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练习 语 文 2010 ,11

 北城居士 2010-11-02

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练习

 

                                                       2010.11

 

一部分27分)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糟塌     耳熟能详       (lěi)         所向披(mí)

B.翱翔     融会贯通       jiù      (pú)归真

C.宣泄     两全齐美       (què)        安步(dànɡ)

D.沧桑     闻过饰非       dònɡ)吓    大笔如(yuán)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我们写文章要在遣词造句上多下功夫,因为一篇好文章中的任何一个词语和句子都应该能

够经得起读者的反复     

②本世纪以来,中博士生招生规模逐年膨胀,数量与美国相当,而质量却在下滑,这种情况受到有识之士的      

我们有非常好的疫苗      体系,一旦疫苗被举报有问题,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就会

极其迅速的作出反应。

   A.捉摸   诟骂   监测              B.捉摸   诟病   检测

C.琢磨   诟骂   检测              D.琢磨   诟病   监测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有些家长不善于和孩子沟通,对孩子从来不赞一词,只是一味地指责,导致孩子产生自卑心理,甚至自暴自弃。

B.我们长期以来提倡的对中外文化遗产的继承,绝不是陈陈相因,而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创新。

C.老舍先生的《猫城记》揭露了旧中国的腐败,针砭了洋奴思想,同时也流露出对革命的误解,是一部瑕瑜互见的作品。

D.赵春霖先生在花甲之年,克服许多困难,惨淡经营近五载,终于完成了150万字的鸿篇巨制《萨尔浒殇祭》。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何老师是一个为人诚恳,人际关系融洽,善于与人沟通,具有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很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B.近年来当地政府不断完善立法标准和漏洞,与民间组织密切配合,使反对家庭暴力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有效地遏制了家庭暴力的发生。

C.在网络语言中,“粉丝”不是食品,“钢丝”不是建筑材料,有人说这是一个词典更新速度远远赶不上流行词汇产生速度的时代。

D.这里有连绵的雪山、众多的河流、无垠的草原、稀有的野生动物以及丰富的地下宝藏等神奇的自然景观,是无数中外游人向往的地方。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先秦历史著作对后世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代表是编年体史书《左传》、纪传体史书《国语》和国别体史书《战国策》。

B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

作”,创作了不少感叹时事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

C《哈姆莱特》《高老头》《双城记》《老人与海》的作者分别是英国的莎士比亚、法国的巴尔扎克、英国的狄更斯和美国的海明威。

D.现代诗人艾青的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情深辞切,感人肺腑,是诗人献给他的“母亲”——一个普通中国农妇最真诚的赞歌。

 

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 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庞统字士元,襄阳人也。少时朴钝,未有识者。颍川司马徽清雅有知人,统弱冠往见徽,徽采桑于树上,坐统在树下,共语自昼至夜。徽甚异之,称统当为南州士之冠冕,由是渐显。后郡命为功曹。性好人伦,勤于长养。每所称述,多过其才,时人怪问之,统答曰:“当今天下大乱,雅道陵迟,善人少而恶人多。方欲兴风俗,长道业,不美其即声名不足慕企,不足慕企而为善者少矣。今拔十失五,犹得半,而可以崇迈世教,使有志者自励,不亦可乎?”

益州牧刘璋与先主会涪,统进策曰:“今因此会,便可执之,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先主曰:“初入他国,恩信未著,此不可也。”璋既还成都,先主当为璋北征汉中,统复说曰:“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杨怀、高沛,璋之名将,各仗强兵,据守关头,闻数有笺谏璋,使发遣将军还荆州。将军未至,遣与相闻,说荆州有急,欲还救之,并使装束,外作归形;此二子既服将军英名,又喜将军之去,计必乘轻骑来见,将军此执之,进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计也。退还白帝,连引荆州,徐还图之,此下计也。若沉吟不去,将致大困,不可久矣。”先主然其中计,即斩怀、沛,还向成都,所过辄克。于涪大会,置酒作乐,谓统曰:“今日之会,可谓乐矣。”统曰:“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先主醉,怒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非仁者邪?卿言不当,宜速起出!”于是统逡巡引退。先主悔,请还。统复故位,初不顾谢,饮食自若。先主谓曰:“向者之论,阿谁为失?”统对曰:“君臣俱失。”先主大笑,宴乐如初。

