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诗歌鉴赏训练九

 今夜ye无眠 2010-10-28

56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王令

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

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

【注释】①昆仑:传说中的仙山。②蓬莱:传说中的海上仙岛。

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4分)

2)刘克庄称此诗“识度高远”,结合诗歌,请简要说明此诗的“高远”。(4分)

【参考答案】

1)分两层。前四句写因酷热而想象天上人间酷旱,后四句写虽有清凉世界却因不能与人们同往而不忍独游其间的感想。

   2)诗人憎恶暑热干旱,但诗歌并不囿于个人狭隘的情感,而是忧虑天下人们处于暑天旱热之中;诗人个人虽有清凉之处避暑,但他的愿望却是让天下的人们都能躲避暑天旱热之苦:这些都充分体现了诗人的高尚胸襟。

562.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鹧鸪天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此词写于作者罢职闲居江西上饶带湖时。

1)本词最后两句采用对比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2)作者大胆、巧妙地用“寒”“点”来描述景物,这样是否与整个画面协调,请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答案:一方面表现了作者对田园朴的喜爱和赞美(或:对城市上层社会的鄙弃)(1分);另一方面又表达了作者对朝廷不满(或:对不屈精神的赞美)(1分)。【换为:一方面表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赞美(或:对不屈精神的赞美);(1分)另一方面又表达了作者对朝廷不满(或:对城市上层社会的鄙弃)。(1分)】

2)答案:协调。(1分)用易于产生伤感凄迷的“寒”描绘出山林朦胧,颜色深暗,(1分)与“斜”“暮”一起写出了初春傍晚景物的特点(1分)。傍晚的树林朦朦胧胧(颜色深沉),使黑色的乌鸦在林外历历可见(1分),用“点”字,使画面不但不粗疏空旷,而且具有了动态美(1分)。这样,与词中作者描摹的初春傍晚农村美景相协调(考生此题分析如无总起,但有总结,此处亦可得1)。【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本词艺术技巧的理解。学生在答题时如果将答题重点偏向“寒”“点”所表达的情感,而没有对“寒”“点”描写的内容与“画面”的关系进行分析,即没有对其艺术表现力的分析,则“寒”“点”处不予给分。改题时要特别落实题干中“大胆”“巧妙”以及“寒”“点”的分析】

563.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落日怅望   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1).本诗以“落日怅望”为题,从全诗内容看,作者惆怅的原因是什么?(5分)

2).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对这首诗作一赏析,写一段鉴赏文字。(不超过80字)(6分)

【参考答案】

1).客中久滞、思乡情切(可从颔联得到答案);年华渐老、感时伤逝(可从尾联得到答案)。(5分,每点2分,表达1分)

2).作者见景生情,(1分)由“孤云”“归鸟”疾速飞去,想到自己的久滞不归,由此勾起乡“念”;(2分)由夕阳落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唤起迟暮之“惊”,想到自己年华老去,生出无限伤感。(2分)联想自然,抒情真切感人。(1分)

564.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霜天晓角·仪真江上夜泊      

    寒江夜宿,长啸江之曲。水底鱼龙惊动,风卷地,浪翻屋。

    诗情吟未足,酒兴断还续。草草兴亡休问,功名泪,欲盈掬。

注:①仪真:今江苏仪征市,处长江北岸,是南宋御金的前线。②黄机:南宋爱国词人。

  (1)上片描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这样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2) 请说说下片的“泪”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3分)

【参考答案】

1)上片写诗人夜泊江湾,描绘了一幅水底鱼龙翻动,狂风卷地,巨浪高如房屋,汹涌翻腾的景象(2分)。以江水汹涌烘托内心无法派遣的忧愤,为下片的抒情作铺垫。(2分)。

2)诗人个人功名无成的伤感之泪;南宋朝廷偏安一隅,无心抗敌,作者为国立功、收复失地的远大理想无法实现,“泪”中蕴含着心系天下兴亡而又报国无门的忧愤痛心之情。(3分)。

56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1)这首诗题目是“听筝”,颔联主要运用哪些艺术手法来描写音乐?试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2)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堪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这一联主要运用了通感、比喻、拟人手法。(答出其中两种得2分)通过对“柳态“和“啼鸟”的描摹,以视觉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更加形象可感地写出了分别的伤感。(2分)。

2)“独”突出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形象,“空”表现离人远行、无所依从的情景;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氛,抒写了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能将两个字结合诗歌准确分析即可得分)

566.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如梦令 苏轼

为向东坡传语,人在玉堂深处。别后有谁来?

雪压小桥无路。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

   【注】玉堂,翰林院。此词作于被贬黄州后又到京城做翰林学士所作。

   1)“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苏轼“别”什么地方,别后有没有人来?词人对自己的提问所作回答有怎样的妙处?

   2)“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词人为什么不用“一蓑烟雨”,而用“一犁春雨”?

【参考答案】

1)辞别黄州东坡,之后苏轼想没有人再去东坡。词人用“雪压小桥无路”这句景语作答。这个回答富于形象性,委婉曲折,避免了平铺直叙,表现了词人对黄州东坡的无限思念之情。

   2)用“一蓑烟雨”既可表现渔人,也可表现农人;既可表现劳动,也可表现行路:仍不具体。只有“一犁春雨”才是表示春雨过后的耕作,与前“东坡”相应,而且饱含词人归耕农亩(或:黄州东坡)的轻松愉悦的情感。

567.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1)这首诗的首联除了“今”与“昔”对比以外,还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2分)

   2)秋天的一景一物无不触动着诗人的情怀。请结合“动”“开”二字分析这首诗的颈联,说说诗人在其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怀?4分)

【参考答案】

1)还运用了拟人、对偶的修辞手法。(答对一种给1分)

2)颈联描写骏马思念边塞秋草,昂起头,抖动拳曲的毛;鸷雕睁开睡眼,顾盼着万里青云,这一“动”一“开”,极为传神地刻画出骏马一展骥足,奔驰疆场和鸷雕展翅蓝天,搏击长空的形象。(2分)它不仅反映了它们内心的“思”和“盼”,还显示出一种潜藏的力量,(1分)集中地抒发了诗人不服老,还想为国立功的昂扬斗志和积极进取的豪情。  1分)

568.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边词                               凉州词

        张敬忠                           王之涣

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①张敬忠:唐监察御史,分管军事,写作此诗时在朔方军幕任职。②五原:现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五原县。

⑴《边词》第一句中哪个字总摄全诗?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分)

 ⑵有人认为,《边词》中的“二月垂杨未挂丝”与《凉州词》中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有异曲同工之妙。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5分)

【参考答案】

1)(3分)“迟”字。第二句写已到二月,垂杨还未挂绿;第三、四句对比写出边地河面上的结冰刚刚融化,长安的春花已经凋谢。整首诗表现了边地春天来得“迟”的特点。(答出“迟”字给1分,分析得当给2分)

2)(5分)答题示例:同意。两句都写出了边塞的春天来得迟,“二月垂杨未挂丝”直接描写景物,“羌笛何须怨杨柳”以乐声虚写景物,用了拟人手法,二者都借边塞风物表现了边地的荒凉和寒冷,抒发了边塞将士因战地的艰辛产生的思乡之情(内心的悲苦)。

不同意。虽然都写了边塞的春天来得迟,但“二月垂杨未挂丝” 对边地风物的介绍,更强调边地的荒寒;“羌笛何须怨杨柳”更突出了乡思离情,却也蕴含了豁达乐观的情怀。(答出“同意与否”给1分,从形象、抒情的角度分析分别给2分)

569. 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途中见杏花   

一枝红艳出墙头, 墙外行人正独愁。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更忆帝乡千万树①,澹烟笼日暗神州。

【注】①帝乡,此指长安。长安多杏树。

1)请说明这首诗的首联有怎样的表达特色。(4分)

2)这首诗中流露出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4分)首联运用了反衬的艺术手法(或:以乐景衬哀情)。(2分)早春时节,一枝俏丽鲜艳的杏花伸出墙头,昭示着春天的生气,可是作者面对这美好的景象,却感到忧愁、苦涩。(2分)(乐景的介绍为1分,作者的感受为1分)

【注】如果考生回答触景生情且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2)(6分)①惜春之情(1分)。杏花开放了,带来春天的消息,却无蜂蝶采赏,只能自开自落(1分);自己行色匆匆,更无法等到花朵开尽(1分)。

②流离之苦(或:身世之叹)(1分)。诗人飘零在外,纵逢赏心悦目之景也难停留(1分);杏花独自盛开于早春,无蝶欣赏,正是诗人孤独寂寞的写照(1分)。

③故国之思(1分)。诗人由眼前鲜艳的杏花联想到当年在京城看到的千万树杏花盛开的绚丽景象,这幅长安杏花图代表着作者深心忆念着的长安生活(1分),与今日的流离在外形成对比,说明诗人虽然落魄飘零,却依然心系朝廷(1分),点出了自己的愁怀所在。(三点任意答出两点即可给6分,但每点必须附带分析。具体到每点,答出情感给1分,分析给2分)

570.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寄陈伯玑金陵  (清)王士禛

东风着意吹杨柳,绿到芜城第几桥?

欲折一枝寄相忆,隔江残笛雨潇潇。

注:①芜城:在金陵附近,作者当时在扬州为官。

⑴作者在诗中巧妙的采用了“东风”“杨柳”等意象,请问表达了何种情怀?(3分)

⑵本诗的表现手法较为突出,请选择一个角度进行赏析。(不超过60字)(5分)

【参考答案】

⑴作者通过写景抒情的方式表达了对友人深沉的思念之情。(3分)⑵(示例)①象征手法:杨柳历来是传统文化中的寄寓情思之物,“梅花落”之类的笛曲也常用来表达相思相忆,“杨柳”“残笛”实际是情谊的象征。②声色兼具:杨柳绿遍大江南北,柳绿弥漫开来,恰如诗人的思念也弥漫开来,加以诉诸听觉的“残笛”,声色交感,尤让诗人不堪思念感怀。③角色的转换:既写自己折柳寄情,也写到隔江传来的“残笛”,让鉴赏者觉得那是友人在彼岸的呼唤。角度的变化使得意境更丰富。④界的营造:东风、杨柳、残笛、潇潇湘雨、开阔的江面,这些意象整合起来,烘托出诗人的怅惘和思念。(5分)

571.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龙门山色  (明)翟廷蕙

翠削芙蓉列画屏, 水分双影蘸秋清。

炎凉物态随时变, 独尔高寒不带情。

①洛阳南郊东西两山对峙,伊水中流,形若门阙。隋唐时遥对皇宫南门,又称龙门。②芙蓉:莲花的别名之一。

本诗第三、第四句是如何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请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6分)

【参考答案】

三、四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在一、二句描绘龙门山色的基础上,三、四句写自然万物的形态随着寒暑季节的推移而变,突出龙门山始终保持着高峻清寒的特点,表达了对炎凉世态的鄙视,对不随时世而变的高洁人格的赞颂。(手法2分,答“象征”或“双关”亦可;思想感情2分;分析及语言表述2分)

572.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春晴怀故园海棠①     杨万里

竹边台榭水边亭,不要人随只独行。乍暖柳条无气力,淡晴花影不分明。

一番过雨来幽径,无数新禽有喜声。只欠翠纱红映肉②,两年寒食负先生。

注释:①此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八年,时作者离家宦游,正在广州任内。

②翠纱红映肉:形容海棠的淡红浅晕。

1)中间四句写“春晴”向来为人称道。这四句写了哪些景致?各具什么特点?(3分)

2)诗题是“春晴怀故园海棠”,诗人是怎样表达怀想之情的?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进行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中间四句写景,写了柳、花、小径、鸟声。(1分)各具特色,写柳,重在姿态,柳枝低垂;写花,重在形色。花影朦胧;小径,幽寂,主于静;鸟声清脆欢悦,主于动。(2分,指出特色,大意相同即可。)

2)诗人借景抒情,融情入境。(1分)诗人写景,绘形、绘声、绘色,动静结合。(1分)漫步于水榭亭边的幽径,柳条、花影、幽径、鸟鸣,淡晴之景迷蒙幽寂,烘托了诗人宦游异地的孤寂落寞的心境和对故园海棠的怀想之情。(2分)(如果认为诗中所写是美丽的春景,但乐景哀情,如此美丽的春景,徒增诗人的烦恼,从而衬托了诗人此时孤寂的心情以及对故园海棠的无限怀念也可)。

57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御苑,皇家宫苑,指京城。

   1)此诗中以长于炼字为后人称道,第三联中的“催”“向”二字更见推敲之功,请你选择其中一字分析其妙处。(4分)

   2)尾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4分)

【参考答案】

1)“催”字运用拟人手法,(1分)把平常景物人格化,写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动(1分)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象树色带来寒气,见树色而知寒近,是树色把寒催来的。(1分)“催寒近”“向晚多”六字相对,暗含岁月不待,年华易老之意。(1分) 

    “向”:将近、临近之意。(1分)傍晚砧声之多,为长安特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诗人不描绘城关雄伟、御苑清华这样的景色,:只突出“向晚”砧声,(1分)把内心离别的酸楚和怅惘形象表达出来。(1分)“催寒近”“向晚多”六字相对,暗含岁月不待,年华易老之意。(1分)

   2)直抒胸臆‘(直接抒情)(2分)作者纯然用长者的语气,予魏万以亲切的嘱咐,表明诗人旨意:长安虽是“行乐处”,但不是可以享受的,不要把宝贵的时光,轻易地消磨掉,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可谓语重心长。(2分)   

57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郑 谷

   春风用意匀颜色,销得携觞与赋诗。秾丽最宜新著雨, 娇娆全在欲开时。

   莫愁粉黛临窗懒,梁广丹青点笔迟。朝醉暮吟看不足,羡他蝴蝶宿深枝。

1)明代的王象晋形容海棠曰:“其花甚丰,其叶甚茂,其枝甚柔,望之绰绰如处女。”本诗中那两句表达了这种意思?并写出海棠怎样的风韵美?(4分)

2)本诗的第三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本诗中三、四句表达了这种意思。(1分)  海棠最美最动人之处就在于含苞待放之时。海棠花蕾“新著雨”而又在“欲开时”,色泽分外鲜红艳丽,看上去有如少女含羞时的红晕,娇娆而妩媚。海棠显得别具一番风韵,显得异常之美。(3分)(意思对即可)

 2)第三联诗人从侧面对海棠进行烘托。(1分)那美丽勤劳的莫愁女为欣赏海棠的娇艳竟懒于梳妆,善画海棠的画家梁广也为海棠的娇美所吸引而迟迟动笔,不肯轻易点染,唯恐描画不出海棠的丰姿神韵。则海棠的美丽和风韵也就可想而知,真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了。(3分)(意思对即可)

57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兴八首(之八) 杜甫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今望苦低垂。

【注】昆吾、渼陂,皆在今陕西境内。诗人少年时曾与诗友畅游渼陂。

1)第二联两句把“香稻”“碧梧”放在句首,说说这样写的好处。(4分)

2)这首诗表现了杜甫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这样写把描写的侧重放在“香稻”“碧梧”上,起到了举鹦鹉、凤凰来形容“稻”“梧”之美的作用,写出了昔日长安景物的美盛。诗人欲抑先扬,为后文表达昔盛今衰的感慨蓄势。

2)表达了诗人对长安昔盛今衰的感伤,对国家命运的慨叹。前三联诗人回忆了昔日畅游长安时所见景物的美好和春游的盛况;最后一联“昔曾”“今望”遥遥相对,昔日亲身游历,今则望断神伤,在对比中突出表现了自己的感情。

576.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金陵怀古   王珪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注】王珪:时任北宋左相,写作此诗时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失败。

   1)试分析诗歌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3分)

   2)全诗表现“凄凉”之情。请简析颈联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4分)

【参考答案】

1)(3分)①开篇点题,点明时间和地点。(1分)②“悠悠”“独上”“满目秋”等词,开篇即为全诗笼罩了一层孤寂、萧索的气氛。(1分)③与尾联中的“故国凄凉”“谁与问”形成首尾呼应。(1分)

   2)(4分)用“萧萧”“惨惨”叠音词修饰“暮吹”与“寒云”,摹声绘色,写出了晚风凄紧,寒云惨淡之景,也写出了作者的凄凉心绪;“惊”运用拟人手法,既写出了秋风中“红叶”飘零的情状,也写出了诗人心头之“惊”;“压”既形象地写出了寒云之重,也表现出诗人心情之沉重。(“萧萧”“惨惨”“惊”“压”,每处赏析1分)

577. 读下边一首元曲,回答后边的问题。(8分)

[双调]大德歌          关汉卿

   子规啼,不如归,道是春归人未归。几日添憔悴,虚飘飘柳絮飞。一春鱼雁无消息,则见双燕斗衔泥。

   1)这首元曲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2)这首元曲哪一句起到了反衬作用?请指出并作简要解析。(4分)

【参考答案】

1)这首元曲表现了闺中少妇(少女)在丈夫(恋人)道是春归人未归时,对丈夫(恋人)的期盼、思念之情。(2)这首元曲的末句“则见双燕斗衔泥”起到了反衬作用。一对春燕比翼双飞,为筑爱巢而忙碌着,比赛着衔泥,这令孤居独处、落落寡欢的少妇(少女)无比羡慕,更增添了她对丈夫(恋人)的期盼、思念之情。

578.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6分)

江上早秋    袁凯

靡靡菰蒲已满陂,菱花菱叶更参差。即从景物看身世,却怪飘零枉岁时。

得食野鸥争去远,避风江鹳独归迟。干戈此日连秋色,头白犹多宋玉悲。

注:①此诗为袁凯于丙申年(公元1356年)所作,此时诗人正好四十岁,人到中年,时局动荡,战乱绵绵。

②宋玉,战国时诗人,曾因悲秋而作《九辩》,其中有“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等语。

