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效课堂 铸就精彩人生 ——关于构建高效课堂的一点思考 神龙小学 张 弘 本次研讨会的中心议题为“聚焦课堂有效教学研究”。来自江苏、上海、山东、湖北、黑龙江、新疆等十个省、市及台湾、香港地区的优秀教育工作者、教育专家以“同课异教”的形式展示了各自的教学风采,交流了不同地区小学数学教学的理念、方法和成果。 在本次研讨学习过程中,教学骨干们良好的教学功底、深厚的人文素养、精彩生动的课堂生成和富有创新的研讨,专家们精湛的点评无不让每一位教师受益非浅。对于如何构建高效课堂,通过本次学习和研讨,我从中领悟到: 一、建立融洽师生关系是高效课堂的基础 和谐的学习氛围,融洽的师生关系是高效课堂的基础。现代教育重视的是学生能力的培养,创新精神的培养,而这些能力和精神的培养所依赖的课堂应是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的课堂。而要实施师生互动,实现信息的交流和相互影响,构建自由平等、融洽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至关重要。心理学研究表明,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能使学生以愉快的心境学习、思考并获得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置身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学生会无忧于教师的惩罚和同学的讥笑。没有心理障碍,就会大胆而愉快地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课堂上,师生间的平等关系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新型教育理念。 “嘉诚,你回答的好好哦!让我们给他一点爱的鼓励好不好!”这是台湾教 在研讨交流活动中, 高效的课堂一定是撞击出学生智慧火花,激发学生创作灵感的课堂。自由平等的环境氛围往往容易产生灵感。美国学者托兰斯认为,创造力的发展必须在自由平等的氛围中才能形成。在谈构建高效课堂前请让我们先给孩子们一个自由平等的课堂吧! 二、正确解读教材是构建有效教学的根本 我们现在的新教材和旧教材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图画变多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图无处不在,都是通过游戏、对话、表格和图片等方式呈现教学内容。这正是反映了新课程理念的转变——教材由过去单纯的“教材”转向了“学材”。数学的学习归根到底是学生自主的完成认知建构,因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于是新教材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素材,所呈现的教学内容不仅有数学概念、定理、法则等现成的知识,还通过主题图、卡通形象、人物对话等形式展示这些知识的发生、发展及其形成过程。新教材在例题和练习中还创设了大量展示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情境,鼓励每一个学生在主动的、互相启发的学习活动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逐步形成创新的意识,最终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新教材还编排了“你知道吗”小栏目,可不要小瞧了它,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一些数学史料,数学文化的渊源,数学趣事或生活小常识,还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博大精深或中国古代数学家的聪明才智。 新教材由“教材”向“学材”转化,也为“教”与“学”留下了非常大的探究和交流空间,同时也给教师处理教材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在这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要避免、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求我们教师能够正确的解读教材,使用教材。 我们首先要认真研读教师教学用书,正真读懂教材的编写意图。教材的编写是有一定的意图的,我们要多与教材对话,多问一个为什么?比如,这一课为什么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在探索环节为什么设计这样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好处?练习为什么这样安排,安排这样的练习对本课的学习有什么益处?只有明确了教材的意图,再组织实施教学,这样课堂教学效果才是事半功倍的。听了“两岸三地同课异教”教学活动中的六节《找规律》,除了六位老师的教学风格不一样外,还有就是六位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是不一样的,有的老师注重选配的过程,一定要先选再配,在教学过程中反复强调,训练学生清楚地说出选配的过程,但是学习数学一定要注重数学知识的联系,注重数学的本质,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除了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和数学思维能力外,应该更好的和乘法的意义联系起来,揭示数学的本质。 其次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合理的、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为了使教学内容让学生更熟悉,更具有操作性,老师在把握住了内容的本质的同时,可以更改教材的内容。如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岸英学校的 “正确解读教材是我们开展有效教学的根本。只有正确解读教材,我们才能合理利用教材,设计出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设计,展现出利于学生发展的灵动课堂,培养出有个性、有创造性的有用的人才。正确解读教材尤如准确掌握轮船的航向,只有方向正确,才能把学生成功带到知识的彼岸。”对于正确解读教材的重要意义我觉得这个诠释就足够了,我与我的教育同行们一起共勉。 三、提升教师教学素养是高效课堂的关键 亲其师者方信其道,丰厚的教学素养是打造高校课堂的关键,其主要表现在: ①对本学科知识的透彻理解。 ②对学生认知过程的丰富预见性及恰当的应对策略。 ③有跨学科的知识视野与积淀。 著名的木桶原理诠释着一个教师的学术魅力,同时只有用一桶水去点化一杯水才能游刃有余、得心应手。 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新知识。学生是有生活经验的,是有认知基础的,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上有所补充、有所提升。在此过程中不仅仅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是否经历了数学化的过程,是否掌握了知识与技能,是否形成了一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还要关注的是课堂上是否运用了科学的方法,在有限的时间里,引导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是否“授之于渔”,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 我们的教学在继续,高效课堂的研讨也在继续,研讨的过程是曲折的,希望我们透过“两岸三地同课异教”小学数学的教学研讨活动得到一些启示,不要总说我们的孩子不好,不聪明,老话说“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数学教学,我们教会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技能,而且要教给学生做人,情感,态度,方法……学校里学到的数学知识一旦不去用它,不出一两年就会忘掉,但是深深铭刻在心中的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和看问题的着眼点等,将会伴随孩子一生,并随时随地发生作用。让我们一起来关注学生,为铸就学生的精彩人生构建有利学生成长的高效课堂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