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加强学习 注重实践 提高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效性

 lirenhua 2010-10-26

加强学习  注重实践  提高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效性

                 

海南省国兴中学“加强科学民族观教育,增强民族团结意识”课题组

    

摘要:本报告对我校实施“加强科学民族观教育,增强民族团结意识”课题研究工作开展的情况、产生的效果、取得的经验、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分析和归纳论述。文中强调,领导重视是搞好民族团结教育的可靠保证,开设民族常识课是提升学生认知水平的有效手段,加强实践体验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抓住重点突出特色是提高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必然要求。报告还提出了一些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中尚需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民族团结  教育  民族政策常识

    一、课题的提出

纵观世界,许多国家由于民族问题处理不当,造成国家政局动荡,因为民族利益纷争,甚至造成国家分裂。所以,如何解决好民族团结问题,是世界各国都极其关注的问题。我国当前的民族关系主流是好的,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各项改革和建设事业正在顺利进行。然而,我们不能忽视危害民族团结的潜在因素和国内极少数分裂主义分子以及国际反华势力加紧“分化”的现实危险性的存在。在一些地区和学校,由于有些人不了解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不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伤害了少数民族的感情和利益,导致的民族纠纷时有发生,对国家的团结稳定产生了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确立科学的民族观,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促进各民族的共同进步和发展,是极为重要的。海南省长期居住着黎、苗、回、汉等民族,在促进我省少数民族教育快速发展这一背景下,我们国兴中学诞生了。目前我校有黎、苗、回、汉等各族学生2350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970多人,占全校学生人数的41%。在学生中开设《民族政策常识》课程,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民族观,增强各民族学生之间的团结,促进各族学生之间的交流、学习和共同进步,一向是我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本课题力求以马列主义观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中央和国家一系列有关思想政治工作和民族工作的文件为依据,本着科学的态度,探索新形势下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各民族分布以及我们的党和政府处理民族问题的政策和原则的认识,使学生充分意识到现阶段我国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从而增强我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我校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在上级领导的支持和学校自身的努力下,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1998年和1999年先后被海南省政府、国家民委和国务院授予“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称号。这对于我们开展民族团结教育问题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我们希望通过宣传发动、上好《民族政策常识》课,传授民族政策常识,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我国及我省各民族的构成、信仰、衣食住行、风土人情,初步理解各民族人民形成的“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谁也离不开谁” 的历史关系,进一步提高民族团结的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的情感,增进各民族学生之间的友谊,促进各民族学生之间的交流、学习和共同进步。

二、课题的实施                                                                                                                      

㈠加强学习,广泛宣传,充分认识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

1、加强学习,统一认识,夯实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思想基础

    学校领导对这一课题研究始终给予高度重视,多次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党和国家关于大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一系列重要文件,并对其中的一些重要内容反复学习研讨。《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要进行民族团结教育。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不论是在内陆还是在边疆,不论是在汉族地区还是在少数民族地区,都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宗教观和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的教育。”《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若干意见》指出:“要把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列为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指出:“要高举民族团结进步的伟大旗帜,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有重点、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加强民族团结教育。要把维护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教育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观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教育。”上述重要精神从各个方面进一步明确了在各级各类学校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通过理论学习,全体教师充分认识到民族团结教育不但是少数民族教育的一部分,也是全民教育的一部分,是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应当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兴衰的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这项工作。

2、积极筹备,精心安排,有条不紊地开展各项工作

2002年下半年,我校成立了“加强科学民族观教育,增强民族团结意识”课题组,由学校校长、政教科科长、实验年级的级长、班主任和少先队辅导员等组成了课题组成员,负责民族团结教育研究课题各项工作的开展和推进工作。选定了2002年入学的初一年级作为实验年级,制定了“加强科学民族观教育,增强民族团结意识”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从纵向上把研究过程划分为准备、实施和总结三个阶段,确定了各个阶段的实施目标和计划。从横向上确定了在班级(基础层面)、年级(综合层面)、政教科(主导层面)三个层面上开展课题研究和推广工作,使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能够分阶段、分层次地进行。面对民族团结教育研究这一全新课题,学校领导定期召开会议组织学习,听取汇报,并做出重要指示,使大家逐步树立起做好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克服各种畏难情绪,不断提高了做好此项工作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3、调查了解,摸清情况,强调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为使我们的教育活动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对参加实验年级的学生进行了问卷测查。测查采取整群抽样(初一、二学生全体参加),除去废卷,统计有效问卷共463份。从测查的总体情况看,学生民族政策常识的了解甚少,尤其是对政策水平的理解水平极低,对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认识有限,有关少数民族风土人情的掌握情况稍好,但正确率较高的题目也仅有50%,离我们的教育目标仍相差甚远。