1).诗人用                 作为意象来点明江上早秋之景。(2分)

2).指出“悲”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尾联在写法上的特点。(4分)

【参考答案】

1)(2分)⑴菰蒲 菱(花、叶)(一空1分)

2)(4分)内容:①身世飘零之苦;②穷途落魄,光阴蹉跎、功业无成之伤感;③战祸连年、社会动荡不宁之忧患。(答出其中两点给2分)写法特点:①触景生情,以眼前的秋景联想到战祸连年,个人生活不安定之叹惋;点明了江鹳所避之“风”。②用典,以“宋玉悲”点明题旨。(只要答出其中一点,且有适当分析,即给2分)

579.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山雨  何绍基

短笠团团避树枝,初凉天气野行宜。溪云到处自相聚,山雨忽来人不知。

马上衣巾任沾湿,村边瓜豆也离披。新晴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

(1)诗人是以一个山雨的亲身体验者的身份写山雨的,诗人在雨前、雨中和雨后的情感有何变化?(3分)

(2)请对诗中的“任”和“放”字进行赏析。(3分)

【参考答案】

 (1)雨前,诗人野行,心旷神怡。雨中,他流露出喜雨之情。雨后,直抒了目睹奇景的惊奇和赞美之情。

(2)①遇雨时诗人任由雨水打湿自己的衣巾也不躲避,“任”字生动地表现出诗人轻松、自由的心态,委婉地表达了遇雨而喜雨之情。②经山雨的洗礼,雨过天晴时的山峰更为青翠, “放”字把山雨写活了,仿佛是山雨把山峰囚禁了,现在才放它出来一样。

580.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唐】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雨中愁。

注:“端居”,即闲居之意。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6分)

2).第二句中的“敌”字换成“对”字可否?二者相较,哪一个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6分)

【参考答案】

1)(6分)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滞留异乡,思念家人的愁苦心情。(2分)久别家乡,家书是客居异乡寂寞生活的慰藉,但已很久没有见到它的踪影了。短暂的梦中相聚,也难慰乡思。“悠悠”两字,写出了一种绵长的愁苦无奈之情。次句写中宵醒后寂寥凄寒的感受。凄寒的“素秋”引动愁绪,对于毫无慰藉的心灵来讲是一种不堪忍受的重压。然而,诗人可以用来和它对“敌”的却“只有空床”而已。(2分)三、四两句移情入景,阶前青苔,显出寓所的冷寂。红树,正是暮秋特有的景象。在满怀愁绪的诗人眼里,“雨中”与“月中”的“阶下青苔与红树”呈现出一种无言的愁绪和清冷寥落的意态,进一步渲染了难以排遣的“寥落”和“愁”。(2分)

 2)(5分)不可换成“对”字,“敌”字更加准确、贴切地表现出诗人当时的心绪。(2分)“对”只表现“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之状,偏于客观描绘。(1分)而“敌”则除了含有“对”的意思之外,还兼传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寥凄寒意境,而又不得不承受的那种难以言状的心灵深处的凄怆,那种凄神寒骨的感受,更偏于主观精神状态的刻画。(2分)

581. 阅读下面的一首清诗,完成文后问题。(6)

三闾祠  查慎行

平远江山极目回,古祠漠漠背城开。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

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哀!湘兰沅芷年年绿,想见吟魂自往来。

    【注】这首诗作于康熙十九年。诗人虽已逾而立之年,只是一介书生。毅然应贵州巡抚杨雍建之招,入其幕府,参与平定“三藩之乱”。本诗就是查慎行随军人黔途经湖南常德府武陵县时,凭吊屈原祠时所作。

    (1)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3)

    (2)最后两句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色,请简要分析其妙处。(3)

【参考答案】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知己难求”与“怀才不遇”的思想感情。(或者是渴望用世界而不得的感情)(1)诗人在凭吊屈原时,正处于满怀壮志而前程莫测之际,屈原举世都找不到知己,不容于朝廷,被谗言中伤,敢逐沅、湘。行吟泽畔。不能为国尽力,眼睁睁看着楚国为虎狼之秦所灭,最终投江自尽的遭遇和命运引起了他强烈的共鸣。(2)

  (2)最后二句作者触景生情,产生奇妙的联想。(或者虚实相生,超越时空的交流)(1)楚地的佳卉香草茂密繁盛。年复一年,绿遍三湘人地,那不正是屈原辞赋中常见的贤人君子的象征吗?崩原的不灭的灵魂似乎仍在楚山湘水间徘徊往来。想象与现实融为一体。同样的遭遇,同样的情怀,使得诗人能够实现不同时空的交流对话,一种志士才人被压抑的苦闷得到宣泄,同时给读者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2)

582. 阅读下面这首宁诗,然后回答问题。

祭常山回小猎   

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

  回望白云生翠谳,归来红叶满征衣。圣朝若用西凉簿,白羽犹能效一挥。

注释:①诗作于密州知州任上。是年十月,诗人到郡城南二十里的常山祈雨,回来路上和同官在常山东南的黄茅冈举行了一次习射会猎。②翠谳:苍翠的山峰,指常山。③西凉薄:晋将军谢艾,本书生,善用兵,胜仗无数。④白羽,即白色的羽扇,儒将所持。

1)此诗颈联写景有什么作用?尾联用典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6分)

2)诗人在颔联剪取两个猎射场面进行精细描写,请从炼字的角度作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①白云、绿岭、红叶,色彩对比鲜明,更增强了诗情中的画意;(1分)映衬了诗人雄姿英发、豪气勃发的人物形象。(2分)②以谢艾自许,说朝廷如果委予边任,亦不减谢艾,定能麾兵败敌,抒发了自己渴望驰骋疆场、为国报效的昂扬壮志与激越情怀。(3分)

⑵(4分)上句,尤妙“弄风”二字。骏马于一驰一骤、一腾一跃之间,扬起阵阵劲风,风因马起,马鼓风劲,一“弄”字,境界全出。(可给2分)

下句,掠地,足见其训练有素,又见其凶猛异常。苍鹰以“掠地飞”的震撼姿态追捕逃兔,场面宏大,动态十足。(可给2分)

此联遣词用字尤见功力,写得既警动有势,又形肖神似。(这种答案,只是从整体上泛泛而谈,最多给2分)

583.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

同诸隐者夜登四明山   施肩吾

半夜寻幽上四明,手攀松桂触云行。

相呼已到无人境,何处玉萧吹一声。

[]施肩吾,字希圣。北宋道士.自号华阳子。生卒年不详。少年习佛,博学经史,工词章,后转而学道,隐居西山(在今江西南昌)学仙。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2)

 (2)这首诗写出了四明山山高幽静的特点,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这一特点的?请简要分析。(6)

【参考答案】

 (1)(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淡远超逸的心境。(2分,意思相近即可)

(2)(6)(1)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写出四明山的高(1);本诗第二句写手攀松桂在浮云中行走,侧面表现了四明山山高的特点(2)(2)用以声衬静的手法写出四明山的幽静(1);本诗三、四句写在“无人境”听到不知何处传来的一声箫鸣,反衬出山的幽静(2)

584.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

    客中九日   []王灿

     细雨成阴近夕阳,湖边飞阁照寒塘。

    黄花应笑关山客,每岁登高在异乡。

  (1)诗歌的后两句哪个字运用非常巧妙,渲染出诗人怎样的情感?(3)

  (2)清人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请结合这首诗歌谈谈情景的妙用。(3)

【参考答案】

 (1)“笑”字运用非常巧妙。运用拟人手法,赋予黄花以人的情感。黄花笑关山客在家人团聚齐登高的重阳日却独自在异乡登高,此句从黄花的视角看关山客,反映了他一种无可奈何远涉关山离乡在外的孤寂心情,以“轻松”笔调巧妙地写思乡怀亲之情。(3)

 (2)这首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前两句先是以细腻的描写点出了重阳节的景象,“细雨”、“阴云”、“寒塘”、“夕阳”、“飞阁”,境界迷茫却不尽孤寂;后两句写异乡登高满目黄花,让人生出淡淡的乡愁,至此景与情交融为一体。(3)

58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    [南宋陈与义

夜登小阁,忆洛阳旧游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作此词时,作者住在浙江湖州。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描绘出“旧游”中怎样的美好情境?请作简要分析。(4分)

2)全词如何围绕“闲”的心绪,发出怎样的感慨?(6分)

【参考答案】

1)①动静结合(1分)。② 借月色迷蒙、疏影斑驳和豪英坐饮、流水无声、笛声阵阵来构成一幅人与景、情与境相谐和的优美游乐图。(3分)

动静结合:碧空中,月色迷蒙;花丛中,树影斑驳(静);午桥上,豪英坐饮(动);长河中,流水无声(有动有静);杏花里,笛声阵阵(动)。构成一幅人与景、情与境相谐和的优美游乐图。

2)从洛阳旧游到现今偏寓江南(湖州)之“闲”,感慨国事的盛衰兴亡(2分);从昔日与豪英交往到如今此身独在之“闲”,感慨个人知交零落(2分);从二十多年的转瞬即逝到夜登小阁之“闲”,感慨时光飞逝而功业无成。(2分)

586.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杜荀鹤

    酒瓮琴书伴病身,熟谙时事乐于贫。宁为宇宙闲吟客, 怕作乾坤窃禄人。

  诗旨未能忘救物, 世情奈值不容真。平生肺腑无言处,白发吾唐一逸人。

注:①杜荀鹤:晚唐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人才华横溢,仕途坎坷。②奈值:奈何。

1)此诗首联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为我们勾勒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4分)

2)这首诗在谋篇布局上构思精巧,结构层层推演,环环相扣,步步深入。请根据提示分析中间两联。(4分)

首联:“乐于贫”,带出颔联“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表明“乐于贫”的心迹;

颔联:      

颈联:      

尾联“平生肺腑无言处”,又与开头“酒瓮琴书伴病身”相呼应,满篇皆活,浑然一体。

【参考答案】

1)概述了自己的境遇和处事态度。2分)是一个整日以酒浇愁,以琴书为伴,不得不安于贫穷的,封建社会中失意潦倒而又孤高悲愤的知识分子形象。2分)

2)颔联“闲吟客”带出颈联“诗旨未能忘救物,世情奈值不容真”,1分)点出“吟”的内容和造成“闲吟”的原因;1分)

颈联“不容真”,带出尾联“平生肺腑无言处,白发吾唐一逸人”,1分)说明“不容真”的结果。1分)

587.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   

登乐游原①  杜牧

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

  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②无树起秋风。

    【注]①乐游原:在长安东南,地势高旷,是汉唐时期的登临胜地。汉宣帝时建有乐游庙,故名。②五陵:汉朝时高祖、惠帝、景帝、武帝、昭帝的陵墓。

(1)诗中的“销沉”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说“万古销沉向此中”?(4)

(2)前人欣赏这首诗,尤为赞赏末句的“无树”一词。请简析诗人用这一词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这一词的表达效果。(3)

【参考答案】

1)“销沉”就是销蚀衰败的意思,这里指像汉朝这样在长安建都的政权的衰败。长安城是我国著名的古都,周、汉等朝代都曾在这里建都。千百年来,这里见证了一个又一个王朝的兴衰更替,就是今天的大唐,也已出现近黄昏的夕阳景象。所以作者说“万古销沉向此中”。 

 (2)古诗中表现败亡景象,往往喜欢借用深秋的高树凉风的衰飒萧瑟之景。但是在作者笔下,昔日皇帝的凌寝,大汉贵族聚居的地方,连供人凭吊的树木都消夷净尽。这就更加让人感到砭入骨髓了。该词表达了作者面对唐朝走向衰亡所表现出的深深的忧患意识和苍凉心绪。

588. 阅读下面二首诗歌,完成各题。(6分)

     韩 愈

新年都未见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刘攽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1.试分析“都”“惊”在韩诗中的表达效果(3分)

2).两诗都运用了哪一种修辞手法?请结合其中一首诗简析其妙处。(3分)

【参考答案】

1)①突出了新春已到却还没有芳华的情景,透露出盼望春天的急切心情②描摹出好不容易才见到草芽从而感受到春的消息,因此极为惊喜的神情

2)、拟人。韩诗:三、四句描写白雪飘飞穿过庭树的景象,“却嫌”“故穿”刻画了雪通人心的美好可爱,赋予白雪人格化特征,其实是巧妙地展示了对春花浪漫望眼欲穿的渴盼心理。    刘诗:三、四两句将“南风”人格化了,通过对南风的一系列动作及神态的描写,显现了南风调皮活泼可爱的形象,化无形为有形,流露出对久违的南风满怀亲切喜爱之感,表现了久雨初晴后诗人宁静恬适之情趣。

589. 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要求,完成赏析。(7分)

水调歌头  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倚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注释】

①、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居于黄州(今湖北黄冈)。 

②、平山堂:欧阳修于仁宗庆历年间所建,址在今扬州市瘦西湖蜀冈法静寺内。

③、兰台公子:战国时期楚国的宋玉,他曾任兰台令。其《风赋》中有"大王之雄风""庶人之雌风"之语。

1)词的上片描写快哉亭周围的风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分)

2)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评价这首词“其精微超旷,真足以开拓心胸,推倒豪杰”,这句评语中的“超旷”表现在那些方面?(4分)

【参考答案】

1)答: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1分)开头四句,先用实笔,描绘亭下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夕阳与亭台相映的优美图景,接着五句是回忆镜头,作者联想到曾在扬州平山堂所领略的“江南烟雨”,词人把快哉亭与平山堂融为一体,以虚衬实,用实写虚,表现出快哉亭上所览之景的高远空濛的意境。(2分)

或答:运用了联想的表现手法。(1分)作者由眼前快哉亭之景忆起自己曾在扬州平山堂所领略的风景:江南烟雨、杳杳孤鸿,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作者借此来比拟在快哉亭上所目睹的景致,突出二者相同的意境。这种忆景写景的笔法,新颖别致,令人耳目一新。(2分)

2)答:①这首词在艺术构思上,具有波澜起伏、跌宕多姿、纵横捭阖的特点。

②这首词写景意境开阔高远,既描写了浩阔、雄壮、水天一色的自然风光,又在其中贯注了一种坦荡旷达的浩然之气。

③下片的描写和议论,豪纵酣畅,气势磅礴,格调豪迈雄健。尤其是结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展现出词人身处逆境却泰然处之、大气凛然的精神风貌和豁达豪迈的情怀,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以上三点任答两点即可得4分,每点2分)

   赏析:

本词作于东坡贬居黄州的第四年,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全词通过描绘快哉亭周围壮阔的山光水色,抒发了作者旷达豪迈的处世精神。作者描写的对象,主要是“快哉亭”周围的广阔景象。开头四句,先用实笔,描绘亭下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夕阳与亭台相映的优美图景,展现出一片空阔无际的境界,充满了苍茫阔远的情致。“知君为我新作”两句,交待新亭的创建,点明亭主和自己的密切关系,反客为主、诙谐风趣地把张偓佺所建的快哉亭说成特意为自己而造,又写亭台窗户涂抹上青红两色油漆,色彩犹新。“湿”字形容油漆未干,颇为传神。

“长记平山堂上”五句,是记忆中情景,又是对眼前景象的一种以虚托实的想象式侧面描写。作者用“长记”二字,唤起他曾在扬州平山堂所领略的“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那种若隐若现、若有若无、高远空蒙的江南山色的美好回忆。他又以此比拟他在 “快哉亭”上所目睹的景致,将“快哉亭”与“平山堂”融为一体,构成一种优美独特的意境。这种以忆景写景的笔法,不但平添了曲折蕴藉的情致,而且加强了词境的空灵飞动。以上五句新颖别致,引人入胜,通过作者昔日的淋漓兴致,传达出今日快哉亭前览胜的欣喜之情。上片是用虚实结合的笔法,描写快哉亭下及其远处的胜景。

下片五句,又用高超的艺术手法展现亭前广阔江面倏忽变化、涛澜汹涌、风云开阖、动心骇目的壮观场面。词人并由此生发开来,抒发其江湖豪兴和人生追求。“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三句,写眼前广阔明净的江面,清澈见底,碧绿的山峰,倒映在江水中,形成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平静的山水画卷,这是对水色山光的静态描写。“忽然”两句,写一阵巨风,江面倏忽变化,涛澜汹涌,风云开阖,一个渔翁驾着一叶小舟,在狂风巨浪中掀舞。至此,作者的描写奇峰突起,由静境忽变动境,从而自自然然地过渡到全词着意表现的着重点—— 一位奋力搏击风浪的白发老翁。这位白头翁的形象,其实是东坡自身人格风貌的一种象征。以下几句,作者由风波浪尖上弄舟的老人,自然引出他对战国时楚国兰台令宋玉所作《风赋》的议论。在作者看来,宋玉将风分为 “大王之雄风”和“庶人之雌风”是十分可笑的,是未解自然之理的生硬说教,白头翁搏击风浪的壮伟风神即是明证。其实,庄子所言天籁本身绝无贵贱之分,关键在于人的精神境界的高下。他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这一豪气干云的惊世骇俗之语昭告世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超凡脱俗,刚直不阿,坦然自适,在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苏轼这种在逆境中仍保持浩然之气的坦荡的人生态度,显然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这首词在艺术构思和结构上,具有波澜起伏、跌宕多姿、大开大合、大起大落的特点。下片的描写和议论,豪纵酣畅,气势磅礴,词中出没风涛的白头翁形象,犹如百川汇海,含蓄地点明全篇主旨,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全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既描写了浩阔雄壮、水天一色的自然风光,又在其中贯注了一种坦荡旷达的浩然之气,展现出词人身处逆境却泰然处之、大气凛然的精神风貌,充分体现了苏词雄奇奔放的特色。

