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科学》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

 小小爸爸 2010-11-06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科学》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
课题主持人:于伟 玉环县芦浦中学
一、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培养适合时代要求的人才,国家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试图改变现行基础教育课程中存在的培养目标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需要,课程结构不合理,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学习方式单一化,课程评价重选拔,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等问题。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许多新的理念,并在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与结构、课程教学与评价以及课程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了创新。使新课程为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成为可能。如何将新课程的理念、目标付诸实施成为新课程改革的核心。这个核心的实施主体就是教师,这个改革的“战场”就是教学活动,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成为新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新课程是否能够有效地进行实施。在突如其来的改革面前,许多教师感到困惑,学习方式的改变,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的实践性等等,教师感到无所适从,在教学设计中反而无从下手。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教学有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教学效率很低,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课堂教学严重浪费,浪费的根源在教师.追其原因是我们没有摆脱应试教育而片面追求分数,旧的教学理念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这个问题的解决涉及许多方面,有来自传统的惯性,有来自中考的压力,有来自制度层面的评价.教师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能指导学生有效学习,使课堂的情况发生变化,从而达到最有效地教学.怎样才能实现有效教学?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我认为,根据新课程的理念,改变教师的教学策略,建构有效的教学策略,是衡量这次课程改革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之一。有时教师讲得很多,讲得很细,讲得很辛苦,自以为效果不错,但恰巧是阻碍了学生的思考,阻碍了学生探索性学习的产生,这种教学不是有效教学,最多只能说是低效教学.基于上述存在的问题接合初中科学教学的实际,本课题组提出初中科学有效教学的策略的研究。通过该课题的研究促成学生的有效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为落实新《科学》课程基本理念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概念界定
  有效教学来源于二十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运动后,这一概念才频繁出现在英语教育文献中,才引起了世界各国同行之间的关注。之初是因为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的争论而提出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影响越来越大,认同教学是艺术的也大都转向为认同为科学。认为教学是一门科学,其核心问题是教学的效益。教学有没有效果,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学有没有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说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是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样的教学也是低效的、无效的。那么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我们认为有效教学就是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没有进步和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果的唯一的标准。
  教学策略是现代教学论研究的新课题。其基本含义可作表述为:教学策略是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特定教学情境中完成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认知需要而制定的教学程序计划和采取的教学实施措施。它包含了三层基本意思:教学策略从属于教学设计;教学策略的制定依据特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教学策略既有观念功能又有操作功能。
三、国内外关于“有效教学”的研究综述
