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杜郎口的正读与误读

 老舒克 2010-10-29

《中国教育报》924基础教育周刊深度解读了杜郎口

 

关于杜郎口的正读与误读

赵小雅

 

关于杜郎口,见诸报刊的文章有很多,书籍也不少。但是,对杜郎口中学的解读依然不够清晰与深刻,其中不乏许多浅读与误解。

相信如果真到过杜郎口中学,看过他们的课堂之后的人,都会有所触动,因为与传统的课堂相比,这里的课堂变化是根本性的。就课堂教学来说,他们真正实践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组织者、合作者的理念,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对于这样的变化,已有连篇累牍的文字解读,有的把学校的实践说得很详尽,有的把变化说得很纷繁,也有的把他们的改革惊为奇迹。

有人把他们的课堂教学改革误读了为“10+35”教学模式,进而提出质疑。课堂上教师讲的时间不超过10分钟,剩下的时间都要留给学生。有的学校开始效仿这种时间分配办法,也有人的质绺这样人为机械地分配课堂时间有点胡闹,不讲科学。其实,这种办法只是在改革初期实施的特殊措施,目的是在教师们还不能放下传统教学方式的情况下,以外力作用让教师少讲、学生多学,这在当时确实起到了相应的作用。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完善与深入,“10+35”这样一种模式已经只剩下了象征意义。它象征着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参与和展示的机会多,学生是课堂的主角,象征着课堂上教师以告诉的方式讲解的少,更多的作用是点拨和引导。现在的社郎口中学,已经没有人再去追问课堂上到底教师讲了多少时间,学生活动多少时间,因为让学生成为主角早已内化为教师们的自觉行动。

也有人把杜郎口中学的展示课误读为作秀与表演,认为把大量的课堂内容前移或后置到了课后自习时间,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这是因为人们还在用传统的课上只是学知识的思维来看待我们的教学,不明白这样的展示与学习实实在在的知识之间有什么直接联系。他们没有看到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自主情感体验的愉悦,知识适移运用能力的发展,交流与表现能力及思维与表达能力的提高。有的还用传统课堂模式的思维来理解杜郎口中学的课堂,但即使传统的课堂教学,不也会让学生做大量的纸笔作业吗?也许对于预习、对于展示、对于自习的内容还有许多的问题需要研究,但不能以偏概全地认为展示课的存在就是作秀与表演,就是实际上在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也有人说杜郎口中学不值得学习,因为学校可能连课程都开不全,音乐、美术、体育课程不受重视,学校办学仍是老一套。农村学校由于师资、条件等因素,导致这些课程开不出来,并不意味着学校所有的努力都被屏蔽。杜郎口中学在现有的条件下致力于课堂教学的改革,坚持探索十多年,让新课程理念在这样一个普通的农村中学具体化为现实可行的操作性模式,进而建立了新的课堂教学系统。因此,我们不能求全责备,不能用高大全的形象标准来要求这样一所农村学校做到完美无缺。

也人有说,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教学只适合农村学校,不适合城市学校。其实,课堂教学的规律不分农村和城市,只是条件不同、实施途径不同罢了。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中增长知识、发展能力,并且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系统,这是不分城市和农村都可以做的,而且是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必由之路。

对于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教学改革,我们不应该拿着放大镜无限夸大其改革的变化与意义,也没有必要拿着显微镜断章取义地进行刻薄挑剔。我们希望的是对杜郎口的改革实践进行明白地解读,清醒地认识改革的真正意义所在,以及他们还存在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用专业的、清醒的、发展的眼光来审视杜郎口的课堂教学改革,解读他们的改革。这对于所有的学校来说,应该都是有益的。

 

杜郎口之变

——解析杜郎口中学课堂教学改革

 

“杜郎口中学课堂的变化,绝不仅仅是课堂的变化,实际上是传统的教学系统向新的教学系统的变化。这样的变化是在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这样的理念引导下的变化,是深刻的而不是表面的。”

现在,中国的基础教育界没有人不知道杜郎口中学的存在。

1997年因教育教学“双差”而面临撤并,到现在成为全国中小学校争相参观与学习的典型,是课堂教学改革让这所学校从低谷升到了山巅。

19974月,崔其升受命于“危难”之时,通过一系列管理措施使学校“由乱到治”。1999年起,他们又开始思索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决定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到2003年,成效初步显现,学校从全县中考垫底校一跃成为第二名。同年10月,全县教学工作会议在杜郎口中学召开。200411月,聊城市初中教学工作会议在杜郎口中学召开。200511月,山东省又在该校召开了初中教学改革工作现场会。短短6年时间,这所地处山东省西北部的普通农村中学成了全省课堂教学改革的先锋。

其后,杜郎口中学的名声不胫而走,全国各地学习、参观、取经的人们纷至沓来,甚至成了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不小的力量。杜郎口中学成了人们学习的对象,也成了议论甚至非议的对象。现在的杜郎口中学,每天仍然呈现着同样的风景:前来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跟班短期学习的人也有不少。那里的课堂已不再是安静的课堂,学生与教师已经习惯了每天在无数参观者的关注下上课。

杜郎口的课堂教学对全国的课堂教学改革产生了积极影响。许多地区、学校甚至几赴杜郎口,学习、研究以后结合自己的实际,走出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新路。可以说,杜郎口中学成了新课程以来引领课堂教学改革的星星之火。那么,在人来人往的参观者与学习者的眼中,除了所见的各种现象外,还能看到什么呢?在各种各样的改革办法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规律与法则?