进围雒县,统率众攻城,为流矢所中,卒,时年三十六。先主痛惜,言则流涕。                     (取材于《三国志·蜀志》)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颍川司马徽清雅有知人            鉴:识别力

B.当今天下大乱,雅道陵迟            陵迟:衰落

C.大军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      卒:终于

D.先主悔,请还                    寻:不久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时人怪问之                  

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B.今拔十失五,犹得        

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 

臣欲奉诏奔驰,刘病日笃

D将军此执之                  

不如善遇之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 徽甚异之,称统当为南州士之冠冕

司马徽对庞统的才能感到十分惊奇,称赞他应该是南郡读书人中最杰出的。

B不美其谭即声名不足慕企

    不把那些值得称道的人说得好一些,那他们的名声就不能被人们所仰慕。

C.若沉吟不去,将致大困,不可久矣

     如果犹豫不前,将要招致大难,这是难以持久的。

D.统复故位,初不顾谢,饮食自若

     庞统又恢复了原来的官位,全然没有向刘备致歉的意思,吃喝如常。

9.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庞统年轻时为人朴实忠厚。没有人了解他的才能,后来在司马徽的帮助下,他的名声才逐渐显扬开来。

B.庞统建议刘备在与刘璋会见时趁机捉拿刘璋,这样就可以不必劳师而坐拥一州,但刘备唯恐失信于刘璋而没有这样做。

C.庞统后来又给刘备献了上中下三条计策来对付刘璋,刘备最终采用了庞统的中策,杀掉了刘璋的两员名将,转向成都。

D.刘备胜利后在涪城设宴作乐。宴会上露出得意之态,遭到了庞统的批评。刘备当时大怒,但后来君臣和好如初。

二部分123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30

10.第二大题文言文中说庞统“每所称述,多过其才”,意思是对人的赞扬往往超过那个人的实际才能。请简要说明庞统这样做的理由,并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庞统这种做法的认识。(不少于200) (10)

11.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线的部分断句。(5分)

太宗尝怒苑西监穆裕,命于朝堂斩之,时高宗为皇太子,遽犯颜进谏,太宗意乃解。司徒长孙无忌曰:自古太子之谏,或乘间从容而言。今陛下发天威之怒,太子申犯颜之谏,斯诚古今未有。太宗曰:夫 人 久 相 与 处 自 然 染 习 自 朕 御 天 下 虚 心 正 直 即 有 魏 徵 朝 夕 进 谏 自 徵云 亡 刘 洎 褚 遂 良 等 继 太 子 幼 在 朕 膝 前 每 见 朕 心 说 谏 者 因 染 以 成 性 故 有 今 日 之 谏。                                                                           (取材于《贞观政要》)

12.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限选做其中4道题)。(8分)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陶渊明《归园田居》)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白居易《琵琶行》

彼童子之师,                                           。(韩愈《师说》)

渔舟唱晚,            ;雁阵惊寒,               (王勃《滕王阁序》)

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苏轼《赤壁赋》)

13.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7分)

游终南山

孟郊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
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
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
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
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

[注释]景:日光。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写游终南山的所见所感,诗人从大处落笔,抓住景物特征写感受,虽有夸张之语却给人真切之感。

B.三四句两句通过写山中夜留景”与“昼未明”这样不同寻常的独特景象,极言终南山峰高谷深。

C.五六两句由山及人,其中“险”与“平”互为反义,以“路险”作反衬,突出了人的心地平坦。

D.结尾两句紧承七八两句而来,借景抒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借读书以追名逐利的现实生活的厌恶。

明代唐汝洵在《唐诗解》中称此诗“奇语横出”,请你以“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两句为例加以解说。(4分)

四、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5题。

据清代文献记载:圆明园“清晖阁北壁悬《圆明园全图》……乾隆二年,御题‘大观’二字”。众所周知,《红楼梦》中也写了一座名为“大观”的园子,它和乾隆御题的“大观”是偶然的巧合,还是有某些联系呢?