㈡强化措施,把握关键,生动活泼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

1、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为提高学生对民族政策常识的认知水平,我们在初二年级开设了《民族政策常识》课,并将之纳入必修课程体系编入课程表,初二年级每学期安排8课时。为开好课,学校选拔有经验的教师担任民族政策常识课的专职教师。教师在课前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教案,具体教学中,贯彻“以教材为主,突出常识,联系实际,生动有趣”的教学原则。突破教材的结构局限,结合学生对英雄人物的崇拜心理,先从少数民族英雄人物的故事讲起。如康熙皇帝大有作为,成吉思汗驰骋疆场,图尔扈特决心东归,我省黎族领袖王国兴率部主动投奔共产党、为海南解放做出重大贡献等。结合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理,向学生介绍极具特色的少数民族风情,使学生体会到少数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深厚底蕴,学生精神饱满地体味收获知识的喜悦,充满了对少数民族同胞的敬佩和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神往。

在民族政策常识课教学中,我们积极开展教学案例研究,努力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广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使各种音像信息资料融合于一体。对于直观性较强的内容一般先看录像,再做讲解,对于那些学生比较生疏的刺绣、编织、蜡染一般是先讲后看,一些独立性较强的内容往往是边讲边看,比如介绍传统节日可以介绍一个节日,让学生看一段录像,以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印象。

教学中,我们积极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自主地选择民族知识的研究性学习课题,通过网络、书刊、影视等渠道获取信息,搜集资料,对黎、壮、藏、蒙古、回、维吾尔等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与风俗人情作了精炼总结和生动描述。在研究性学习中,充分体现了学生们的合作精神,打破教师一统课堂的陈旧模式,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民族常识教育,是《民族政策常识》课的必要补充和延伸。我校各科教师在学科教学中积极发掘民族团结教育素材,充分利用政治、语文、历史、地理、体育、美术、音乐等学科的民族常识教育因素,使民族团结教育和各相关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政治课教学中,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观点,向学生讲清楚国家、政权、民族等概念的界定,讲清楚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及《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内涵,结合我校的创办历史,说明党和政府重视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让学生从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例中,去体会和认识。在语文课上,比如在教学《内蒙访古》时,结合课文中对历史上民族矛盾的追述,对民族之间往来的称颂,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历史上各民族之间早就交往密切,即使在战争年代,各民族人民仍然盼望加强友好往来,今天更应该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在历史课上,指导学生了解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早就生活在一个不可分割的大家庭中。在讲到历朝各代民族的友好往来时,抓住典型事例,如张骞出使西域,文姬归汉、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嫁到西藏等史实,有力证明,我国各民族之间有着血肉的亲情关系,各民族人民和平、团结、融洽相处,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利用教材,将我国版图的确立、划界、政区的设置、演变等内容介绍给学生,使他们认识到,如今的中国版图具有历史的、经济的权威依据,是绝对不允许分裂的。在图、音、体教学中,结合本校的实际,努力把民族特色教育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开展了“少数民族的染织刺绣”欣赏、“民族服饰”欣赏、“民族音乐欣赏”。增设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竹竿舞”、“珍珠球”等,让学生在欣赏与参与的过程中,了解民族风俗、地域风情,增进民族交流,培养各民族学生间的感情。

2、寓教于乐,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有趣的活动是最能吸引学生的。如何设计和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让他们在参与中体味教育的内涵并且受到鼓舞,这是我们一直关注并努力探索的重点。民族团结教育不仅体现在党的民族政策、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民族风俗习惯的传播中,更多的应体现在学生喜闻乐见的民族团结教育实验活动中,为此,我们努力抓好民族团结教育与民族传统节日、民族体育、艺术之间的结合。