我们可以这样解读,杜郎口中学的变化,绝不仅仅是课堂的变化,实际上是传统的教学系统向新的教学系统的变化。这样的变化是在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这样的理念引导下的变化,是深刻的而不是表面的。杜郎口的课堂教学改革与当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基本一致,在新课改革的背景下,这样的改革探索就更加具有了现实性和典型性。

 

理念之变——从学生被动听到把课堂还给学生

 

杜郎口中学教学改革的动因,很具有“穷则思变”的典型性。改革的基点是多年教育教学的“双差”校、问题校,面临被撤并的命运。除了用行政管理的手段治理学校的乱象之外,学校靠什么发展?影响学校发展的因素又在哪里?

从一所学校的副校长到杜郎口中学的校长,崔其升思考的角度与高度有了变化。多年的教育教学与管理经验,让他对学校的发展有了一些思路。然而,面对当时的杜郎口中学,学校的发展该从哪里做起?

崔其升首先从对学生学习状况的考查开始思考:“三个年级每班有一半的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教师一味地讲,学生被动地接受,这就是当时的状况。”当时还有许多学生辍学,不是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是因为课堂太让人痛苦,听不懂、学不会,以致厌学而辍学。到课堂上去,学生上课不爱听睡觉者有之,不屑于教师的喋喋不休者有之。有一个学生曾说:“我上去讲都比他讲得好。”这让崔其升想起了自己小学时的一次经历。那时他数学不好,一位教师为了鼓励他学好数学,曾让他自己备课给全班同学上了一节课。就是那次讲课的经历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从此他改变了对数学课的态度。在师资队伍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崔其升在心中认定,课堂上让教师少讲一些,学生多说一些,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应该是一个好办法。

从课堂突围,把课堂的话语权还给学生,改变课堂教学,应是改变学校的关键。应该说,这样的认识是朴素的,来自于他本人多年来教育教学及管理的实践。那时的崔其升已经从各种渠道接触到了“成功学”、“目标教学”、“合作学习”等一些现代教育教学理论,那种朴素的感知与这些现代理论形成了深深的一致性: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策划者、组织者、合作者,学生是整个学习过程的主角,学会学习比掌握知识更重要。

把课堂的话语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不容易,阻力首先来自于教师的传统观念——讲那么多学生还学不好,让学生自主学习,那不是胡闹吗?为了推动还话语权给学生的课堂成为现实,学校曾规定了一节课的时间分配,即“10+35”,教师在一节课上的讲授时间不超过10分钟,学生活动和参与的时间为35分钟;还曾经推行过“0+45”的极端办法。这也是曾被许多人诟病的一个办法,一堂课被硬性规定为学生占多少时间,教师占多少时间,听起来有点无厘头,但在当时的杜郎口中学却是起到了推动改革的作用。

把话语权还给学生,只是理念变化的第一步。直接的变化就是课堂活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然而,活起来以后,如何处理活与实的关系;动起来以后,如何处理动与静的关系;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知识、发展能力。除了话语权,学校还要让学生深度参与,在课堂上说、评、议、演、写,进而提出了让学生感受学习之乐趣、成长之幸福、生命之意义的要求,使学生知能并进、身心健康、勇敢有为,更加关注学生的生存状态、自由人格、理想追求及终身发展,最后凝练出了“以人为本,关注生命”的课堂教学新理念,这样的理念把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又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评价之变——从评价教到评价学来引导教

 

课堂教学要转变,评价就必须有相应的改变。在杜郎口中学,从课堂教学改革之初,便以评价的变化来引导整个课堂教学改革的进程,并且随着改革的深化,每一个阶段都提出了不同的评价标准。

改革之初,为了实现还话语权于学生、让学生成为主角的课堂教学,学校提出了一个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这个标准一共有三条四方面的要求:一是对课堂气氛的要求:教师微笑授课,学生积极主动,情绪高涨,勇于自我表现。二是对活动形式的要求:形式多样,情趣浓厚,寓教于乐,能使学生动脑、动手、动耳、动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三是对学生活动量的要求:学生活动35分钟以上为优,30分钟以上为良,29分钟以下为一般。四是对教师备课的要求:杜绝抄袭教学参考及现成的教案,主要把上课的措施显现出来,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活动形式多样。学校还用简明的16个字来要求课堂,即生龙活虎、欢呼雀跃,争抢问答,喜笑颜开。

这个看似简单的标准却体现了评价观念的转向与变化。过去,教学评价主要评的是教师教得怎么样,而这个评价标准的显著特点却是要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活动情况,背后隐含了对教师教学的新要求和新挑战。

20099月,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学校又进一步深化了课堂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的活动和参与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评价要求。一是师生必须用普通话。二是课堂气氛要求和谐、民主,学生敢问、敢说、敢爬黑板、敢下桌讨论,形成一种积极主动、争先恐后的氛围,学生读、说、议、评、写贯穿始终。三是不集体、集中背答案、做练习题。课堂要拓展、挖掘、提高、重视培养能力。四是学生活动人次多,密度大,人人有份,课堂率高,效果好,达标率高。

