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反刍思维

 您好我好大家好 2010-11-05
甲:我一直非常烦恼,因为他讽刺挖苦我。
乙:什么时候的事?
甲:去年。
乙:他早已不讽刺挖苦你了,可是你还在不断地讽刺挖苦你自己

========================================

    所谓“反刍思维”是一种反复关注自身消极情绪及相应事件的思维方式。

    Hoeksema把反刍思维视为一种反应风格,所以用反刍反应 ( ruminative res ponse)来描述。她认为反刍反应一种消极的思维方式,表现为遇到痛苦情绪时反复思考情绪本身、产生情绪的原因和各种可能的不良后果,而不进行积极的问题解决。这是一种适应不良的应对模式,也是一种稳定的人格特质,它会引发和加重抑郁情绪。

    反应风格理论 ( the res ponse styles theory) Nolen-Hoeksema的反应风格理论是目前最有影响的理论 ( Smith & Alloy, 2009) ,该理论认为个体抑郁时往往表现出两种反应风格:“反刍反应风格” ( ruminating responsestyle)和“转移反应风格 ”( distracting responsestyle)。前者指个体遭遇生活事件后 ,反复关注抑郁症状及消极心境 ,典型表现是强迫思考糟糕的感觉和原因 ,如“ 我为什么不能前进 ? 我到底什么地方不对 ? 我不认为我能摆脱 ” 。这种反应是消极的 ,妨碍解决问题 ,不利于心理健康。后者指个体从抑郁症状中转移出来 ,参与愉快的活动 ,它是积极的 ,有利于心理健康。Nolen2-Hoeksema用该理论解释抑郁反应的性别差异 ,认为当个体陷入抑郁时 ,男性倾向采取转移反应以减缓抑郁 ,而女性则倾向反刍反应 ,从而使抑郁更持久。

    反刍思维与消极情绪有关。Nolen2Hoeksema等 ( 1994)跟踪研究了丧失亲人的成年人的抑郁 ,发现控制了最初的抑郁水平、 社会支持、 压力源及性别等变量后 ,反刍思维仍可以预测之后六个月的抑郁水平。Lyubomirsky等 ( 1999 )发现实验操作诱导的反刍思维也会使抑郁加重。Rob-ins on等 (2003)的纵向研究表明 ,当个体陷入消极情绪且倾向反刍思维时 ,很可能发生严重抑郁 ,且发生次数更多 ,持续时间更长。即使是健康的个体 ,有反刍思维倾向者更容易患抑郁症。而对临床抑郁症患者而言 ,反刍思维会使其病情恶化。对其他消极情绪如焦虑、 愤怒等等研究也得到类似的结果。此外 ,反刍思维还与临床精神病症 (如自杀观念和创伤后应激 )相关。研究者认为 ,在遭遇生活事件并产生抑郁等消极情绪后 ,个体对消极情绪的原因及其后果的反复思考 ,激活了以往的消极记忆 ,造成对当下情境负面的解释 ,挫败感和无助感随之增强。因此 ,在反刍思维的作用下 ,个体的心理社会机能形成病态 ,最终发展成抑郁症、 焦虑症等情绪障碍。

    反刍思维也和消极思维与行动有关。反刍思维者在自由联想时习惯于用消极思维评估自己和家人,常常从过去的生活经历中提取消极记忆,表现出低水平的乐观和自信。他们通常认为困难不可克服,对解决问题的可能性抱很低的期望值,无法提出高效的解决方案。Lyubomirsky等 (1999)在一项研究中要求被试写下自己面临的三个最大问题,并同时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结果表明,即便反刍思维者提出了自认为高效的方案,但实际采取行动的可能性却很低,也就是说他们缺乏执行有效行为的动机。另有研究表明,患乳腺癌的反刍思维女性发现潜在生理问题时往往不及时就诊,而且就诊时对治疗方案表现出低顺从性,延误了诊断治疗与康复。反刍思维还会影响注意,内部的纷扰使个体容易分心,很难集中注意,如阅读时会产生许多干扰想法,因此常要回到前面重读,在寻找拼写和语法错误时也往往因无法集中注意力而表现不佳。

    反刍思维还会引发一系列的身心问题,如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导致高血压、 心率加速、 皮质醇增多等;降低睡眠质量,使个体入睡困难且易惊醒;有暴饮暴食等自我逃避行为,危害个体身体健康。与正常个体比较,反刍思维者报告了更多生活压力事件、 社交冲突、 社会隔离以及创伤后应激障碍。

    Lyubomirsky等 ( 2004)认为 ,反刍思维导致的一系列消极结果会产生相互作用 ,形成恶性循环。当个体产生消极情绪且反复思考相关信息时 ,会激活各种消极的认知偏向 ,如消极记忆、 消极元认知、 消极图式等 ,它们会导致消极情绪和抑郁症状。在这种情绪状态下 ,压力和问题会增加 ,思考问题的角度往往是消极和有偏见的 ,注意力难以集中 ,解决问题的能力降低 ,即使有好的方法也不会去积极行动 ,因为缺乏执行动机。这些影响之间互为因果 ,影响心理健康。
谈谈“反刍思维” 之二

反刍思维的干预

    转移注意 ( distraction)
    反刍思维是一种持续、 抽象笼统的认知加工,可以通过转移注意有效减缓。Nolen2Hoeksema早在反应风格理论中就提到,反刍反应风格的个体应该多参加一些愉快的、转移注意的活动以产生积极良好的心境。Donalds on等 (2007)也认为从对消极信息的关注中转移注意可以有效减少反刍思维。当然,转移不等同于镇压,刻意镇压思维往往适得其反,使消极信息更容易进入意识;而转移则主张通过参与愉快的事件提升自我效能感,导向积极健康的情绪。Kingst on等 ( 2007 )[ 23 ]提出用心智觉知认知疗法(mindfulness2 based cognitive therapy,MBCT)进行干预,即通过心理训练,分散对消极信息的注意,提高理解自身思维和感受的能力,降低对抑郁事件的敏感性,阻断消极情绪循环往复,产生更多控制感。实践证明MBCT能有效阻止抑郁反刍故态复萌。

    表达性写作 ( exp ressive writing)
    Gortner等 (2006)提出用表达性写作干预反刍思维,即鼓励个体以书面形式表达创伤事件。这种方法有两个功能:一方面书写比口头表达要慢很多,可以降低个体的信息加工速度,并且以书写的形式表达时,个体会觉得是与他人分享消极情绪事件,而不再是独自体验。另一方面书面写作可以使原来片断、 无组织的创伤记忆和想法变得有组织、 有连续性。表达性笔记能使个体获得重新评估消极事件的机会,有助于情感释放和心理健康。研究表明运用这种方法对癌症、哮喘、 慢性疼痛、 创伤事件幸存者等具身心疾病的个体有积极的治疗效应。

    认知再评价 ( congitive reapp raisal)
    Ray等 (2008)主张用认知再评价治疗反刍思维 ,即改变原有的认知模式 ,寻找对消极情绪事件的其他解释 ,由此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促成问题解决 ,从而避免一味沉溺于消极情绪状态。这种方法着眼于改善情绪管理策略 ,通过注意训练、 行为改变等疗法 ,鼓励个体关注行为的具体性和可执行性 ,减少消极思维和压力;同时鼓励他们扩大社会支持圈 ,主动向他人倾诉自己的感受 ,在与他人的交流中提升实际问题解决技能 ,促进社会适应和心理健康。研究表明 ,认知再评价对于减少愤怒等强烈情绪的反刍思维具有很好的疗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