圆明园是雍正为皇子时的赐园,原来房舍不多。雍正、乾隆二朝,迭加扩建,工程浩大,历时甚久。圆明园的第一次扩建大约始于雍正三年(1723),时曹雪芹两岁。第二次扩建始于乾隆三年(1738),至乾隆九年完成四十景。以后陆续施工,像今天尚留废墟的西洋楼建成于乾隆十八年,此时《红楼梦》已有甲戌本的初稿。安澜园建成于乾隆二十七年(雪芹卒年),之后,狮子林、如园等相继建造。

当时,圆明园的建造和管理,归内务府负责,曹家是内务府包衣,应有进入圆明园的机会。曹雪芹在家庭衰落后长期住在西郊,和圆明园工地近在咫尺,他会不会去当个差以挣钱糊口呢?特别是曹雪芹能诗工画,又懂得园林艺术,御园工地不是正需要这样的人才吗? 可惜没有这方面的相关记载,对他的一切活动,只能作合理的推测而难以确证。退一步说,即使他没有参加御园工程,凭他原来的社会关系也能亲闻并熟知圆明园诸景。这个天下第一园,想必后来会给曹雪芹的创作以启示与借鉴。

圆明园是康熙赐名,已有康熙、雍正两帝御书的“圆明”匾额,那么《圆明园全图》又何以题“大观”二字?乾隆在《圆明园后记》中说:“规模之宏敞,邱壑之幽深,风土草木之清佳,高楼邃室之具备,亦可称观止。”这和贾元春题名大观园时所咏“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园应赐大观名”是同样的意思。

大观园的某些结构与圆明园也确有相似之处。大观园的面积将近三百亩,而北京城找不出这样大的私家园林。雍正扩建后的圆明园占地约六百亩,仅比大观园大出一倍。大观园是为贵妃归宁而建造的“省亲别墅”,而作为正殿的大观楼“崇阁巍峨,层楼高起”,具有皇家气派。大观园中的稻香村,“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柘”的“田园风光”和大观园并不协调,贾宝玉批评它“分明是人力造作成的”。曹雪芹安置稻香村,很有可能是受圆明园布局的启发。圆明园中的“杏花春馆”“北远山村”“多稼如云”都是农村景致。此外,大观园中的梨香园、栊翠庵等,都很可能是受了圆明园的影响。

当然,并不是说大观园就是圆明园。大观园是曹雪芹为《红楼梦》中众多人物进行活动而虚构的空间环境,它是艺术创造而非实在建筑。但是,艺术创造决不能凭空想象,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大成的圆明园很可能是曹雪芹塑造大观园的主要借鉴。

                                      (取材于戴逸《圆明园与大观园》)

 

14.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曹雪芹生活在清雍正、乾隆两朝,这一时期圆明园曾经多次大规模扩建施工。

B.圆明园规模宏伟,景色宜人,建筑样式齐备,可称观止,因此乾隆赐名“大观”。

C.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虽是贾府的私家园林,却气魄宏伟,具有皇家园林的气派。

D.作者认为《红楼梦》中的大观园虽是虚构的,但却是现实生活在文学中的反映。

15.作者认为“圆明园很可能是曹雪芹塑造大观园的主要借鉴”,其依据是什么?分条概括。(5分)

答: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5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9题。

宗璞

①今年的春,来得特别踌躇、迟疑,乍暖还寒,翻来复去,仿佛总下不定决心。但是路边的杨柳,不知不觉间已绿了起来,绿得这样浅,这样轻,远望去迷迷蒙蒙,像是一片轻盈的、明亮的雾。我窗前的一株垂柳,也不知不觉在枝条上缀满新芽,泛出轻浅的绿,随着冷风,自如地拂动。这园中原有许多花木。这些年也和人一样,经历了各种斧钺虫豸之灾,只剩下一园黄土几株俗称瓜子碴的树。还有这棵杨柳,年复一年,只管自己绿着