这个评价标准对学生的活动形式、参与方式、参与广度与课堂效果提出了细化的要求。可以看出,学校对课堂教学在深度上有了更进一步的思考。

现在,杜郎口中学的课堂评价标准与前两个标准相比又有了新变化,标准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一是精气神的要求:师生精力充沛,精神饱满,耳聪目亮,朝气蓬勃,激情高涨,渴求强烈。师生、生生意相通、心相融,心领神会。举止文雅高尚,幸福快乐。二是导学探究的要求:课堂学习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交流。教师的导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立足于引导,引导学生活学;着力于疏导,变难为易,删繁就简;着眼于诱导,激活思维,乐学善学。拓展,宽而阔,挖掘,透而深。努力探索,积极研究,善于发现和总结规律,运用所学解决问题。三是展示汇报的要求:乐于把自己的学习成果汇报展示给大家。展示过程流畅,环节衔接自然。表达发自肺腑,声情并茂,思路清晰,表演是对文本和作者对话的演绎,高雅生动,惟妙惟肖,激励人。操作则科学规范,呈现科学规律,启迪人。尊重欣赏别人的精彩。善于质疑,思维碰撞中提升。委婉点评别人的不足,加以戒勉,五是创造应用的要求:人人有所生成,感则激动人心,悟则大彻大悟,明理恒道。解证则思路清晰,有理有据。写则胸有成竹,一气呵成,思维发散,观点鲜明,见解独特,敢于发明创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通用学到的方法、技巧、规律、解释、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六是参与要求:全员发展,人人参与,个个展示。培养优秀,同时保证最后一名学生达到基本目标,下要保底。发掘所有学生的潜能,每一名学生得到与其潜能相一致的发展。七是效率要求:实而不虚,通过努力学习,积极思考,探究交流,每个学生真正理解、把握、体会、感悟、应用所学内容,达成学习目标。低耗高效,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投入最少的精力,习得更多的知识,形成更高的能力,增长更多的智慧。

这个看起来有点大而全的评价标准与改革之初的把话语权还给学生,把时间、窗间还给学生的评价相比,显然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更加关注师生的生命状态,更加关注课堂教学的实效。简单地说,评价更加关注的标准,看起来是对学生的评价,实际上是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要求与评价,将以人为本,关注生命与追究高效的课堂有机联结在了一起。

 

结构之变——为学生参与课堂提供时间与空间

 

始于理念,从还学生话语权开始的课堂教学改革,在不断研讨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以往的复习旧课、引入新课、教授新课、练习巩固、课后作业的课堂结构模式已经不适应新的课堂理念的要求。

比如:在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以后,学生对这样的课堂却有些无所适从。让学生说话,为什么学生反而无话可说、“启而不发”、“导而不行”呢?通过座谈、听课等,崔其升又发现,不是学生不愿意在课堂上发言,而是他们确实没什么可说的,也不知道说什么。

针对这个问题,学校就如何才能让学生有话可说开始研究。其实原因也很好找,就是学生在上课之前没有很好地准备,所以没话可说。应该给学生充分的预习时间,然后学生在课堂上才会有的可说,说得有质量。

让学生预习在先,展示在后,就这样,学校又开始了课型及课堂结构模式的研究与探索。以预习课为基础,展示紧随其后,但是光有预习与展示还不够,还要检测学生的学习的效果到底怎么样。这样,一个新的课堂结构模型诞生了,预习——展示——反馈三个,就像是课堂教学的三个板块。这三个板块视教学内容可以独立成为三种课型,即预习课、展示课和反馈课,同时也可以作为一节课上的三个教学五一节。每一个模块的功能是不一样的,在这里预习是基础,展示是提升,反馈则是对目标达成的检测。

基本的结构明确以后,又对每一个结构进行了流程细化。尤其是作为这个结构中核心部分的展示课,又被细化为六个环节:即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这个模式曾被山东省教科所的专家们总结为“三三六”课堂模式。第一个“三”是指这种课堂的特点,也就是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立体式的含义是指教学目标不单指知识,而且关注到三维、任务分配到小组、从不同角度关注,大容量是指课堂内容不光是课本上的知识,而且通过学生的参与与生成,拓展了教材内容,并且不仅是问答,学生的展示形式多样而个性。第二个“三”即预习、展示与反馈三个模块。“六”是指展示课或展示五一节的6个步骤。

这个结构突出了学生的参与,预习的主体是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或五一节之中,学生无疑是主角,展示课更是学生展现自己所学、所思、所惑的空间,反馈五一节也突出体现了学生所学的情况。这样的课堂结构让学一有了参与课堂的动力,课堂结构的改变为学生成为主角的课堂提供了时间与空间。

 

环境之变——促使教师转变角色形成新型师生关系

 

杜郎口中学的教室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没有教师的讲台和讲桌。二是黑板多,三是面墙上全是黑板,有的还在门外的走廊上也设了黑板。

