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科学省级规划课题研究报告的撰写

 小小爸爸 2010-10-26
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规范
                                   
                           教育科学省级规划课题研究报告的撰写

                          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副主任 易志勇



                        
    研究报告是教育科学省级规划课题研究过程、研究成果完整和真实的体现;研究报告是评价课题研究成果水平的主要依据;研究报告是整个课题结题鉴定材料的核心主件;研究报告的撰写过程是课题研究质量提升的重要阶段。因此,研究报告撰写的规范也是课题管理部门规范管理的具体要求。本文详尽介绍报告撰写的重要性,研究报告撰写的基本格式、内涵要求,研究报告的质量要求,研究报告撰写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研究报告撰写常见错误,研究报告撰写的评价标准,成果公报撰写要求以及研究报告、成果报告案例。力图为课题主持人提供范式,解决研究报告撰写规范和提高质量问题。

一、教育科学省级规划课题研究报告撰写的重要性
    首先,研究报告是教育科学省级规划课题研究质量提升的重要手段。研究报告起草过程实质是深层次研究过程。这个过程要预先进行实验数据的加工和研究素材的选取。通过研究数据测试、加工、提炼,使之条理化、规范化、系统化,从中找出要解决问题的规律和对策,找到准确乃至创新的结论。这就必须经过深层思考,反复研讨,后期论证,甚至进行“补火”,以保证课题研究系统性和质量。
    其次,研究报告是教育科学省级规划课题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完整和真实的体现。研究报告可以回答五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二是怎么研究这个问题的。三是取得那些研究成果。四是这些成果有什么社会反响和效果。五是还有那些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
    它可以根据不同研究课题的性质,用不同的形式,不同的风格、不同字数的完整表述,其课题研究成果的基本结论、创新之处、学术价值、社会影响以及整个研究过程都可以在研究报告一一体现,且真实可信。
    再次,撰写研究报告是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部门的要求。不管是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还是省级规划课题都有这个要求。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全国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课题组织申报工作的通知》中第六条明确规定,最终研究成果必须包括研究报告。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鉴定、结题实施细则(试行)第三条规定,最终成果主件,必须有课题研究报告。不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就意味着课题研究任务没有完成。

二、教育科学省级规划课题研究报告撰写的基本格式及内涵要求
    尽管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报告的有多种格式,各省市对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报告要求也不尽一致,但研究报告这种种特殊形式的科学论文的撰写,有其客观存在的规律,不管其形式如何,其体裁结构、内容要求应具明显的特点:一是有鲜明的研究结果(结论)。其研究结果符合课题要解决的问题,表明课题选题的目的,并且是其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措施要得到结果或结论。二是有证明其结论的科学依据。研究者引证准确,实验测试条件及方法合理,所得数据可信,推理严谨合乎逻辑,统计分析、运算正确。三是有研究过程证实。包括理论依据、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或实验步骤的证实。
     课题研究报告,有一个约定俗成的格式与规范。除了一些学科或课题的特殊需要外,一般来讲,研究报告依次包括标题、前言、研究目标及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结果、讨论、附录等项目。如果我们仔细比较,可能会发现,研究报告的格式和内容与详细的课题设计差不多,有些研究报告甚至可以说是对课题设计方案的数据填充。因此,如果课题设计做得细、做得好,撰写研究报告就省力。
下面,提供三种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报告的基本格式及内涵要求供参考:
基本格式一:

    (一)开头标志:课题开头标志,可以让课题管理部门或其他阅读着对课题来源、课题级别、课题所属学科、课题主持人、成员、单位等一目了原。
     课题类别:(如: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
     课题批准号:(不同的课题批准号,代表了某种内涵。如:湖南的课题批准号XJK06AJ001  X代表湘,意指湖南省;J代表教育;K代表科学; 06代表2006年;A代表重点资助课题;J代表基础教育;001代表课题号。)。
     学科分类:(教育科学的学科分类,目前全国约定俗成的按十四个学科分类:教育发展战略、教育基本理论、德育、教育经济与管理、教育心理、教育信息 技术、比较教育与教育史、体育卫生美育、高等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民族教育、国防军事教育)。
    课题主持人:(含姓名、职称职务、工作单位)。
    主要研究成员: (只列姓名)

   (二)标题。标题是研究报告的“窗户”。一个好的标题常常可以起到“点睛”作用。在课题申报评审和成果评选活动中,一些有经验的专家,往往只要看一眼标题,就可以大概地判断出文章的好坏,说明研究报告的标题十分重要的。研究报告的标题原则上直接采用研究课题的名称,这样显得精确、明了,使人能对所研究的问题一目了然。但是,有时候由于在研究课题的名称中对研究对象或内容有较多的限定词,使课题名称显得冗长,这时,也可以另立标题,言简意明地将研究概括为一句话。如有必要,可以再加副标题的形式列出课题名称,研究报告的标题,不但应反映该项研究的核心问题,而且应能引起读者对报告的兴趣与注意。因此,要简短、明确,并注意采用读者感兴趣的措词。

   (三)研究背景(或前言、引言、问题的提出)。研究报告的第一部分,常常以研究背景(或引言、前言、问题的提出)的形式,非常简要地阐述下列内容:一是课题提出的缘由;二是课题研究意义;三是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四是该项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课题概念的界定。
这一部分虽然只是报告的引言,但它却可以显示该项研究的学术地位,使人们了解该项课题研究在教育理论上和实践上的价值,在有关领域中的重要性,以及在国内外同类研究中所处的水平。从而为读者接受该项研究成果准备良好的心理上与认识上的基础。前言应简洁、明了,字数不宜太多。因此,前言要注意仔细措词,使之既实事求是地介绍概况,又能恰到好处地赢得读者的信赖和注意。

    (四)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就解决本课题研究问题应该达到的目标。研究内容就是解决本研究问题的具体内容。研究目标一般高度概括,也可条理化。研究内容一般以1、2、3、4、5表示,这里一般不需要阐述,只要向读者明确表示课题要研究的内容即可。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要和原课题设计一致。如果完成的情况出入不大(没有完成研究任务的不能结题),可以在后面的问题讨论中提出。

   (五)研究方法和手段。这一部分,主要是向读者交待研究方法及研究过程,目的是为了让读者了解整个研究的全过程,以便评价整个研究在方法论和教育理论上的科学性和客观性,让读者据此决定是否承认和接受该项研究所得出的结果。研究方法不仅是简单的介绍教育科学的几种研究方法,更重要的是怎样用这些方法去解决问题。有些课题还包括:在研究对象的取样和选择、研究因素的实施与控制、资料的收集与处理等方面所采用的方法与实施的技术手段。此外,还应包括对在研究课题中出现的主要概念的定义和阐述,以及对研究所采用的特殊工具、设备以及一些特殊的方法手段的介绍。如果这一部分内容较多,或附有设计图纸、量表、调查问卷、测验题等,应以附录的形式附在后面。方法的介绍应注意条理清楚,交待明白,使别人可以据此重复研究,而具体实施的措施、课题研究理论依据介绍则未必如课题设计方案中那样周详细致了。研究方法的介绍常常可按研究过程的进展顺序逐一展开,在介绍中如果涉及到一些专业性的概念或说法,则应注意用词的准确性。

   (六)研究结果、结论及分析。研究结果、结论及分析是研究报告的实质部分,撰写这一部分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将研究结果作为客观事实呈示给读者。这一部分主要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对在研究中所收集的原始文献资料和观察资料、实验资料经过初步整理、分析后的结果,如对定性资料的归纳、列条,对定量资料列出图表等;二是对资料初步整理分析后,采用一些逻辑的或统计的技术手段,推断出研究的最后结果或结论。所以这一部分的标题也常作“结果和结论”。与其他学科的研究报告有所不同的是,教育科研作为一种社会科学研究,一些研究者往往更注重定性的分析,更注重举例说明问题,即使是数据,往往也停留在例举与罗列的水平上,有鉴于此,应该强调,在研究报告中既要重视定性的分析,更要注重定量的分析,既可以有一两个典型事例或一些数据资料作为佐证,更要有对客观数据资料的统计分析处理。
   撰写这一部分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不可以仅用几个事例来以一概全,单纯从逻辑的角度推出结论,而要重视定量与定性的综合分析。二是对于数据资料,不应停留在仅仅作为事例例举的水平上,而应采用一些统计分析的技术,从数量的变化中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三是在统计图表上出现过的事实,没有必要再用文字重复叙述,只要指出这些数字所说明的问题即可。四是结果与结论仅仅是对研究所收集的事实材料的客观归纳。在这一部分只可以例举客观材料,严谨地提出结论,切忌夸夸其谈,妄下结论,任意引申和发挥。五是研究结果应以事实与数字为主,文字叙述要简洁明了,结论要明晰准确。

   (七)研究成果和成果社会反响。研究成果包括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如被社会认可的公开发表的论文、出版的专著、其他成果等,还如主体部分被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明确采纳主要研究成果。社会反响包括社会认可、主管单位采纳、推广应用以及研究成果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

