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 诗情画意的“春秋”—赏析《西厢记》有感

 sft778 2010-10-28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香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题记

看 到“诗情画意的‘春秋’”这个题目时,千万别以为我是在写儒家经典中的《春秋》。其实,我是在写元代著名杂剧作家王实甫的《西厢记》。《春秋》作为儒家经 典在历史长河中闪烁着耀眼的光辉。同样,我认为《西厢记》以其经典、浪漫的爱情故事,优美的词汇、情境交融的高度艺术境界,足以堪称元代杂剧中的《春 秋》。

在 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就作品而论,有两座高峰,其一是曹雪芹的《红楼梦》,另一部就是王实甫的《西厢记》,两者被称为“中国古典文艺中的双璧”。《西厢记》 作为元代杂剧的代表,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成就。贾仲明评价其为“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李贽称其是“天下至文”,认为是才子佳人之书。另 外,《西厢记》以其优美的文辞,开创了“文采派”的先河,字里行间体现出一种意境美,被誉为“花间美人”。作者王实甫也因此被称为“文采派”大师。

《西 厢记》之所以能获得人们的喜爱,我认为关键在于它表达了人们的心声。看完全书,细细品读后,我觉得这是一部反封建礼教的作品,堪称古代的一部爱情经典。在 中国古代,封建礼教异常严酷,无数青年男女在礼教的束缚下,天各一方,不得结为连理。他们婚姻缔结的基础不在于男女之间真挚的感情,而在于门第的高低、权 势的大小、财产的多寡。因此这使得许多两情相悦却因门第不合的青年男女无法结合,陷入难以言状的痛苦。《西厢记》恰恰描写的是以老夫人为代表的封建卫道者 与以崔莺莺、张生为代表的礼教叛逆者之间的冲突。全书真实客观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批判了不合理的礼教和婚姻制度,表达了青年一代争取自由爱情和婚姻 自主的民主思想。这对后代文学也发生了深刻的影响。剧中提出的“愿普天下的有情人的都成了眷属”这一思想,更是成了后代青年男女争取爱情自由,幸福生活的 一面旗帜。

夜 深人静,灯光下,在细细品读《西厢记》时,那一幅幅意境悲凉的画面,一句句情意绵绵的话语,一曲曲凄美婉转的曲调,扣住了我的心弦。张生与莺莺之间浪漫、 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深深地吸引住了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尤其是他们在长亭送别的情景,深深扣住了我的心弦。

张 生与莺莺之间的爱情是真诚的、美好的。但生活在封建时代的他们并不能按照他们的意愿,顺利结成连理枝。张生作为一名书生,他诚实厚道、洒脱,又有点呆头呆 脑。家境贫寒的他,也只有考取功名后才能获得崔母的允许,摆脱“白衣女婿”的影子,与莺莺长相斯守。然而,他却视功名利禄如芥草,但为了莺莺,他还是赴京 赶考。他珍重与莺莺之间爱情,为了两个人的爱情,毅然走上了赴京赶考的征程。

崔 莺莺,美丽温柔、知书达礼、渴望爱情自由、反对封建礼教,是一名性格叛逆,反封建的典型代表。她珍重与张生之间的爱情,鄙视功名利禄,但对父母迫使张生赴 考,造成有情人的伤感离别又无可奈何。在赴长亭送别的路上,她的心一直在痛,离别愁绪油然而生。在长亭饯别时,她与张生无限缠绵依恋却又无法改变即将分离 的事实,心里充满了怨恨之情。她诅咒这科举功名,门第观念。然而,生活在封建时代的她,一个弱质女子,是不可能改变这一切的。在与张生临行话别时,她句句 流露真情,句句凄美动人。在她眼里,也许这是短暂的离别,也许不是永远的离别。如果张生中不了状元,崔母将不允许他们在一起,两人的美好爱情将会灰飞湮 灭。但莺莺却叮嘱张生“得不得官,疾便回来”,充分表现了对她对张生的关怀备至,又表达了怕张生“停妻再娶妻“的忧虑,这一切无不表现她的用情之深,可以 说是情更深爱更切。她一心渴望的是早日与张生团聚,早早把功名利禄抛诸脑后,真可谓是“功名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我喜欢读《西厢记》,不仅在于它的内容感人,情节萦回曲折,而且还在于书中的言辞很唯美,语言华美清丽又生动活泼,与当时所要表达情景紧紧相结合,真正做到了情景交融。细细品读,如诗般令人如痴如醉。