没有了讲台与讲桌,教师不能再高高在上,让教师走入学生中间,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组织者与引导者;没有了讲台与讲桌,预示着教师已不是喋喋不休地讲授。三面都是黑板,使教室从一个面向变为多个面向,而且黑板的功能已经发生了变化,黑板是学生展示自己学习成果、交流学习成果、提出自己学习问题的地方,而不是老师板书布道的场所。

这样的环境,看起来只是形式的变化,实质上为新型师生关系的形成提供了条件,让教师走入学生当中,与学生成为平等的、民主的学习共同体,为他们的学习提供帮助、引导与服务,以黑板为媒介,学生也会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课堂当中。

 

组织形式之变——引导小组合作课堂新秩序的产生

 

在杜郎口的课堂中,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课桌椅分小组相对集中摆放,一般是68个学生为一个小组,相对而坐,教室没有固定的前后之分。教学不再是教师“一对多”地讲授,而是以小组为教学的基本单元,这样的组成方式让教学的关系变得复杂起来:一是小组内成员之间的独立学习、交流与讨论,二是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交流与讨论,三是教师与小组及全体学生之间的关系。

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学,带来了几个方面的变化,一是更有利于学生明确任务,自主参与学习和交流讨论,这样的方式更有利于学生参与,从而形成任务引领型课堂,改变那种学生参与不够、要靠纪律整顿的现状。二是更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学,从而实现“兵教兵、兵强兵”,互相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三是更有利于教师角色的转变,使教师从教变为导成为可能。

 

管理之变——把教学改革理念真正落到实处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对杜郎口中学来说这一点体现得尤其鲜明。课堂教学要把学习权利还给学生,要以人为本,关注生命。有了这样的理念,如何才能落实?教学管理新机制便是保障。

以课引课。在改革的初期,在教师们的认识与行为还不能跟上改革的思路及步调的时候,学校除了出台管理上的硬性要求,如“10+35”的课堂教学时间分配要求、课堂教学评价的要求等,还实施了多方面的课堂推动。首先是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带头上观摩课,在观摩廛以后,学校骨干教师上示范课,每一位教师上达标课。而对于那些转变相对较慢的教师则要上过关课。在这一过程中,学校提出了“一谈二警三停”的整改措施,对那些第一次课不达标的教师,学校领导要进行谈话,目的是让他们明白新理念和课堂教育新要求,第二次还不达标的要在学科组会上给予警告,第三次还不达标的,就要停课一周,专门进行听课学习,业务主任还要对其进行专题辅导,然后再上提高课。观摩课、示范课、达标课、过关课、提高课,层层推动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所有的教师尽快适应新的课堂教学要求,转变教学行为,并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对课堂教学改革的认识。

开展业务论坛活动。行动的改变与认识的提高是相连的,为了让教师们尽快转变对课堂教学的认识,走出传统课堂,学校还把每周六下午确定为教师论坛业务交流时间。每一个教师都要走上讲台,把这一周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感悟、经验、教训及困惑进行交流,每一次论坛都有一个贴近教学实际的专题。学校还对教师提出了反思要求,比如每日一篇拓展记录,记下课堂教学中的点滴体会,每周一篇业务论坛稿,每月一篇论文,将自己的反思进行分析、综合。在这样的校本业务学习中,教师的观念也在逐渐改变。

改革课堂教师的管理机制。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学校的教学管理也形成了新的四级管理机制。

班主任把关课。班主任作为一级管理者,不肖要管学生,还是本班所有教师教育教学的管理者。班主任可以自己聘任组阁本班教师,并对本班教师的考评、奖励等提出建议,同时还要对本班教师进行听评课,召集本班教师进行听评与研讨课等。年终对班主任的考评内容依据对本班所有教师工作的综合考评。

年级主任反馈课。年级主任聘任班主任,并承担相应的听课任务,把听到的教师上课情况反馈给班主任和学科主任,年级主任听的是教师的课,评价的却是班主任的工作,这样做是为了更好地促进班主任对本班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管理。

学科主任的科研课。学科主任是学校本学科教育教学的第一责任人,改变了过去学科教学由教务处管理的办法。学科主任对本学科的教学组织、教师发展承担责任,学科主任每周都要组织本学科的三节公开课:优秀教师的观摩课、普通教师的研究课和薄弱教师的提高课。除此以外,学科主任还要主持三个方面的教研工作:一是学科内的业务论坛,针对共性问题找解决办法,二是结合本学科特点创新课堂,三是组织本学科教师进行一对一帮扶。

验评组的考核课。验评组是校委会级别的管理小组,除了每天对学校的各项工作进行检查、梳理和反思、总结外,重点在课堂教学的检查和验收。验评组成员每天要走进不同的教室进行听评课,并对看到和听到的情况在每一天的上午课前反思会和下午课前反思会上及时进行饭,并以此对年级和学科进行量化评比。对于课堂教学的管理是四位一体的,从而体现了个个都是管理者,个人都是科研者的理念。