   (八)讨论、建议。讨论是研究者根据研究得出的客观事实和结论,结合自己对教育理论和实践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分析与思考,对当前教育理论或实践的发展提出自己的认识、建议和设想,因此,这一部分也常常以“分析与讨论”、“讨论与建议”、“几点建议”、“几点思考”等作标题。为了叙述和讨论的便利,在有的报告中,这一部分常与结果部分合而为一,或先呈示结果,接着讨论;或夹叙夹议,交错进行。然而,无论其形式如何,我们应明确地看到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研究结果呈现的是研究中的客观事实,它应该是基本肯定的,并可以在相同的研究中重复出现,而讨论则是主观的认识与分析,是研究者将研究的结果引向理论认识和实践应用的桥梁。作为理论工作者,可能更看重一项研究的方法和结果。如果方法科学严密,结果可靠可信,那么他就会承认这一研究,该项研究方法可能成为他将来研究类似问题时的借鉴,该项研究结果可能就成为一份资料在他日后的研究中引述,而对该项研究的讨论,或许可能给他的思想以启迪,或许他并不同意研究者的讨论,而自己直接从结果中推出他自己的认识。作为实践工作者,则可能更注重一项研究的结论部分。他们常常不关心研究的方法是否科学,结果是否可靠等学术性较强的问题,而更关心某项研究能给教育实践工作带来哪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教育措施以及研究者积极而具体的想法和建议能给教育工作者提供些什么启示。对研究结果的认识,可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但是作为研究报告的撰写者,必须对研究结果有一个全面透彻的分析。这就要求报告撰写者既亲身经历研究的全过程,有充分的感想和体会,又谙熟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善于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善于从理论的角度,逻辑的角度,实践的角度,多侧面地加以分析和讨论。在分析讨论中,可以沿用一些理论与说法,可以提出一些改进教育教学的意见、建议和措施,可以提出个人的一些看法、想法和思考,也可以提出由于该项研究而发现与产生的新的问题、新的设想,以留待进一步研究。此外,在这一部分还常常对该项研究的方法设计进行必要的反省,讨论改进、变换研究方法可能对研究结果带来的一些影响和变化等。
这一部分应根据实际内容的多少,可长可短,一般是以1、2、3、4、5的方式,将研究者的观点一一列出。由于这些观点代表了研究者自己的认识,本着影响他人和欢迎商榷的目的,所列出的观点应条理清楚,观点鲜明,切忌含糊其词,冗长拖沓。

   (九)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对研究结果不足之处的必要说明:包括应研究而由于其他原因未进行研究的问题;已进行研究但由于条件限制而未取得结果的问题;与本课题有关但未列入本课题研究重点的问题;值得与同行商榷的有关问题等。

  (十)附录、附注
    在研究过程中所收集的一些客观材料,在研究中所采用的一些工具、设备、资料等,常常在表述研究结果,论证研究结论,或进行重复研究时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对于读者了解研究过程,分析与评论研究结果与结论,也是十分必要的,这样的资料常常作为附录,列在研究报告的后面。

附录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研究中参考、引用的重要文献资料目录。这是最常见的一种附录,一般以“参考文献”为标题,并列出文献资料的目录。并列目录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列出研究中的主要参考文献,以便于其他研究者进一步研究该课题时参考。并列参考文献可按参考的程度排列,也可按研究报告中对文献参考的先后次序排列。参考文献表述的格式为:——专著:序号·著者·书名[M ]·出版社所在市名:出版社名,出版年度·引用的起止页码。——期刊论文:序号·作者·论文标题[J]·期刊名称(编辑部所在地市名)·年度(期号)。——报纸文章:序号·作者·文章题目[N]·报纸名称(编辑部所在市名·年·月·日(版次)。——论文集中的文章:序号·作者·文章题目[A]·论文集的主编·论文集书名[C]·出版社所在市名:出版社名,出版年度·引用的起止页码。基本概念的内涵界定以辞书为据,在正文中说明,如“《辞海》(夏征农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出版)诠释……”。引用古方名句也在正文中标明出处,如“以道德经济为己任”(《宋史·王安石传论》)。
如果是外文资料,则应以外文标出,如果外文资料已有中译文,则可不注外文,而直接注明译文的出处,不应该故意不注中译文而只注外文名称、出处,
给读者寻觅资料徒增麻烦。
    另一种是列出研究报告中所引用的文献资料。一般是先在引文处用阿拉伯数字的圈码加注,然后在研究报告末尾的“参考文献”或“注释”中用圈码一
一对应地依次列出所引用的文献目录。如果所摘引的资料是从其他文献资料的引文中转引的,则要注明“转引自??”
二是研究中所收集的重要原始材料。如研究型课程教学研究实验中能反映研究成果的学生的研究报告等,作为原始材料附上,就显得很有必要。所附原始材料要坚持少而精的原则,切忌累赘、繁杂。三是研究中所采用的设备、工具和手段。如研究过程中使用的仪器设备、测验量表、调查问卷、测试卷等,都可以附在研究报告后面,提供给读者,或供课题结题验收、评审时参考。经过以上工作,一份研究报告就算基本完成。这时,可回头系统地看一遍或几遍,以检查整篇研究报告观点是否正确,事实是否确凿,思路是否清晰,结构是否严谨,最后再核对一下数据,并对文字作系统的润色和推敲,使研究报
   (注:本格式由《教育科学省级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研究与实践》课题组提供)

   基本格式二:(简)
(一)问题的提出;(二)课题的设计;(三)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四)课题研究的结果及分析;(五)讨论与思考;(六)附录与参考文献。

基本格式三(美国):(简)
(一)引论;(二)封面;(三)前言与致谢;(四)目录;(五)表格目录
(六)图示目录;(七)正文 :一是导论 。包括研究课题概述、研究的意义、研究假设、问题、目的。二是文献综述。包括前期研究与观点综述知识现状的诠释性概要。三是研究方法。四是研究设计。包括抽样与研究对象保护;测量;其他:如处理条件;研究进程。五是研究发现:统计程序综述;对每一假设、目标、问题或目的的结果的描述;突破性进展与社会影响。六是讨论:对各种结果的诠释;研究的局限性;对未来研究的启示;对决策和实践的意义。七是尾声(八)文献目录(九)是附录

三、教育规划课题研究报告的质量要求
    课题研究报告不同于其他报告, 也不同于工作总结。它除了有内容结构的要求外, 还有很高的质量要求。为此, 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时,要下功夫, 花力气, 认真做好以下工作。
    要正确处理好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课题研究报告撰写得好不好首先取决于研究工作做得好不好, 即研究的课题是否有价值, 理论上是否站得住脚,研究计划是否完善周密, 实际中是否能应用收集的材料是否完整简明有用。为此,平时就要注意材料的积累, 全面收集与课题有关的资料并注意对材料的检验和筛选, 对具体材料作中肯的理论分析。要防止材料的虚假和材料罗列。要从事实中引出观点, 做到观点与材料、数据统计与文字表述的有机统一。
要突出研究方法与结果两部分重点。教育研究同其他研究一样, 其研究价值也要以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结果的可靠性为条件。因此, 课题研究报告要以研究方法和结果为重点。撰写结果时, 表述要清楚, 交待要具体, 条理要分明, 科学性、可行性要强表述研究方法时, 要在科学性、可靠性的前提下, 尽量做到通俗生动, 形象化, 能吸引人、有说服力。要注意对有关材料的全面掌握和充分利用。撰写课题研究报告要重新熟悉课题研究领域内的相关情况, 即他人研究的理论观点、成果、动态、方案和方法, 以及应用于实际后的问题和建议等, 均可作参考。但不可受其束缚, 被其左右, 照搬他人研究的观点, 人云亦云。要结合课题研究实际, 为我所用。研究结果分析是研究报告的重点。这是研究报告的主体部分。撰写时,要进行理性分析,用数据说话,以事实证明。使鉴定者感到你这个成果有科学性、有可信度。研究结果一定要有理性认识,否则,不能从理论上阐述自己的研究结果,导致成果缺乏理论支撑和学术品位。研究结果果所形成的理性认识大致包括: 一是对现状进行归因研究时的理性分析。二是在研究过程中所发现的教育教学规律。三是在研究过程中所创造的新教育教学模式。四是在研究过程中总结出的科学的、系统的、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在总结教育教学方法时,要注意方法的系统性。也就是不要局限于“我是怎样做的”,而要从“应该怎样做”来进行归纳总结)。五是进行对策研究时所提出的有效措施与对策。六是在研究过程中所形成的新理论、新观点、新见解、新认识、新做法。(调查所得的数据(尽量以图表形式列出),对调查数据的基本分析以及调查所得的初步结论(力求图文并茂,定性与定量结合),实验所得到的结果(列出实验前后的结果并进行比较,并作差异性检验),对实验结果作初步的分析,在实验过程中所产生的其他效果等)
    要不断提高研究报告的撰写水平和质量。课题研究报告撰写得好不好, 与写作者的水平有很大关系。为此, 研究者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分析综合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当材料收集齐之后, 要对材料进行取舍,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浅入深进行推理论证,使之有理论性、联系实际、指导实践。然后在阅
读有关材料的基础上, 通过酝酿, 拟好提纲, 写出初稿再征求意见, 反复推敲, 修改定稿。要力求研究报告正确科学、主题突出、条理清楚、生动明确、语言流畅, 可读性强, 成为一拙高水平高质量的科研论文。