看!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寥寥几句,道出了晚秋萧瑟的景色;短短几句,为我们描绘了富有诗情画意的秋景图。然而,一切景语皆情语。女主人公 的爱人即将离去,她的心是何等的惆怅,何等的依依不舍。纵使她眼前是一幅诗情画意的秋景,在她眼中却只是一幅充满离情别绪的画面。读到此处,我不得不赞叹 王实甫的妙笔生花——以秋天富有的诗意而萧瑟的秋景衬托出女主人公因离情而苦痛压抑的心情,实在是妙。“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里作者将女主人 公的这种愁绪融入大自然中,更增加了这种悲凉的意境,为写下文做铺垫,同样是绝!

“恨 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这几句诗歌当中,作者借柳丝、疏林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此时,我想,我也能体会到当时女主 人公是多么希望柳丝能把马系住,疏林能将斜晖挂住的情思,让时间就在此刻定格下来。这样,她的爱人便可以停留下来,他们便不会受遥隔两地的相思之苦。

文 中的主人公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是经典的、浪漫的、矢志不渝的。“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充分体现了莺莺对爱情的珍重,对功名的淡泊。真正的爱情 并不需要轰轰烈烈的,他们彼此两情相悦,沐浴在爱河里,我觉得,其实这就是一种幸福。那些一切一切的功名利禄在他们的眼里只是过眼云烟,只有爱情是永恒 的。

马 车即将启动。哎!纵使莺莺心里有千万个舍不得: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在丰富的饯别席上,“暖溶溶的玉佩”在她的眼里,却只是“白 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这一融夸张、比喻、对比于一体的修持手法,举杯销愁愁更愁,以厌酒来表现愁苦,更是苦上加苦。她真的是要“淋漓襟袖啼红泪,比 司马青衫更湿,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了。此处的三个用典,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她的伤心至极。她这忧愁诉与谁?“相思只有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 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这几句极度的夸张写出了莺莺的离别愁苦,真的到了愁极恨绝、无以复加的地步。哎!多情自古伤离别。况且离别之时是在那冷 落的清秋节之际呢?然而,要走的终归要走,她“青山隔送行”,而疏林却不作美,“淡烟雾霭相遮蔽”。她却依然怅然痴立,在极目远送。深深流露出欲见不能的 惆怅与不忍离去的眷恋。此时,“夕阳古道无人语”却“禾黍秋风听马嘶”。本来随着张生的车马渐行渐远,这里本已够凄凉,偏偏这时却传来马的嘶呜,打破了古 道上的沉寂。也撕裂了莺莺本来就破碎的心。要知道,马鸣之处,正是她的爱人的所在之地。此处以“无声”与“有声”两者相映衬,更加烘托出此时环境的凄凉与 莺莺痛不欲生的悲哀。以景衬情,化情入境,情景交融,生动展现了莺莺“离愁渐远渐无穷”的心境,确实是扣人心弦,凄美动人。

夜渐深,人渐远。而对于女主人莺莺,愁却深、深、深;心却痛、痛、痛。“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以悲凉的夜景衬托女主人公的无限惆怅,两地遥望相思之苦何时了?感染力与震撼力极强。

如 果说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富有诗情画意的“春秋”,那么我觉得书中所写到的诗歌,尤其是那经典的“长亭送别”则是其中最经典、最精华的部分。它那词曲言辞 的优美,不仅给我们读者视觉上的享受,更能通过以景抒情让我们更好地领悟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与主旨。“长亭送别”中那富有诗情画意的场景,那充斥着离愁别 绪的分手亭,那经典、浪漫的爱情故事,将深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