2007年开始,学校又推行了值日校长和值日年级主任制度。值日校长从年级主任、学科主任、验评组长中选出,值日年级主任从班主任中选出,值日班主任从学科教师中选出。现在的杜郎口中学形成了新的四级管理模式:一是常规管理由校长室、年组组——班组——学科教师四级管理模式。二是教学管理方面由校长领导,由文理科骨干教师担任验评组成员,形成了校长室——验评组——学科组——学科教师的四级管理模式。这在杜郎口被认为是权利下放,责任上移,让每一个层级的管理者体验管理工作的不同视角与责任,从而提升自己对管理工作的认识,更加清醒地认识自己工作优点和缺点,从而产生工作的动力。如今,学校对验评组又进行了改革,将验评组一分为三,包括验评、质检和课程开发中心,除了课堂教学,课程的概念已走入了学校的管理之中。

从理念、评价、结构、环境、组织和管理,杜郎口中学经过十多年的改革探索,建立起了一个全新的教学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真正确立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堂,十多年的实践也验证了这种新课堂在学生学业成绩提高和能力发展上的实效性。

 

深度解读

“杜郎口的贡献就在于创立和形成了一套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和程序, 找到了在现有教育体系特别是在统一课程标准、统一教科书、统一考试下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在班级授课制特定的时空里, 构建和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主线、以展示为特征的教学模式。”

在不少中学还为学生逃避学习、恐惧学习、厌恶学习现象所深深困扰的情况下; 在不少中学还为课堂教学效率、效果低下而苦于无计可施的背景下,杜郎口出现了。在杜郎口, 你看到和感受到的是每个学生所释放和迸发出来的学习热情、激情和冲动, 你会为每节课的活力和实效而赞叹。杜郎口成为教育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甚至被喻为“杜郎口旋风”。

但是杜郎口改革的实质究竟是什么? 它的精髓和内核又是什么? 杜郎口模式的精神和经验中究竟有哪些具有普适性的值得全国各地中小学学习借鉴、移植的教学通则通法?而杜郎口模式本身是否就是尽善尽美,是否存在误区和问题?杜郎口模式如何进一步深化和完善?

在查阅有关资料和报道以及实地考察和调研的基础上,我们试图对上述问题进行理论角度的探讨和阐述,我们的期望是:一方面为全国各地学习借鉴杜郎口提供比较准确的方向、路径,另一方面也为杜郎口本身的深化改革和完善发展提供有益的专业导向。

 

 

 

 

杜郎口模式也需要完善与发展

余文森

 

一、杜郎口模式的贡献

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一直都是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价值追求,其中,有三次重大变革在教育史上影响深刻和广泛。第一次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创立的班级授课制。它把一对一的个别化教学变为一个教师同时对几十个学生进行施教的群体教学,教学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当时关心的突出问题是:一个教师如何能同时教许多学生?怎样能用同样的书去教一切学生?怎样能够按照同一种方法教授一切?夸美纽斯说:“我坚持认为,一个教师同时教几百个学生不仅是可能的,而且也是很重要的……正如面包师只揉一个面团、只用一个烤炉做出大量面包,又如一个制砖匠同时烧很多砖,一个印刷工人用一套铅字可以印出成千上万本书,所以,一个教师应当能同时教很大一批学生而没有丝毫不便。”夸美纽斯使用“自然类比”方法论证一个教师如何教一批学生,在他看来,教师就好比太阳,太阳的光线是对万物的普照,教师只要像太阳光线照亮万物一样行事,就可以让知识之光照亮每个学生。教师在传授知识时不必考虑学生的独特性,在夸美纽斯看来,知识就像水、光线一,从教师或教材那儿发出去直到学生接收为止是不变的,在学生身上不存在个人的理解问题,甚至在教师身上也不存在个人理解问题。知识之源经由教师源源不断地流向学生,就可以实现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愿望。夸美纽斯系统论述了统一教材、统一教学时间和空间、统一教学要求的班级授课制,这对于改变个别教学的低效率、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可以说在教育史上是一个重大贡献。自此以后,经过各国的教育实践,班级授课制作为学校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得到广泛运用和发展。

第二次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的课堂教学的阶段论。它把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课堂教学程序化、模式化,这样,教师就能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学,而不会出现混乱无序的现象,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夸美纽斯对班级教学制的轮廓作了大致的勾画,但对班级教学制的核心——上课论述不多,而且所述只是一种比喻,而非科学论证,所以那时只有教学效率(相对个别教学),却没有课堂效率,因为没有规范化、科学化就不可能有效率。赫尔巴特认为,一个教学过程总是分成一些阶段和遵循一定的步骤的,具体来说,课堂教学过程应该由这样四个密切相连的阶段组成:第一段,明了,即教师用叙述的方式(讲解和演示) ,向学生明白地讲授新教材,使学生清楚地明了新观念。第二段,联想(联合) ,即教师分析教学内容,促使学生将自己已有的观念与新的观念联系起来。第三段,系统,即教师综合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归类、概括,以便得出新知识的规则和原理。第四段,方法(应用) ,即教师给学生布置练习和独立作业,并及时纠正他们在练习中所犯的错误,使学生已获得的知识变得更加牢固。后来他的学生把这四段中的第一段分为预备、提示两段, 提出教学过程的形式阶段五段论,这便是“五教授法”。“五教授法” 经过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改造,成为我国中小学教师所熟悉的课堂教学五个环节, 即组织上课、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赫氏的理论让教师们领悟和掌握了课堂讲授教学的步骤、门道和技巧,课堂教学的效率效果因此得到了提升。

