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信息化的浪潮已席卷全球。近年来,计算机已成为人们日常工作中处理各种信息资源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在教学领域里,它同样对传统的课堂教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教学工作的新兴交叉学科计算机辅助教学也悄然而至。我市是山东省的教育强市,早就开始了电化教学、多媒体学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由教具挂图到录音录像,到现在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和网络教室;由中国古代的私塾到班级授课制,到先进的网络远程教育,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计算机教学已在中小学逐步普及。 计算机辅助教育(CBE:Computer-Based Education)开始于1958年。虽然计算机的出现及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历史并不算长,但人们对CAI(Computer Aid Instruction)早已非常熟悉。同样,随着电脑的普及,美术教学的探讨、研究也进入多媒体领域。这是电化教学继幻灯教学之后出现的又一新高潮。 小学美术教育,具有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基础上,充分体现以审美教育为主线,以主要造型艺术语言为学科结构的基本范围的、新型的课堂教学的特色。小学美术的教学对象年龄层次低,好动好奇,自控能力教弱。教师灵活运用媒体(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和方法(讲授法、发现法等)吸引学生,让学生迅速溶入情景,进而发现、联想、模仿、创作、提高。将电脑辅助教学运用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是一个新的尝试。很明显,计算机辅助教学中,灵活的图片展示方式,动听的声音效果,生动的过程动画,是最能在教学中吸引学生并收到很好效果的。 那么,计算机辅助教学为美术教学改革带了什么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是必要的,所以现代教学模式非常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用各种方法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最明显和最容易达到这个效果。爱恩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形式通常感到非常的新鲜,课件独有的画面展示方式和独特的音响效果,可以马上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让其精神高度集中起来。在美术教学中,电脑的课件可以使平常见惯的范画、情景、实物,与声音、文字、动画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美术教学内容由平面到立体,由静止到运动,由文字到声音图象,极大地增强了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讲授过程由此变得亲切可爱,学生们觉得新奇好玩,学习气氛就变得轻松。学习就由好玩和为什么开始,学习的积极性就在这种氛围下浓烈起来,学习动机自然形成。每当播放课件,同学们都兴奋起来,见到生动的画面、图解,听到特殊的声效、背景音乐,都会情不自禁地雀跃。这时老师稍作引导,就可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 帮助美术教师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率。 前提是学生对课件的兴趣非常浓烈,所以课件除了用于导入之外,重要是解决课堂的重点难点。由于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在美术教学中起到活跃课堂气氛,加深理解记忆、增强自主学习的作用,因而使教师在教学中能得心应手,课堂的压力相对减轻,教学的质量就容易控制了。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Treicher)曾作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和关于知识保持即记忆持久性的实验,证明多媒体计算机应用于教学过程不仅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而且非常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可见,恰当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有利于学生对美术教学过程的理解和加深记忆。 计算机参与美术教学后,教师可以更有效、更适时地准备、修改、归纳、提高课堂内容,特别是利用计算机高速的复制功能和容易修改的特点,把最新最好的资料轻易的复制到自己的文件,或对已有的资料进行变形、粘帖、修补。