四、教育科学省级规划课题研究报告撰写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首先,预先整理好实验数据与素材。做好材料的选取。要选用最有价值的材料,与论题无关的材料、不能说明问题的材料要坚决去掉;确定正文材料和附件材料。做好材料的加工。调查数据、测试数据、实验数据等材料要采用教育统计的方法进行加工、提炼,使之条理化、规范化、系统化,才能从中找出规律,得到正确的结论。
   其次,行文前先拟好三级提纲。提纲要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头尾连贯,符合逻辑,形成整体;提纲要经过反复讨论,减少行文时走弯路;不同的研究题目,文章的结构、格式、栏目可有差别,不要死套格式。
   第三,研究报告一定紧扣主题。要围绕研究课题所涉及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来写,注意回答预定研究目标所设定的问题。
   第四,突出创新性。
   第五,写成初稿后要反复修改。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是改出来的;请专家或同行提修改意见(旁观者清),从多角度论证,减少失误。

    五,研究报告撰写常见错误
一是不能从理论上阐述自己的研究结果,导致成果缺乏理论支撑和学术品位;二是没有阐述自己的研究结果与前人研究成果的关系,出现低水平重复;三是成果的核心内容阐述无力,或不突出,或不清晰,或界定不清;四是观点和材料与研究的主要问题、目标没有必然联系,或观点被材料淹没,或凑合材料;五是报告文本出现硬伤,出现常识性错误;六是对研究对象缺乏保护,或引文不规范。

   六、教育科学省级规划课题研究报告撰写的评价标准
——科学性:中心论点、论据、论证必须正确;
——创造性:结果必须独、特、新;
——学术性:前沿、尖端、规范;
——针对性:有重要的理论或应用价值;
——可读性:准确、简洁、清晰。

    七、教育科学省级规划课题成果公报撰写要点
课题成果公报应与研究报告保持一致,课题成果公报应是研究报告的精髓。一般字数限6000字。其内容要求如下:一是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二是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三是课题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主要结论、创新之处、有哪些突破性进展等)。四是研究成果的影响或推广情况。五是研究成果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六是主要研究成果目录(成果名称、形式、字数、出版单位或发表刊物名称、出版或发表日期)。七是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案例(一)《中小学教育科研模式创新---校本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课题类别: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一般资助课题
课题批准号:    XJKO1BZ015
学科分类:      基础教育
课题主持人:    丁文平:中学高级教师,株洲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主要研究人员:  丁文平、黄怀清、付  德、丁光木、帅晓梅、易  辉、何文明、梁丽虹、付红军、唐厚睦、刘江波、欧阳劲梅、龙  洁

《中小学教育科研模式创新---校本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摘    要:     本课题以教育研究方法论、系统论、现代教育管理学、新课程改革理论为研究基础,针对当前中小学教科研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构建“校本研究机制”为创新中小学教育科研模式的立足点和出发点。课题组组织调查研究,开展教师培训,举行专题研讨活动,指导基层学校和教师开展校本研究,参与组织省市级校本研究会议,建立“专家教授、教研人员与一线教师相结合的研究共同体”,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果,明确了校本研究的功能定位,构建了校本研究的管理体系,总结了校本研究的实践方式,培养了一批校本研究骨干教师,促进了株洲市的校本研究工作。

一、引  言
中小学教师在积极投身于基础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逐渐成为改革的主力军,成为促进基础教育发展的主要力量。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取得了许多成绩,也碰到了许多具体的问题。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教师要胜任不断发展变化的教育工作,不得不走上教育研究之路。教育研究已经走出高校和科研院所,走向中小学校。中小学教师开始成为教育科研的主力军,“科研兴校”、“科研兴教”成为许多中小学的办学理念和实际行动。
教育科研工作在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中小学校都将教育科研作为必须抓好的一项常规工作。教育研和德育工作、教学工作一样,已经成为当前教师的工作职责,学校逐渐将教育科研作为教师工作评价的重要内容。教师通过参与教育教学研究,学习到了许多新的教育理论,掌握了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提升了自己的教育理念,改进了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综合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教育科研是新世纪培养“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关键措施。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株洲市的中小学教师积极投身于教育科研和教育改革,群众性教研教改活动呈现出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喜人局面。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教育科研工作,将“科研兴校”战略作为我市“九七教育工程”和“跨世纪教育工程”的重大教育改革战略之一。各级教研部门不断加强教育科研管理,指导基层单位做好课题研究和常规教研活动。至2002年,我市共有36项成果获得省级教育科研成果奖,有近200项成果获得市级教育科研成果奖,中小学教师其承担省级课题60多项,市级课题300多项,此外还有一大批校级课题。与此同时,学科教研活动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课堂教学竞赛、教学论文评优、课件制作比赛、专题研究活动、学术讲座以及教师培训等活动,都为教师参与教研教改、提升自身素质提供了平台。
尽管我市的教研教改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寻找对策。首先,一些教师仍然认为教育科研是中小学教师“高不可攀”的事情,将教育科研“神秘化”,不敢或不愿积极投身到教育科研工作中去,使得中小学教育科研仅仅是少数骨干教师或优秀教师的工作,影响到参与教育科研的广度。其次,一些人只注重和追求教育科研的表面形式,强调课题立项的级别和数量,不注重抓好科研的过程管理,使研究工作缺乏针对性,缺乏具体内容,无实质性的研究成果。第三,将教育科研简单化。有的学校将教育科研和日常教育工作等同起来,缺乏对学校问题的思考、论证和研究,以常规工作代替科研工作,以工作计划代替研究计划,以工作总结代替研究报告,以工作成绩的简单堆积代替研究成果。第四,教育科研还存在弄虚作假、“泡沫化”的倾向。不注重实际操作,不深入调查研究,不进行科学归纳;搞重复研究,在成果上妄加水份,拼凑文章。此外,常规教研活动也存在抓不落实、停留表面的状况,教研活动的实效性不高、针对性不强,教师对常规教研活动有应付的现象。这些问题不仅仅是我市教育科研的实际情况,也反映了我国中小学教科研工作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针对当前中小学教科研的现状,如何加强和改进教科研工作,应该成为广大中小学校长、教师特别是专职教研人员认真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作为我市中小学教科研工作的管理部门,株洲市教科院牵头组织了《中小学教育科研模式创新研究》这一课题,参与研究的还有株洲市一中、市二中、市七中、师专附中、九方小学、荷塘小学、樟树坪小学以及芦淞区教研室、石峰区教研室等单位。

二、课题假设与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基于以下的理论假设:在总结我市及国内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改革和完善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管理制度,加强学校科研机构的建设,构建“以校为本”的教科研机制,提高教师的科研素质,培养一批优秀的教研骨干,营造“科研兴教”的氛围,建立教师依靠科研发展自我的新机制,促使我市中小学教育科研尽可能落到实处,做到从学校实际出发,从教育教学的具体问题出发,从而提高教育科研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本课题预期要实现的研究目标包括以下几方面。①减少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功利主义、泡沫化等问题,使学校教育科研做到内容实在、联系实际、讲究实用、追求实效。②通过引导广大教师参与教育教学研究,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理论修养和教育智慧,培养一批专家型、研究型的教师。③通过从管理制度、组织方式、队伍建设、机构完善、成果转化、保障措施等方面的探索和研究,初步构建“以校为本的教育科研模式”的基本框架,并在各试点中小学实施。④通过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科研模式,促进各试点学校科研水平的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

三、课题的界定
如何创新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构建一个具有较强科学性、操作性、可行性的教科研模式,是一项十分复杂和庞大的任务,也是一件值得教育科研管理者和广大教师思考和探索的工作,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课题确定之后,我们感觉到该课题的研究内容十分宽泛,必须寻找一个切入点或者着力点。针对我市教育科研的现状,结合教育改革的新理念,我们提出:通过积极探索并构建“以校为本的教育科研模式”,来实现中小学教育科研模式的创新。
本课题所指的“教育科研”,既包括以课题研究为主要形式,遵循比较规范的操作程序,探索有价值的教育规律,追求一定的理论层次的“科研活动”,也包括以学科研讨为主要内容,形式比较灵活,侧重经验总结和实践学习的“教研活动”。从中小学的实际出发,教研活动应该是中小学教师最主要的“教育科研”形式,但另一方面,中小学教师也应该适当地参与课题研究,提高自己的理论涵养和教育智慧,扩大自己的眼界和视野。
“以校为本的教育科研模式”包含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教育科研必须以学校发展为本”,强调教育科研工作必须从学校实际出发,围绕学校工作中的重要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教研工作,通过解决现实问题为学校发展服务。第二层含义是:“教育科研必须以教师发展为本”,必须确立教师在教育科研工作中的主体地位,让教师成为科研的主人,通过科研来培养教师,提高教师素质,为教师的自我发展、价值实现服务。第三层含义是:“教育科研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是培养人、发展人的事业,教育科研要研究学生,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尤其要解决学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要有针对性,讲求实效性,反对形式主义。
从结构上说,“以校为本的教育科研模式”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校本教研的范畴,包括学校发展研究、学校德育研究、学校教学研究、学校管理研究等方面。二是校本教研的管理。包括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管理机构的建设,教研队伍的优化等。三是校本教研的组织,包括常规教研工作的组织、课题研究工作的组织等方面。