590. 阅读下面的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

闾门即事  []张继

耕夫召募逐楼船,春草青青万顷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苏堤清明即事  []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注:①阊门:苏州的西城门,也称吴门。②逐楼船:楼船,古代战舰。逐楼船,从军。③新烟:寒食节禁火,清明日重新生火。

(1)这两首诗,同是写苏州清明节的,作者所描绘的情景有何不同?试作简要分析。(4)

(2)这两首诗同为即景抒怀诗,但抒发的情感迥然不同,试加以分析。(4)

【参考答案】

 (1)(4)张诗:耕夫被征,造成城外万顷良田野草丛生,城内炊烟稀少,少有人迹。(2)吴诗:春风徐徐,人们纷纷出城踏青。日暮时分,游人散去,黄莺重又在杨柳间欢叫。(2)

 (2)(4)张诗:表达了对统治阶级“召募百姓”的不满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2)吴诗:表现了对民俗民生的关注,抒发了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2

59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   [南宋陈与义

夜登小阁,忆洛阳旧游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作此词时,作者住在浙江湖州。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描绘出“旧游”中怎样的美好情境?请作简要分析。(4分)

2)全词如何围绕“闲”的心绪,发出怎样的感慨?(6分)

【参考答案】

1)①动静结合(1分)。② 借月色迷蒙、疏影斑驳和豪英坐饮、流水无声、笛声阵阵来构成一幅人与景、情与境相谐和的优美游乐图。(3分)

动静结合:碧空中,月色迷蒙;花丛中,树影斑驳(静);午桥上,豪英坐饮(动);长河中,流水无声(有动有静);杏花里,笛声阵阵(动)。构成一幅人与景、情与境相谐和的优美游乐图。

2)从洛阳旧游到现今偏寓江南(湖州)之“闲”,感慨国事的盛衰兴亡(2分);从昔日与豪英交往到如今此身独在之“闲”,感慨个人知交零落(2分);从二十多年的转瞬即逝到夜登小阁之“闲”,感慨时光飞逝而功业无成。(2分)

592.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

咏草 (俞紫芝)

满目芊芊野渡头,不知若个解忘忧?细随绿水侵离馆,远带斜阳过别洲。

金谷园中荒映月,石头城下碧连秋。行人怅望王孙去,买断金钗十二愁。

【注】①金谷园,晋代富豪石崇的别墅。赵王伦派孙秀抄其家而杀之,夺其爱妾绿珠,绿珠不从,坠楼身亡。②王孙,古代贵族的别称。③金钗十二,指美女。                   

   1)有人评论该诗的颔联比白居易的“远方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更有意境,从语言的角度简要分析好在哪里?(4分)

   2)颈联写到金谷园的草和石头城的草,用意何在?(4分)

【参考答案】

1)“绿水”和“斜阳”,不但更具体,而且更富鲜明的形象;(1分)“随”和“带”这两个动词也比“侵”“接”好,(2分)更富拟人的韵味,更富动感。(1

2)写金谷园、石头城的荒草繁盛,以今日之衰败反衬往日的盛况,(2)对比反差极为强烈,写出了豪富的衰败,繁华的不在,同时隐含草枯可以荣,人败不再盛的意思。(2

593.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各题。(6分)

菩萨蛮  盆梅  []刘敏中

纤条渐见稀稀蕾,孤根旋透温温水。但得一枝春,谁嫌老瓦盆?   寒愁芳意懒,移近南窗暖。却怕盛开时,香魂来索诗。

1).这首诗歌吟咏的对象是        ,表达           之情。(2分)

2).有人评论说这词“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你同意这一看法吗?为什么?(4分)

【参考答案】

1)梅花(盆梅)  对梅花的喜爱 (挚爱、十分喜爱)

2).同意。词的开头两句写景叙事,语言浅显如话,后两句“一枝春”与“老瓦盆”对举,同样不是深奥之语,却写出了词人对梅花的脉脉温情。下片“移近南窗暖”“却怕盛开时”等句,也是“淡语”“浅语”,却见出词人对梅花的怜惜之情,也写出词人微妙的心理活动,富有情致。〖同意“有味”“有致”。不同意“淡语”“浅语”之说。语言看似“浅”“淡”,其实词人用语精妙。如上片用叠词“稀稀”和“温温”,很细腻地表达出词人关注喜爱梅花之情。后两句用反问,更突出对传递春天消息的梅花的喜悦。下片用拟人手法,巧妙刻画梅花的情态,表达怜惜梅花之情,而写梅花来索诗,怕它开了又很快凋谢,生动地写出词人的矛盾心理。〗(考查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语言特点和表达的情感两方面各2分,鉴赏时要以重要的词句为例。言之成理即可。)

594.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西  罗隐

家国兴亡自有时, 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 越国亡来又是谁?

   西施滩  崔道融
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  
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注)若解:如果能够。宰嚭:吴国太宰嚭。

1)简要分析这两首诗在选材、立意上的异同。(4分)

2)两首诗的议论各具特色,请分别对这两首诗的三、四句作简要赏析。(2分)

【参考答案】

1)选材:两首诗针对的是同一历史事件:吴国灭亡。立意:相似:反对将吴亡国的责任强加在西施身上。不同:罗诗认为吴国灭亡“自有时”,自有其深刻的原因,不应归咎于西施个人;崔诗认为承担亡吴罪责的应该是佞臣宰嚭,不应该让西施充当“替罪羊”。

2)罗诗把对“西施亡吴”观点的尖锐批驳,通过含蓄委婉的疑问语气表述出来,发人深思;崔诗运用拟人的手法,描写西施滩的春水好像在为西施诉说世事的不平,把议论、描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象生动。

595.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少年游·早行  林仰

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

霜华重迫驼裘冷,心共马蹄轻。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许多情。

⑴诗题为“早行”,诗人是如何表现“早”的?请作具体说明。(3分)

⑵诗人写“啼鸟两三声”,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3分)

⑶词的下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⑴作者描写了早霞已散、晓月犹明、残星未落、寒霜犹重等来表现“早”。(答出其中三点可得满分)

⑵清幽静谧(清静),以动衬静。

⑶诗人的心境是轻松愉悦的。有直接表现:尽管霜重天冷,但诗人心情轻松,便觉马行轻快。间接表现:以景写情,心情愉悦,便觉青山流水皆有情,赏心悦目。

596. 阅读下面这首晏几道的词,然后填空。(8分)

临江仙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此词从写作顺序上说,采用的是    手法。上片写景,却又由景及情。既写眼前的实景,也抒发出自己今日       的心情。作者所梦何人,以至梦后酒醒时回忆起来,仍令人惆怅不已?联系下片,可知是梦见久别的   (从本词中选两字填)了。 “落花”两句写作者所见的     (填时令)景象。雨中嬉戏的双燕, ⑤ (填表现手法)出愁人独立。

下片叙事点明了作者“     ”(从本词中选两字填)的原由。作者不直接写其        而是用服饰来衬托其妍美。结尾两句,写怀念但不直说,而是选择了一个特定情境,既写其飘逸之美,亦隐含彩云易散、美好的情感易消逝之意。全词表现了一种       的情感。

【参考答案】

①倒叙 ② 空虚、孤独、冷清 ③ 小蘋 ④ 暮春

⑤ 反衬 ⑥春恨 ⑦容貌  ⑧怅惘、孤寂。

597.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秋江  宋· 道潜

赤叶枫林落酒旗,白沙洲渚阳已微。

数声柔橹苍茫外,何处江村人夜归。

有人说该诗是诗中有画,请你说说该诗从哪些角度描写了一幅渔人夜归图。

【参考答案】

此诗从颜色上描写了赤叶枫林、青白酒旗、白沙洲渚、夕阳渐微,从声音上描写了桨声欸乃,以色彩对比,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刻意描绘了一幅色彩绚烂的渔人夜归图。

598.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边词                               凉州词

张敬忠                       王之涣

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①张敬忠:唐监察御史,分管军事,写作此诗时在朔方军幕任职。②五原:现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五原县。

⑴《边词》第一句中哪个字总摄全诗?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分)

⑵有人认为,《边词》中的“二月垂杨未挂丝”与《凉州词》中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有异曲同工之妙。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5分)

【参考答案】

1)(3分)“迟”字。第二句写已到二月,垂杨还未挂绿;第三、四句对比写出边地河面上的结冰刚刚融化,长安的春花已经凋谢。整首诗表现了边地春天来得“迟”的特点。(答出“迟”字给1分,分析得当给2分)

2)(5分)答题示例:同意。两句都写出了边塞的春天来得迟,“二月垂杨未挂丝”直接描写景物,“羌笛何须怨杨柳”以乐声虚写景物,用了拟人手法,二者都借边塞风物表现了边地的荒凉和寒冷,抒发了边塞将士因战地的艰辛产生的思乡之情(内心的悲苦)。

不同意。虽然都写了边塞的春天来得迟,但“二月垂杨未挂丝” 对边地风物的介绍,更强调边地的荒寒;“羌笛何须怨杨柳”更突出了乡思离情,却也蕴含了豁达乐观的情怀。(答出“同意与否”给1分,从形象、抒情的角度分析分别给2分)

599.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7分)

虞美人        李煜

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①春相续。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笙歌未散尊罍②在,池面冰初解。烛明香暗画楼深,满鬓清霜残雪思难任。

【注】①柳眼:指早春初生的柳叶。柳叶初生时,犹如人还没有完全张开的睡眼,故称。

②尊罍léi:尊和罍都是古代的盛酒器。

1)词的上片所描写的景物有何特点?对此词人有怎样的感受?(3分)

2)清代学者谭献评价这首词说:“后主之词,足当太白诗篇,高奇无匹。”你认可这一  评价吗?请以“满鬓清霜残雪思难任”与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为例,从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两方面略作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词人抓住回荡的东风、泛绿的小草、吐芽的柳叶,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充满盎然生机的春景图。面对盎然之景,词人没有欣喜激动,反而倍感失落、惆怅、痛苦。

2)认可。李白和李煜都用“白发”写愁,化无形的愁绪为有形的白发,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形象鲜明。李白“白发”句用夸张手法,通过写白发之长抒发内心深长的愁绪;李煜“满鬓”句则用比喻,把白发比喻成霜雪,用头发之多来表现愁恨之多,用“思难任”来愁恨之重,写出了处境的凄凉。

不认可。虽然李白和李煜都用白发写愁,但李白运用夸张的手法,以白发之长写愁之深长,写得极有气势,有临高呼啸、一吐为快之感;李煜虽然写出了愁的深重和处境的凄凉,但意境不够开阔,不能和李白诗相比。

600.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采桑子  群芳过后西湖好  宋·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注释:西湖:此指安徽颖州的西湖。

1.本词首句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结合全词分析“好”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2.全词表达的感情有异于一般咏春词的独到之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首句是全词的纲领。上片,“狼藉”、“飞絮”二句写落红零乱满地、翠柳柔条斜拂于春风中的姿态,表现群芳凋谢后西湖的恬静清幽之美。下片,首先写从繁华喧闹消失后清醒过来的感觉,繁华喧闹消失,感觉获得宁静的畅适。接着,以人物动态描写与自然景物映衬相结合,表达出作者恬适淡泊的胸襟。(4分)

2).对颍州西湖的热爱赞美之情,对大自然的热爱眷恋之情。西湖花时过后,群芳凋零,残红狼藉。常人对此,当觉索然无味,而作者却面对这种衰残景象,不但不感伤,反而在孤寂清冷中体味出安宁静谧的美趣。这种春空之后的闲淡胸怀别具一格。(4分)

60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清 溪 行   李 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清溪,流经安徽贵池城,与秋浦河汇合,出池口入长江。

1)诗的颔联、颈联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描写清溪水色的?请简要分析。(4分)

2)诗的尾联描绘了什么情境?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参考答案】

1)领联运用衬托的手法,以新安江水色之清衬托出清溪水更清。颈联运用比喻手法,以明镜比喻清溪,岸上景物倒影清溪之中,写出了水的清澈。(答“侧面描写,正面描写”,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2)诗的尾联描绘了凄凉清寂的情境,流露出诗人内心的一种寂寞抑郁的情绪,(意思对即可)

602.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清乎乐·春晚  王安国

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

   小怜初上琵琶,晓来思绕天涯。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

[注]①王安国:王安石之弟,为人耿直,不肯凭借兄长势拉猎取高官。后吕惠卿上台,借故将他罢归田里,一生很不得意。今存词三首,“品格自高”(谭献《谭评词辩》)。

②宫锦:为宫廷特制的锦缎,比喻落花铺地。

③小怜:北朝冯淑妃,名小怜,慧黠,善弹琵琶,工歌舞。此处泛指歌女。

1)词人将所要表达的感情寓于“莺儿”、“小怜”、“杨花”等物象中,请从中任选两个进行简要分析。(4分)

2)试分析这首词是如何交叉地运用听觉与视觉形象,从音响和色彩两个方面来勾勒出这幅暮春图画的。(4分)

【参考答案】

1)“莺儿”:借莺儿费尽口舌,劝春回转的啼唱,表达词人“无计留春”的苦闷。“小怜”:借小怜演奏伤春哀歌,表达词人年华虚度之感。“杨花”:借杨花自由自在的飞舞,表达词人脱离官场,弃绝俗情的原望。

2)开篇运用听觉描写,从莺声写起,描写多情的莺儿无计留春之苦。转而运用视觉描写,写出风雨过后满园残红败蕊的飘零狼藉景象,如同美好宫锦被污损。下阙又回转到听觉上来,写远处传来的歌女弹奏琵琶之声,进一步牵动词人伤春的情思。最后再运用视觉描写,写漫天飞舞的扬花始终不肯落入有着彩绘的殿堂和红色大门的权贵人家的情景,抒写作者耿直纯真的个性气质。

[赏析]

此词交叉地写听觉与视觉的感受,从音响与色彩两个方面勾勒出一幅残败的暮春图画,表达了词人伤春、惜春、慨叹美好年华逝去的情怀,寄寓了作者深沉的身世感慨。全词融情于景,写景中融进了自己的生活,写出了自己的性情与风骨,堪你一首出类拔萃的伤春词。

词题为《春晚》,顾名思义是写残春景象。“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作者一起笔就写由于“昨夜雨疏风聚”,南园今朝满地残红了。词人面对这万花凋谢的景象,自然不胜伤感。此时耳边传来了黄莺儿不停的啼唱,他仿佛感觉到多情的莺儿也正为落花发愁,苦劝春天不要归去呢。“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好像词人叹息。写莺语的“费尽”,实是衬托出词人的失落感,因为花开花谢,春去秋来,是自然规律,与莺儿无头。词人赋予禽鸟以人的感情,不直说自己无计留春之苦,而是借莺儿之口吐露此情,手法新巧而又饶有韵味。

开头从听莺声写起,转而便诉诸视觉。一夜风雨过后,园花凋谢,残红败蕊,满地飘零,狼藉不堪。百花盛开时,灿烂本如宫锦,可惜如今给糟塌得不成样子了!“满地残红”自是残春时节的典型景色,比之美好宫锦之被污损,词人痛惜之情可见。

下面又从视觉转到听觉上来:正当词人目睹这如花似锦的春天匆匆消逝,心中无限惆怅之时,仿佛从远处传来歌女小怜之辈弹奏琵琶的声音,“弦弦掩抑声声思”,那弦弦声声正是惜春惜花之情。小怜,即北齐后主高纬宠幸的冯淑妃,因她“慧黠,能弹琵琶”,后代诗人常用以借指歌女。本词中“小怜初上琵琶”,是从李驾《冯小怜》诗“湾头见小怜,请上琵琶弦”句化出。这琵琶之声哀婉动人,当此即将逝去的春宵,有多少闺中佳人长夜不眠,那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思飞越千里关山,追寻天涯游子。这里,作者抒写的是由春天匆匆归去而引的年华虚度之感,隐隐寄托着一种美人迟暮、英雄末路的悲慨。

最后,词人写到眼前触目皆是的杨花——这一暮春特有的风光:只见那如雪的飞花飘扬,是那样的自由自在,始终不肯飞入那权贵人家的画堂朱户。

古来伤春愁秋的诗词多得不可胜数。这类被人嚼烂了的题材,却在历代不乏佳篇,非但不使人感到老一套,相反,永远有新鲜之感。王安国这道《清平乐》就是这样的。

60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注】西湖:指颍州(今安徽阜阳)西北颍河与泉河交汇处的天然湖泊。

   1)上篇第一句在整首词中的的作用是什么?上片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2)请从“静”与“动”的角度对下片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

1)上片第一句总摄全篇,点明题意,直抒赞美之情。上片描写了蜿蜒曲折的绿水、长满芳草的长堤、动听的乐声和歌声,构成了一幅美好的春光图。

2)一、二句写风平浪静,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缓慢移动写出了“静”。三、四句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水鸟拂过堤岸飞去,写出了“动”。诗人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动静相衬,动静结合,写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表现了诗人流连山水的愉快心境。

604.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柳梢青    春感   刘辰翁①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辇下②风光,山中岁月,海上③心情。

【注】①刘辰翁:南宋末年著名词人。南宋灭亡以后,曾参加抗元斗争,晚年隐居故乡山中,从事著述。②辇下:京师。③海上:汉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牧羊于北海上,矢志守节。

1)词的上阕从哪些方面表现“城”之“愁”?(3分)

2)联系全词,简要分析“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三句分别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参考答案】

1)(3分)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表现作者的忧愁。视觉: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渲染了全城处于元军铁蹄蹂躏下凄惨阴森的氛围。听觉:那异域的“番腔”“鼓