再之,市面上有大量的美术相关的电脑图库、动画,调用起来非常方便,更有效的帮助美术教师完成教学设计。从而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率。 三、 在时间和空间上扩大了美术教育的范围。 基本是2-3个课时的美术课,课件参与后,教学任务全部都能在一个课时内完成。主要原因是相应课件能简要地说明问题,化繁为简,更好地配合教师掌握时间和进度。好的课件能在课堂中提醒教师下一步是什么,该怎样做,又可代替教师完成某项工作。课前老师已经作好资料的准备,但美术课的范画是比较多的,而且教师更想引导学生自己从量中求同,所以美术老师必须在课堂进行板书、展示、示范等行为。课件把范画和范例按预先设计好的次序和方式安排好,按部就班地进行资料的展示,或代替板书内容、甚至演播示范的动作,教师只需通过简单的操作(轻击鼠标或敲键盘)来完成,更多的时间用作引导学生、与学生交流沟通、观察学生的接受情况、调控课堂的进度和深度。 通过美术CAI软件,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对没有掌握的内容反复学练,教师对教学内容和常见问题的认识转化为软件后,就可以节省大量的简单重复劳动,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精力用于分析指导学生。此外,美术CAI也给教师查阅资料、了解学科发展状况带来便利。目前,一些条件好的学校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学校的局域网,甚至与Internet相连,在做一些网上学校的有益尝试。 歌唱的方法及声音训练的书刊已出了不少,但大都是适应于变声期之后的成年人的,而童声的歌唱与训练方法的专著几乎是凤毛麟角。再者,指导教师原来所学的也都是成年人的歌唱发声法,那么,如何指导训练童声合唱,本人谨就此方面的实践体会写给大家,请予斧正。 童声合唱的声音训练应该把握两个“基本”点,一是,童声训练的基本原则;二是童声合唱的声音基本要求——集中、统一、清澈、甜美。 少年儿童(本文以小学二年级至六年级学生为例)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阶段,无论身高、体重、生理和心理状况都与成年人大不相同,特别是儿童的声带非常稚嫩,且具有清脆、明亮的童声特色。因此,童声合唱的声音训练与成年人的训练原则上就有较大不同。也就是说,如果拿成年人的声音训练方法去训练少年儿童,其结果,必然适得其反,甚至会误人子弟。童声训练的基本原则应是:根据儿童的生理特点,集中、扩大和美化其童声。
那么,第二个应把握的是按照什么目标来调教童声合唱的声音。这就是,如何使众多的合唱队员的声音集中、靠拢、统一。变声期前的男孩、女孩其音色一样,主要是能否训练出歌唱的(用科学的发声法发出的,可塑性较强的,具有一定表现力的)声音。还要削弱其个性,增强其共性,发出深远、明亮的群声和清纯、悦耳、的和声。 童声训练,我是先从训练“呼吸”开始的;呼吸是歌唱的动力。有位大师告诫说:“会了歌唱的气息就会了歌唱的技术的一半”。首先训练“呼吸”的好处是:呼吸是源动力,有了动力才有声音,符合事物的规律。同学们上音乐课时,很少专门训练“呼吸”,合唱训练从“呼吸”开始,学得快、记得住、用得上。先练“声音”,后练“呼吸”,容易给学生增加生理负担,精力也无法集中,满脑都是声音的概念,很少顾及“呼吸”,这就必然造成了顾此失彼的现象。 对孩子们讲些抽象的声音概念和训练方法,倒不如对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打个比方来说明。什么是唱歌的“呼吸” ———只吹嘴上固定上橡皮筋的气球,当给它吹气时,它就会不断地向外膨胀,当气球中的气流在外作用力的情况下从气门流出时,橡皮筋就会发出“吱”——的声响,直到没有气了。那么,人体的胸腹部好比气球,橡皮筋就是喉口的声带,当人体吸气时,横膈膜下降,腹部扩涨,当呼气时,气流通过声带发声。如果象挤压气球一样控制腹部,那么声音就会有大,有小,有强,有弱,这就是歌唱气息的运用和控制。接下来就是气息的基本练习: 1.调动情绪——让同学们站立,两手叉腰(用手感觉腹部是否扩涨),象一只蜜蜂飞到花丛里,看!美丽的鲜花,多么香啊! 2.“闻花”——用闻花香味的体会,用鼻子和口同时快速吸气(大约用2/1秒完成)。 3.保持——吸气后随之憋气,保持四拍(4秒钟)。 4.放气——气从牙缝里发“咝”的声音,慢慢放出,开始一口气数六拍(6秒钟),继而八拍或到十拍。 通过上述练习,让同学们体会深呼吸,要保持(气息控制),慢呼吸(气息的运用)等各个环节的作用。 接下来是“叹气”练习,让同学们在深吸气之后,连声叹息(很深的),去体会气息的深度———感觉是在胸口以下———实际上是歌唱时所用的气息支点。 然后是“弹气”,练习,在快速吸气之后,连声喊出具有弹性和力度的“咳!咳!......”直至气息没了。可以发现每喊一声“咳”,同时腹部、腰部(在腰带周围)是向外扩涨一次。有的同学向里瘪是错误的,应予以纠正。有的同学既不扩涨也不瘪,他是把支点放到胸部,有的在喉部,和平常生活中的气息状态一样,是不能够发出歌唱的声音的。 用上述方法通过大约一星期的练习,同学们对歌唱的呼吸有了深刻的印象和理解,接下来再进行声音的训练。 声音训练按一般的方法:用闭口的“ma”或开口的“ma、m、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