四、理论基础
1、教育研究方法论。教育研究是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发现和总结教育规律,提高教育质量的过程。教育研究的价值在于创新,创新是教育研究的本质特征。要克服中小学教育研究中的形式主义、功利主义、泡沫化倾向,教研工作本身必须要创新。必须按照教育研究或科学研究的基本规律,结合中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和具体实际,构建一种新的既有科学性更具操作性的教研模式。
行动研究,是西方国家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风行于70年代以来的一种教育研究方式,是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密切结合本职工作,综合运用各种有效的研究方法,以直接推动教育工作的改进为目的的教育研究活动。行动研究倡导“教师即研究者”、“教师即反思的实践者”的基本理念。目前,行动研究已引入到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科研之中,教师将逐渐成为教育研究的主体。“以校为本的教研模式”要求广大教师积极参与行动研究,从学校实际及学生实际出发,从自己的本职工作出发,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2、系统论。系统论作为科学的方法论,其核心是强调系统的整体性。学校教育本身构成了一个完整协调的系统,管理、德育、教学、教研是这一个大系统中的子系统。其中,德育是首位,教学是中心,管理和教研是保障。教育管理和教育科研是为德育和教学服务的手段。教育科研通过解决问题、更新观念、改进方法,对教育教学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如何使这种推动作用得到尽可能发挥,需要对教育科研本身进行研究与创新。同时,教育科研本身也是一个系统,需整体考虑教育科研的管理、组织、评价、推广等系列工作,构建一个良性发展的教育科研机制。
3、学校教育管理学。教育科研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抓好教育科研管理,有利于教育科研工作的规范化,有利于营造教育科研氛围,健全教育科研网络,建立和完善教育科研队伍,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科研积极性,提高教育科研的质量,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发展。构建“以校为本的教研模式”,实质上是对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的一种创新和探索,需要借助教育管理学的方法和手段,遵循教育管理学的基本规律。
4、课程改革理论。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实施培养目标的蓝图,是中小学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新世纪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以课程改革为关键环节。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倡导教师是课程的研究者,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育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教育问题,对教育问题进行反思和提炼。“以校为本的教研模式”同样要求确立教师在教育教学研究中的主人地位。

五、研究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我市中小学教育科研现状调查的研究。弄清我市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发展情况、基本特点以及取得的成绩,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2、学校教育科研管理的研究。建立学校教育科研管理制度,加强学校科研机构建设,规范学校教研组和备课组的常规教研活动,构建教育科研评价制度和激励机制。
3、教育科研组织方式的研究。探索学校教育科研的组织方式,包括常规教研工作的组织、课题研究的组织,其方式可采用问题诊断、反思构建、交流研讨、校际协作、研修培训等方式。这些组织方式必须坚持紧密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切合学校、教师和学生实际的原则。
4、其他研究。建立专业研究人员、教研员与一线教师的合作机制研究;校本研究的策略研究;学校教研基本规律的研究等等。