第三次是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学生中心论。杜威指出:“赫尔巴特的伟大贡献在于使教学工作脱离陈规陋习和全凭偶然的领域。他把教学带进了有意识的方法的范围,使它成为具有特定目的和过程的有意识的事情,而不是一种偶然的灵感和屈从传统的混合物。而且,教学和训练的每一件事,都能明确规定,而不必满足于终极理想和思辨的精神符号等模糊的和多少带有神秘性质的一般原则。”但在谈到赫尔巴特的教学观念时,杜威认为赫尔巴特的教学法只停留在处理“教材”的方法上“赫尔巴特在注意教材问题方面比其他任何教育哲学家都有更大的影响,这是无疑的。他用教法和教材联系的观点来阐明教学方法上的各种问题:教学方法必须注意提示新教材的方法和顺序,保证新教材和旧教材的恰当的相互作用”。在杜威看来,这个观点的基本缺陷在于它从根本上只重视“教材”而忘记了教育中的“人”,忽视了人的“主动性”。教学的中心不在教师,而在学生,所以他认为教育教学中心要来一个转移,就像宇宙中心要从地球中心转到太阳中心一样,要把教学中心从教师转到学生,这是教学领域的“哥白尼式的革命”。杜威对教学的贡献主要不在于发明了某些具体的教学方法,而在于使教学方法迈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即旨在唤醒主体意识、提升生活经验、关注个体独特性、促进个性自由与解放的教学时代。杜威的理论和实验极大地解放了学生,但是杜威的学生中心论却导致了美国基础教育质量的普遍下降,原因在于杜威及其追随者没有提出和形成一套以学生为中心的具有普适性的体现学校教育性质和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和程序。可以说,杜郎口的贡献就在于创立和形成了一套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和程序,找到了在现有教育体系特别是在统一课程标准、统一教科书、统一考试下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在班级授课制特定的时空里,构建和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主线、以展示为特征的教学模式。

二、杜郎口模式要解决的问题

杜郎口模式的核心是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先学后教,其课堂教学模式由预习——展示——反馈三个环节构成:预习——明确学习目标、生成本课题的重、难点并初步达成目标;展示——展示、交流预习模块的学习成果,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对感悟进行提炼提升;反馈——反思和总结,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的检测,突出“弱势群体”,让他们说、谈、演、写。这一模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提高教学有效性有显著效果,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笔者认为,当前这一模式的发展和完善要努力解决好以下几对关系。

 

(一)要解决好求知欲和表现欲的关系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不一样,建立在先学(预习)基础上的课堂教学有其特有的运行动力,它的动力来自于学生对课堂的期待,学生通过先学(预习)带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带着对课本、对教师的挑战来到课堂,使课堂充满求知欲(问题意识)和表现欲(展示意识),这种求知欲特别是表现欲是传统课堂教学所缺少的。正是有了求知欲和表现欲,课堂才充满了活力,呈现出了生气勃勃的精神状态,在杜郎口,我们已经看不到传统的“闷课”。但是,就课堂教学的本性和任务而言,求知欲及其满足是第一位的,从我们观察而言,在杜郎口课堂里,学生的表现欲即展示欲是强烈的,展示活动成了课堂的中心,相比之下,求知欲却显得不足。听了几节课,几乎没有发现学生主动请教问题的,围绕学生先学(预习)过程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这本应成为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却被弱化了。我们非常期望能看到学生先学(预习)后提出和存在的问题是如何一个一个被解决的,学生从不懂到懂、从浅到深、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从错误的到正确的、从“共识”到“见识”、从“常识” 到“专业”、从“经验”到“科学”的转化过程是如何实现的。我们担心,这样的课堂难以完成教学任务,难以实现针对性和个别化教学,还需要课外或晚上来补尾,我们在该校的晚自修课堂上果然发现了这一现象。

 

(二)要解决好学生“独立” 阅读和“依赖” 阅读的关系

阅读教科书(教材)是学生先学(预习)的核心任务,学生怎么读是其中的关键。我们的观点是,阅读的方法需要老师的示范和指导,阅读的活动则应是学生独立进行的。老师的示范和引导既可以在课堂上现场进行,也可以通过编写导读提纲来进行。在我们的实验研究里,教师的示范和指导一般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教读阶段。这是由传统教学转向自主教学的起始阶段,它的特点是:教师教读,学生仿读。教师教学生逐字逐句地阅读,把课本读通、读懂。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会阅读,形成阅读习惯。第二阶段,引读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的作用由讲转为引,教师着力于引导,引导主要是通过设置阅读思考题来进行的,让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这样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在重点、关键地方多分析、多思考,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把握教材的重点,顺利通过难点。这一阶段的着眼点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三阶段,自读阶段。这一阶段是“从扶到放”、“从教到学”的落脚点,学生基本上可以独立地进行学习了。它的标志是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已经能够进行独立阅读了,而且更重要的是学生已经学会自己质疑问难,学会自己提问题。学生正是带着自己的问题进入课堂的深化教学。这个阶段的学习就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了。我们认为在先学后教的课堂里,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学生的先学(预习)不仅要完成和解决各自的处于现有发展区的内容和任务,并提出处于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同时还要逐步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我们认为,应尽量让学生在先学(预习)时进行“裸读”,即学生直接面向教科书文本进行阅读,可以借助工具书(字典)但不要依赖教参或教辅。在杜郎口,我们看到学生手头有不少教辅(这一现象在全国有普遍性),学生在先学时直接查看教辅,走捷径,一下子把书都看懂了。这是以教辅代替教师对学生进行讲授和灌输,它的危害性是很大的,第一,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学生读书只是向课本和教辅查找答案,没有思考的读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读书代替思考,导致读书和思考都浅尝辄止。第二,容易造成“假知”,使教学失去针对性。教科书+教辅的阅读使人产生一种错觉,似乎学生只要认真看看和查找就可径直获得知识,把学生在独立阅读和思考中所必然要碰到和解决的各种必要的疑问、障碍和困难都隐蔽起来,这样的教学就失去了针对性,找不到它的着力点。学生在课堂的展示也因此带有“泡沫”和“虚假”成分。有效的教学一定要建立在学生真实的认知起点上,学生展示的内容也应该基于学生自我的独立思考和个性化见解。