戏”在南宋遗民听来根本不是“歌声”。

  2)(3分)“辇下风光”指心念故国,然而风光不再,表现亡国之痛;“山中岁月”指自己身之所在,表现身在山中报国无门的憾恨;“海上心情”则是自己志之所向,借苏武牧羊矢志守节之典,进一步表明自己守节不仕的志向。

60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商歌   (宋)罗与之

东风满天地,贫家独无春。

负薪花下过,燕语似讥人。

【注】《商歌》是一个古老的诗歌题式。春秋时的宁戚就曾唱过两首自鸣不平的《商歌》。“商”是我国古代五音中象征萧瑟秋天的,所以“商歌”属秋,可是罗与之的《商歌》,讲的却是春天里的事。

1)作者巧妙地运用传统诗题作反面文章,诗言春,而题却言秋,请简要说明作者的用意。(3分)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dyr232

1)(3分)作者的用意很明白,春,对穷苦人家来说,无异于秋天的萧瑟凄凉。

2)(3分)这首诗多用烘托对比的手法。(1分)一方面渲染春天无处不在,一方面又用“独无春”来表示并不属于所有的人;写“贫家独无春”,言外之意是唯有富室有春;写“负薪”,同时又写“花下”,这就使对比鲜明,动人心魄。(2分)

606. 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落日怅望     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1)本诗以“落日怅望”为题,从全诗内容看,作者惆怅的原因是什么?(4分)

2)请从语言、表达技巧方面任选一个角度进行鉴赏。(4分)

【参考答案】

1A客中久滞、思乡情切,可从颔联得到答案;B年华渐老、感时伤逝,可从尾联得到答案。(2分,每点1分)

2)角度举例: A、作者见景生情,由“孤云”“归鸟”疾速飞去,想到自己的久滞不归;由夕阳落山,想到自己年华老去。联想自然,抒情真切感人。 B、对比,云、鸟行去之快于自己留滞之久形成对比,表达对家乡的深深的思念。 C、比兴,首联、颈联既兴且比,“孤云”“归鸟”既引起乡情,又是自比;由夕阳引出年老,又是以夕阳自喻。表现了自己离家的孤寂与老去的伤感。 D、炼字潜词形象传神,“孤云”“归鸟”“微阳”“秋山”营造了秋日傍晚的萧瑟与清冷,寄托着作者的伤感之情。“烧”字的使用,是静中有动;“远”字又写出了意境的空阔,增强了对孤寂之情的表现。 E、“不敢照”的心理描写,明抑暗扬。照了才愁,是原本无愁;不照已知,表明愁思深重。 F、情景分写,层次鲜明。一、三句景,二、四句情,相间写来,诗情就被分成两步递进:先是落日时云去鸟飞的景象勾起乡“念”,继而是夕阳下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唤起迟暮之“惊”。有曲达其意之妙。(角度选对2分,结合诗句分析到位2分)

607. 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

过五原胡儿饮马泉[1]   李益

绿杨著水草如烟,旧是胡儿饮马泉。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

从来冻合关山路,今日分流汉使[2]前。莫遣行人照容鬓,恐惊憔悴入新年。

注释:[1]饮马泉:指鹈泉,鹈泉在丰州城北,胡人饮马于此。[2]汉使:作者自指。

1)首联和颔联写自己经过五原的所见所闻,绿杨拂水,景色美丽,月夜闻笳,壮士戍边。四句之中,关键是“旧是”二字,试分析其传达的信息。(4分)

2)颈联今昔比较,喜悦之中传达出一种希望。尾联笔锋一转,劝告行人不要临水照镜,以免看到自己的憔悴面容。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一种心情?(4分)

【参考答案】

1)“旧是”表示以前此地为胡儿所占,今已收复,透露出诗人欣喜之情。(收复1分,欣喜1分)

2)表达出对边防将士的同情(1分)和对边防的忧患(1分),也有对朝廷的希望与劝告(2分)。

608. 阅读下面—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桂州腊夜  戎昱①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②。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

【注释】①戎昱在唐广德至大历年间,先后在荆南卫伯玉、湖南崔瑾幕下任职,大历后期宦游到桂州(州治今广西桂林),任桂管防御观察使李昌夔的幕宾。此诗是他到了桂州第二年的岁暮写的。②赊,长、远。

   1)颈联中的哪两个字用得妙,为什么,请结合全诗主旨作简要赏析。(4分)

   2)这首诗是按什么过程来叙写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分”“孤”用得好。(1分)“分”是从听觉上的不同,反映时间上的划分,说明了诗人梦断以后直到听见角声以前,一直眼睁睁地躺在床上耳闻更声,其凄苦之情可知。(1分)“孤灯落碎花”写所见,“孤”字既实写诗人环境的冷清,又传达出了他主观感受上的寂寞。(1分)此联通过一闻一见,将诗人的乡思表现得含而不露,意在言外。(1分)(如果答“落”字用得好。只要言之成理亦可。)

   2)这首诗叙写了除夕之夜由坐至睡、由睡至梦、由梦至醒的过程,(2分)暗示出主人公长夜难眠、悲凉落寞、为思乡情怀所困,(1分)抒发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1分)

609.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画鹰  []杜甫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竦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苍鹰   []侯方域

斜日催寒树,苍鹰独野征。飞扬愁岁暮,迟顿为毛轻。

自具风霜气,终非燕雀情。来去须任意,湖海尚独清。

【注解】①愁胡:猢狲,猴子。②绦镟(tāoxuàn):绦是系鹰用的丝绳,镟是系鹰用的金属的圆轴。

1)请简要分析这两首题材相同的诗所表达的不同情感。(4分)

2)侯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杜诗通过对画幅上鹰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嫉恶如仇的激情;(2分)侯诗以现实中的鹰自况,表现了对庸人的蔑视,也流露出一种孤芳自赏的淡淡愁绪。(2分)

2)对比衬托。(1分)作者用秋冬的寒冷萧索来衬托鹰的“风霜”(英雄)之气,(1分)用燕雀与鹰对比来表现鹰的孤高与逍遥,(1分)以此来表现自己身处逆境,而不愿与庸人为伍的高尚节操。(1分)(答成“托物言志”也可)

610. 古代诗歌阅读(6分)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岁暮到家  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回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请从思想内容与艺术手法方面赏析两首诗歌的异同。

相同点(2分):

不同点(4)

【参考答案】

相同点:两诗都颂扬了母爱的深厚和伟大,都通过细节描写刻画母亲的爱心,都选择寒衣针线这一母爱的典型寄托物来抒情。都运用了心里描写手法,前者写母亲对儿远行的担忧,后者写归儿内心的惭愧。

不同点:孟诗把母爱比作春天的阳光,儿子如寸草,比喻贴切生动,又以反问句结尾,让人思考小草怎么能报答得了阳光的哺育,提升了母爱的崇高。

蒋诗则通过刻画母子重逢的喜悦,用针线密,墨痕新,写出了母亲对儿子的思念,用怜清瘦,问苦辛,写出母亲对儿子的慈爱,又细写儿子的惭愧心里,不敢诉说风尘的艰辛,直抒胸臆,对母亲的感激与敬爱表露无遗。

611.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8分)

行舟忆永和兄弟   周必大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亦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长年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急遣烹

【注】①长年:是古时对船工的称呼。②《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诗句。

1)诗人在诗中写了生活中的那个细节?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4分)

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作赏析。(4分)

【参考答案】

(!)诗中描写的细节,船工捕得一条鲤鱼,作者就诊断它是从家乡游来的,立即烹者鲤鱼,从鱼肚中出出家人的来信。(2分)表达了作者盼望家书的急切心情,传递出作者一番思乡的心意。(2分)

2)颔联描写的是阴冷的天色和汹涌的水势,表现了诗人离乡远行时黯淡、凄凉的心境,颈联描写的已从视线中消失但还在诗人眼前时时浮现的“数点家山”和正飞向诗人家乡的“寒雁“,表现了诗人满怀难以排遣的乡思乡愁。这两联都是情景交融。

612. 阅读下面的《诗经·风雨》,然后回答问题。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①。既见君子,云胡不夷②?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③。既见君子,云胡不瘳④?

风雨如晦,鸡鸣不己。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注】①喈喈(jiē)鸡叫的声音。 ②夷:通“怡”,喜悦。 ③胶胶:鸡叫声。 ④瘳(chōu):病愈。

   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表达作用?

   2)诗人在三章中是如何表现主人公情感变化的?

【参考答案】

1)主要运用赋、兴的手法,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烘托了主人公相思、惆怅之情。

   2)诗人变换了三个表心理状态的动词——“夷”“瘳”“喜”来表示思妇一霎那间感情的变化。

【赏析1】这首诗写妻子乍见到久别的丈夫时的喜悦心情。在一个风雨大作、天色阴沉的日子里,她的周围除听见鸡叫声外,一切是那么沉寂,那么悲凉。可怕的寂静使她更加怀念阔别的丈夫。谁能想到就在这当儿,丈夫忽然到家了,霎那间她的一切忧愁烦恼,化为乌有,真象大病霍然得到痊愈,高兴得叫她没法说。诗人在三章中用了夷,瘳、喜三个字,便把这个思妇一霎那间感情的起伏变化传达出来了。使我们不能不佩服这位无名诗人“善于言情,又善于即景以抒怀。”

【赏析2】这是一首情景描述诗,在一个风雨漂摇,天气很不好的日子,一个人的心情是不太好的,尤其是在这种日子里怀念亲人,心情很难好起来。但诗人没有描写不好的心情,而是通过她朝思暮想的君子突然的出现,描写了她惊喜的心情。透过惊喜,我们可以感受到她平时相思的忧愁和痛苦。使人难过的天气没有变化,而她的心情却有了根本的转变。这种艺术手法,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使读者也能产生深深的同感。

613. 阅读下面这首诗,写一篇短评。

         读山海经(其十)陶渊明

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晨讵可待。

【参考例文】诗的前四句简略叙述了精卫填海和刑天争帝的动人故事。从描述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精卫和刑天的赞美之情。诗的后四句是说,我坚持着像精卫、刑天那样的雄心壮志,至死不悔,因为死后既然不会思虑,也就没有什么后悔可言,遗憾的是时不我待,良辰美景的逝去,使我的志愿化成幻影。精卫填海的神话反映了人与大自然的斗争精神,刑天争帝的神话则反映了古人反抗统治者的行为,作者赞美精卫倒还罢了,但不好理解的是,他还赞美刑天!如果细读全诗,就可发现:原来作者是借刑天之事,表明他对晋宋统治者的极端愤慨之心。

总之,全诗以精卫填海、刑天争帝的神话故事起兴,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抱负和感慨。短短几句诗,却有巨大的容量。我们由此可见陶渊明恬淡闲适背后的猛士风骨。

    【赏析】本诗原为《读〈山海经〉》诗的第十首,诗中歌颂了精卫和刑天的坚强斗争精神,寄托着诗人慷慨不平的心情和意愿。诗中所写的“精卫”和“刑天”是《山海经》中的两个动人的故事。

陶渊明对工业东晋的灭亡十分惋惜,对恭帝被弑痛心疾首。他不仅引用历史故事,抨击刘裕代晋,而且利用古代神话传说,表示了自己的不平和反抗情绪。

诗的前半部分,歌颂了精卫和刑天。“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精卫是炎帝少女死后化为的精灵,虽然身小力薄,却常西山之木以填于东海。“微木”与“沧海”是一组多么强烈悬殊的对比,以微木填海何时方可填平?一如愚公一担一石之移山。但诗人歌颂的是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与矢志靡它的决心,只要有这种精神与决心终有成功胜利的一天!“刑天舞干戚”讲的是刑天操斧执盾不甘失败的故事。刑天被天帝断首,仍然挥舞牌,刚毅的精神长留不衰。“猛志固常在”中的这个“固”字点明刑天的“猛志”本为其生来所固有而永不衰竭,无论失败还是死亡终不能使其消减。诗人在“精卫”与刑天身上看到他们这种共有的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从而加以赞颂讴歌,就隐含着诗人自身也时时以这种精神自策自励。

这首诗的后半部分诗人进一步赞扬这两个英雄顽强的斗志。尽管良机已失,徒怀雄心,但他们也不存忧虑,毫无悔意。通过精卫和刑天的行动,寄托了自己的悲愤。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前二句写“精卫”与“刑天”如此刚毅的缘由。“同物”、“化去”即物化之意。“物化”一般指死生变化而言。生与死不过是不同形式的“物化”,死只不过是生的另一种形式而已。女娲变成精卫,刑天变成乳目脐口的怪神,都是由此物化为彼物,其精神不死,故而无论衔微木填海,或舞干戚向敌,都能无虑而不悔。诗人在此以“物化”的哲学观点激励自己无虑不悔的斗争意志。最后二句是诗人思想情感又一次跌宕:表面上是感叹精卫与刑天徒然存在着昔日猛志,但如愿以偿的时机岂能等到?实际上是诗人慨叹理想的无法实现。前人认为此二句是诗人的自白之语。

由于家庭出身的影响,陶渊明和已死去的晋朝,感情上有割不断的万缕千丝。刘裕上台后诛杀异己,的行为更使他不满于刘宋政权。因此,不能正确认识刘裕及他建立的新政在历史上起的积极作用。这正是诗人的局限。但他反对刘裕代晋和憎恶时代黑暗、政治残酷是紧紧相联系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批判刘宋政权,也是批判腐朽的东晋社会的继续。

这首诗写法曲折,意义较为隐晦,风格和情调与以上所选各篇大不相同,但在豪放之中仍然保持了诗人托物寄兴、精练含蓄,说理议论自然妥帖的特点。

614. 阅读下面这首诗,写一篇赏析文。

读山海经    陶渊明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赏析示例】

《读山海经》是陶渊明隐居时所写13首组诗的第一首。诗的前6句向人们描述:初夏之际,草木茂盛,鸟托身丛林而自有其乐,诗人寓居在绿树环绕的草庐,也自寻其趣,耕作之余悠闲地读起书来。情调显得是那样的安雅清闲,自然平和,体现出世间万物、包括诗人自身各得其所之妙。

接下来描写读书处所的环境。诗人居住在幽深僻远的村巷,与外界不相往来,即使是前来探访的老朋友,也只好驾车掉转而去。他独自高兴地酌酒而饮,采摘园中的蔬菜而食。没有了人世间的喧闹和干扰,是多么的自在与自得啊!初夏的阵阵和风伴着一场小雨从东而至,更使诗人享受到自然的清新与惬意。

诗的最后4句概述读书活动,抒发读书所感。诗人在如此清幽绝俗的草庐之中,一边泛读“周王传”,一边流览《山海经图》。“周王传”即《穆天子传》,记叙周穆王驾八骏游四海的神话故事;《山海经图》是依据《山海经》中的传说绘制的图。从这里的“泛览”“流观”的读书方式可以看出,陶渊明并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而只是把读书作为隐居的一种乐趣,一种精神寄托。所以诗人最后说,在低首抬头读书的顷刻之间,就能凭借着两本书纵览宇宙的种种奥妙,这难道还不快乐吗?难道还有比这更快乐的吗?

615.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感遇三十八首(其二)   陈子昂

    兰若①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②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注释】 ①兰若:香兰和杜若。这是《楚辞》里边屈原最赞美的两种花。②蕤(ruǐ):花下垂的样子。

⑴ 请简析诗人在诗中所咏之物的特点。

⑵ 试赏析诗人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⑴这首诗所咏之物是香兰和杜若,它生长于春夏,凋零于秋天,花红叶绿茎紫,幽雅清秀,独具风采。

⑵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比喻(或象征)的手法,诗人以香兰杜若自喻,前半首的文字表面上以其“幽独空林色”着力赞美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实则是借此比喻自己出众的才华。后半首通过“白日晚”“秋风生”“尽摇落”等语句借写兰若芳华尽失最终枯萎凋谢的变化,悲叹自己的年华流逝,理想破灭。

【赏析】  这首五言诗通篇咏香兰杜若。香兰和杜若都是草本植物,秀丽芬芳。兰若之美,固然在其花色的秀丽,但好花还须绿叶扶。花叶掩映,枝茎交合,兰若才显得绚丽多姿。所以作品首先从兰若的枝叶上着笔,迭用了“芊蔚”与“青青”两个同义词来形容花叶的茂盛,中间贯一“何”字,充满赞赏之情。

如果说“芊蔚何青青”是用以衬托花色之美的话,那么“朱蕤冒紫茎”则是由茎及花,从正面刻画了。这一笔着以“朱”、“紫”,浓墨重彩地加以描绘,并下一“冒”字,将“朱蕤”、“紫茎”联成一体。全句的意思是:朱红色的花下垂,覆盖着紫色的茎,不但画出了兰若的身姿,而且突出了它花簇纷披的情态。

兰若不象菊花那样昂首怒放,自命清高;也不象牡丹那般浓妆艳抹,富丽堂皇。兰若花红茎紫,叶儿青青,显得幽雅清秀,独具风采。“幽独空林色”,诗人赞美兰若秀色超群,以群花的失色来反衬兰若的卓然风姿。其中对比和反衬手法的结合运用,大大增强了艺术效果。特下“幽独”二字,可见诗中孤芳自赏的命意。

诗的前四句赞美兰若风采的秀丽,后四句转而感叹其芳华的零落。“迟迟白日晚,嫋嫋秋风生”。由夏入秋,白天渐短。“迟迟”二字即写出了这种逐渐变化的特点。用“嫋嫋”来形容秋风乍起、寒而不冽,形象十分传神。然而“嫋嫋秋风”并不平和。“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九辩》),芬芳的鲜花自然也凋零了。

《感遇》,是陈子昂所写的以感慨身世及时政为主旨的组诗,共三十八首,本篇为其中的第二首。诗中以兰若自比,寄托了个人的身世之感。陈子昂颇有政治才干,但屡受排挤压抑,报国无门,四十一岁为射洪县令段简所害。这正象秀美幽独的兰若,在风刀霜剑的摧残下枯萎凋谢了。

此诗全用比兴手法,诗的前半着力赞美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实则是以其“幽独空林色”比喻自己出众的才华。后半以“白日晚”、“秋风生”写芳华逝去,寒光威迫,充满美人迟暮之感。“岁华”、“芳意”用语双关,借花草之凋零,悲叹自己的年华流逝,理想破灭,寓意凄婉,寄慨遥深。从形式上看,这首诗颇象五律,而实际上却是一首五言古诗。它以效古为革新,继承了阮籍《咏怀》的传统手法,托物感怀,寄意深远。和初唐诗坛上那些“采丽竞繁”、吟风弄月之作相比,它显得格外充实而清新,正象芬芳的兰若,散发出诱人的清香。

616.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⑴~⑵小题。

又呈吴郎   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注】杜甫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充饥。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个姓吴的亲戚。这姓吴的一来就在枣树四周插上篱笆。老妇人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劝告吴郎。

1)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劝告吴郎的?你觉得诗中的劝告有什么特点?