六、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过程中拟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1、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查、走访、座谈等方式,全面了解我市中小学教育科研现状及发展情况,收集学校及教师对教育科研工作的建议,广泛听取教育研究专家对加强教育科研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2、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外有关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的论文、著作、报道等,寻找本课题实施的理论依据以及可资借鉴的优秀经验。通过文献研究启迪课题组成员的思想,开阔研究思路。
3、经验总结法。株洲市的中小学教育研究的成绩和水平位居全省各市州前列。要从面上(全市教研的角度)和点上(学校教研的角度)及时总结我市的教研经验,为构建“校本研究模式”、深化教研工作创造条件。
4、行动研究法。强调对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本身的反思与研究,发现、分析我市学校教育科研存在的问题,采取改进措施,拟定改进计划,强化“教师即研究者”的思想,引导一线教师参与教研工作,成为教育研究的主人,使教师将研究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七、研究过程
本课题于2002年9月被立项为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一般资助课题。课题研究周期为三年,至2005年底结束。三年来,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第一阶段:2002年9月—2002年12月,为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本阶段的中心工作是做好课题开题工作。
  1、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在省规划办下达课题立项通知之后,课题主持人召集课题组成员讨论拟定课题研究方案。大家详细分析了我市及相关学校在教研教改方面的实际情况,明确了课题组成员的任务分工,确立了市教科所、市一中、市二中、市七中、师专附中、芦淞区、樟树坪小学、荷塘小学、九方小学等单位为课题的主要研究单位。市教科所主要开展理论研究、负责课题研究的牵头组织及协调工作,承担对各中小学的课题指导工作。各参与学校围绕课题组的总任务,结合各自学校的特点,积极探索实现校本研究、创新教改工作的方法、途径。
2、组织开题论证。2002年11月15日,课题组邀请了湖南师范大学、省教科院的有关专家、领导,对本课题进行开题论证。课题组全体成员及实验学校的代表参加了开题会。专家教授在充分肯定本课题的针对性、科学性、可行性和研究价值的同时,也对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研究内容等提出了一些质疑,对课题研究工作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议。课题组同志认真听取了专家的意见。会后,课题组成员对专家意见进行了认真充分的讨论,并重新修改了研究方案。本课题研究方案由于比较规范和科学,被省规划办作为示范方案在“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网”上交流展示。
3、做好文献研究。为了了解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为本课题作好研究准备,课题组认真做好了相关文献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文献研究表明,近年来,特别是90年代以来,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学校教研氛围越来越浓厚,教育科研成果不断涌现。与此同时,对教科研工作本身的研究与反思也一直不断,其中重点集中在对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研究、对教科研操作过程的研究、对教科研工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的研究。有关著作与论文很多,有的是大学教授和专职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也有的是中小学校长、教师在开展教科研工作中,对自身遇到的实际问题的研究。这说明,由于中小学教育科研只是处于初级阶段,存在不够规范、不够严谨、不够系统等问题,因此,不断改进和创新教科研工作,已经成为中小学教师和大学教授的共识。
(二)第二阶段:2003年1月—2005年7月,为课题的具体实施阶段。
1、组织现状调查。课题组组织的现状调查形式多样,时间安排也很灵活。通过设计专门的问卷,全面调查了解我市中小学教科室的设置、活动开展、功能发挥、人员配备等情况。通过座谈、访问、专题会议等形式,了解学校开展教科研工作的成功经验,先进做法以及存在的问题。结合有关部门组织的调研活动,了解行政官员、校长、教师对教科研工作的看法和建议。结合下校听课、调研,倾听一线教师、农村教师对教科研工作的意见。在多渠道、全方位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发现:我市的教科研工作由于有各级领导和校长的高度重视,在机构设置、队伍建设、条件保障、制度管理等方面做得较好,科研成果层出不穷,在省内各市州居于前列。另一方面,也存在教科研工作发展水平不平衡,认识不够到位,追求形式和功利,研究与实际脱节,方式方法陈旧等问题。
2、开展教师培训。为了进一步提升我市中小学教科研水平,规范我市教科研工作,推进校本研究,课题组以市教科院的名义组织了多种形式的以校本研究为主题的教师培训活动。2003年4月,课题组组织了有全市中小学教科室主任、市级课题组长、教科研骨干教师参加的培训班,邀请了湖南师大黄中益教授等专家讲课,将汇编有10余篇有关校本研究、教育科研等方面论文的专题资料作为辅导材料下发给各位学员。通过此次培训,校本研究的理念开始被许多骨干教师和校长所接受。课题组长丁文平同志利用参与新课程培训、中小学校长培训班以及学校教师培训的机会,先后在荷塘区、石峰区、芦淞区、醴陵市、茶陵县等地,以及株洲市四中、九方小学、荷塘小学等学校多次主讲《构建以校为本的教育研究机制》,向教师、校长比较系统地讲述校本研究的背景、意义、方法、管理以及实施建议。黄怀清、帅晓梅、付德等同志,结合自身工作,也在教师培训过程中进行了有关校本研究的专题讲座。通过培训,为学校教师开展校本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基本的实践框架,为教师开展自主探索和自主研究做了一定的准备。
3、举行专题研讨活动。课题组围绕不同阶段的研究任务,组织了多次专题研讨活动,从而落实研究内容,明确工作重点。多次组织有城区中小学教科室主任参加的“教育沙龙活动”,就教科研管理、校本研究交流经验和思想,形成共识。组织了教科室主任和骨干教师到长沙市一中参观学习,重点了解该校教科室建设情况,学习该校教科研管理的先进经验。在株洲市二中、九方小学等学校进行了校本教研专题研讨。围绕课题主要成果《中小学校本研究》一书的编写工作,多次召开研讨会议,拟订与修改提纲,确定章节内容,落实编写任务,选择案例和经验,整理与修订文稿。专题研究活动人员不多,范围较小,以课题组成员为主,适当吸收骨干教师参与。每次研讨活动,围绕一个主题,尽可能解决一个问题,针对性强,有一定的实效性,有利于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研究水平。
4、指导基层学校的校本研究工作。课题组核心成员,经常深入基层学校,指导教师开展校本研究工作。这种指导主要是在两个层面上的指导。一是理论层面和管理层面,为基层学校开展校本研究解决认识上的误区,提供方法上的指导,进行经验的归纳和总结,引导发展方向,加强教研管理,为学校校本研究提供交流的机会和平台。一是学科层面,为学校教师开展校本研究进行具体指导,包括对教师课例的分析和指导,对教师教学反思、教学随笔的分析和指导,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引导和鼓励。课题组成员,经常作为专家指导人员参加各县市区和学校组织的校本研究活动,既了解掌握了基层学校校本研究的许多具体情况,推动校本研究的发展,又为课题研究开拓了思路,获得了实践案例,积累了研究素材。
5、将校本研究作为2004年全市教研工作主题。在课题组丁文平同志的倡议下,市教科院将2004年定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重点年”,从而使“校本研究”成为我市中小学教研工作的主题。课题组成员牵头起草了《关于加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的若干意见》,经专家、领导反复论证修改之后,以市教育局文件形式下发给各县市区教育局和学校,文件从“高度认识校本研究的意义”、“大力加强校本研究的领导”、“积极探索校本研究工作方式”、“切实采取保障措施”等四个方面,对基层单位开展校本研究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性意见和基本要求。市教科院每位教研员都建立了一至二所联系点校,作为各学科开展校本研究的实践基地,每两周下点校一次;一些学科组织了校本研究现场研讨交流活动。芦淞区、石峰区、茶陵县等组织了本县区范围内的校本研究交流活动。芦淞区还对教研员下校参与校本研究工作,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性意见,明确了教研员的基本要求和基本职责。
6、参与承办湖南省基础教育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现场会。2003年11月,省教育厅以我市芦淞区为现场召开了湖南省基础教育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现场会。课题组主要成员丁文平、黄怀清、付德、刘江波、龙洁等同志参与了大会的组织与筹办工作。丁文平、黄怀清具体负责对现场会展示的各个单位的经验总结材料的指导、修改、提炼和完善,付德同志则负责撰写芦淞区的主体发言材料,刘江波、龙洁负责了各自单位的材料撰写、现场参观的准备、课例指导等工作。此次大会,既展示了我市芦淞区区域性推进校本研究的初步经验,又为我市校本研究的后续工作指明了方向。课题组成员通过参与有关活动,进一步坚定了开展校本研究工作的信心,积累了做好课题研究的第一手素材。2004年,芦淞区又启动了申报“全国校本研究实验基地”的工作,付德同志具体负责起草申报材料,丁文平同志参与每一项内容的修改及最后定稿。2004年底,芦淞区成功申报成为“全国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制度建设实验基地”。以此为契机,付德以及芦淞区的其他同志多次参加了全国性的“校本研究项目建设”的研讨交流及培训活动,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芦淞区还在长沙承办的全国性校本研究会议上作经验介绍。这些工作的开展,为本课题组做好课题研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7、积极探索校本研究的实践形式。课题组以及实验学校的广大教师,在投身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大力加强教育科研工作,努力向教育科研要质量、要效益,依靠教科研来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依靠教科研尽可能解决课改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具体的问题。课题组引导基层学校和一线教师,从不同层面积极探索校本研究的实践形式。在制度建设层面,以市二中、九方小学、栗树山小学等学校为代表,制订、完善了一系列具有校本特色的教科研制度,如《学校科研课题管理暂行办法》、《学科带头人管理办法》、《教学常规管理制度》、《教科研奖励办法》、《集体备课制度》、《校本教研保障制度》等。在区域推进这一层面,主要以芦淞区为典型,该区经过2年时间的摸索,提出了“以点带面、滚动发展”的校本研究策略、“自主探索、构建机制”与“专业引领、理论提升”相结合的实践方式、“研教统一、研培结合”的实施原则、“成长即成果”的校本研究评价理念,全面推行了课例研究,加强校本教研管理,组织教研沙龙、片组教研。在学校推进这一层面,以白鹤小学、荷塘小学等学校为代表。白鹤小学提出了“短周期·小课题”的校本课题研究方式,积极开展“有效课堂”和“有效作业”的改革,广泛组织教师撰写教学反思、教学随笔,校本研究气氛空前活跃。荷塘小学狠抓了校本研究的管理,成立了领导小组,大力抓好教师培训,组织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与九方小学、黄塘小学以及攸县黄丰桥中心完小开展校际间的教研联谊活动,达到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在学科推进层面,以小学语文为代表。小学语文学科在帅晓梅同志的带领下,以落实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核心,组织实验教材的培训,转变教学理念,开展全市性的“古诗文吟诵与书写”系列活动,创造性地开展了“一课多教、同题研讨”、“新课程多课型教学观摩”、“移植课例研讨”等教研活动。
8、寻求专家引领。本课题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得到了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教科院等专家、教授的悉心指导和大力支持。课题组在制订研究方案的过程中,多次咨询有关专家。课题组多次邀请有关专家、教授来株洲进行教研骨干教师培训,参加我市小学校本研究经验交流会等研讨活动。应区县和学校的要求,课题组出面邀请了专家教授到我市芦淞区、天元区、市七中、白鹤小学、何家坳小学、九方小学等单位,具体指导校本研究工作。2002年12月,丁文平同志被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研究湖南师大中心聘请为兼职研究员,经常参与湖南师大课程中心的研讨活动,在教育基本理论、基础教育课程理论以及校本研究等领域,得到了中心教授的精心指导。付德同志利用参加全国性校本研究会议的机会,多次向国内有名的相关专家请教。课题组的同志与许多专家已经建立了稳固长期的联系。专家的指导高屋建瓴,常常使我们有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的收获。
9、注重提炼、积累研究成果。课题组一方面做好校本研究的实践探索,加强对基层单位的指导和服务,另一方面特别注重及时将研究过程中所获得的认识、观点、见解,记录积累下来,注重对学校的实践经验进行加工提炼,形成新的观点,写成相关的文章。目前,课题组公开发表的相关文章共计8篇,课题组的核心成果《中小学校本研究》一书已经公开出版。
10、做好成果推介。课题组既注重按照课题研究的预设方案,将理论研究成果用于指导校本研究实际,更强调成果的生成性,即注重及时发现、总结、提升实验学校和实验教师的实践经验,并提供交流和推介的平台。2003年9月,在南岳召开的由省教科院基教所主办的全省中学校本研究经验交流会上,株洲市二中作为典型发言单位,其经验在会上得以交流。2003年11月,芦淞区的校本研究经验获得参加全省基础教育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现场会的与会专家、领导以及兄弟县市的同志的好评。2005年5月,课题组将全市小学校本研究经验汇编成《校本研究的实践探索》一书,在全市许多小学内部推介交流。市教科院和小学校长专业委员会以天元区白鹤小学为现场,举行了全市小学校本研究经验交流会。2005年4月,丁文平同志应省教科院基教所的邀请,在全省小学校长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年会上,为全省200多名小学校长进行了《构建以校为本教育研究机制》的专题讲座,讲座基本上以课题组研究的主要成果为核心内容,得到了与会同志的充分肯定。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中小学校本研究》一书,已被我市许多学校和教师作为必读业务书籍之一,为学校开展校本研究提供了指导和参考。
(三)第三阶段:2005年8月—2005年10月,为课题的总结阶段。
1、整理分析研究材料。课题组每位成员对三年来的研究工作进行回顾总结,尤其是实验学校的同志,将三年来学校在校本研究工作中的探索和实践写成了全面的总结材料。课题主持人对平时积累的研究资料,以及其他研究成员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分析归纳。
2、撰写研究报告。在对三年来课题研究工作进行系统整理的基础上,课题主持人认真撰写研究报告。研究报告经过了部分成员的反复讨论和修改,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课题研究的过程和结果。
3、申请课题结题。按省教育科学规划办的要求,做好结题的所有材料准备,向省规划办提出结题申请,聘请专家结题。

八、研究结果
1、明确了校本研究的功能定位。综观当前理论界和实践界对校本研究的理解和阐述,较多地将校本研究仅仅定位于校本教学研究。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一是由于教学工作是中小学的中心工作,教师的大多数时间均直接从事教学,或间接为教学工作做准备;二是广大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碰到的问题最多、最尖锐,更多的时间用于研究、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三是近年来推进的新课程改革,较多的是对教学工作的改革,校长和教师将新课程改革更多的理解为教学领域的改革,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也主要强调的是“构建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
我们认为,校本研究的功能定位不能仅仅局限于校本教学研究,而应该定位于对学校一切教育工作的研究,校本研究至少可以包括校本教学研究、校本德育研究、校本管理研究三个大的范畴,或者说,校本研究是一个上位概念,它至少包括校本教学研究、校本德育研究、校本管理研究三个下位概念。
明确这一功能定位对于指导学校教育工作特别是对于科学地推进校本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学生学习压力大、学习效率不高,教师教学负担繁重等问题的出现,与中小学片面强调教学工作,而对学校管理或德育工作不够重视是有联系的。德育、教学、管理是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相互促进的。教学领域出现的某些问题,其根源可能从管理领域或德育工作中找到。因此,校本研究既要重视对教学工作的研究,也要重视对德育工作、管理工作的研究。校本研究应该以学校发生的一切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研究、解决学校工作中出现的所有领域的问题,改进学校的教学、德育和管理工作。
2、构建了校本研究的管理体系。课题组在对当前中小学教科研的管理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必须构建中小学校本研究的管理体系。这一管理体系由制度管理、组织管理、队伍管理、过程管理和档案管理五个部分组成。
校本研究的制度管理,是指要制定一系列科学规范可行的校本研究制度,运用制度来引导、指导广大教师的校本研究工作。校本研究制度是学校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文化的重要体现,可以包括常规教研制度、课题研究制度、教研激励制度、教研保障制度等。
校本研究的组织管理,是指要加强学校内部相关部门和机构的建设,发挥其积极作用,使校本研究得以真正落实。我们提出了“中小学校本研究组织结构图”(图1),对每一组织的工作职能进行了分析定位,如对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室的工作职能,我们归纳为主要是8个方面:①做好科研规划,②组织课题研究,③开展教研活动,④总结教改经验,⑤进行教师培训,⑥加强学术交流,⑦指导教研组、课题组工作,⑧考核教师业务能力和工作情况。