②少年时候,每到春来,见杨柳枝头一夜间染上了新绿,总是兴高采烈,觉得欢喜极了,轻快极了,好像那生命的颜色也染透了心头。

③抗战期间在南方,为躲避空袭,我们住在郊外一个庙里。庙的右侧,有一个小山坡,草很深,杂生着野花。坡下有一条深沟,沟上横生着一株柳树,据说是雷击倒的。虽是倒着,还是每年发芽。靠山坡的一头有一个斜生的枝杈,总是长满长长的柳丝,一年有大半年绿阴阴的,好像一把撑开的绿伞。我和弟弟经常在这柳桥上跑来跑去,采野花;捉迷藏,不用树和灌木,只是草,已足够把我们藏起来了。

④一个残冬,我家的小花猫死了。那是我第一次看到什么是死。它躺着,闭着眼。我和弟弟用猪肝拌了饭,放在它嘴边,它仍一动也不动。“它死了。”母亲说,“埋了吧。”我们呆呆地看着那显得格外瘦小的小猫,弟弟呜呜地哭了。我心里像堵上了什么,看了半天,还不离开。“埋了吧,以后再买一只。”母亲安慰地说。

⑤我做了一篇祭文,记得有“呜呼小花”一类的话,放在小猫身上。我们抬着盒子,来到山坡。我一眼便看中那柳伞下的地方,虽然当时只有枯枝。我们掘了浅浅的坑,埋葬了小猫。我拉着弟弟的手,呆呆地站着。忽然间,那晃动的枯枝上透出的一点青绿色,照亮了我们的眼睛,那枝头竟然有一点嫩芽了,多鲜多亮呵!我猛然觉得心头轻松好多。杨柳绿了,杨柳绿了,我轻轻地反复在心里念诵着。那时我的词汇里还没有"生命"这些字眼,但只觉得自己又有了精神,一切都又有了希望似的。

⑥时光流去了近四十年,我已经历了好多次的死别,到一九七七年,连我的母亲也撒手别去了。我们家里,最不能想象的就是没有我们的母亲了。母亲病重时,父亲说过一句话:“没有你娘,这房子太空。”这房子里怎能没有母亲料理家务来去的身影,怎能没有母亲照顾每一个人、关怀每一个人的呵叱和提醒,那充满乡土风味的话音呢!然而母亲毕竟去了,抛下了年迈的父亲。

⑦两个多月过去,时届深秋。园中衰草凄迷,落叶堆积。我从外面回来,走过藏在衰草落叶中的小径——这小径,我曾在深夜里走过多少次啊。请医生,灌氧气,到医院送汤送药,但终于抵挡不住人生大限的到来。我茫然地打量着这园子,这时,侄儿迎上来说,家里的大猫死了,是让人用鸟枪打死的,已经埋了。这是母亲喜欢的猫。这两个月,它天天坐在母亲房门外等,也没有等得见母亲出来。我没有问埋在哪里,无非是在这一派清冷荒凉之中罢了。我却格外清楚地知道,再没有母亲来安慰我了,再没有母亲许诺我要的一切了。

⑧深秋的风将落叶吹得团团转,枯草像是久未梳理的乱发,竖起来又倒下去。我的心直在往下沉,往下沉……忽然,我看见几缕绿色在冷风中瑟瑟地抖颤,原来是那株柳树。在秋日的萧索中,柳色有些黯淡,但在一片枯黄之间,它是在绿着。“这容易生长的、到处都有的、普通的柳树,并不怕冷。”我想着,觉得很安慰,仿佛得到了支持似的。

⑨清明时节,我们将柳枝插在门外,据说是可以辟邪,又选了两枝,插在母亲骨灰盒旁的花瓶里。柳枝并不想跻身松柏等岁寒之友中,它只是努力尽自己的本分,尽量绿得长一些,就像一个普通正常的母亲,平凡清白的人一样