  从夸美纽斯开始,“有效教学”的理想落实在“规模效应”及其相应的“教学模式”上。《大教学论》的理想寄托在“班级教学”中,它是“有效教学”的初始状态(可视为“有效教学”的第一个阶段)。在这种初始状态的“有效教学”中,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扩大教学的“规模”,减少教师教学的重复性劳动,“一个教师可以同时教很多学生”。“大规模”的班级教学从一开始就显示出它对具有某种普遍适用的“教学模式”的依赖,否则“大规模”的“班级教学”就很难长久地维持。这正是自从“班级教学”产生以来,人们不懈地寻找“大”的、“普遍”的教学模式的缘由。
  夸美纽斯以及后来的赫尔巴特学派所倡导的“大”的、“普遍”的教学模式后来受到来自两个方面的挑战。一是人们对“普遍有效”的、定型化的“教学模式”逐渐发生怀疑,有效教学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二是以杜威教育理论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开始突破“教学模式”的思路而从“人的问题”、“教育与生活”的关系等视角来考虑有效教学的出路。这标志着有效教学实践及其研究的第二个阶段的出现。
  有效教学实践及其研究的第三个阶段开始转向“教学设计”。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探索的基础上,人们认识到无论“大”的(夸美纽斯)、“普通”的(赫尔巴特)的教学模式,还是个性化的、多元化的教学模式,都不能完整地实现有效教学的理想。于是,有效教学实践及其研究越来越强调“设计意识”(或“教学设计”)和“反思意识”(或“教学反思”),越来越强调课堂教学的改革不是一种教学方法或教学技术的更新和调整的事情,它需要在“教学理念”或“教学信念”的支持下展开“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的道路上,有效教学大体有三种取向:一是科学主义(以加涅的“设计教学”思想为代表);二是建构主义(以杜威的“参与者知识观”为代表);三是多元智能(以加德纳的理论为代表)。
  据说,中国历来有通过重视“学生自学”来实现有效教学的传统。与西方苏格拉底的“主动追问”不同,孔子教人的姿态是“不叩不鸣”。按照这个传统的做法,学生的“自学”成为老师教学的一个基本前提。这个传统基本上一直延续下来,中国近现代教学改革中出现的“八字教学法”、“异步教学”、“尝试教学法”、“尝试指导•效果回授”、“自学辅导教学”、“有指导的自主学习”等等几乎与之一脉相承、肝胆相照。基于上述研究,我们课题组主要侧重探索初中《科学》课堂有效教学设计的策略来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加深对“有效教学”的认识,并探索出一些关于初中《科学》 “有效教学”的策略,通过该课题的研究提高教师的有效教学设计的能力,并积累一些典型设计案例。为持久落实初中《科学》课程基本理念奠定基础。
五、课题的研究内容
  按照目标管理的教学流程,我们把有效的教学划分为三个阶段:教学的准备、教学的实施与教学的评价,并据此来划分教师在处理每一阶段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
1、有效教学的准备策略的研究
  在这方面的研究中主要包括:教学目标的叙写,教学材料的处理,教学行为的选择,组织方式的编排,教学方案的形成等的策略研究。
2、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的研究
  在这方面的研究中主要包括:教学行为策略,辅助教学行为策略,课堂管理行为策略等等。
3、有效教学的评价策略的研究
  在这方面的研究中主要包括:考试、测验、评价,学生学习的评价,教师课堂表现评价等策略。
六、课题研究的条件
  玉环县是台州市第一批新课程改革实验区,自2003年起就进行了教学改革,至今已经是3年,经过一轮的《科学》教学实践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为该课题的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主持人于伟是台州市科学教学研究核心组成员,玉环县第四届骨干教师。现任玉环县芦浦中学教科室主任。多年从事初中《自然科学》和《科学》教学,并进行多项科学教学研究,曾主持市规课题《初中自然科学情境教学法的实践研究》、县规课题《初中自然科学实验情境教学法的实践研究》、县规课题《初中科学自主作业的实践研究》、参与省规课题《促成学生正确建构科学概念的实践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成果。近年来于伟曾撰写论文《谈初中科学教材实验的创新设计》荣获省一等奖,《谈初中自然科学实验情境教学的探索》荣获台州市一等奖,《谈科学教材的创新设计》荣获台州市二等奖。于伟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
七、课题组成员分工
  于 伟,主持人,玉环县芦浦中学教科室主任,中学一级教师。负责课题的研究全面工作:总体设计研究过程,搜集文献资料,组织课题研讨活动,把研究方案付诸教学实践,并撰写实施体会和教学案例。
 颜贻奎,成员,中学二级教师。玉环县芦浦中学科学教研组长,研究方案付诸教学过程。组织科学组老师进行有关课题的教学研讨活动。
  潘银飞,成员,中学一级教师。玉环县芦浦中学科学教师,将研究方案付诸教学过程,并撰写实施体会。
八、研究进程
  课题研究的时间:2006年1月—2006年11月。
  第一阶段:2006年1月至2月中旬。搜集和学习有关“有效教学”的文献资料,撰写课题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2006年3月至2006年7月底 根据实际进行“有效教学”设计并付诸课堂实践。并撰写相应的体会文章或案例,积累典型教学设计。
  第三阶段:2006年7月至2006年9月,侧重“有效教学”策略的反思总结,并撰写相应的体会文章。
  第四阶段:2006年10月至2006年11月,整理课题研究成果,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九、预期研究成果
  1、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撰写“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科学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的主体报告。
  2、典型“有效教学”设计25篇。
3、“有效教学”体会文章(5篇)和教学案例(15篇)汇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