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书蜜 2010-10-31

家长学校讲座---让孩子赢在起

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今天,我坐在这里和大家交流,源自于我们共同的话题,那就是孩子。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教育孩子,常常又会使我们家长顾此失彼。

我们的孩子刚进入一个新的集体,就相当于他刚刚站在起跑线上,他难免有些不适应,也许他的行为会有所改变,甚至他思维方式也会发生转变。作为家长,首先关心的问题可能会是:什么样的孩子才是优秀的?怎样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因为这将决定着目前如何培养孩子。评价一个孩子一般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学习;二是性格;三是品格。

一、学习

学习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个责任,养成按时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孩子开始读一年级时,就让他明白,学习是他的责任,是爸爸妈妈不能替代的,做一个好学生必须有学习责任感,而完成学习任务就是责任感的具体表现。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的作业习惯,培养孩子的作业习惯的时候,家长可以陪在孩子身边,和孩子把作业分成几个小任务,对每个任务所需要的时间讨论估计一下,然后计时。家长在过程中提醒时间,如果孩子做到了,一定要及时表扬与鼓励,让孩子有成就感。一段时间过后,家长可以慢慢撤离,用计时器来代替,或让孩子自己看时间。家长如果担心离开陪伴会影响孩子的作业质量,应把担心跟孩子心平气和地讲出来,让她自觉、认真完成。一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多数还没有形成,摆在我们面前的,也许会让一部分家长苦恼的就是孩子磨蹭,试分析,现在多数是独生子女,住楼的比较多,孩子在家里的时间明显多于外在活动的时间,而家长喜欢事事代劳,孩子越来越懒,这就使孩子养成了惰性的习惯,从而表现出做事磨蹭、拖拖拉拉。对于磨蹭的孩子一要教育孩子珍惜时间;二要改善环境,给孩子一个安静、整洁的学习环境;三要鼓励,通过教育一旦发现有进步要及时地给予表扬;四要监督,对自觉性差的孩子进行监督,对孩子出现的磨蹭要及时提醒,必要时要严肃批评。另外,家长要给孩子一些完成作业的动力,现在许多家长都喜欢把孩子的时间排得满满的,做完老师布置的再做家长布置的,或练字、练琴,对于孩子来说,即使抓紧完成作业了,继续面对的还是作业,如果作业完成了,能让孩子自由安排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他完成作业的劲头会更足。

    家长应该学会赏识自己的孩子。“总让孩子努力,却总不让尝到成功的甜头,他哪来的动力呢?”让孩子尝试成功的甜头有个好方法,不妨称为“够苹果”原理。“跳一跳,够得着”父母必须在接纳孩子目前成绩的前提下,承认孩子与孩子之间的差异,面对孩子每一次的成功与失败,要像最初孩子说话、走路那样,对未来充满信心与希望,要针对孩子的实际情况,不要把尺度定得太高,要定在孩子够得着的范围之内,让孩子在成功的良好感觉下轻松愉快地飞翔,否则只能痛苦而缓慢地爬行。

请不要把赏识简单的同等于“赞扬”或“奖励”,赞扬和奖励是对孩子实际表现的肯定评价,赏识应该是针对孩子做事的过程,努力的过程,目的是让孩子有信心坚持走下去。有这样一个事例:某钢铁厂员工生产效率低下,一天,公司总裁到工厂视察,他询问了当天日班工人的产量,把这个数字写在身边一块大大的黑板上,除此之外再没有说一句话。当晚,夜班工人看到这个数字,当他们知道这数字代表的意思后,决心一定要超过这个产量,果然,第二天清晨,原来的数字不见了,在黑板上的是一个新的高得多的数字,那是夜班工人的产量。日班工人又不服气了,他们努力干了一天,终于又一次改变了产量,这样,工厂的生产蒸蒸日上。值得注意的事,在这个故事中,工人并没有从他们的行为中获得什么实在的好处,正是“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激发了他们的热情和力量。所以设定目标要慎重,如果跳起来也够不着,那孩子就不会获得成功与自信,反而沮丧。这过程中,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情况把握不准时,可以与老师商量设定目标。当孩子想跳又有点怕时,这是家长要在孩子后面用力推一把,这就是赏识。在孩子失败时,要让孩子正视自己的失败,不能把失败归于客观因素,这时父母不妨讲一讲名人失败的例子,这样孩子的心情就不会在沮丧。这也是对孩子抗挫折能力的一个培养,像电视上演的《星光大道》、《银河之星大擂台》孩子虽是面对被淘汰的挫折,虽说只是眼前的一点挫折,但对于孩子本身来讲,是在他的成长向前迈了一大步。赏识教育应该说是一项长期持久的教育,家长要有耐心,尽量不要用抱怨的语气同孩子说话,可能同一句话,用不同的语气说就会受到不同的效果。经常与孩子交流,当孩子讲到班级里的事时,家长要认真听,听一听他的看法,然后你在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这时也在教育孩子。