⑩柳枝在绿着,衬托着万紫千红。这些丝丝垂柳,是会织出大好春光的。

(有删节)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从全文看,园中早春的杨柳触发了作者对往事的回忆;首段奠定了全文悲凉而又充满希望的基调。

B.作者每当悲伤的时候,总能从柳树的绿意中获得安慰与希望,因为看到柳树就能想起

自己的母亲。

C.段中,作者以深秋的冷风、落叶、衰草渲染园子清冷荒凉的气氛,反衬了柳树的坚韧顽强。

D.作者用较多的篇幅写了母亲去世前后的情境,在于表达对生命有限、人生无常的感慨和无奈。

E.作者选取平凡的景物和生活中大大小小的变故来抒真情、写真意,文字朴素无华却感人至深。

17.请解释“还有这棵杨柳,年复一年,只管自己绿着”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3分)

18.通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8分)

⑴作者写母亲去世后大猫被打死这件事,有何用意?(3分)

⑵本文以“柳信”为题有什么好处?请分条回答。(5分)

19.作者说:“柳枝并不想跻身松柏等岁寒之友中,它只是努力尽自己的本分,尽量绿得长一些,就像一个普通正常的母亲,平凡清白的人一样。”生活中也有许多像柳一样的人,请展开联想,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感悟。(不少于200字)(10分)

六、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20.作文(60分)

人们常说:以后要如何如何。其实,有些事情可以留给以后,有些事情则没有以后。你对“以后”有怎样的体验或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练习

语文参考答案                 2010.11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B  2D  3A  4C  5A

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6C 卒,通“猝”,突然。

7D “因”,趁,趁机。A项第一个“而”,连词,表承接;第二个“而”,连词,表转折。B项第一个“其”,代词,其中;第二个“其”,代词,自己。 C项第一个“则”,连词,表承接,那么;第二个“则”,连词,表转折,可是。

8D “复故位”意思是又回到了原来的座位上。

9B “刘备唯恐失信于刘璋而没有这样做”错误。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30分。

10.(10分)略

评分标准:理由正确,联系实际恰当,语言通顺( 8-10分);理由正确,联系实际欠恰当,语言较通顺(5-7分);理由不正确,联系实际不恰当,思路不清(0-4分)。

11.(5分)

夫人久相与处/自然染习/自朕御天下//虚心正直/即有魏征朝夕进谏/自征云亡/刘洎褚遂良等继/太子幼在朕膝前/每见朕心说谏者/因染以成性/故有今日之谏。  

(“// ”可断可不断)              

12.(8分)

①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

②忽魂悸以魄动   恍惊起而长嗟

③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⑤响穷彭蠡之滨  声断衡阳之浦

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13.(7分)

①(3分) D (“借景抒情”错,“含蓄表达”错)

②(4分)

答案示例:“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这两句表现了作者游终南山的独特感受。作者用“塞”这一动词,以夸张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终南山巍峨高耸,顶天立地的气势。

作者身处山中,仰望山峰,看到日月都从南山高处出现,冉冉升起,像从“石”上“生”出来的。作者从侧面进一步表现出终南山峥嵘向上,与天比肩的气势。这两句诗中的“塞天地”“石上生”可谓“奇语横出”。

四、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

14B(3)乾隆是为《圆明园全图》题名“大观”,不是给圆明园赐名“大观”)

15.①从曹雪芹所处时代、身份、居住地点、社会关系等来看,他很可能进入过圆明园,并从中获得创作的启示、借鉴。(3分)

②《红楼梦》中贾元春题名大观园与乾隆御题《圆明园全图》“大观”的意思相同。

1分)

③大观园的某些结构与圆明园有相似之处。(1分)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5分。

16.(4分)B  D

17.(3分)作为园中花木的幸存者,无论人间历经怎样的变故或灾难,柳树总是尽自己的本分用枝头的绿意传递着生机与希望。

18.8分)

⑴(3分)要点:①与小猫死后的情境呼应(或形成对比),作者已永远失去母亲的安慰了,进一步强化了失去母亲后的极度悲伤的情感(2分);②为下文写从柳树那里得到支持、看到希望做铺垫(1分)。