2)从这首诗中你读到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参考答案】

1)第一问:①我的做法:扑枣任西邻。②女人的处境:无食无儿,贫到骨。③妇人扑枣的心理:心怀恐惧,反而正应该体贴。④你插篱笆的影响:她会怀疑你真不让打枣。⑤当时的社会背景:官府剥削加上兵荒马乱,大家活得都不容易。第二问:现身说法,措辞委婉,入情入理。(2)系心黎民、忧时伤世。

    【赏析】大历二年(767),即杜甫漂泊到四川夔府的第二年,他住在瀼西的一所草堂里。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即诗中吴郎),自己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路远的东屯去。不料这姓吴的一来就在草堂插上篱笆,禁止打枣。寡妇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以前杜甫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所以此诗题作《又呈吴郎》。吴郎的年辈要比杜甫小,杜甫不说“又简吴郎”,而有意地用了“呈”这个似乎和对方身分不大相称的敬词,这是让吴郎易于接受。

诗的第一句开门见山,从自己过去怎样对待邻妇扑枣说起。“扑枣”就是打枣。这里不用那个猛烈的上声字“打”,而用这个短促的、沉着的入声字“扑”,是为了取得声调和情调的一致。“任”就是放任。为什么要放任呢?第二句说,“无食无儿一妇人。”原来这位西邻竟是一个没有吃的、没有儿女的老寡妇。诗人仿佛是在对吴郎说:对于这样一个无依无靠的穷苦妇人,我们能不让她打点枣儿吗?

三四两句紧接一二句:“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困穷”,承上第二句:“此”,指扑枣一事。如果不是因为穷得万般无奈,她又哪里会去打别人家的枣子呢?正由于她扑枣时总是怀着一种恐惧的心情,所以我们不但不应该干涉,反而还要表示些亲善,使她安心扑枣。这里说明杜甫十分同情体谅穷苦人的处境。陕西民歌云:“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真是不假。以上四句,一气贯串,是杜甫自叙以前的事情,目的是为了启发吴郎。

五六两句才落到吴郎身上。“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这两句上下一气,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相互补充,要联系起来看。“防”是提防,心存戒备,其主语是寡妇。“远客”,指吴郎。“多事”,就是多心,或者说过虑。下句“插”字的主语是吴郎。这两句诗是说,那寡妇一见你插篱笆就防你不让她打枣,虽未免多心,未免神经过敏;但是,你一搬进草堂就忙着插篱笆,却也很象真的要禁止她打枣呢!言外之意是:这不能怪她多心,倒是你自己有点太不体贴人。她本来就是提心吊胆的,你不特别表示亲善,也就够了,为啥还要插上篱笆呢!这两句诗,措词十分委婉含蓄。这是因为怕话说得太直、太生硬,教训意味太重,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反而不容易接受劝告。

最后两句“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是全诗结穴,也是全诗的顶点。表面上是对偶句,其实并非平列的句子,因为上下句之间由近及远,由小到大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上句,杜甫借寡妇的诉苦,指出了寡妇的、同时也是当时广大人民困穷的社会根源。这就是官吏们的剥削,也就是诗中所谓“征求”,使她穷到了极点。这也就为寡妇扑枣行为作了进一步的解脱。下句说得更远、更大、更深刻,指出了使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又一社会根源。这就是安史之乱以来持续了十多年的战乱,即所谓“戎马”。由一个穷苦的寡妇,由一件扑枣的小事,杜甫竟联想到整个国家大局,以至于流泪。这一方面固然是他那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另一方面,也是点醒、开导吴郎的应有的文章。让他知道:在这兵荒马乱的情况下,苦难的人还有的是,决不止寡妇一个;战乱的局面不改变,就连我们自己的生活也不见得有保障,我们现在不正是因为战乱而同在远方作客,而你不是还住着我的草堂吗?最后一句诗,好象扯得太远,好象和劝阻吴郎插篱笆的主题无关,其实是大有关系,大有作用的。希望他由此能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想得开一点,他自然就不会在几颗枣子上斤斤计较了。我们正是要从这种地方看出诗人的“苦用心”和他对待人民的态度。

这首诗的人民性是强烈而鲜明的,在通常用来歌功颂德以“高华典雅”为特征的七言律诗中,尤其值得重视。诗的艺术表现方面也很有特点。首先是现身说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启发对方,用颠扑不破的道理来点醒对方,最后还用自己的眼泪来感动对方,尽可能地避免抽象的说教,措词委婉,入情入理。其次是,运用散文中常用的虚字来作转接。象“不为”、“只缘”、“已诉”、“正思”,以及“即”、“便”、“虽”、“却”等,因而能化呆板为活泼,既有律诗的形式美、音乐美,又有散文的灵活性,抑扬顿挫,耐人寻味。

617. 阅读下面的诗歌,进行赏析。

小寒食舟中作  杜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赏析】这首诗写在诗人去世前半年多,即大历五年(770)春淹留潭州的时候,表现他暮年落泊江湖而依然深切关怀唐王朝安危的思想感情。

小寒食是指寒食的次日,清明的前一天。从寒食到清明三日禁火,所以首句说“佳辰强饮食犹寒”,逢到节日佳辰,诗人虽在老病之中还是打起精神来饮酒。“强饮”不仅说多病之身不耐酒力,也透露着漂泊中勉强过节的心情。这个起句为诗中写景抒情,安排了一个有内在联系的开端。第二句刻画舟中诗人的孤寂形象。“鹖冠”传为楚隐者鹖冠子所戴的鹖羽所制之冠,点出作者失去官职不为朝廷所用的身份。穷愁潦倒,身不在官而依然忧心时势,思念朝廷,这是无能为力的杜甫最为伤情之处。首联中“强饮”与“鹖冠”正概括了作者此时的身世遭遇,也包蕴着一生的无穷辛酸。

第二联紧接首联,十分传神地写出了诗人凭几舟中的所见所感,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春来水涨,江流浩漫,所以在舟中漂荡起伏犹如坐在天上云间;诗人身体衰迈,老眼昏蒙,看岸边的花草犹如隔着一层薄雾。“天上坐”、“雾中看”非常切合年迈多病舟居观景的实际,读来倍觉真切;而在真切中又渗出一层空灵漫渺,把作者起伏的心潮也带了出来。这种心潮起伏不只是诗人暗自伤老,也包含着更深的意绪:时局的动荡不定,变乱无常,不也如同隔雾看花,真象难明么!笔触细腻含蓄,使读者不能不惊叹诗人忧思之深以及观察力与表现力的精湛了。

第三联两句写舟中江上的景物。第一句“娟娟戏蝶”是舟中近景,故曰“过闲幔”。第二句“片片轻鸥”是舟外远景,故曰“下急湍”。这里表面看似乎与上下各联均无联系,实则不然。这两句承上,写由舟中外望空中水面之景。“闲幔”的“闲”字回应首联第二句的“萧条”,布幔闲卷,舟中寂寥,所以蝴蝶翩跹,穿空而过。“急湍”指江水中的急流,片片白鸥轻快地逐流飞翔,远远离去。正是这样蝶鸥往来自如的景色,才易于对比引发出困居舟中的作者“直北”望长安的忧思,向尾联作了十分自然的过渡。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引朱翰语云:“蝶鸥自在,而云山空望,所以对景生愁”,也是看出了第三联与尾联在景与情上的联系。

尾联两句总收全诗。云而曰“白”,山而说“青”,正是寒食佳辰春来江上的自然景色,“万余里”将作者的思绪随着层叠不断的青山白云引开去,为结句作一铺垫。“愁看”句收括全诗的思想感情,将深长的愁思凝聚在“直北是长安”上。浦起龙说:“‘云白山青’应‘佳辰’,‘愁看直北’应‘隐几’”,这只是从字面上去分析首尾的暗相照应。其实这一句将舟中舟外,近处远处的观感,以至漂泊时期诗人对时局多难的忧伤感怀全部凝缩在内,而以一个“愁”字总绾,既凝重地结束全诗,又有无限深情俱在言外。所以《杜诗镜铨》说“结有远神”。这首七律于自然流转中显深沉凝炼,能表现杜甫晚年诗风苍茫而沉郁的特色。

618.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下列问题。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1)“好梦频惊”是全词的点睛之笔,词中引起“好梦频惊”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4)

  (2)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就其中两种作具体分析。(4)

【参考答案】

 (1)①因时光的流逝而惊梦。②因容颜的易老而惊梦。③因离别的痛苦而惊梦。④因无尽的思念而惊梦。⑤因西风的骤起而惊梦。⑥因月色的惨白而惊梦。⑦因高楼的雁叫而惊梦。

    评分建议:4分,答对四点即可,每点1分。

    (2)①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作者在词中借哀景抒发悲情,骤急的西风、惨白的淡月、高楼的雁叫都渲染了一种伤离别、苦相思的悲情。②运用衬托的手法。以时光的“只解”“不信”衬托人的敏感多情;以雁归衬托人未归。③运用拟人的手法。首句将时光拟人化,说“时光”“催人老”,表达了时光流逝、容颜易老的伤感。

    评分建议:4分,三种手法任意答出两种即可。手法1分,具体分析1

619.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8分)

       顾炎武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1)诗中塑造的“精卫”形象有哪些特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2)结合全诗,请简析最后两句“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的作用。(4分)

【参考答案】

1)外形特点:一寸身,娇小。(1分)内在特点:锲而不舍、虽死不改、信念坚定、矢志不移(1分)。抒发了作者对精卫鸟以渺小的一寸之身而填海不止的崇高精神的礼赞和讴歌(2分)。

2)诗人借“鹊”“燕”喻指无远见、无大志,只关心个人利益得失的人(1分)。这与前文塑造的“精卫”形象形成鲜明对比(1分),一方面讽刺那些只顾“自成窠”的“众鸟”贪私利己行为(1分);另一方面,更突出地表现了诗人对精卫矢志不渝、信念坚定的精神的崇敬和赞美(1分)。

620.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晚泊浔阳望香炉峰  孟浩然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

【注】挂席:又做“挂帆”。远公:晋代高僧慧远的尊称。精舍:佛教修行者的住处。

1)简析第四句中“始”字的表达效果。(3分)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始”字自然写出了主人那欣然怡悦之情。(1分)在千里江面上扬帆而下,一路不见名山,直到船泊浔阳城下,那秀拔的庐山突然出现在眼前,诗人有相见恨晚之感。(2分)

2)诗人流露出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2分)诗人远望清幽的庐山,想起了东晋高僧慧远,此时东林禅寺近在眼前,寺院里隐约传来阵阵钟声,隐逸之情渐生。(3分)

621.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中吕】 普天乐张养浩

楚《离骚》,谁能解?就中之意,日月明白。恨尚存,人何在?空快活了湘江鱼虾蟹,这先生畅好是胡来。怎如向青山影里,狂歌痛饮,其乐无涯。

1)这首小令在语言的运用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概括。(4

2)在小令中,作者对屈原寄寓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内容加以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 语言清新活泼,通俗易懂(2分),而且还杂用了诸如“快活”“胡来”等口语词汇,很适合民间传唱(2 )

(2) 这首小令看似否定了屈原,表达了寄情山水的消极低沉的情绪(2分),而实际上,确是迂回曲折地表达了一个饱经宦海浮沉、洞察世事春秋而又无处施展自己的雄才大略的读书人的无可奈何而又悲愤怨恨的心情(2分).

622.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少年游·早行   林仰

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

霜华重迫驼裘冷,心共马蹄轻。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许多情。

⑴诗题为“早行”,诗人是如何表现“早”的?请作具体说明。(3分)

⑵诗人写“啼鸟两三声”,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3分)

⑶词的下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⑴作者描写了早霞已散、晓月犹明、残星未落、寒霜犹重等来表现“早”。(答出其中三点可得满分)

⑵清幽静谧(清静),以动衬静。

⑶诗人的心境是轻松愉悦的。有直接表现:尽管霜重天冷,但诗人心情轻松,便觉马行轻快。间接表现:以景写情,心情愉悦,便觉青山流水皆有情,赏心悦目。

623.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后面问题(6分)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微山亭     []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注】江总,南朝陈诗人。陈亡,入长安,仕于隋,后辞官南归,这首诗写于南归途中。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岑参,盛唐边塞诗人。安史之乱中,长安沦陷,故作此诗。

1)两诗均作于我国传统的_______佳节,根据诗的内容可知,这一节日有_____________的习俗。(3分)

2)两诗在思想感情上同中有异,它们的异、同之处分别在哪里?请作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

1)重阳(1分)  登高(1分)  赏菊(1分)

2)同:两诗均抒发了思乡之情。(1分)异①江诗还流露了归隐田园的情怀,这从诗的第三句用陶渊明“采菊东篱”的典故可以看出。(1分)②岑诗表现了对故园遭到战乱的痛苦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渴望。(1分)

【诗歌鉴赏】: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

作者: 江总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按】诗为江总晚年从长安回到扬州途中所作。王维“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与此神似。
【南云】南去的云
【北雁】北来的雁。大雁秋季由北南回,所以和诗人归途一致。

江山改易、故土远离,作为南朝旧臣的诗人江总,其入仕隋朝之后的心境自不必说。细品诗文,由“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可看出诗人居外为官多年,身心俱憔,一旦踏上南下的归途,身心舒展。诗中的一“逐”一“随”足以看出其归心之切。由于国家的变迁,自己离家多年,现在家中究竟是怎样一个光景?亲人是  否安在?故园是否犹存?时值九月初九,这所有的思绪与担忧,都凝聚在了文中  最后的两句“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中,诗人也恰是通过对故乡篱下的菊花的怀想,流露出了对故园的思念,感情含蓄而真挚。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赏析
     唐代以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为题材的好诗不少,并且各有特点。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这首诗的原注说:“时未收长安。”唐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至德二载(757)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九月唐军收复长安,诗可能是该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
   
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象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此句承前句而来,衔接自然,写得明白如话,使人不觉是用典,达到了前人提出的“用事”的最高要求:“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语也。”(邢邵语)正因为此处巧用典故,所以能引起人们种种的联想和猜测:造成“无人送酒来”的原因是什么呢?这里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第三句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而更见思乡之切。作者写思乡,没有泛泛地笼统地写,而是特别强调思念、怜惜长安故园的菊花。这样写,不仅以个别代表一般,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显得形象鲜明,具体可感;而且这是由登高饮酒的叙写自然发展而来的,是由上述陶渊明因无酒而闷坐菊花丛中的典故引出的联想,具有重阳节的节日特色,仍贴题目中的“九日”,又点出“长安故园”,可以说是切时切地,紧扣诗题。诗写到这里为止,还显得比较平淡,然而这样写,却是为了逼出关键的最后一句。这句承接前句,是一种想象之辞。本来,对故园菊花,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想象,诗人别的不写,只是设想它“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写得新巧自然,真实形象,使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此处的想象之辞显然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这一结句用的是叙述语言,朴实无华,但是寓巧于朴,余意深长,耐人咀嚼,顿使全诗的思想和艺术境界出现了一个飞跃。

624.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题春晚  周敦颐

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1)联系全诗,第三句中诗人“小立”时见到的景象有哪些?这些景象组成的画面有哪些特点?(5分)

   2)题目的“晚”字在诗中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

⑴所见景象:近处:①落花②柴门③夕晖;远处:④昏鸦⑤林⑥樵渔(21分)

特点:静谧、和谐、(1分)有生气(1分)。

⑵“花落”点明春之晚(暮春),“夕晖”“昏鸦”“路归”点明天之晚,春晚三景,景景都是扣住诗题目中的“晚”字来写的。(3分)

625.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6分)

[双调]折桂令·客窗清明    

风风雨雨梨花,窄索帘栊,巧小窗纱。甚情绪灯前,客怀枕畔,心事天涯。

 三千丈清愁鬓发,五十年春梦繁华。蓦见人家,杨柳分烟,扶上檐牙。

1)本曲“三千丈清愁鬓发”一句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3分)

2)最后三句“蓦见人家,杨柳分烟,扶上檐牙”的写景有什么作用?(3分)      

【参考答案】

⑴本句运用夸张的手法,说明自己白发因愁而生,抒发了作者无限的愁思和感怆。(3分) 

⑵这三句写窗外人家门前的杨柳给这家人带来了盎然的春意和生活的情趣,反衬出游子天涯漂泊的孤独之感。(3分)

626.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天仙子   张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1)请根据全词简要分析“午醉醒来愁未醒”之“愁”的含义。(3分)

答:

2)“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向来为前人称道,请你说说其中哪两个字最见诗人的语言功力?试品析。(5分)