在班级活动中,我们开展了“四讲”活动:一讲祖国悠久的历史;二讲祖国壮丽的山河、丰富的物产;三讲祖国灿烂的文化,是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祖国璀璨的文明;四讲各民族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各班每学期结合本班实际召开一次主题班会,办好一期“民族团结”墙报。组织以“民族团结大家庭”为主题的手抄报和“讲诚信”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坚持开展向贫困学生“献爱心”募捐活动,全年级同学自发组织了以“一元钱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献爱心捐款活动:每人每个月捐献2元钱,支助五指山市铜甲小学的六年级毕业班的特困生,第一期捐助的1000元已经送达特困生的手里。与此同时,在学生中广泛开展了学唱一首民族歌曲,学跳一个民族舞蹈,画一幅民族风情画,讲一个民族英雄故事,看一部民族故事片,做一件民族工艺作品等活动,充分发挥文体活动的德育载体功能。

在学校活动中,少先队大队在红领巾广播站中开设了“民族常识”、“趣味风俗”知识介绍专栏;开展“携手同奏民族团结歌”主题活动,包括“民族手工艺品制作”、“各族同胞手拉手”、“民俗趣味窗”、“民族风情摄影”等内容;每年农历三月三是黎族的传统节日,学校以此为契机,开展具有民族风情的游园活动,开展班际竹竿舞比赛,举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竞赛(如珍珠球);每年的班际文艺汇演举行民族舞蹈的表演;在校内开展汉族学生与民族学生“手拉手”活动,想方设法为民族学生办实事,学校除了为特困民族生减免书杂费之外,还发动师生捐款,成立特困生基金,专门解决特困民族生的生活困难问题。这些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又创设了浓厚的校园民族文化氛围,给民族团结教育活动赋予了活力。

3、联系实际,积极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促使学生把认知转化为情感和行为。开展课题研究以来,我们从省民族博物馆邀请了研究员到校举办《民族历史》、《海南省少数民族发展史》等专题讲座;本校教师也开发了《黎族的族源与变迁》、《黄道婆与黎族织锦》、《黎族的歌舞与文化》、《黎族的习俗》的小型课程,让长期相处的黎汉学生对黎族的历史传统有了更详细的了解;请来革命老前辈讲述海南黎族英雄王国兴的革命故事和红色娘子军的故事;在“来自山区的信息”专题沙龙活动中,邀请了五位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家长,他们用自己身边的生活事例,告诉学生们少数民族地区发生的喜人变化。在学校的支持下,课题组的老师组织学生走出校园,投身社会,开展社区服务、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接触社会、认识家乡、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比如,到海南师范学院参观“海洋生物多样性博物馆”,到红色娘子军的故乡学习革命先烈的光荣事迹;到万宁和乐水产养殖场见习养殖技术,到少数民族聚居区参加社会实践,体验生活等等。初二(2)班胡其德同学据实践调查撰写的小论文《腾飞的本号镇》就是以翔实的资料展现了家乡的巨大变化,并表达了发奋学习,立志成才,服务家乡的志向。

2004年3月,课题组率队赴五指山市进行民族发展问题考察。师生一行30人来到了少数民族聚居地五指山市进行考察,除了听取了市教育局李局长关于当地教育发展的报告,参观了海南省民族博物馆。还深入偏远的五指山市南圣镇铜甲小学与少数民族师生交流。通过这次考察活动,师生们增进了对黎族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情的了解,对黎汉人民为了寻求解放团结一致、浴血奋战的光荣革命传统的认识加深了,同时也了解到少数民族地区乡村学校的教育现状。通过调查体验,同学们深受乡村孩子在艰苦的条件下刻苦求学的精神所感染。考察小组回校后,把情况向同学们作了汇报,激发了大家为贫困山区教育出一份力的热情,同学们捐款捐物,与铜甲小学进行结对助学活动。