校本研究的队伍管理,是指学校要调动广大教师的教科研积极性,建设一支“全体教师为主体,优秀教师为骨干,校外专家为指导”的校本研究队伍。学校要积极引导广大教师成为校本研究的主人,要选拔好教研管理人员,要注重培养教研骨干,要加强与校外专家的联系。
校本研究的过程管理,是强调校本研究要遵循“计划→执行→检查→总结”四个环节,克服教研工作重结果、轻过程的随意零散状况,加强过程管理。校本研究的档案管理,要求学校注重工作积累,建立校本研究档案,积累研究成果。
3、总结了校本研究的操作方式。我们与课题实验区和实验学校的教师一道,对于在中小学如何实践校本研究进行了认真的探索和总结,产生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操作方式。
课题组归纳了学校开展校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操作程序,包括选题、搜集研究资料、制定研究方案、申报课题立项、课题开题论证、实施课题研究、结题和成果鉴定、成果推广与转化等八个基本环节。对每个环节中,校本课题研究应该做的工作及有关注意事项,都提出基本思路和操作建议。
芦淞区大力推进“片组教研”的组织形式。所谓“片组教研”,是指相邻地域的几所学校联合起来,组成一个“片组”,协作开展校本研究活动。“片组教研”突破了原有的学科研讨的界限,打破了学校单兵独战的局面,“片组”内学校以强带弱、以城带乡、以大带小,组成了一个“教研共同体”,有计划的开展一系列主题研讨活动,初步实现了“教研资源共享”、“教研任务共担”、“教师成长共进”的良好局面。
九方小学创造性地设计了一系列有较强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校本研究活动,如面向新教师的“适应性教研活动”,通过组内结伴、组际交流、校外专家指导,帮助新教师尽快走过“适应期”;面向全体教师的“发展性教研活动”,以每年的“校园学术节”等活动为平台,倡导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面向骨干教师的“主题性教研活动”,鼓励有经验、有能力的教师开展较高层次的专题性研究,争取成为研究性教师。该校每年均开展“教学反思月”、“十佳教师展示周”以及“学科带头人引领课”等形式多样的研讨活动。
白鹤小学推行“短周期、小课题”的校本课题研究,自行设计了“校本课题申报表”,制定了相关管理办法。该校的校本课题区别于省市级课题,尽量做到“小、近、实”,使教师易于操作,克服对课题的神秘感和敬畏感。该校还广泛采取“三阶段两反思”和“移植课例”两种行动研究方式。“移植课例研究”是该校的创造,要求教师在观摩名师名课或阅读钻研名家课例之后,通过“移植名家名课→感悟实践提高→形成自我风格”三个阶段,从中领悟名家风采,加快形成自我的教学风格。
4、促进了课题组成员的专业成长,培养了一批校本研究骨干教师。课题组成员通过参与本课题的研究,提高了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课题组成员中已经有2位同志由普通教师提拨为学校校长,2位同志成长为区教研室主任,一位同志成为市教育局部门负责人。课题组的大部分同志都成为全市或学校教研教改的领头人,大多承担了省市级课题研究的任务。三年来,课题组同志撰写的相关论文有10余篇,相关经验总结材料15份,公开发表论文8篇,其中丁文平同志撰写的《校本·人本·师本·生本》一文在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我看校本研究》一文发表于《中国教育报》2005年1月28日。付德同志撰写的校本研究经验材料在全国校本研究研讨会上发布交流。由课题组成员集体完成的成果《中小学校本研究》一书,共计28万字,已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并被我市许多学校选用,纳入学校教师业务学习的必读书籍。课题组成员、市教科院小学语文教研员帅晓梅同志,以白鹤小学、泰山小学、何家坳小学、北星小学为“校本研究联系点校”,近年来为这些学校的教师上示范课10余节,带领基层教师积极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深受基层教师的欢迎,她负责的株洲市小学语文专业委员会,于2001年和2005年两次获得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专业委员会的“先进单位”称号,她本人于2005年下半年参加了在台湾举行的“两岸四地语文教学研讨会”,并在会上执教交流课一节,受到与会代表的高度评价。课题组成员唐厚睦、刘江波、付红军等同志,都从基层教师成长为教育行政部门或者教研部门的干部。
课题组的同志在参与和指导基层学校开展校本研究的过程中,还培养了一批校本研究骨干教师。如白鹤小学的刘容和谭银球、九方小学的文岚、荷塘小学的胡谨、芦淞区的刘艳池和欧阳小珠、醴陵市的孙江波、攸县的刘邹亮等等。他们在各自学校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刻苦钻研,精心组织,活跃了学校教研气氛,为校本研究的推行尽心尽力。
5、推动了株洲市校本研究工作的发展。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推行以来,校本研究作为实施新课改的保障措施之一,已经在我市许多县市区和学校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可以说,我市的校本研究工作在全省有较大的影响,也为全省提供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出现这种喜人的局面,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一些学校领导、教师高度重视校本研究工作,充分认识到了校本研究的价值,下大力气狠抓了校本研究工作。同时,本课题组的研究工作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市校本研究起到了促进和推动作用。课题组的同志组织或参与了不同层次、形式多样的校本研究活动,如全市小学校本研究经验交流会,语文学科校本研究展示活动,芦淞区、天元区的校本研究研讨会。近年来,芦淞区的校本研究工作在“全国校本研究基地建设”工作中取得了较大的影响,与课题组成员付德同志的努力工作是分不开的。课题组研究人员深入学校为教师开展校本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指导,和一线教师共同探讨校本研究工作中碰到的一些具体问题。课题组架设各种平台,为教师交流和成长提供机会和渠道。课题组同志牵头,组成了大学教授、省市教研专家和一线教师相结合的“校本研究协作共同体”。在制度建设、经验总结、理论指导、实践探讨、成果推介等方面,课题组的同志做了大量的工作。

九、研究结论
经过三年的课题研究,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
1、校本研究是创新当前中小学教科研工作的一种有效形式。要改变中小学教科研工作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功利主义、实效性和针对性低等等问题,教师要得到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化发展,必须构建“以学校发展为本、以教师发展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校本研究机制。校本研究机制必须以教师为主导,以教师为主人,以学校为主阵地。中小学校长和教师要用反思的眼光分析本校教科研工作的基本情况,总结已有的成功经验,寻找存在的问题,设计创新的思路,采取有效的改革措施。学校研究的主题必须来源于学校内部,对于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发展有现实意义。学校教科室和教研组要成为校本研究的组织者,要周密设计本校的校本研究工作,切实调动每个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对不同水平的教师提出相应的要求,让每个教师在原有水平上都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教师要善于发现、思考、积累身边的问题,并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2、校本研究在学校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校本研究能够改变教师的职业生存状况,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校本研究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应成为教师主要的职业生存方式,教师要通过学习来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形成自己的教育智慧,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师要“在研究中教学”,实施“研究性教学”,通过研究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校本研究还为教师的创新性工作提供了机遇和平台。校本研究倡导“以人为本”、“平等合作”、“开放务实”等理念,有利于塑造新的学校文化。借助于校本研究,学校还可以通过提升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素质、开展课题研究、总结先进经验、转化科研成果等方式来形成一所学校的办学特色。
3、校本研究机制可以与现有的以教研部门为主导的教研机制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几十年来,我国现有的以各级教研部门为龙头、以学科教研员为骨干、一线教师广泛参与的教研机制,对于推动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这种教研机制是以教研员为主导,其研究和关注的问题多在于一个学科或者一个地域内比较普遍性的问题,对于不同学校的特殊性问题研究较少。教科研工作要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要加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以校为本。校本研究机制和传统的教研机制,不能是互相排斥、互相矛盾的,而应该是各有长处,又各有不足,必须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同致力于新课程改革,共同推动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和教育质量的提高。教研部门和教研员既要做好面上的教科研工作,组织广大教师参与校外教研活动,又要帮助、指导、扶持学校建立起校本研究机制。

十、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回顾三年来的研究过程,我们认为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在今后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1、校本研究的探索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一个不断完善和改进的过程。严格来说,现在谈校本研究的成效和成功经验还为时尚早,课题组的研究成果也微不足道。校本研究的基本规律还有待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现有的校本研究操作方式并不一定适应所有教师,校本研究的实践形式应该因不同学校、不同教师而有所不同,各个学校都应该不断探索,勇于实践。要真正建立校本研究机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我市校本研究发展很不平衡。一是地区间的不平衡。总的来说,城区学校的校本研究工作超过县市学校。城市四区之间、五个县市之间的发展也不平衡。二是不同类型学校的校本研究工作发展不平衡。小学的校本研究做的工作最多,效果也最明显,其次是初中学校、高中学校。高中学校由于高考压力负担重,高中教师教学任务繁重,要大范围开展校本研究,还比较困难。这可能与高中学校对校本研究和教研工作的认识有关。校本研究与高考质量并不矛盾。由于高中教学工作必须根据不同学校、不同学科,甚至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因此,高中学校更加需要有针对性的校本研究。如何克服校本研究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在不同学校、不同学段构建相应的校本研究机制,是我们今后努力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3、校本研究必须纳入学校工作的整体规划。校本研究是学校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与学校工作协调一致,统筹兼顾,统一安排,不能将校本研究工作与其他工作孤立开来。学校要为校本研究提供有力的保障措施。如何将校本研究机制的建设纳入学校整体改革的长期规划,应该是每一所学校都必须高度关注的问题。