⑵(5分)要点:①柳树是作者情感的触发点(1分);②柳枝透露春的信息、生命的信息,给人以生机和希望,暗示(喻示)文章的主旨((2分);③以柳喻人,柳树的平常普通恰如像母亲一样的平凡清白的人,能带给人安慰和坚持的力量。(1分);④以柳为线索组织材料,照应全文。(1分)

19.(10分)

评分标准:联想合理(2分);理解感悟(5分);语言表达(3分)。

六、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20.作文(60分)(略)依据高考评分标准评分。

 

 

附:参考译文

庞统,字士元,襄阳人。年轻时为人朴实忠厚,没有人能真正认识他的才能。当时有个颍川人司马徽,高尚纯正,有知人之明。庞统二十岁左右时去拜访他,那天司马徽正在树上采桑,就请庞统坐在树下,一起从白天谈到夜晚。司马徽对庞统的才干感到十分惊奇,称赞庞统应当是南郡读书人中的最杰出者,从此,庞统的名声便逐渐显扬开来。后来郡守委任他做了功曹。庞统的本性崇尚伦理道德,对于养育孩子、抚养老人十分尽心(他生性喜好品评人物,致力于扶持培养人才)。每当他称赞某人时,往往超过那个人的实际才能,当时的人感到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庞统回答说:“当今天下大乱,正道衰微,善人少,恶人多。要想兴起好的风俗,增强道德观念,不把那些值得称道的人说得好一点,那他们的名声就不能为人们所仰慕;不足以使人仰慕学习,那么一心向善的人就少了。现在如果提拔十个人才,即使其中有五个是不得当的,还可得到一半,通过这些人可以增进社会的教化,使有志于为善的人得到鼓励,这不是很好的吗?”

益州牧刘璋与刘备在涪会见,庞统向刘备献计说:“今天趁这次会见的机会,就可以捉住他,那么将军就不必劳师动众而稳当地坐定一州了。”刘备说:“我们刚来到人家的地盘,政绩、威望还没有建立,这样做是不行的。”刘璋回到成都后,按照约定,刘备应当率军北上,为刘璋讨伐汉中的张鲁,庞统再一次劝说刘备道:“暗中挑选精兵,日夜兼程,抄小路袭击成都;刘璋既不习武,又向来毫无准备,大军突然赶到,一举便可以定大局,这是上策。杨怀、高沛是刘璋的名将,他们各自依仗着坚强的军备,守卫着关塞,听说屡次写信规劝刘璋,要他发送将军回荆州。将军此去,在还没有到达他们的驻地时,派人告诉他们,就说荆州危急,要回去援救,并且叫大家整理行装,表面上装作要回去的样子;这两个人既为将军的英名所折服,又心喜将军的离去,估计一定会轻装来见您,将军乘这个机会逮捕他们,然后进军收编他们的军队,再转向成都,这是中策。退回白帝城,接着引军回荆州,再慢慢地作别的打算,这是下策。如果犹豫不去,将要招来大难。这是难以持久的。”刘备同意实施他的中策,就斩了杨怀、高沛,转向成都,大军所过之处,无不顺利攻克。在涪城大会师,刘备设宴奏乐,对庞统说:“今日的聚会,真可说是欢乐极了。”庞统说:“攻打别人的国家而自以为乐,不是仁义之师啊!”这时,刘备已醉,听了这话大怒,说:“从前武王讨伐商纣,军队前歌后舞,难道不是仁义之师吗?你简直是胡扯,快给我出去!”于是庞统退出了宴席。刘备不久就后悔起来,去请他回来。庞统回来后,还坐到原来的位子上,还向当初一样,并不对刘备表示认错,吃喝如常。刘备对他说:“刚才我们俩的争论,是谁的过错?”庞统回答说:“君臣都有错。”刘备大笑,宴会欢乐的气氛仍像开始一样。

后来,在进攻包围雒县时,庞统率领大军攻城,不幸被乱箭射中而死,那时他只有三十六岁。刘备十分痛惜,讲起他便流泪不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