 

(三)要解决好学生个体独立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的关系

学生个体独立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是落实和体现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体系的两种基本教学组织形式。从学习的职能来说,个体学习解决基础的问题,合作学习解决提高的问题。没有个体学习做基础的合作学习犹如空中楼阁,没有经过个体独立思考而展开的交流讨论则如无源之水。对合作学习的认知功能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合作学习旨在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通过小组讨论,互相启发,达到优势互补,共同解疑,个体通过独立学习能解决的问题就不必在小组里讨论。离开学生个体的独立学习和深入思考,相互间的交流和讨论就不可能有深度,不可能有真正的互动和启示,对小组内的不同见解也根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同或反对,也无法做到吸取有效的成分修正、充实自我观点,这是无效的合作学习,它不但不能相互促进,反而在无形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在某种意义上,课堂教学就是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相互促进的螺旋上升过程,在以展示为核心环节的杜郎口课堂中,学生小组的合作特别是同伴的交流和互动、互助、互查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是,的确也发现学生因急于展示和互动而忽略了个人对文本的独立的深度的解读。我们认为,任何课堂都需要学生个体独立的静悄悄的阅读和思考,这种阅读和思考越充分、越有深度,小组的交流和互动才会越有质量、越有效果。

 

(四)要解决好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教学的关系

在杜郎口,可以说,学习的活动、内容和任务主要依靠学生自己完成。但是,从总体上讲,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只能解决现有发展区的问题和书本的浅层问题,而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和书本的深层问题却有赖于教师指导教学。当然,这种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模式也对教师的指导教学提出了质的规定性,突出表现在,第一,针对性。在全国各地的先学后教的课堂教学中,“三不教”几乎成为教学的通则,“三不教”即凡学生自己看书能懂的,不教;凡看书不懂但自己想想能够弄懂的,不教;想想也不懂但经过学生之间交流讨论能懂的,不教。所谓针对性就是教师针对学生个体和合作学习都无法解决的问题和理解的内容进行教学,总之,教师只教学生不会的,当然这也只是相对而言的,毕竟教学有个效率问题。第二,提高性。提高性是要求教师的教要在学生的发展上下功夫,要在文本的理解深度上下功夫,要在学生的思维创造性上下功夫,要在教学和知识的生成性上下功夫。提高性教学是一种充满智慧的教学,它会使学生在理解、掌握知识的同时,开放知识、质疑知识、批判知识、探究知识、反思知识、创新知识,从而获得智慧的力量。如果说针对性解决知识的问题,那么提高性解决的是智慧的问题。通过针对性教学实现有效教学,通过提高性教学实现优质教学。相对而言,在杜郎口的课堂里,教师教学的针对性是很强的,真正做到了教师少教学生多学,但是教师教学的提高性是不够的,杜郎口要实现由知识性课堂转向智慧性课堂,必须加强教师的提高性教学。

 

三、杜郎口学校的发展方向

杜郎口中学创建了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把学生、教科书和课堂教学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抓住了教学质量的核心要素,从而使教学质量的提高有了根本保障。但是杜郎口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名校,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典范,却还要从多方面加以努力。

 

(一)在学生上做足了文章,教师专业化发展有待提高

在杜郎口,学习的责任和权力还给了学生,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了充分的挖掘和开发,这确确实实抓住了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杜郎口的潜在信条是:学生是学校教学质量的真正体现者和决定者,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没有人可以替代学生学习;学生有能力进行自我学习活动,学生的学业成就和教学质量完全取决于学生自我努力的程度,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迷恋是提高其学业成就的内在动力。但是,我们认为,在教学中教师的价值和作用仍不可忽视,这是因为,教学的层次、水平和境界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教师的素质。教学只是传授知识和方法,还是做到启迪智慧和思想,抑或达到润泽生命和灵魂的高度,不同素质的教师决定了教学的不同境界。办学之本,在于教师。正像一个剧团要有名角一样,学校要有名师,这是学校吸引力的根本所在。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是学生的领路人,他认为高水平的教师是极富吸引力的。他曾举例说:假如学校里来了一位才华出众的生物老师,用不了多久,他的周围就会出现一群爱好生物课的学生。没有一支高水平的专业化教师队伍,没有一批名师,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就没有根本的保障。为此,学校要致力于打造一支卓越的师资队伍,让每个教师都有成长的规划和目标,让每个教师都拥有自己的舞台和位置;让学习和研究成为每个教师工作的常态;让学科组成为一个真正的教学研究共同体;让每个学生都能遇到自己心目中的好教师(名师)。建议杜郎口中学在注重教师专业成长、提升的同时,注重打造各学科的教学团队(教学共同体),培养各学科的教学带头人、领军人物以及骨干成员,形成各学科特有的学科教学文化和精神。