【参考答案】

1)(3分)①因春光逝去而感伤。②感慨年华易老,往事难堪回首。“几时回”问的不仅仅是春天,还是在向自己的青春发问。当词人临镜自照,便痛感年华永逝,更产生了往事成空、后期难凭的感叹。③形影相吊,孤寂之愁。鸳鸯水鸟双栖并宿更衬出自己之孤独。(答出其中两点即给全分)

2)(5分)“破”“弄”二字(1分),运用拟人手法(1分),生动细致地描写出云散月开,原来未能尽情显现的花的丰姿神采此时在月光映照下婆娑弄影,摇曳生姿的景致(2分)。打破了上阕的忧伤苦闷气氛,把作者在一天将尽时品尝到即将流逝的盎然春意的欣悦之情传达出来了。(1分)

627.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6分)

                            [正官] 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①侬:我    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1)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         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而白云意象则给人以             的感受。(2分)

(2)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4分) 

【参考答案】

1)参考答案:流水;飘逸渺远。(2)①点明渔父(隐士)居住的环境是与世隔绝、远离红尘的“世外桃源”,表现其对所处环境的喜爱、自豪之情;②写出渔父(隐士)超然尘世的情。

628.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8)

鹧鸪天  范成大

    嫩绿重重看得成,曲阑幽槛小红英。酴醾架上蜂儿闹,杨柳行间燕子轻。  春婉娩,客飘零,残花浅酒片时清。一杯且买明朝事,送了斜阳月又生。

注:酴醵(tú   mí):一种观赏植物。

1).词的上片运用哪些手法来描写春日风光的?试作简要分析。(4)    

2).结合词的下片简要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4)

【参考答案】

1)运用色彩对比、动静相衬的手法来描写春日风光的.(2)“嫩绿”与“红英”对比.静态的嫩叶及小红英与动态的蜂儿及燕子相衬。(2)     

2)面对春的离去,作客在外的词人只好借酒渔愁.混过这恼人的花月良宵.迎接新一天的到来,2分表达了词人的伤春之情和飘零之感.(2)   

629.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早发竹下   范成大

结束晨装破小寒,跨鞍聊得散疲顽。行冲薄薄轻轻雾,看放重重叠叠山。

碧穗炊烟当树直,绿纹溪水趁桥弯。清禽百啭似迎客,正在有情无思间。

【注】①竹下:在今安徽省休宁西。②结束:穿着。③穗:用丝线或布条等扎成的挂起来往下垂的装饰品。

1)颔联描写了诗人清晨跨马山行的见闻和感受。哪两个词用得最妙?妙在何处?(4分)

2)颈联和尾联描写了诗人路过农庄的见闻。请问描绘了哪些画面?结合全诗来看,抒发什么样的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答案一:“薄薄轻轻”和“重重叠叠”这两个叠词用得妙。“薄薄轻轻”写出了雾的虚无缥缈,“重重叠叠”写出了山的连绵不断,这两个叠词写出了山间清秋黎明特有的朦胧美。(答出两个叠词给2分,分析恰当给2分,意思对即可)

  答案二:“冲”和“放”用得妙。诗人跨马在轻雾中穿行,恍若冲开轻纱似的帏幔,连绵不断的青山从轻雾中一座接一座地闪出,写出了诗人坐在马背上看山中雾、雾中山的独有情趣。(答出两个动词给2分,分析恰当给2分,意思对即可)

  答案三:“冲”和“放”用得妙。“冲”,使流动的雾化动态为静态;“放”,使静止的山化静态为动态。两者相生相映,构成一幅扑朔迷离、奇趣横生的画面。

   (答出两个动词给2分,分析恰当给2分,意思对即可)

2)碧穗般的炊烟从树顶垂直升起,绿绸般的溪水从小桥下弯弯流过,林间的百鸟迎着诗人欢呼歌唱,诗人描绘了一幅秀美的山村画面,表达了诗人(在繁忙的公务之余到郊野散步时)轻松愉快的心情。

   (答出具体的画面给2分,答出“轻松愉快”给2分,意思对即可)

630.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壬戌清明作  (清)屈大均

朝作轻寒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

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

注:此诗作于1682年,当时抗清运动已告败落。

1)此诗颈联中“故国”、“人物”分别指什么?此联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2)全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故国”指“明朝”,“人物”指“抗清志士”,此联表现了作者对明朝的眷恋和抗清失败的悲怆之情。

2)①衬托。以天气阴冷和落花、啼鸟之无知无情衬托出自己的内心愁苦。(答融情于景也可)②比喻。“龙蛇”喻指隐伏草野,待时而起的志士。③用典。借寒士节纪念介子推的故事,慨叹自己在明末时期连一个归隐之所都没有。

631.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①: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①在后面横线上写出,这首诗从体裁上看是五言古诗还是五言律诗:   (1)

②“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这两句诗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3)

③全诗以“寂寞将何言”作结,作者为什么感到“寂寞”,请谈谈你的理解。(4)

【参考答案】

 (1)(1)五言古诗

(2)(3)以动写静(或反衬、衬托)(1)用泉和鸟的声响来反衬环境的幽静。(2‘分)

(3)(4)谪居僻远之地,环境凄清(2);被贬孤独愁苦,无人理解。(2)

632.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独坐(节选)     王维                           周弼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4分)

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景象;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夜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王诗描写的是动景,周诗描写的是静景。(4分)

2)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诗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 (4分)

633.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各题。(7)

[双调] 殿前欢夏   薛昂夫

  柳扶疏,玻璃万顷浸冰壶。流莺声里笙歌度,士女相呼。有丹青画不如。迷归路,又撑入荷深处。知他是西湖恋我、我恋西湖?

  【注]冰壶:指月亮。

1).曲中作者为什么对西湖的夏日景象产生出了“有丹青画不如”的感受?(3)

2).宋代词人李清照《如梦令》“兴尽晚回舟,误人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与薛昂夫曲中“迷归路,又撑人荷深处。知他是西湖恋我、我恋西湖?”都有表现留连忘返,乐而迷路的相似之处,但在表达这种感情的写法上有所不同。试简要说明这种写法的不同。(4)

【参考答案】

1)(5分)  看到的是西湖夏日柳枝扶疏、碧水万顷、月影沉璧、流莺啼鸣、笙歌婉转、青年男女互唤嬉戏的景象,感到难以用笔画出;或: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实有虚的美丽动人景象,所以感到难以用笔画出。(西湖夏日柳、水、月、莺、歌、青年男女景象即可得满分5分。若答成动静、声色、虚实特点的动人景象亦可得满分5分。)

2.6分)  李词运用了反复手法表现出的是担心和“惊起一滩鸥鹭”的惊喜,而薛曲则运用了拟人方法表现出对西湖喜爱的感情。(反复手法所表现的担心与惊喜3分,拟人手法所表现的喜爱3分,共6)

634.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夏日三首(其一) 北宋  张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久判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

1).具体说明一下这首诗突出运用了哪种手法来表现环境的“清”的,请简要分析。(5分)

2).颈联中“邀”“纳”二字极为传神,请简要分析;(4分)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2分)

【参考答案】

1.5分)反衬手法。(衬托手法)(2分)幼雀雏燕在檐前飞舞,反衬村居环境的清幽;蝴蝶飞舞,蜘蛛织网,反衬白天的清静;风吹帘动,溪声嘈嘈,反衬夜晚的清静。(3分)(三种情况答出两种则可)

2.6分)“邀”字是拟人手法(把月光写得很有情味),晃动的月影好像是疏帘请来的一样;“纳”字展开想象,溪声好像可以用虚枕装起来一样。(4分,每一点给2分)这首诗表现出诗人对月影、溪声的喜爱之情,清闲的心境以及归隐村野、终老乡间的愿望。(2分)(意思对则可)(三)(6分)

635.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

溪桥晚兴   郑 协

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

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

 []1、郑协:南宋遗民。2、芊芊:草木茂盛。

1)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写景主要运用了哪种手法?请具体分析。(4分)

2)有人说诗中的“闲”字表现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亭基、渡口、春流、春草、晚照、杨花、杜鹃啼鸣(1分);动静结合,反衬(以声衬静)(1分)。前三句从静的角度描述,亭基寂寞,野渡无人,春流、春草、晚照、杨花(1分)。后一句从动(声)的角度描述,杜鹃啼鸣。透露出环境的清幽和作者的孤独(1分)。

2)不同意(1分)。本诗表面上表现了诗人悠闲、恬淡无所事事,闲立观赏一川晚照的情景,其实内心却是无比的凄凉、孤独和怅惘(2分),亭基寂寞,野渡无人,落日晚照,杜鹃啼血,再加上诗人特殊的身份——南宋遗民,因而故国之思,亡国之痛自不待言(1分)。

636.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

寒食     孟云卿                             寒食寄京师诸弟  韦应物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注]①寒食:节令名,在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以介子推抱木焚死,就定于这天禁火寒食。

②杜陵:位于西安南郊杜陵塬上,内有宣帝陵、王皇后陵及其他陪葬陵墓。

(1)《寒食》前两句在景与情的关系处理上有何独到之处?请作简要赏析。(4)

(2)两首诗所写内容都与“寒食”相关,但表达的情感却不尽相同,请概述两首诗各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

答:孟诗        

韦诗        

【参考答案】

1)孟诗的前两句借江南二月繁花竞丽的美好景象,抒发了诗人在他乡过寒食节的极度悲伤的感情。(2分)这两句诗一写繁华,一写悲苦,用的是“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2分)

2)孟诗表达了诗人佳节思亲的伤感和同情民间疾苦的情怀。(2)韦诗抒发了诗人离家在外的孤独之感和思念故乡、亲人的一往深情。(2分)(意思对即可,酌情给分)

637.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7分)

     杜牧

南陵水面慢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1)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3分)

 2)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悠悠”,写出了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清寂。以景衬情,暗透出客子羁旅的孤独(孤寂)。

 (2)正当旅人心境孤寂时,忽见岸边的江楼上有红袖女子正凭栏眺望,于是联想到家人盼望自己归来,而更增添了思乡之情。(红袖的悠闲与客心的孤寂形成鲜明对比,越发衬托出游子的凄凉,进而触发诗人的思家之情。)

638.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4分)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5分)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局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639.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问题。(7分)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注:①淮上,今江苏淮阴一带。

②秋山,诗人《登楼》诗有“坐厌淮南守,秋山红树多”句,此处化用。

1)本诗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析。(3分)

2)绘画艺术中有所谓“密不透风,疏可走马”之说。诗歌的表现同样有疏密的问题,有些东西不是表现的重点,就应从略,使之疏朗;有些东西是表现的中心,就应详写,使之细密。疏密相间,详略适宜,才能突出主体。请谈一谈你对本诗疏密特点的理解。(4分)

【参考答案】

7分)【(1)(3分)诗中表达了诗人一种悲喜交集的情绪特点。(1分)喜的是阔别重逢,旧情仍在;而且此地秀色宜人,可修身养性。(2分)悲的是漂泊流转,岁月蹉跎。(1分)
2)(4分)疏的地方:诗的首联概括了以前的交谊,颔联“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表现的时间最长,表现的空间最宽,表现的人事最杂,但只用了疏朗的笔墨,就起到了铺垫、陪衬的作用。(2分)密的地方:颈联和尾联细腻地描写了今日的相聚、痛饮和欢笑,突出了故交情笃,也写出了自己的心迹,这是全诗的重点和主体,能给人留下真切的印象。(2分)意思对即可】

640.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 ①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

②梅花:《梅花落》·曲牌名。

1)本诗首句提及的迁客指西汉贾谊,作者借他来表达自己怎样的心情?(4分)

2)《唐诗直解》评此诗“无限羁情笛里吹来”。江城五月,恰逢初夏,当然无梅,可是耳闻笛声吹寒,不觉眼前便有梅花漫天飘飞。作者运用的是什么手法?有何作用?(4分)

【参考答案】

1)(4分)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抒发了诗人迁谪之感、去国之情(2分)流露了无辜受害的愤懑,含有自我辩白之意。(2分)

2)(4分)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运用了通感(移觉)修辞手法,(2分)描绘出与冷落的心境相吻合的苍凉景色,(1分)从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1分)

64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2分)

2)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的活动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入”字表现出河的生气,(1分)“摩”字突出了山的高峻。(1分)

2)(6分)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河山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作了铺垫;(3分)第三句“泪尽”二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小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3分)

642.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郑板桥

四时花草最无穷,时到芬芳过便空。

唯有山中兰与竹,经春历夏又秋冬。

1)钱起在《暮春归故山草堂》中是如何表现暮春景象的?(4分)

2)上面两首诗歌所表现的意境和情趣有哪些相似之处?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4分)

【参考答案】

1)作者既以“春残”二字概括点题(1分),又用“黄鸟稀”“辛夷花尽”和“杏花飞”来具体表现花落鸟稀、春光逝去的暮春之景(3分)。(2)两首诗都通过对“不改清阴”的幽竹的描写,寄寓了诗人对其不为俗变的高尚节操的赞美。(2分)在写法上两首诗都运用了反衬手法,用众芳的凋零来突出翠竹的“不改”之情志。(2分)

643. 阅读下面两首古代诗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每小题4分)

题金陵渡    []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朱敦儒①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注:①朱敦儒:北宋末年大变乱发生,他经江西逃往两广,在岭南流落一个时期。

1)两首诗词中都写了在金陵城附近所见的景色,但观察的视角和描写的手法却各不相同,请结合作品具体说明。

2)前首唐诗以“愁”为诗眼,后首宋词以“悲”为诗眼,请简要分析两首诗词不同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前首唐诗一、三联写景,由近及远,先写金陵的渡口和江边的楼阁,再将镜头逐渐拉远,依次写出江水落潮,波动的月影,再遥望寥廓的星空,三两个星星在瓜洲城上空闪烁。(1分)侧重以动写静。(1分)后首宋词前半部分写景,从城楼写起,再写天边夕阳如血,从天际而来的大江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侧重动静结合。(2分)

2)前首唐诗通过静谧的夜景,抒发了作者内心孤独的羁旅之愁(2分)

后首宋词通过涌动的夕阳衰景和凄清的秋意,抒发了自己国破家亡、壮志难酬的爱国情思。(2分)

644. 古代诗歌阅读(9分)

       柳开
 
鸣骹①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
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②向云看。

注释:①鸣骹(qiāo),一种响箭。②金勒:饰金的马笼头。
1. 请简析“天静无风声更干”一句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4分)

2. 本诗在描写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请结合诗句进行具体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①“天静无风”交代现时的天气状况,“声更干”形容响箭的鸣声在辽阔宁静的塞外草原上显得格外干脆爽利,格外尖峭响亮。②干湿本是形容物体含水份多少的状态,这里借用来形容声音,比用其他直接形容声音词更耐人寻味。
2)、①画面感强,静中有动。“鸣骹直上”和“尽提金勒向云看”有强烈的动感,给人以视觉的冲击力。②形中有声,形声并茂,引发人的想像。“天静无风声更干”用反衬手法凸现了响箭之声的尖锐,后两句则在描写众多胡儿一起勒马驻足、仰头观看的动作。

645.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10分)

    杜 甫

      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

爽和风襟静,高当泪脸悬。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

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

③故故:常常,频频。

1)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4分)

2),分别简析“万里”、“时时”、“夜久”这三个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6分)

【参考答案】

1)主抒发了杜甫遭逢战乱后漂泊流离、思乡怀归的感情。

2)万里,表示空间的距离,寓含作者离家万里的漂泊之感。“时时”,表示动作的频率,字面意思是“常常”“屡屡”,言外之意是作者一次次望月思归的期盼。夜久,表示时间的延续,暗示作者因思乡怀归而夜深难寐。

646.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己亥岁感事    唐·曹松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①;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注释】①打柴为“樵”,割草为“苏”。

1).诗的开头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请简要赏析(3分)

2).诗的最后一句“一将功成万骨枯”概括有力,字字千钧,令人感动,成为警世名句,请从表现手法上加以赏析。(3分)

【参考答案】

1)一片河山都已绘入战图,人民流离失所、挣扎于生死线上的战乱图景。(3分)(战乱图景,2分;民流离失所、挣扎于生死线上1分)

2)最后一句,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1分)以“一”与“万” “荣”(成)与“枯”的对照,突出枯骨的意象,揭示出一将封侯,万人丧生的现实本质,(1分)表达了作者感叹战争无情,并讽刺一些功成名就,黩武好战的将军。(1分)

647. 古典诗歌鉴赏题(共7分)

御街行·秋日怀旧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注释】①香砌:指花坛;②欹:倾斜。③都来:算来。

1)有人说词句“夜寂静、寒声碎”中的“寒”字下得极妙,请加以分析。(3

2)本诗下片以“愁”为核心,请你分析词人在下片中是如何诉说词人内心的无尽愁苦的。(4分)

【参考答案】

1)“寒”字一方面写黄叶飘落香阶上发出的细碎的声响是带着寒意的秋声,另一方面又巧妙地由物境写了心境,借静夜寒声抒写了词人内心的孤寒寂寞。

2)①夸张手法:“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肠已愁断,酒无由入,虽未到愁肠,已先化泪。运用夸张手法,比入肠化泪更进一层,愁情更是难堪凄切。② 情态描写:下片先以一个“愁”字尽写酌酒垂泪的愁意,“枕头欹斜”,作者以极为简练的语言生动写出了词人挑灯倚枕独对灯寂然凝思的愁苦神态的愁态。③融情于景:“残灯明灭枕头欹”,室外月明如昼,室内昏灯如灭,两相映照,渲染了低沉阴暗的氛围,表达了词人凄苦的情感。④ 独白抒情:“谙尽孤眠滋味”,这句以独白式的语言直接表述了孤枕难眠的难言愁情。“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算来这怀旧之事,是无法回避的,不是在心头萦绕,就是在眉头攒聚。作者的内心独白形象地写出了无法排遣的愁情。(一点一分,两点满分)

