引起的感染及由于介入性或创伤性检查和治疗操作规程所引起的感染,均可判定为医院感染。

    Schiffman(1985)应用上述计算机监测系统在116次调查中发现22(19)属于医院感染暴发,培养阳性率大于或等于4倍平均基准阳性率。而用常规监测方法只能发现上述医院感染中的3起;因此,用计算机分析致病菌培养阳性率是一个及时、有效和敏感的方法,可作为医院感染的有力监测手段。

    ()计算机在医院感染控制方面的应用

    计算机对感染的控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医院感染暴发的预测、暴发流行的控制、医院感染深入研究和对有关人员进行培训。其中预测是主要的。上述计算机分析培养阳性率,来确定医院感染及可能存在的暴发危险主要是回顾性调查,而在医院内感染暴发的预测则属于前瞻性调查。暴发感染的预测是通过流行病学和统计学处理,提出对病原菌的警戒和它们的耐药模式,而这个警戒是通过危险因素来实现的。所谓危险因素是指人体内外环境中与疾病的发生和康复有关联的因素,它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存在着一定的数量关系。它可分为传播危险因素和感染危险因素。依靠危险因素就可鉴定在医院感染调查中获得的大量信息之间的关系和发展趋势。通常是对引起医院感染的众多因素进行分析,确定重要的危险因素并进行量化。通过危险因素的大小来判定感染发生的概率。除对病原菌进行警戒外,还可通过病人内在性的危险因素(性别、年龄、原发疾病、在医院中微生物暴露情况、护理、留置导尿管的持续时间、呼吸机的使用、手术类型和持续时间及抗生素使用等)对病人水平的多变量危险因素,用以计算每个病人感染的危险指数,将个案集合起来,用计算机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剔除由于相互作用而失效的危险因素,然后求和就可得到数个相对的危险指数。

    美国斯坦福大学于1986年推出了RX研究模式。用户首先向计算机输入所有独立的和依赖性变量,计算机应用机内存储的临床医学和统计学知识库,对数据库的信息进行详细分析,产生对某种感染预测的统计学程序,将预测进行统计学处理。由数据库产生的数据输入统计程序,然后进行回归分析。计算结果返回研究模式进行处理。预测如果正确就可以指导临床治疗。在常规工作中不断地收集数据,可以不断地对新感染进行预测。目前,外科切口感染和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也均有成功预测的报道。

    ()抗生素合理使用的监测

    在感染控制中不及时的使用抗生素会耽误最佳治疗时机,而不合理的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或预防又可造成大量耐药菌株的产生,从而促进耐药细菌感染和造成感染的暴发,这样就需要临床医生恰到好处地解决这对矛盾。以计算机对全院宏观地及对个案微观地定量监测可使上述问题的解决成为可能。

    抗生素合理应用的监测通常要输入医疗方案、临时医嘱、术前和术中用药、培养和药敏等几方面的信息。Evans(1986)报告应用微机对感染和抗生素的使用进行监测控制。程序可以自动地产生四种控制警戒:①是否发生医院感染;②患者是否接受了合理的抗生素治疗;⑧抗生素的价格是否合理,即有无必要用昂贵的抗生素;④是否预防用抗生素使用时间过久。专家们使用计算机监控了2个月发现比常规方法效率大大提高(只相当过去所用时间的35%,且准确性较高,达90)。同时还可以对抗生素使用实行统一的监督管理,减少耐药菌株的出现,降低病人住院费用。程序首先将病人的微生物学试验结果存入分级数据库,然后通过计算机联网来分析结果。当结果被存入联网的计算机化的医学记录中,可动态地通过另一计算机程序按分类信息筛选微生物学试验结果。如血培养结果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计算机自动地算出下列各项:①细菌是否是病原菌;②是否医院内感染;⑧是否用药敏试验指导使用抗生素;④根据病人的过敏史和病情推荐最好最便宜的抗生素。这样可为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指导用药。

第九节  分子生物学在医院感染监测中的应用

    分子微生物学技术和基因研究技术主要是对细菌和蛋白质、核酸、多糖、脂类和基因进行分析和鉴定,检测出致病菌的种和型以及是否有致病性,并对细菌耐药性进行基因水平研究,从而对细菌进行鉴定,为流行病学深入研究,进而从根本上达到预防、控制和治疗医院感染病例提供理论指导。在医院感染的监测中应用分子微生物学技术,主要做核酸分子生物学分析。

  一、核酸分子杂交

  DNA是由两条多核苷酸链通过碱基之间的氢键联结起来的双螺旋结构分子。其碱基之间遵循着严格的配对原则,即ATGC。核酸分子杂交技术是应用便于检测的物质(如放射性同位素、生物素、地高辛等),标记已知核酸分子的一条链或特定片段作为分子探针,然后与处理后的样品中的核酸分子进行反应,即分子杂交,检测杂交分子的存在与否,即或判断样品中的同源片段,从而鉴定样品中的微生物。

    在临床上DNA探针不仅用于临床微生物学诊断,也可在种、型水平上进行鉴定。应用于流行病学调查,尤其在医院感染暴发流行病学调查及食品、贮水池等调查,有其独特优越性。

    二、微生物蛋白质分析

    微生物的蛋白质,如细菌的外膜蛋白等,是生物体特定基因的产物,也是某些特征和功能的分子基础。分离、纯化这些特定蛋白质,然后研究其分子量及电荷的差异,可以进行分子水平的分型和分类,也可借助于分子免疫学方法进行快速诊断和抗原研究。

    用于细菌蛋白质的鉴定、分离、纯化及特性研究的技术主要有蛋白质电泳技术,如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毛细管电泳等;色谱技术,如高效液相层析、亲和层析等;分子免疫技术,如蛋白质转印技术等。

    三、核酸图谱及核酸内切酶图谱

    核酸图谱是分离纯化的核酸(DNARNA),由于分子量的差异,在电泳中迁移速度不同,就形成不同带型,通过带型的异同度的分析,直接判断微生物间的遗传关系。如质粒图谱分析、RNA图谱分析都是应用这一原理。对细菌质粒的检测可用于流行病学调查,也可用于耐药性的分析研究。

    限制性内切酶图谱分析:由于限制性内切酶在DNA分子上有特异酶切位点,具有相同DNA则可切割成相同的片段,而序列不同的DNA则产生不同片段,通过核酸电泳可将分子量不同的核酸片段分离开来,而获得的谱型为核酸酶内切图谱。如果与基因探针结合起来,用于研究特定的基因片段及其连锁基因的多形态性等。

    四、PCR技术

    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分子遗传学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各领域。应用此技术可在短时间内合成大量目的DNA片段,灵敏度很高,样品中即使有几个细菌也可检测出来;同时特异性也很高。这一方法主要用于检测含量甚微的样品中某一特定片段的有无及其不同个体间此片段的异同,目前很多病毒、细菌,如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巨细胞病毒、艾滋病病毒等,以及结核杆菌、淋球菌等,可用PCR法检测,市场已有相应的试剂盒出售。

    PCR与酶切图谱法和分子杂交法联合应用可获得更好的效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