十一、参考文献
1、    郑金洲著:《校本研究指导》,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8月。
2、    刘良华著:《校本教学研究》,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
3、    张行涛、李玉平著:《走进校本教研》,开明出版社,2003年11月。
4、    丁文平主编:《中小学校本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4月。

备注:本文经修改删减后,发表于《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版)2008年第1期。





案例二:《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的建设与实践》成果公报

《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的建设与实践》成果公报

课题类别: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
课题批准号:XJK03AZC010
学科分类:职成教育
课题负责人:佘国华 院长 教授 研究员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成员:唐先文 裴春秀 刘子秀 唐海君 佘国满
获奖等级: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一、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课题研究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为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以谋求示范性高职院校科学发展作为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以导向性、协调性、效益性和创新性作为研究、建设的基本原则。
“十五”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高职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服务经济社会的功能不断增强。高职教育对完善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发挥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人民群众对高职教育的认可度、美誉度有新的提高。然而,由于新中国的高职教育起步较晚,而且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地区之间的高职教育发展很不平衡,许多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相对较差。主要表现在师资队伍尤其是“双师型”专业教师数量不足,质量监控体系不够完善,人才培养模式较为单一等等,严重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尽快扭转和克服高职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尚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要求的被动局面,国家教育部、财政部从2000年起分批启动了中央支持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项目并安排和拨付了专项资金。在本课题申报立项和获得批准前,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上百所高职院校被确定为中央支持的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单位。显而易见,完全有必要填补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课题研究的空白,从而扭转课题研究严重滞后于客观建设实践的状况,而且显得极为迫切和重要。2006年11月,教育部、财政部以教育(2006)14号和教育厅函(2006)44号文件发布了《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和《关于做好2006年度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这两份重要文件对于本课题的研究具有更加直接和具体的指导价值,同时也使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更加明确,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得到进一步充实,课题研究的时代性和意义更为突出和重大。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要求和高水平建设的总体思路,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有互相联系的7个方面:①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综合水平研究,主要包括“示范意识”、办学定位与办学理念研究;人力资源与高水平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研究;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研究;毕业生就业与社会评价研究;②办学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主要包括市场人才需求论证与分析、订单培养与工学交替的生成机制和互动机制研究;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及学制的改革研究;紧密型的产学研与校企合作研究;数字化校园与信息化建设研究;教育教学及应用科研研究。③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研究,主要包括专业带头人、专业群及专业建设的总体水平、课程开发及其成效、职业能力的培养与资格考试、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研究内容。④院校班子成员领导能力与制度建设、保障措施研究。⑤党建工作、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谐校园建设研究。⑥社会服务与示范带动作用研究。⑦建设环境、保障机制与发展政策研究。
根据前述主要研究内容,本课题主要研究人员和其他参与人员分成了7个子课题研究小组。在前后4年的研究、建设和实践过程中,着力突破和解决了以下两大关键性问题:一是围绕“示范”和提升核心竞争力大做文章,做好文章,主要从“示范院校”的办学定位与办学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水平专兼结合教学团队与专业群建设、提高社会服务能力与示范带动、创建办学特色与社会效益等内涵指标上探讨其应当达到的领先水平和“示范”的要求;二是探索和总结出创建“示范院校”的基本经验和心得,尤其要归纳和形成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创建高水平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成功经验和办学模式。与此同时,公开发表和出版研究成果,逐步扩大推广经验的院校和范围,增强研究成果的辐射能力,提高社会效益和“示范”带动作用。
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基于应用推广而采用了比较法、分类统计法和行动研究的方法。同时,将课题的研究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这种分阶段推进的方法有利于研究课题的不断深入和取得实效。2002年3月为前期调研、论证阶段,通过对政策导向的解读,确定课题的指导思想及研究意义,完成资料的收集和信息分类处理工作,为课题申报、立项作好充分准备。2003年4月至2006年3月分别对7个方面的主要研究内容进行理论和应用性研究与实践,围绕创建示范、提升能力、充实内涵、形成特色、立足服务和着重应用的主题,实质性地全面启动课题的研究建设工作,谋求多方面的实效与成效。2006年4月至2007年5月小结研究与建设的成果并在一定范围推广应用,同时完成课题的申请结题与鉴定工作。
另外,课题组主要研究人员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还特别善于吸纳国内外新的研究成果和兄弟院校相关课题的应用性成果,极大地拓展了研究的视野,丰富了研究的内容。