【附录】《御街行·秋日怀旧》赏析

《御街行》诗歌翻译夜深人静,四野寂寂,秋叶纷纷飘坠,落在台阶之上,那声音凄凉而有琐碎。珍珠的帘幕高高卷起,玉楼空空无人迹;夜色清淡,烁烁闪光的银河直垂大地。年年月月却如今日的夜晚,月光如洁白的素练,而人却相隔千里。  受着相思的煎熬而满怀愁绪,愁到深处,已无法靠喝酒来麻醉。酒尚未到唇边,已先化着了眼泪。一盏如豆的青灯忽明忽暗,独自凭栏斜倚,尝尽这孤眠的滋味。这种苦苦相思的滋味,看来无论如何也无法回避,不是心头萦绕,就是眉头攒聚。

此词是一首怀人之作,其间洋溢着一片柔情。上片描绘秋夜寒寂的景象,下片抒写孤眠愁思的情怀,由景入情,情景交融。写秋夜景象,作者只抓住秋声和秋色,便很自然地引出秋思。一叶落知天下秋,到了秋天,树叶大都变黄飘落。树叶纷纷飘坠在香砌之上,不言秋而知秋。夜,是秋夜。夜寂静,并非说一片阒寂,声还是有的,但是寒声,即秋声。这声音不在树间,却来自树间,原来是树上飘来的黄叶坠在阶上,沙沙作响。这里写“纷纷坠叶”,主要是诉诸听觉,借耳朵所听到的沙沙声响,感知到叶坠香阶的。“寒声碎”这三个字,不仅明说这细碎的声响就是坠叶的声音,而且点出这声响是带着寒意的秋声。由沙沙响而感知落叶声,由落叶而感知秋时之声,由秋声而感知寒意。这个“寒”字下得极妙,既是秋寒节候的感受,又是孤寒处境的感受,兼写物境与心境。
   
“真珠帘卷玉楼空”,在空寂的高楼之上,卷起珠帘,观看夜色。这段玉楼观月的描写,感情细腻,色泽绮丽,有花间词人的遗风,更有一股清刚之气。这里写在玉楼之上,将珠帘高高卷起,环视天宇,显得奔放。“天淡银河垂地”,评点家视为佳句,皆因这六个字勾画出秋夜空旷的天宇,实不减杜甫“星垂平野阔”之气势。因为千里共月,最易引起相思之情,以月写相思便成为古诗词常用之意境。“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写的也是这种意境,其声情顿挫,骨力遒劲。珠帘、银河、月色都写得奔放雄壮,深沉激越。
   
下片以一个“愁”字写酌酒垂泪的愁意,挑灯倚枕的愁态,攒眉揪心的愁容,形态毕肖。古来借酒解忧解愁成了诗词中常咏的题材。范仲淹写酒化为泪,不仅反用其意,而且翻进一层,别出心裁,自出新意。他在《苏幕遮》中就说:“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在这首词里说:“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肠已愁断,酒无由入,虽未到愁肠,已先化泪。比起入肠化泪,又添一折,又进一层,愁更难堪,情更凄切。
  自《诗经·关雎》“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出,古诗词便多以卧不安席来表现愁态。范仲淹在这里说“残灯明灭枕头欹”,室外月明如昼,室内昏灯如灭,两相映照,自有一种凄然的气氛。枕头欹斜,写出了愁人倚枕对灯寂然凝思神态,这神态比起辗转反侧,更加形象,更加生动。“谙尽孤眠滋味。”由于有前句铺垫,这句独白也十分入情,很富于感人力量。“都来此事”,算来这怀旧之事,是无法回避的,不是在心头萦绕,就是在眉头攒聚。愁,在内为愁肠愁心,在外为愁眉愁脸。古人写愁情,设想愁象人体中的“气”,气能行于体内体外,故或写愁由心间转移到眉上,或写由眉间转移到心上。范仲淹这首词则说“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两者兼而有之,比较全面,不失为入情入理的佳句。

648.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315题。(8/分)

踏莎行  宋·贺铸

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

返照迎潮,行云带雨,依依似与骚人语。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注:回塘:意即曲折回环的池塘。别浦:即江河支流的水口。

1).从诗句的字面内容看,这首词吟咏的对象是(    )(填入一种花卉名)(1分)

2).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前两句中用“杨柳”、“鸳鸯”来渲染,岸上、水中,一绿一红,色彩鲜艳。

    B.因为“绿萍”,所以“莲舟”不能来,美丽不能被人发现。诗人以此暗指自己之不被用是由于被人阻碍。

    C.“骚人”,即可指屈原,也可指历史上屈原似的文人墨客。

    D.诗歌借景抒情,寄托个人身世的感情,抒写怀才不遇的苦闷。

3).“断无蜂蝶慕幽香,线衣脱尽芳心苦”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1分)荷花

2).(3分)C.(A.不是“渲染”,是衬托。  B..不是“绿萍”,是“涨断”。D.不是“借景抒情”,是“托物言志”。)

3).(4分)托物言志(以物喻人),诗人借助对“蜂蝶”、“红衣”的描写,想象能飞的蜂与蝶该是可以来的吧,但是不幸的是,这些蜂和蝶,却不知幽香之可爱慕,断然不来。这里以荷花的幽香比自己的品德,以蜂蝶断然不来,比统治者对自己的不欣赏,到头来得到的只能是凋零、“苦”悲的结局。(艺术手法1分,分析3分。意思对即可)

649.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各题

汉城子  苏拭

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凤凰出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惰,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蜂青。

1.对这首词词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从全词来看,“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既是实写水面荷花,又是以出水笑蓉比喻弹筝女子的美丽。
  B.“如有意,慕娉婷”的意思是说如果白鹭有意的话,也可以来欣赏这优美婉转的乐曲。

C.“忽闻江上弄哀筝”一句中的“弄”字意为“弹奏”,“哀”字写出了弹筝女弹奏的乐曲总的旋律特点。

D.“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是说乐曲哀伤,无知的大自然也为之动容,人们仿佛见到湘水女神在弹奏。

2.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从全词来看,词的前三句以湖光山色作为弹筝女子的背景画面,使人物与景色相映,乐音与山水相融,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B.“人不见,数峰青”两句,是从“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而来,作者化用自然、贴切,意象动人,留给人们丰富的想象。
  C.词的上阕,作者通过写景抒发了对壮美河山的喜爱之情;词的下阕,作者通过描绘乐音,抒发了惆怅感伤的情怀。
  D.这首词巧用典故,善用比喻;语言清新,首尾呼应,状景与抒情完美地交融在一起,读来余味无穷。

【参考答案】

1B【解析】“如有意,慕娉婷”意思是白鹭似乎也有意来倾慕弹筝人的美丽。词中之双白鹭实际是喻指二客呆视不动的情状。

2C【解析】词的上阕,作者通过写景来烘托弹筝人的美丽;词的下阕,重点写音乐,抒发了惆怅感伤的情怀。

650. 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各题(8分)

山房春事 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注:山房春事共两首,作于安史之乱后。这是第二首。梁园,汉梁孝王的宫苑

1)(1分)岑参与高适齐名,皆为盛唐            诗派的代表诗人。

2)(3分)首句“梁园日暮乱飞鸦中乱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3)(4分)诗的后两句颇受世人推崇,请从表现手法角度加以赏析。

【参考答案】

1)边塞

2)用乱飞的乌鸦,点染出梁园日暮萧条冷落的景象

3)拟人写出庭树的无知,寄寓作者伤时感慨

开花的庭树反衬出梁园的荒芜,抒发了昔盛今衰的悲情。

651.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秋日    【明】高翥
庭草衔秋自短长,悲蛩传响答寒螀。豆花似解通邻好,引蔓殷勤远过墙。

1)、古人说:“一叶而知秋”,作者开篇就抓住了对秋天的到来最敏感的小草来写,你认为哪个字能写出秋天小草的神韵?请作具体分析。(4分)

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三、四两句。(4分)

【参考答案】

1)衔。作者通过一个“衔”字,把无形的秋具体化了,仿佛是小草伸长脖子首先衔住了秋的衣角,而后秋天才会张开它金色的翅膀去拥抱整个庭院乃至世界。(4分)

2)长长的豆荚藤蔓上缀着一朵朵淡色的小花,弯弯曲曲地越过墙头,伸向隔壁邻居院中。作者把自然景物描写得如此有人情味,含蓄地表现了平时与邻居之间的和睦相处、友好往来的情形,饱含着诗人满腔的感激之情。(4分)

652.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第二句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2分)

2)“春江正渺茫”与“征帆何处泊”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3)诗的前三句和第四句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不同?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4分)

【参考答案】

1)“渺茫”一词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从字面上来看它是描写眼前景: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1分)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必然若失。(1分)

2)“春江渺茫”与“征帆何处泊”形成强烈的对比,阔大的背景衬托出一片征帆的渺小,真有点担心那征帆晚来找不到停泊的处所,表现出诗人对朋友一片殷切的关心。(1分)同时,揣度行踪,可见送者的心追逐友人东去,又表现出一片依依惜别之情(1分)。

3)前三句主要写景,饱含感情,含蓄委婉(1分);末链码跟踪则卒章显意,“断人肠”直抒别情(1分)。前三句蓄势(为下句抒情作准备),结句点破,将惜别之情上升到顶点。(2分)

65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根据要求,完成赏析。(7分)

谒金门   韦庄

春雨足,染就一溪新绿。柳外飞来双羽玉,弄晴相对浴。    楼外翠帘高轴,倚遍阑干几曲。云淡水平烟树簇,寸心千里目。 

注:①谒金门,词牌名。②羽玉,白鸥。③高轴,高卷。

1)上阕描写了生机盎然的春景,试结合诗歌概括其具体表现。(2分)

2)诗歌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试结合全诗加以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1)春水涨满小溪;(2)春雨染绿溪边新柳(3)春雨初霁后白鸥双双戏水。(答对1个要点给1分,答对3个要点给2分。)

2)诗歌表达了深闺女子盼远怀人的情怀。(2分)翠帘高卷,栏杆倚遍,写出了少妇殷切盼望之态;以眼前所见“云淡水平烟树”等苍茫渺远之景,烘托了女子盼人而未见的惆怅失落之感;“千里目”借助想象,进一步抒发了女子望眼欲穿的殷切期盼之情;(2分。答出1个要点给1分;3个要点任答2点,给2分)上阕绘生机盎然之春景,反衬出女子的春愁闺怨。(1分)

654.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8

鹧 鸪天•送 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 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参考答案】

1)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难,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2)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14.(1)“剪”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阳光写得富有动感(1分),营造了老人展示糖艺的温暖氛围(1分)。

2)“凝滞”有凝固停止的意思(1分),传神写出了作者被古镇那些充满古代文化气息的情景深深吸引的惊喜(1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解答时,一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做到词不离句,从所在及相关语句中去寻找答题的依据;二要注意词语的多义性(如虚实义、双关义、象征义、比喻义等)和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等),必要时还要结合文章的主旨来答题;三要从准确性、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力等方面着手赏析其妙处。

65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阮郎归 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  辛弃疾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官多误身

【注】①耒阳,湖南省耒阳县;张处父,词人好友;推官,官职名。

②招魂,《楚辞》的名篇。

③借用杜甫诗句“纨袴不饿死,儒官多误身”。

1).词的上阕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5分)

2).下阕通过什么样的手法描绘了怎样的形象?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分)

【参考答案】

1)上阙营造了昏暗、萧瑟、凄冷的意境。(2分)

“山前灯火欲黄昏”写出了夜幕似降非降的昏暗,“山头来去云”写出了作者的飘然不定的凄苦,“鹧鸪声里数家村”以“鹧鸪”表明作者对前途的忧虑,意境凄冷。(而“潇湘逢故人”传达了作者内心淡淡的欣喜,答出这一点也可给分)(3分,每句1分)

2).①使用了对比、用典的手法,(2分)写出了一个少年时期风流潇洒、意气风发而现在漂沦憔悴、落魄江湖的诗人形象。(少年时期1分,现在1分)②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痛苦与郁愤。(2分)

656.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共7分)

江城子   唐 欧阳炯

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   空有姑苏台上月, 如西子镜,照江城。

双调·沉醉东风  元关汉卿

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饯行杯,别离泪,刚道得声保重将息。   痛煞煞教人舍不得。好去者望前程万里。 

1)这两首诗歌都写了中国传统文学中的一个经典意象“月亮”。请你根据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概括这两首诗歌所写的“月亮”各自的特点。(3分)

2)请具体分析这两首诗歌中的“月亮”各自蕴含的不同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欧阳炯的《江城子》中的月亮的特点是圆满、明亮、亘古不变。

关汉卿的《双调·沉醉东风》中的月亮的特点是残缺、多情。(3分)

2)欧阳炯的《江城子》是对古城金陵的咏叹。金陵城曾是古时候六个朝代的都城,当时的繁华简直难以尽说,可是如今除了天上亘古不变的月亮之外,还有谁知道这一切呢?该诗借月亮表达一种物是人非,今昔不同的慨叹。

关汉卿的《双调·沉醉东风》用月缺花飞来喻情人的分别,从咫尺变为天涯,借残缺月亮来表达情人离别的伤痛。(感情2分,分析2分,可酌情给分)

657. 阅读下面一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壬戌清明作   清·屈大均

朝作轻寒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

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

【注】屈大均,字翁山,番禺人。早年参加抗清斗争,后退隐不仕。其地位与顾炎武、吴嘉纪相比肩。屈大均一生跋涉山川,结交前明遗民志士抗清,冀求恢复。

⑴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突出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3分)

⑵本诗的颔联和尾联表现出怎样的语言风格?请任选一联简要赏析。(4分)

本题考查考生赏析作品思想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D

【参考答案】

 (1) 主要抒发了作者反清无望的幽愤和悲怆。(2分)融情于景(或:比喻、对比)(1分)

(2)含蓄委婉(或:深沉蕴藉)。(2分)

颔联:作者用垂泪的“落花”比喻受打击的抗清志士,用得意的“啼鸟”来比喻为清廷卖力帮腔的小人,含蓄地表达了深沉悲怆的情怀。(2分)

尾联:“龙蛇四海归无所”,比喻反清志士们因为大业难成而找不到自己的归宿;“寒食年年怆客心”,指包括自己在内的前明遗民志士在年年寒食节的时候都会产生悲怆之情,反清无望的幽愤之情表达得深沉蕴藉。(2分)

【诗歌赏析】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气,标志着凋零的严冬过去,煦暖的春天来临。人们在这一天踏青、扫墓、上坟,是祭奠和怀念亲人、朋友、同志的一个日子。这天人人都要戴柳,家家户户门口插柳枝。作为遗民诗人的屈大均,在这天触景生情,将时节与自己的奋斗联系起来,抒发了反清无望的幽愤和悲怆。

  首联写环境氛围,暗示斗争的情况和自己的心情。早晨飘飞的轻云到了傍晚就阴沉沉的了,在忧愁中的人全然不觉时间已进入了暮春。前句既是写实际的天气,又是写内心的感触:清廷的力量渐渐渗透,已把天下遮掩。环境描写有渲染气氛的作用。后一句,点出一个“愁”字,流露出郁闷和时光逝去的失落之情。

  颔联用对比手法写眼前的现实。“有泪”,形容花上的露珠。作者用垂泪的“落花”比喻受打击的抗清志士,用得意的“啼鸟”比喻为清廷卖力帮腔的小人。这样的写法,情感爱憎分明,而表达委婉含蓄。

  颈联感情强烈,饱含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徒”,“又”,将恢复理想成为空想的感伤、志士仁人白白消殒的沉痛表达得淋漓尽致。

  尾联流露出失望之情。“龙蛇”这里比喻志士。“龙蛇四海归无所”,指反清志士们因为大业难成而找不到自己的归宿。“寒食年年怆客心”,指包括自己在内的前明遗民志士在年年这时候都会产生悲怆之感,反清无望的幽愤之情表达得深沉蕴藉。

全诗处处写亡国之恨和难以回天之感,这是特定时节和特定环境触发的情思;而字里行间的坚毅之情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斗志,令人震撼。

658.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齐安郡晚秋  [唐]杜牧

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

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

[注]①齐安郡,即黄州。此诗为杜牧受权贵排挤,谪任黄州刺史时作。

1)诗题为“齐安郡晚秋”,诗中是怎样表现“晚秋”的?(2分)

2)颔联和颈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3)尾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诗人的用意何在?(4分)

【参考答案】

1)柳影稀疏(或柳叶凋落);北雁南飞。(每点1分)

2)颔联中诗人游赏山水,吟啸抒怀,看似闲适自得;但颈联中雨夜人散,酒醒闻雁,诗人倍感孤独寂寞。(感情2分,分析2分)

3)以当年英雄在赤壁争雄,和如今只有蓑翁坐此钓鱼进行对比。用以表达自己虽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却壮志难酬的不平之意。(艺术手法2分,只答“对比”或“用典”或“虚实结合”,不作解说,得1分。用意2分)

659.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后面问题(5分)

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   李商隐

(其一)

暂凭尊酒送无憀,莫损愁眉与细腰。

人世死前唯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

(其二)

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

为报行人休折尽,半留相送半迎归。

注:无憀,即无聊。

张采田评第一首曰:“惊心动魄,真千古之名篇。”该诗先言暂且凭酒相送,莫要折柳相别,然而“人世死前唯有别”,就是“春风争拟惜长条”也要非折不可,通过前后态度的陡然转变,写尽了惜别之意。

纪昀评第二首曰:“情致自深,翻题殊妙。”请就“情致自深”做具体阐述。

第二首先铺写杨柳依依之景,暗寓(折柳)依依惜别之情,但“休折尽”一转,折一半留一半,既宛转地表达了对行人远行的惜别,又巧妙的表达了对行人回归的盼望,通过对回归盼望的急切来表达惜别之深。

