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本首相为何“走马灯”

 家住苍烟 2010-10-29
日本首相为何“走马灯”
马挺

 

  日本14日,民主党党首改选,现任的菅直人胜小泽一郎。日本人松了一口气——菅直人得以继续担任首相,终于暂时避免了“一年三相”的尴尬局面。

  日本的首相换得厉害:“十年九相(19896月竹下辞职,到19987月小渊就任)”;“三年四相(20069月小泉辞职至20089月麻生就任)”。

  日本为什么要这样走马灯似的换首相呢?原因之一是日本首相的地位和职权。

  日本有“首相”始于1889年明治宪法的公布。正式名称为“内阁总理大臣”。作为各大臣的“首班”,上报公务,承接旨意,保持行政各部门的统一。所以“权限”弱微,仅仅是群臣之首而已。人选则由重臣和首相经验者推荐,天皇下令。文字记录略为“总理”,口头称“首相”为多——据说源于中国王朝中“宰相”一称。至今,非正式场合,还有称宰相的。

  明治宪法规定,国务各大臣只是辅弼天皇。即形式上行政权归天皇,而群臣只是“帮忙”的。内阁呢,只不过是为了统一各大臣的意志,避免行政施策出现矛盾的一个组织。

  战后新宪法标榜“议院内阁制”——即立法权与行政权分属国会与内阁。首相由国会的决议指名后,由天皇任命。还是叫内阁总理大臣,但已是内阁的“首长”,并有了对各行政部门的指挥监督权。

  但由于明治宪法的传统观念,首相一般不对群臣各自的管辖范围多加干预。主管大臣对自己管辖的省厅也把得很紧。而真正能保证首相权威的则是人事权:首相有权任免大臣。内阁必须一致,内阁决议必须全体阁僚签名才有效。包括解散议会,内阁总辞职在内,只要有一个大臣不同意就无法实行。但是,只要首相动用人事权,罢免反对的大臣,并自己兼任其职就可以了。如果所有大臣都反对,那就全都罢免,全由首相一人兼任。所以,解散权也是由任免权保证的。最近的一例是鸠山内阁的大臣福岛(社民党)拒绝在关于普天间基地搬迁的决议上签字,遂被罢免。

  但在以和为贵的日本,首相也是极力避免动用罢免权。伤人害己,往往后果不良。鸠山本人就是在罢免了福岛之后不久自己也下台了。

  但这些都被日本人看作是“戏”——政治家的自我表演。而这种表演的舞台,则是由真正管理这个国家行政的精英们——官僚集团——提供的。日本官僚集团是由最优秀的人才组成的。他们自认为是日本国家,尤其是经济的真正主宰。自己不抛头露面,但是大量复杂的行政工作,从政策的形成、法律的制订,到具体实施,都几乎由官僚一手包揽。因为,在日本没有专门的知识,长期的经验,也是无法胜任纷繁复杂的行政管理的。

新任大臣往往只带一个政务次官赴任。到了主管省厅,也只得对官僚们言听计从。而在内阁、国会充当该省的发言人而已。如果大臣有什么与该省利益向冲突的主意,不是被化解,就是被封杀。小泉首相任邮政大臣时,要实行邮政改革,就被邮政省的官僚“隔离”在大臣室,整天无事可做,甚至连秘书都不照面。

  换一届首相,换一个内阁,就可以有一批政客上台表演,背后的权钱交易也随之而来。当然,也有政客与官僚们的政策切磋,也有一些政治家也为曾为保证经过“民选”的议会真正管理国家而作出了不少努力。但是,至少到目前,日本是个由官僚集团管理的国家这一点,还是基本上没有改变。

  原首相竹下登曾哀叹:日本歌手(的生命)一年;首相两年……其实,如果从明治时代的第一任首相伊藤博文算到菅直人的124年里,共有94代首相(含隔任再任),平均任期只有约一年零四个月。

  之所以长年以来,日本的首相更换得让人记不住,而日本的经济、国民的生活水平却能基本上保持稳步发展,就在于日本的首相,包括群臣,既不重要,也没有实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