(二)在教科书(教材)上做足了文章,课程建设(课程资源开发)有待提高

教科书(教材)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基础性和工具性的作用,传统的讲授教学忽视了学生自身对教科书的阅读和研习,从而既导致教科书重要功能的丧失,又导致

学生阅读能力、自学能力的丧失。杜郎口把教学的中心放在“学”上,放在学生对教科书的阅读和思考上,这的确抓住了教学的根本,对减轻负担、提高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杜郎口的潜在信条是: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具有毋庸置疑的权威性,是课堂上学生学习的主要客体和对象,教材是联系和整合教学其他要素的纽带,课堂教学就是要解决教材与学生的矛盾,没有教材或不依赖教材的课堂,教学就会失去方向,失去内涵,质量也就没有了依托,没有了根基。但是,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的教学不能局限于教科书,而应以课程资源为教学对象,课程资源是本次课程改革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从“教材”到“课程资源”,体现了教学范式的根本转变。教材无疑是重要的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但课程资源绝不仅仅是教材,也绝不仅仅限于学校内部。对学生来说,有了课程资源的概念以后,学生学习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了,他们学的不仅来自教材,也来自与老师和同学的交往、各种媒体及日常生活,即凡是能让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经验、感受等的载体与渠道都可以是学习的资源。当然,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让学生博览群书,是首要任务。对于教师来说, 教学过程也不再是一个照本宣科的过程,它变成了不光是使用教材,同时也是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总之,不能把教科书“绝对化”、“圣经化”、唯一化,视教科书为“典籍”、金科玉律,以为天下之道尽在于此,把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对象局限于教科书。教材仅是科学知识体系的一个蓝本,是学生认识世界的一个样本,即叶圣陶先生所说的例子而已,要鼓励教师根据学校、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科的性质、任务,对教材进行有意义的补充、延伸、拓展、重组,并注重教材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和融合,同时鼓励学生对教材的质疑和个性化解读。教学要基于教科书,又要超越教科书,教学的目的并非只要学生记住、理解、掌握教材内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透过教材去把握渗透在其中的科学方法和认识态度,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个性品质和道德品质。

(三)在课堂教学上做足了文章,课外活动有待加强

在学校教育中,课堂教学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课堂教学对提高学生学业成绩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杜郎口的模式从根本上讲就是课堂教学的模式,这一模式把学校教育的中心聚焦于课堂教学,从而在凸现、放大课堂教学功能的同时,弱化、淡化了

课外活动的价值和意义。的确,正如我们在杜郎口所看到的,课外活动只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补充,课外围绕课内转, 学生在学校里一天的全部时间几乎都给了各学科的教学,这是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论的体现。我们认为,一方面要牢固确立“ 课堂教学是主阵地” 的观念,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效率;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地认识到课堂教学的“先天不足”,特定的时间(40—45分钟),特定的空间(教室),特定的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决定了其功能的有限性。实践证明,学生个性的、多方面的、丰富多彩的发展,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仅仅依靠课堂这种形式是远远不够的。学校要高度重视课外活动的建设,不能仅仅把课外活动看成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补充和延伸,而应该把它看作是与课堂教学不同的促进学生发展的另外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渠道。“在那里,学生们自由地、充分地表现着他们自己,反思着他们自己,批判着他们自己,形成着他们自己。他们真正地感到主体的尊严、力量和价值。”“我们认为,现代课外活动有其相对独立的教育价值,不是课堂分科教学的补充、拓展和深化,毋宁说,它是除必修课、选择课之外的又一类有独立价值的课程,是‘全校教育’(The  whole  schooling)和‘全人教育’(Education  for  the  whole  person)的必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和它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主辅关系,而是一种并列互补的关系,两者共同构成现代学校教育的整体结构,促进现代学科教育的目标的转换和实现。”总之,“不要让上课、考试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唯一的、吞没一切的活动领域”。学校要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有效性的同时,逐步解放学生,把课外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专长、精神有自己成长和表现的舞台和时空。当然学校也要创造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为学生提供发展优势智力领域的场所和舞台,让学生发现潜能、表现自我,体验自豪与快乐。解读杜郎口,研究杜郎口,已经成为我们专业研究工作者不得不面对的一项重要现实课题,这既是一份责任,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教学理论既要吸收新鲜的经验进行改造和更新,又要为实践变革和创新提供专业引领和理论依据。实际上,也只有这样,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两者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和互动发展的机制。

 

(作者为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教育报》201092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