4、热情关怀,重视少数民族学生干部的教育与培养

全面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关键在人才。少数民族干部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力量,是党和国家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为培养更多的适应民族地区建设需要的科技和经济管理人才,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必须有意识地发现和培养优秀的少数民族学生干部,使他们将来成为服务社会、建设家乡的优秀人才。在学校的学生干部中,我们历来坚持培养安排一定比例的民族学生,对少数民族学生干部,加强培养锻炼,工作中适时提出新的要求和目标,激励他们不断向前奋进。班主任平时十分关心少数民族学生干部,及时帮助指导,如支持帮助他们主持好第一次班会,组织好第一次班级活动,处理好第一次偶发事件,帮助他们寻找对策和方法,逐步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摸索、创新。少数民族学生干部在工作中出了偏差,就帮助他们冷静分析,鼓舞信心,让他们体会到老师的信任和支持。为了让他们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班主任经常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做好个别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对少数民族学生干部不偏爱,不护短,从培养的角度,对他们提出高标准、严要求。

三、课题研究成果

开题以来,在领导的支持和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实验研究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果。教师们共撰写了19篇论文和调查报告,有些论文还受到专家和同行的好评。学生也写出了32篇富有见解的考察报告和实践体会文章。与此同时,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有序开展也给我校德育工作注入了生机和活力,迎来了一片生机盎然的蓬勃景象。

1、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进一步加深

在民族团结教育中,同学们了解到我国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祖国的发展成就是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占全国人口6.7%的少数民族,居住在我国 60%的土地上,他们对国土的开发,作用极为重要。比如,苗族、瑶族最先开发了长江、珠江和闽江流域,回族和西北各族最先开发了西北地区,黎族最先开发了海南岛等。同学们了解到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上,各民族对祖国发达的古代物质文明和辉煌的古代精神文明都做出过贡献。了解到了祖国的山川土地,是各民族生存发展、创造历史的舞台,是哺育各民族成长的摇篮。只有国家实现了统一、繁荣和富强,才会有各民族的尊严和地位,才会有各民族的发展和进步。通过开展“四讲”活动,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爱祖国就要爱56个民族、爱我们的家乡,从而使爱国主义教育有了坚实的落脚点。

    2、学生的民族政策常识水平明显提高

经过两年时间的课题实验,我们又进行了一次问卷测查。测查内容主要包括民族政策法规、少数民族人口及结构分布、少数民族辉煌历史和宗教禁忌及风土人情几大块。从测查的总体情况看,学生对民族政策常识的了解和认识程度都有大幅度的提高。如02级、03级初中生对民族问题长期存在的原因的认识分别从原来的4.1%、2.2%上升至63.3%和29.6%;对几大宗教的了解从原来的0.52%、5.6%提高到47.4%、28.7%。初二学生的进步幅度更大,这与教师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是分不开的。通过观看有关少数民族的录相资料片、到少数民族地区考察访问等多种方法和手段,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了加强和巩固。学生对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娱乐活动、黎族风土人情以及对民族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的认识与了解大大增强,这使得少数民族同胞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油然而生,也激起了汉族学生对少数民族的欣赏和敬重之情。全面掌握这些知识,为科学民族观的形成,为各民族同学间团结与合作、理解与尊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加强民族团结意识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

3、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得到增强

参加社会实践,不仅激发了大家热爱海南,热爱家乡的感情,更重要的是孩子们通过参观学习增长了见识,了解了社会,提高了社会适应能力,特别是少数民族聚集地孩子们在艰苦的学习环境下坚持刻苦求学的精神给同学们以极大的激励和触动,同学们更加珍惜自己优越的生活学习条件,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实验年级的学生在2004年初三毕业时在思想、学业等个方面都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一大批学生参加省级以上竞赛获得优异成绩,90%以上的毕业生考上了重点高中。

此外,通过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活动,使班级成为积极向上、团结战斗的集体,增强了班集体凝聚力及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助互爱的集体主义精神。

四、体会与问题

两年的实验研究,让我们对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有了一些体会,同时,也注意到当前这一教育工作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