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阅读不管是对孩子还是对大人都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孩子,如果家长喜欢阅读,就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要买孩子感兴趣的书,当孩子喜欢读书后,就要有选择地为孩子买书。读书不仅丰富孩子的知识,还能扩大孩子的识字量,提高写作水平,因此,家长不要忽视读书的作用。

二、性格

关于性格过去我们认为好孩子是听讲、懂事,而今后好性格的标准很可能倾向于看孩子是否积极,是否善于合作。现在对好孩子的评价应考虑是否具备这24个字:快乐活泼、安静专注、勇敢自信、勤劳善良、独立自主、创造精神。

孩子的成长需要独立性。我们经常看到低年级的学生家长不但每天接送孩子,而且替他们背书包,一直把孩子送到座位上,甚至就连一个椅垫 也要亲自为孩子放好。试想,这样的孩子什么时候才能离开你的照顾?你优惠照顾他几时呢?社会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孩子上中学时,妈妈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房子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为了让孩子一心一意地学习,母亲就连洗袜子的小事也不让孩子做。其实大家应该看到离开你的怀抱,孩子们也什么事都能做得到。就像在家里平时不会扫地的孩子在学校为了显示他的才能,也渐渐学会了;平时淘气的孩子也能安静地坐下来上课了,其实就是因为家长给了孩子太多太多的保护,才让孩子永远也长不大,总也离不开你的保护伞,依赖性太强。

独立性,自主意识是人格要素的核心,决定着孩子是否有健全的人格。很多孩子早晨起来被子不叠,吃完饭碗筷不刷,甚至忘了带某种学具却怪大人没提醒,像这样类似的现象在许多家庭都司空见惯。所以,在调查中发现,独生子女认为自己有“责任心”仅占45.9%,认为自己做事有独立性、不依赖他人的仅占40.3%,也就是说,半数的孩子依赖性较强,父母应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的依赖性就会减少。

有个上二年级的独生女,习惯睡懒觉。每天,她妈妈几次催她起床,她总是不情愿地说“再呆一会儿”,如果真的迟到了,她会抱怨父母不把她拽起来,还得她受老师的批评。父亲觉得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他告诉女儿:“上学是你自己的事,从明天早晨开始,该几点起床你上好闹钟,如果闹钟响了,你还懒被我,你就懒吧,肯定没人叫你,一切责任自己负!”父亲心中有数,孩子跟父母撒娇,在老师和同学那里还是很在意自己的形象的。果然,第二天早晨,闹钟一响,女儿腾得跳下床。从那时起,女儿就在不用催起了。

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凡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该让她自己做;凡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她自己想。”这是符合教育规律的至理名言。从这个独生女的变化中可以看出,孩子的潜力很大,可以做很多事情,只是父母的溺爱剥夺了他们自立的能力。如孩子的学习是他们自己的事情,靠的是自己认真听讲、认真思考、认真复习、预习,独立完成作业。才能真正掌握学习本领。大人陪读陪写甚至帮写帮计算,都是在帮倒忙,实在辛辛苦苦培养懒孩子。当然,如果孩子很勤奋仍搞不明白,帮他分析一下可以,但必须以孩子独立学习为前提,不要代劳、包办。