660. 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6分)

新晴山月 (宋)文同

高松漏疏月,落影如画地。徘徊爱其下,及久不能寐。

怯风池荷卷,病雨山果坠。谁伴予苦吟,满林啼络纬。

注解:络纬:昆虫名,即纺织娘,善鸣。

1)颈联“病雨山果坠”一句中“病”字,也有选本写作“疾”字。请你谈谈“病”字用得更佳的理由。(3分)

2)诗中描写的景色有何特点?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

1)拟人。山果以雨为病,形象地写出山中雨久,山果因遭雨害而自落的情景,表达出山林的幽静。而“疾”字则仅能传达雨大雨急的特点,与诗境不合。

2)这首诗描绘了高松、月影、虫唱、风荷、果落等景色,写出山中月夜初晴后的幽美、寂静、清爽。表达了作者漫步月夜林下的恬静、愉悦之情。

661.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写出诗人怎样的形象和心境?(3分)

2)诗评家认为此诗之妙,妙在后两句。请从艺术技巧上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诗歌前面两句写了幽静清凉的秋景,塑造了一个孤独无眠,久久地望月苦思的游子形象,诗人的心境是孤寂凄凉的。(每点1分,共3分)

2)后两句不直抒自己的相思之情,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4分)

662.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文后的问题。

积雨辋川庄①作   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②。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③,松下青斋折露葵。野老④与人争席⑤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注】①辋川庄:王维在终南山中隐居之地。 ②.饷东菑:给在东边田里干活的人送饭。菑,本指已经开垦了一年的田。③朝槿:即木槿,落叶灌木,夏季开花,朝开暮落,故又称朝槿。④.野老:自称。⑤.争席:争座位,表示彼此融洽无间,不拘礼节。

(1) 清人沈德潜说:本句之妙,全在“漠漠”、“阴阴”二字,去上二字,乃死句也。怎样领会他说的“妙”与“死句”的含义? (4)

(2) 通过这首诗,诗人表达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4)

【参考答案】

 (1) 清人沈德潜说:本句之妙,全在“漠漠”、“阴阴”二字,,去上二字,乃死句也。怎样领会他说的“妙”与“死句”的含义?(4分)

答:“漠漠”、“阴阴”写出“水田”与“夏木”的情状。“漠漠”形容水田薄雾蒙蒙,在这样的氛围里“飞白鹭”景色才美;“阴阴”形容夏天树林茂密,在这样的密林中黄鹂的色彩才显得悦目,声音才显得动听。

(2)通过这首诗,诗人表达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4)
答:在这首诗中,诗人把自己幽雅清淡的禅寂生活,和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描写,创造了一个物我相合、情景交融的意境,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

663.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史》其二   ﹝西晋﹞左思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注释:

①自曹魏建立“九品中正”制度以后,逐渐形成了根深蒂固的门阀制度,西晋时期,出现了世族大族独占仕进之路的现象。

②金张籍旧业:指汉代金日磾和张汤家的子孙,自武帝时起,到平帝止,七代为内侍。

③珥汉貂:汉代凡侍中、常侍等官冠旁都插貂尾为饰。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2.全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①这首诗表达出作者对“唯门第是举”的政治时弊(西晋门阀制度)的抨击。(2分)②抒发了对门阀制度下庸碌世族子弟窃踞高位而出身寒微的贤才埋没屈沉这一社会不公的愤懑不平和悲叹。(3分)

2)①全诗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2分)②先以涧底之松对比山上之苗,后以世家庸碌子弟对比屈沉下僚的寒门才俊,再以世代显赫的金张子弟对比壮志难酬、白首浩叹的冯唐,引贤才以自况。(2分)③三层对比环环相扣、层递深入,情感也自沉郁而至悲愤,从而鲜明地揭示出主题,抒写出怀抱。(2分)

66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早 梅  齐 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①这首诗首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梅花怎样的个性特点?(4)

②诗的第二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诗人郑谷读后说:“未若‘一枝’佳。” 你认为这样改的好处是什么?请具体说明理由。(4分)

【参考答案】

⑴颔联从两个角度客观描写落花“乱飞”的具体情状。“参差”句从空间着眼,写落花四处纷飞,连接曲陌;“迢递”句从时间着笔,写落花连绵不断,无休无止。

⑵这是一首借落花隐喻自己现实处境的诗。花朵用生命装点了春天,无私地奉献出自己的一片芳心,最终却落得个凋零残破、沾人衣裾的凄凉结局。诗人素怀壮志,极欲见用于世,却屡遭挫折,报效无门,最后只有悲苦失望,泪落沾衣而已。诗人在体贴物情的同时,委婉曲折地透露心迹,表现自己的情思。

665.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各题(10分)

送柴侍御   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1).有人认为,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正说”,王昌龄的“明月何曾是两乡”是“反说”。结合全诗,谈谈你对“反说”的理解。(5分)

2).为什么说本诗的关键字是“同”字?(5分)

【参考答案】

1)“反说”是指表面上说自己没有离别之苦,但实际上恰恰从反面道出了异地相思之情。(5分。答出表面意义得2分,答出实际意义得3分)

2)因为“同”字表面是指与朋友风雨同行,实则凸显了内心对朋友远离的牵挂。(6分。能指出字面意义得2分,说明深层含义得4分)

666.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咸阳城西楼晚眺  (晚唐)许 诨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1)    颔联中描写的景物给人__________的感受。(2分)

(2)    请问尾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并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 压抑、沉闷、凄凉、伤感(2分)

(2) 赏:行人啊,不要问起当年的兴亡旧事吧,秦汉旧地,如今只剩下滔滔渭水,滚滚东流。流水依旧,人事已非。(2分)析: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了古今兴替、国家盛衰的悲凉之感。(2分)

667.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柳州榕叶落尽偶题  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1)通观全诗,是什么原因使诗人产生“春半如秋”的感觉?2分)

2)有人说三、四句将“在物之境”与“在我之情”融合无间,请以“乱”字为例简要分析。(4)

【参考答案】

 (1)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仲春时节,加之大雨过后,落叶满庭,让人错以为秋风扫落叶。二是自己再次被贬,仕途失意,远离故乡,心中凄迷惆怅,故虽是春日,却感觉“春半如秋”。

(2)—个“乱”字,既是写莺啼,更足写诗人的心乱,诗人正是借鸟的乱啼表现出他此时凄迷烦乱的心绪。

668.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九日   杜甫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⑴ 颈联中提到“玄猿”和“白雁”,有什么作用?(4分)

⑵ 结合尾联,简要分析这首诗表现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4分)

【参考答案】

1) “玄猿”——他乡日暮,一声声黑猿的啼鸣,凄清哀怨,诗人漂泊异地,思乡情浓,难免泪下沾襟。“白雁”—— 霜天秋晚,白雁南来,更容易触发诗人思亲怀乡的感情。用他乡和故园的物候作对照,自然地透露了诗人内心的隐秘:乡愁撩人啊!

2)上句念想起弟妹音信茫然,下句哀叹自己身遭战乱,衰老多病。尾联以佳节思亲作结,遥怜弟妹,寄托漂零寥落和伤时忧国之感。

【赏析】

此诗是大历二年(767)重九日杜甫在夔州登高之作。诗人联系两年来客寓夔州的现实,抒写自己九月九日重阳登高的感慨,思想境界和艺术造诣,都远在一般登高篇什之上。

首联表现了诗人浓烈的生活情趣。诗人在客中,重阳到来,一时兴致勃发,抱病登台,独酌杯酒,欣赏九秋佳色。诗人酷好饮酒、热爱生活的情态,便在诗行中活现。

颔联诗笔顿转。重九饮酒赏菊,本是古代高士的传统,可是诗人因病戒酒,虽“抱病”登台,却“无分”饮酒,遂也无心赏菊。于是诗人向菊花发号施令起来:“菊花从此不须开”!这一带着较强烈主观情绪的诗句,妙趣神来,好像有些任性,恰好证明诗人既喜饮酒,又爱赏菊。而诗人的任性使气,显然是他艰难困苦的生活遭遇使然。这一联,杜甫巧妙地使用借对(亦即沈德潜所谓“真假对”),借“竹叶青”酒的“竹叶”二字与“菊花”相对,“萧散不为绳墨所窘”(《诗人玉屑》),被称为杜律的创格。菊花虽是实景,“竹叶”却非真物,然而由于字面工整贴切,特别显得新鲜别致,全联遂成为历来传诵的名句。

颈联进一步写诗人瞩目遐思,因景伤情,牵动了万千愁绪。诗人独身飘泊异地,日落时分听到一声声黑猿的啼哭,不免泪下沾裳。霜天秋晚,白雁南来,更容易触发诗人思亲怀乡的感情。诗中用他乡和故园的物候作对照,很自然地透露了诗人内心的隐秘:原来他对酒停杯,对花辍赏,并不只是由于病肺,更是因为乡愁撩人啊!

尾联以佳节思亲作结,遥怜弟妹,寄托飘零寥落之感。上句由雁来想起了弟妹音信茫然;下句哀叹自己身遭战乱,衰老多病。诗人一边诅咒“干戈”象逼命似的接连发生,一边惋惜岁月不停地催人走向死亡,对造成生活悲剧的根源——“干戈”,发泄出更多的不满情绪。这正是诗人伤时忧国的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

此诗由因病戒酒,对花发慨,黑猿哀啼,白雁南来,引出思念故乡,忆想弟妹的情怀,进而表现遭逢战乱,衰老催人的感伤。结尾将诗的主题升华:诗人登高,不仅仅是思亲,更多的是伤时,正所谓“杜陵有句皆忧国”。此诗全篇皆对,语言自然流转,苍劲有力,既有气势,更见性情。句句讲诗律却不着痕迹,很象在写散文;直接发议论而结合形象,毫不感到枯燥。写景、叙事又能与诗人的忧思关合很紧。笔端蓄聚感情,主人公呼之欲出,颇能显示出杜甫夔州时期七律诗的悲壮风格。

669.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校清凉。

1)诗的第三联精妙传神,请加以赏析。(4分)

2)关于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晴本无雨,夏本无霜。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平沙,似见寒霜。这两句借助联想和想像,运用新奇的比喻,逼真而传神地写出了夏夜清凉优美的风光,意境高妙。(本题4分。答出表达技巧1分,结合诗句解说2分,答出表达效果1分)

2)①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夕”中之景;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物都笼罩在“夕”字之中。正因为身处“夕”中的江楼,能够消暑,故尾联向朋友发出邀请,回应题中的“招客”。②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万家灯火,映在水中的星河闪烁,都是俯瞰所见;颈联由上而下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而尾联则是“东望”所感,向朋友发出邀请。③说全诗以“夕望”来统领全篇,亦可。

(本题4分。说明看法,1分;答对理由,3分。要求结合每一联具体分析,意思对即可)

670.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8

鹧 鸪天•送 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    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 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参考答案】

1)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难,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2)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

671.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共6分)

己亥岁感事       唐·曹松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①。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注释】①打柴为“樵”,割草为“苏”。

⑴ 诗的开头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请简要赏析。(2分)

⑵ 诗的最后一句“一将功成万骨枯”概括有力,字字千钧,令人感动,成为警世名句,请从表现手法上加以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 (2分)一片河山都已绘入战图,人民流离失所、挣扎于生死线上的战乱图景。

(2)(共4分)最后一句,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以“一”与“万” “荣”与“枯”的对照(1分),突出枯骨的意象,揭示出一将封侯,万人丧生的现实本质,(1分)讽刺了一些黩武好战而功成名就的将军(1分),表达了作者对战争无情感叹(1分)。

67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①篱落:篱笆。

1.诗开头两句中“送”“动”两句用语巧妙,说说它们的表达作用。(5分)

2.结尾两句诗人写儿童挑灯夜捉促织,是用怎样的艺术手法抒发情感的?(6分)

【参考答案】

1)“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1分)“动”字揭出“客情”,自然贴切地写出江上的阵阵秋风引发的羁旅者孤寂的情怀和凄凉的心境。(1分)二字化无声为有声,变无情为有情,让客观景物染上了主观色彩(融情于景),(1分)突出了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2分)

2) 衬托或对比。(2分)茫茫夜色中,闪现在篱笆间的灯火,表现了儿童欢乐愉快的情趣,这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悲秋的凄凉之感形成鲜明对照,以乐景写哀情,“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2分)更突出了诗人流寓他乡的凄苦之情及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情。(2分)

673.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咸阳城西楼晚眺  (晚唐)许 诨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1)颔联中描写的景物给人______________的感受。(2分)

(2)请问尾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并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 压抑、沉闷、凄凉、伤感(2分)

(2) 赏:行人啊,不要问起当年的兴亡旧事吧,秦汉旧地,如今只剩下滔滔渭水,滚滚东流。流水依旧,人事已非。(2分)析: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了古今兴替、国家盛衰的悲凉之感。(2分)

674.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各题。

                         咏笼莺       (清)纳兰性德

何处金衣客,栖栖翠幕中。有心惊晓梦,无计啭春风。

漫逐梁间燕,谁巢井上桐。空将云路翼,缄恨在雕笼。

[注释]①莺:黄莺,别名金衣公子。

1)这首诗运用了那些表现手法,请做分析。(6分)

2.本诗最后一联的“空”字历来为人们称道,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5分)

【参考答案】

1)运用反衬的手法(1分。要点“反衬”或“衬托”、“对比”),突出了笼中莺对燕子和鸾鸟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2分。要点“向往”或“羡慕”),托物言志(象征)手法(1分),作者以笼中莺自比,表达了渴望自由的思想感情(2分。要点“渴望自由”)。意思对即可。

2)“空”字意为“白白地”,(1分)生动地写出了黄莺虽然长着一双可以直冲云霄的翅膀(1分。要点“长翅膀”),却被囚禁笼中,不能展翅高飞(1分。要点“不能展翅高飞”),表达了作者渴望自由而不得的无奈和痛苦(2分。要点“无奈”或“痛苦”,意思对即可。)

675.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6分)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 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3分)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

1)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局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浓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关的将领,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676.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7分)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 此词为南唐破国后所作,词作者当时作为“违命侯”被囚于汴京。

1).词中的“锁”用得十分传神,请加以品味。(2分)

2).“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其中的“滋味”具体指:           

3).对“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一句展开想象,写一段能体现这首词意境的描述性文字。(60字以内)(3分)

【参考答案】

1)“锁”字明写深院清秋与世隔绝的景色,暗寓身被囚禁的处境,表达了词人寂寞凄苦的心情。(2分)

2).这里的“滋味”包含着亡国的痛苦、对昔日奢华生活的留恋等复杂的情感。(2分) 

3).景(突出“月缺不圆”)1分,人(突出“无言”和“独”)1分,语言1分。

677.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7分)

                            村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本诗是王禹偁于淳化二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史时所作。

①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 颔联是历来传诵的名句,请从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角度赏析。

【参考答案】

1)初秋晚景,盎然生机中透着凄凉,斑斓色彩中蕴含哀伤。抒发了漂泊异乡思念家乡的凄苦悲凉,并暗寓被贬的失意。
2)运用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将无情之景赋予人的灵性,显得形象生动。又以听觉写动景,以视觉写静景,动静结合,上下映衬。

678.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户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风声。

1)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两个字?请作简要分析。(2分)

2)这首诗写“风”,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作用。(4分)

【参考答案】

1)“诗眼”是“有情”二字。全诗扣住“风”的“有情”二字来写。前面从“有情”写它带给林壑以清爽,后面又由“有情”赞美它“为君起风声。”

2)这首诗以“风”喻人,主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首句描写风起,次句用一“加”字仿佛风是急人所雷的有意行动。下面写风的活动,用“驱”、“卷”、“寻”、“出”、“为君”等字眼,对风进行拟人化的描写,把风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着意赞美了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

679.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齐安郡晚秋  [唐]杜牧

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

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

[注]①齐安郡,即黄州。此诗为杜牧受权贵排挤,谪任黄州刺史时作。

1)诗题为“齐安郡晚秋”,诗中是怎样表现“晚秋”的?(2分)

2)颔联和颈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3)尾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诗人的用意何在?(4分)

【参考答案】

1)柳影稀疏(或柳叶凋落);北雁南飞。(每点1分)

2)颔联中诗人游赏山水,吟啸抒怀,看似闲适自得;但颈联中雨夜人散,酒醒闻雁,诗人倍感孤独寂寞。(感情2分,分析2分)

3)以当年英雄在赤壁争雄,和如今只有蓑翁坐此钓鱼进行对比。用以表达自己虽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却壮志难酬的不平之意。(艺术手法2分,只答“对比”或“用典”或“虚实结合”,不作解说,得1分。用意2分)

680. 阅读下边一首宋诗,完成后边题目。(6分)

午 枕  宋•王安石

午枕花前簟欲流,日催红影上帘钩。

窥人鸟唤悠扬梦,隔水山供宛转愁。

1)诗歌第二句点明了梦醒的时间,请说说“催”字表现诗人什么感受?(4分)

2)有人说三四两句很有艺术表现力,请说说诗人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4分)

【参考答案】

1)①他完全没有想到一觉睡了那么长时间,表达了诗人惊异之情;②感觉到时间流逝得很快,表明诗人睡得很香很甜。(大意对即可,答对一点得2分)

2)①诗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鸟和山都人性化,表达了作者的忧愁。②采用了对比和反衬,以窥人鸟的无情来反衬隔水山的有情。③“悠扬”“宛转”,前者是双声,后者是叠韵,因声见情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缠绵不绝的情愫。④三四两句对仗工整,语意连贯:诗人鸟唤而梦醒,梦醒而见山,见山而人愁,展现了一个相当复杂的心理过程。(四点中答对两点给满分,有其他合理答案同标准给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