三、课题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
本课题自立项研究以来,既立足于永州又不局限于永州,既重视理论上的研讨,更注重现实的探索和建设实践。课题组成员紧紧围绕关键和主题“示范性”进行深入而系统的研究与实践,已经圆满地完成了各项研究任务,取得一大批丰厚的理论性成果和应用性成果,形成了多方面的新思路、新观点和新举措。
(一)明确提出和广泛宣传“示范院校”应当首先树立和不断增强“示范意识”、“示范理念”的新观点。这是创建“示范院校”非常重要的思想基础,也是坚持高起点规划建设目标、高标准实施建设项目的前提。原来以至目前一个普遍的现象是绝大多数高职学院偏重学院的外延扩展而忽视思想建设和内涵建设,高职学院包括以创建“示范院校”为目标的学院并未优先强化以思想意识为先导的“软件”建设,其具体表现便是没有“示范意识”或者不知道何谓“示范意识”。本项研究认为,“示范意识”主要包括思想转型、规范自律、改革创新、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等意识和内容。这一新观念的提出,对于扭转传统的过分畸重外延的发展模式、忽视思想建设的倾向均有直接的启发作用和指导意义,亦应当成为评价“示范院校”的主要指标。
(二)探索和实践了如何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创建高水平示范性高职学院的新思路、新举措。一方面,我国幅员辽阔,地区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极不平衡,经费短缺、建设资金紧张是绝大多数高职学院面临的重大困难,创建示范同样需要巨大的经费投入。另一方面,创建“示范院校”的标准和要求又不能因校而异,更不能降低标准或者放宽要求。如果说在经济发达地区创建“示范院校”意义重大,那么显而易见,在广大的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创建“示范院校”,其社会价值和意义则更加重大。永州在中国、在湖南都属落后地区,永州等中西部地区的高职院校在创建“示范院校”时,肯定无法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兄弟院校攀比投入。基于这种现实和选择判断,课题组在研究中提出了创建“示范院校”的新思路和新举措。其主要内容有:宣传和倡导思路改变出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大脑工程”;调整经费预算和适当倾斜,立足自己培养专业带头人和“双高”优秀师资,矢志不渝地推行名师强校的人才兴校工程;坚持有为才有位,积极主动为区域经济、地方经济社会服务而获得地方政府全方位支持、扶持的环境工程;面向市场、选好项目、注重效益的产学研活校工程;实施开源节流、科学决策、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重点项目建设工程;以地生财、盘活存量土地资产的合作开发工程;识别机遇、抢抓机遇的希望工程;持续推进以人为本、事业留人的民心工程等等。实践证明,这些工程的构建和实施,都有利于节约建设成本,有利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在创建示范时弥补财政直接投资匮乏的先天不足,从而提高创建“示范院校”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逐步构建和实施了“以学生为主体?和谐校园建设”,创新了教学和管理模式。坚持以人为本是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尊师重教也比较容易得到认可。但是,如何充分的关心关爱学生,促进学生顺利就业,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全面发展的权利却不容易做到。有鉴于此,本课题组及其主要研究成员,拟定了“以学生为主体?和谐校园建设实施方案”,并且力求工作有组织,计划有重点,活动有成效。该“实施方案”的主要思路和内容可以概括为: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激发其学习的潜能,学生作为教与学的主体变被动为主动;在管理中激励学生参加,充分尊重其人格和选择的权利,在管理中尽量减少学校的强制行为,增加学生自制的范围;学校在重视智力教育的同时,高度重视情商、心理教育尤其是创业和个性教育,在内容与方式上变畸重式教育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教育。
(四)精心组织,坚持以“示范院校”的内涵建设作为研究、建设和实践的重中之重,围绕核心能力建设、人本意识、队伍建设、专业建设、教学质量、办学效益与管理水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特色等重要内容进行了系列研究和深入的实践。无论是教育部、财政部在2000年及以后选择的中央支持的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单位,还是2006年11月“两部”正式实施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示范”工程的宗旨都在于加强“示范院校”的基础能力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引领和带动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健康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更多更优秀的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因此,本课题在注意建设环境和基本建设等外延研究的同时,更加注重创建“示范院校”内涵的研究。其中,课题研究注重和突出高职办学特色,始终将办学定位是否准确、产学结合是否紧密、改革创新是否突出、办学质量是否稳定、辐射带动是否较强作为研究的主要观测点,围绕重点而谋求多元化的研究成果。主要研究成员在公开发表的成果、作品中,以“示范院校”的内涵为重点,明确提出了许多有新意、有价值的观点和方案,其建设实践也大多与此密切相关。主要研究成员同时认为:“示范院校”包括所有的高职学院,其工作千头万绪,但可以将其概括为这样7句话用于理清思路、指导工作:服务是宗旨,教学是中心,队伍是根本,专业是关键,课程是核心,特色是品牌,促进顺利就业是目的。
(五)注重构建紧密型产学研结合机制,创建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探索和总结了顶岗实践、实施新型工学交替等教学模式的基本经验。以永州职院为例,始终将产学结合作为创建示范的头等大事抓紧抓好。2002年10月,全国高职高专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在永州成功举办,周济部长充分肯定了永州职院坚持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经验并将其美誉为“永州模式”和“永州精神”。从2003年到2006年,学院和课题组以此为契机,致力于构建紧密型产学结合机制,先后投入巨额经费,在院内重点建设了实习农场、附属医院、畅通驾校、附属学校四大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同时与长丰猎豹、三一重工、东风汽车、永州商业城和国内近百家医院建立起更加稳定的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关系,为构建顶岗实践、大力推行工学交替教学模式拓展了广阔的空间和平台,实现了教学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良性互动。
(六)致力于探索新形势下为“三农”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的新内容与新途径。这是“示范院校”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和崇高职责,亦是评判是否发挥了“示范”作用的主要指标。是新中国的高职教育真正实现了高等教育从精英式教育走向大众教育、平民教育这样划时代的转变。全国1100多所高职高专院校的莘莘学子,大多数来自广阔边远且经济相对滞后的农村与乡村。农业、农村与农民问题,始终是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所以,高职学院特别是“示范院校”无论是如何找准办学定位、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和服务面向,还是谋求高职学院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都必须矢不渝地坚持和恪守为“三农”服务、为建设新农村服务的立场,“示范院校”更应当作出“示范”,努力为农业增收、农村致富、农民脱贫作出贡献,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尤其是示范院校,其责任当然更加重大和艰巨。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加积极主动地适应建设和谐社会与小康社会的要求,才能称得上名副其实的“示范院校”。
(七)及时公布、交流和发表了研究成果,提高了创建“示范院校”的社会知名度,为不断增强“示范院校”的辐射能力和服务功能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在课题研究期间,课题组的主要成员围绕“示范”建设和实践,出版了相关著作、教材14部,在省以上刊物发表研究论文60余篇,同时主持、参与或者指导相关省级课题8项。取得和发表的研究成果主题鲜明、重点突出、思路和措施很好。课题组主要研究成员的行动和成果还产生了积极的带动作用,永州职院的教职员工在2003年至2006年期间,出版著作、主编教材70余部,作为副主编编写教材50余部,发表教研教改论文1500多篇,主持省部级课题33项,主持市级课题或科技研发项目100多项,获得了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省一等奖、省二等奖、省三等奖和市级二、三等奖33项。
(八)谋求资源共享,着眼于推介应用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充分发挥了课题研究的辐射与带动作用。在课题研究、建设和实践期间,课题主持人及主要成员,一方面以永州职院创建、申报“示范院校”和迎接评估为基地,学院党委、行政一直以创建“示范”作为改革、建设和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崇高目标,反复调研、周密安排,重在建设、谋求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学院的建设和取得了多方面的显著成效,使学院的面貌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另一方面,课题组又特别注重向省内外的兄弟院校推介应用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多来,国内先后有200余所高职学院到永州职院考察交流,其中课题组主要研究人员有重点的与省内和广东、广西、海南、淅江、江西、陕西、内蒙、新疆、云南、贵州、四川、安徽等省市的高职学院保持联系,及时地交流和推介了课题研究成果,较好地实现了研究成果的资源共享。
(九)就“示范院校”应当如何规范办学行为和依法治校进行了专门研究并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示范院校”的“示范”作用不仅表现在学校的内涵提升和外延建设上,同时还表现在办学行为的自律和自省自纠上。“示范院校”更应该带头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严格遵守法律法规,有令则行,有令则止;集思广益,民主决策;校务公开,清正廉洁。所有这些,同样是“示范院校”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评判和评估的重要指标。基于这样的理念和价值取向,课题主要研究成员以依法治校、规范教学及学生管理、加强党建与廉政建设等作为研究内容,取得了相应的阶段性成果。
(十)研究和实践表明:地方政府和院校举办者对学院的大力支持、政策扶持是创建示范性高职学院最重要的保证。相对而言,经济发达地区有更多优势创建“示范院校”,但这并不意味着欠发达地区的举办者可以无所作为或者推卸责任。永州地处湘西南,尚属经济欠发达地区,经费奇缺。然而,永州职院组建以来,得到了永州市委和市人民政府的特别厚爱和全力支持,从行政划拨2200余亩建设院本部、用800余亩土地置换的收入近3亿元支持本部建设、制定其他一系列特别优惠的好政策大力支持和扶持学院快速发展、引进“双高”优秀人才及时办理财政列编手续、不断优化办学环境等等,是永州职院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创建“示范院校”的根本保证。当然,作为建设的“示范院校”绝对不能只是消极等待、碌碌无为,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谋发展则是创建示范性高职学院和兴校强校的必由之路。

四、课题的主要成效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本课题需要进一步研究的主要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国家及其主管部门对于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创建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政策扶持与导向应当有所不同,如何求同存异,以及既不降低标准和水平又促进共同发展,均有待继续研究与实践。第二个方面是如何更好地实现研究成果的交流与共享,目前交流与合作的方式单一,推介研究成果的成效仍可大大提高。

五、已发表、出版主要研究成果目录
(一)系列论文(选择性列出60篇)
1.《创建以人为本的示范性高职学院》,佘国华,《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5年第3期,ISSN1004-4124/CN11-2822/C;
2.《坚持全面发展学说,促进高职教育的持续发展》,佘国华,《中国高教研究》,2003年第6期, CN11-2963G4;
3.《按两个思考三个规划要求建设示范性高职学院》,佘国华,《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年10月中旬刊, ISSN1004-9290/CN 11-3117/G4;
4. 《坚持全面发展学说,促进高职教育持续发展》,佘国华,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等组编《高职高专教育启思录》(百名院校长的办学新理念),2004年3月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M7-04-0B049-1;
5.《谋求创新与特色,全力建设示范性高职学院》,佘国华,《湖南日报》2003年6月C4版;
6.《争创特色  顺势而上》,佘国华,经济科学出版社论文集,2003年6月版, ISBN7-5058-3546-7/F.2859;
7.《经济欠发达地区示范性高职学院的建设与实践》,佘国华,《当代教育论坛》,2004年7月, CN43-1391/G4;
8.《提升核心能力,建设示范高职》,佘国华,《永州通讯》2005年第5期;
9.《高职核心能力提升探究》,佘国华,《教育与职业》2005年第12期,ISSN1004-3985/CN11-1004/G4。
10.《抢抓机遇 争创特色 努力创新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佘国华等,《卫生职业教育》2007年第1期,CN62-1167/R。
11.《浅谈高职学院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唐先文,《职业》2007年3月下期,ISSN1009-9573/CN11-4601/D。
12.《地方高校的重新定位:为建设新农村服务》,裴春秀,《湖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7期,ISSN1009-5675/CN43-1161/C;
13 《高职院校的核心能力与双师型教师队伍质量建设》,裴春秀,《职教论坛》2005年第5期,ISSN1001-7518/CN 36-1029/G4;
14.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初探》,刘子秀,《当代教育论坛》2003年第5期,ISSN1671-8305/CN43-1391/G4。
15. 《浅谈高职院校实施素质教育》,刘子秀,《中华百年教育》2004年第11期。
16.《关于高校德育工作几个问题的思考》,唐海君,《湖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CN43—1161/C。
(二)著作与教材(选择性列出14部)
1.《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的建设与实践》,佘国华等编著,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年6月版,ISBN7-5058-3546-7。
2.《坚持用十六大精神指导高职院校的建设与发展》,佘国华等编著,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3年5月版, ISBN 7-80145-735-B/D。
3.《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唐先文等著,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5月版,ISSN7-5058-5684-7/F´4943。
4.《人文素质教程》,编委主任佘国华,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版,ISBN7-5355-4683-8/G?4678。
5. 《就业指导与心理调适》,唐海君主编,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版,ISBN7—5438—4097—9。
(三)科研获奖与论文获奖
1.《坚持全面发展学说 促进高职教育的持续发展》,佘国华,2003年10月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
2.《解读“两个思考、三个规划”建设好示范性高职学院》,佘国华,2004年5月湖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
3.《地方性高职院校办学模式创新体系建设研究》,刘子秀,2005年9月国家教育部教学成果一等奖。
4.《农业职业院校产学三结合问题的研究》,刘子秀,2005年6月全国农业职业院校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全国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特等奖。
5.《农业职业教育办学机制及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刘子秀,2005年6月全国农业职业院校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全国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特等奖。
6. 《当前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刘子秀,2007年1月湖南省高职德育教育研究优秀论文一等奖。
7. 《农业结构调整与农业高职教育改革的思考》,刘子秀,2005年7月中国农学会、农业教育专业委员会优秀论文三等奖。
8. 《试论高职院校的学生德育工作》,唐海君,2003年10月全国第五届职教优秀论文三等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