三、品格

多数家庭对孩子的教育不太严格,孩子想做什么就让他做什么,并认为一个孩子是个包,教不教育自然成才,这样教育孩子是不对的,每个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早日成才,有相当一部分家庭对孩子的智力开发特别重视,教育孩子从小养成勤奋好学的习惯,但忽略了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孩子十分宠爱,而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不管不问,使孩子成才后,适应社会能力较差,这样的孩子,无法面对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因素中,家庭教育起着主导作用。作为家长应教育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怎样的事做得,怎样的事做不得,对孩子所做对的事,应一件一件给予夸奖,对做错的每一件事,应及时给予指正,让孩子明白错在哪里,这样才能帮助孩子健康的成长。家长要教育孩子无论在什么条件下,都不乱花钱,不吃零食,不随地扔东西,爱护公物,热爱集体,关心他人,助人为乐,常帮助父母做家务,在学校遵纪守法,对人有礼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家长要随时注意孩子的一举一动,注意孩子在想什么,做什么,并适时教育他们,使其从小健康成长。在繁忙的时间里应抽出点空余时间陪孩子玩玩,做一做有益提高孩子智力的游戏,特别是对不同性格的孩子,要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教育,鼓励孩子常与其他小朋友正当交往,有益于孩子个性健康发展。通过人际交往发展孩子的独立能力。同伴的作用对孩子独立性形成有重大意义。鼓励孩子在与同伴交往中,学习和掌握基本的人际认知和人际技能,这些技能包括:尊重、自尊、包容、理解、表达、合作、分享、反抗、妥协、调节、应变、同情、关怀、助人、安慰、保护。家长的任务是指导孩子独立处理,切忌代替孩子去处理,那样会剥夺孩子解决问题、发展独立能力的机会和条件。        

家长的一言一行随时都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身教重于言教,家长每时每刻做孩子的榜样,如教孩子不说脏话,自己却满口流言蜚语,孩子在家读书写字,自己却逃出去打麻将。这样家庭的孩子难以成才,因而作为每一个家庭都应有良好的家庭气氛,对孩子的教育应持之以恒,采用正确的教育方式,才能使身心健康得到保证,即教育孩子学会做人。

感恩是人的一种美德,懂得感恩的人受人们的欢迎,人们愿意与他合作,每个人只有学会了对父母、师长和社会心怀感激,才能懂得关爱与回报。如何培养孩子的感恩的心呢?

1、让孩子从感谢父母开始,要让孩子知道,即使是来自父母那最简单的衣食、最质朴的关怀,也无不倾注了父母对他们的辛苦和关爱,这种爱是独一无二的,这样孩子才能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理解关爱父母。

2、家长以身作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是孩子最的榜样。正如中央电视台公益广告中“妈妈给奶奶洗脚,孩子给妈妈段洗脚水,为妈妈洗脚”那样,家长经常对上一代人的付出表达感激之情,做父母的如果不关心和感激上一代人,孩子就会模仿父母,同时,父母还需要有意识的技法和呵护孩子的感激之心。

3、让孩子体验辛苦,针对年龄特征,选择性地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了解家庭中的大事、难事。让她多做一些亲身体验,如果体验不到关怀和爱等情感,光知道父母给我吃,给我用,对自己享有的一切容易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认为那是父母的义务,难以产生感激、感恩的心。有人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里不仅仅指的是孩子能早干活,还指他们知道父母的钱来之不易。要让孩子了解钱的价值,要让孩子知道钱的价值对比。孩子只知道一元钱可以买到自己喜欢吃的零食,而不知道他对一个家庭的重要性,所以必须创造时机,让孩子知道一元钱薯条与一元钱盐之间的对比,教育孩子花钱要买一些可以用旧发挥作用的东西。

4、让孩子做一些简单的服务性劳动。如:给父母倒茶;给奶奶捶背;给客人拿拖鞋,适当时要开始学习洗碗、擦地。

教育家叶圣陶说得好:“孩子的心灵是一块神奇的土地,在此撒上思想的种子,就会收获行为;在此撒上行为的种子,就会收获习惯;播下习惯的种子,就会收获品德,从而影响他的命运。”

希望我们家校共同携手,促进孩子的和谐发展,让孩子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健心,学会审美,学会实践,学会创作,学会生活!让他们赢在最初的起跑线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