㈠在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几点体会

1、领导重视是搞好民族团结教育的可靠保证

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是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我校领导干部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认真研究党在民族工作中取得的经验和民族工作面临的新问题,把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与推进学校素质教育、创建“安全文明生态学校”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本课题开题时,就得到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在整个科研过程中,校领导充分发挥了在思想方法上的指导作用;政教科与教研室联手做好活动的安排和督促工作;年级各班主任充分发挥了德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学校领导先后组织了几次民族团结教育先进学校好经验介绍活动,帮助师生统一了认识,开阔了眼界,提高了兴趣,为民族常识的宣传,有关活动的开展以及民族团结教育成果的取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校邀请了德育科研方面的专家、特级教师吴军同志来校指导。在经费上,校领导也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保障了有关活动的顺利开展。在精神上,经常给师生以鼓励,创造了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极好氛围。学校各级领导的帮助和指导成为德育课题取得成效的可靠保证。

2、开设民族常识课是提升学生认知水平的有效手段。学校是宣传党的民族政策的重要场所。在学校开设民族政策常识课,对学生进行民族知识与民族政策的教育,让他们更多地了解民族政策、民族风情、民族传统文化是非常必要的。实验进一步证明,民族政策常识课的开设,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对相关民族知识的认知水平。此外,学校还应对教职工定期进行民族政策理论学习,请专门从事民族工作的领导来校作专题报告,宣传没有民族团结就没有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道理,在广大教职工中牢固树立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的观念。

3、加强实践体验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实验证明,根据学生成长特点和教育规律,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活动,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切实提高教育的实效。如班级的主题班会、墙报、故事会、演讲等;学校组织的民族歌曲舞蹈汇演、希望工程捐助活动、请校外专家做报告、到少数民族地区考察体验等等,这些都是十分必要的。理论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论修养、知识层次及思想觉悟,但只靠宣传学习是不能实现教育目标的。只有通过实践活动,使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并加以内化,才能取得实效。

4、抓住重点突出特色是提高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必然要求。进入我校学习的少数民族学生,大都来自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的贫困山区。这些学生普遍具有诚实、朴素、直爽、求知欲望强等优点。根据这些特点,我们通过学校补助、师生捐助的方式,解决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经济困难。为了培养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以及爱国、爱家乡的观念,采取多种渠道进行教育。在教学上,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行为习惯上,注重养成教育。在日常管理中,培养学生的民主参与意识,提高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建立起了各民族师生平等、团结、互助的和谐关系,使各族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综合素质有较大提高。

   ㈡一些尚需研究解决的问题

在两年来的实验中,尽管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我们注意到,仍有许多问题和困难需要大家共同去思考、去实践、去解决。

    1、《民族政策常识》教育仍在试点阶段,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并没有接受过较系统的教育,这对初中阶段整体开展此项活动造成一定难度。要解决好这个问题,须研究如何在初中学生中区分不同的认知层次有针对性地分层教育,分类指导。

    2、学校在开展专项教育活动时,还存在一定的随意性,不确定的干扰因素较多,教育效果容易受到削弱,教育活动难以持久有效地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开展应该成为各级各类中小学的自觉行为和常规教育活动之一,但由于没有明文规定和统一要求而被有的学校所忽视,甚至把它看成一种额外负担。建议有关部门出台相应的政策规定,明确具体的必修内容,以便学校统一思想认识,坚定不移地开展工作。

3、由于客观上的升学压力,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在毕业班往往难以有效地开展。事实上,毕业生即将升入高一级学校或进入社会,工作及生活中交流合作的范围会更大,科学民族观培养和加强的民族团结意识对他们来说更具现实意义。

4、提高教育实效需要有一批素质较高的教师,但从当前情况看,师训工作受制因素较多,如专任教师“走出去”学习培训往往会受到经费以及时间上的限制,教师全员培训则受制于认识、时间以及当地人才资源等。

    此外,教育活动如何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课内与课外的结合,如何对此项教育活动的质量进行评价,如何改进教育手段和方法等一系列问题都还有待我们共同去探索和实践。

中小学生将成为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在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其目的就是使青少年从小受到党的民族政策的教育,逐步树立起科学民族观,不断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具备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和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素质。只要我们抓住重点、突出特色,走出一条符合地情校情的民族团结教育之路,学校民族团结教育之花的绽放必将更加绚丽多姿。

 

 

                                      2004年11月1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